稻鸭共生模式下鸭饲养技术

合集下载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汪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鸭品种的选择、鸭的孵化、育雏技术、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生产;利用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0-1160-02作者简介汪丽(1962-),女,安徽六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畜牧兽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06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h 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蹬踏、游走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的排泄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鸭品种的选择家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

家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

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如鸭的体型过大,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

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

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

同时,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2鸭的孵化稻鸭共生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ʃ1d ,种蛋必须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引入鸭群,实现稻田与鸭子的共生共赢。

该模式目前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控制害虫和杂草,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生产技术方面,种植者需要合理配置鸭子数量、品种和管理方式,确保稻鸭共生模式的有效运转。

稻鸭共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适用范围广泛,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稻鸭共生有望成为一种可持续推广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稻鸭共生的潜力和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环境影响、适用范围、未来发展、潜力、可持续性、推广前景1. 引言1.1 稻鸭共生的定义稻鸭共生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将水稻种植与鸭的养殖相结合,通过鸭在稻田中觅食、捕食害虫,同时通过粪便和运动活动促进水稻生长,达到增产减害的效果。

稻鸭共生是一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创新耕作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生模式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稻鸭共生,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生产力,还可以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农产品,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稻鸭共生的现状稻鸭共生是一种集农作物种植和家禽饲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稻鸭共生的现状并不是很普及,但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江西省、湖南省等重要水稻产区,已经有大量农户开始尝试稻鸭共生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型农场也开始进行稻鸭共生的试验和推广,以期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

虽然稻鸭共生的现状还不够普及,但随着人们对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的认可和需求增加,相信稻鸭共生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摘要介绍了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鸭子在稻鸭共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稻鸭共生;品种;作用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按一定的密度栽插秧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 h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

它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嬉水性、杂食性、集群性、警惕性和夜行性等。

粗饲料、软体动物、昆虫、植物(植株、籽实、根、块茎)等鸭都喜食。

鸭的运动量大,食量也很大,一般可采食其体重5%~10%的食物。

鸭在田间为了觅食会到处乱-窜,只要田间有水的地方,鸭都会跑到,且善于在浅水淤泥中虑食。

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

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来选择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品种。

稻鸭共生种养技术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质优等役用功能较强的肉蛋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作为首选品种。

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的麻鸭等;而体型过大的鸭品种,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而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稻鸭共生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

稻鸭共作的种、养技术

稻鸭共作的种、养技术
爱追 逐稻 株而影响分蘖 , 应适 当增 加基本苗 ,以 8 ~l 万 万 0 苗 / 6 6 7 m 为宜。 1 3 鸭品种 . 实践证明 ,以当地传统的 “ 麻鸭”较好 ,成鸭个体重 15 .
时, 在浅水池 或盆 中进行 , 下水后毛湿 、 对 不适应的鸭要及 时取 出烘干 ,下次再驯 , 到鸭子能够在水 中活动 自如 、出 直
关键 词 :水稻 ;鸭 ;共 作 ;种 养 技 术
稻鸭共作是 利用水稻与鸭这两个 不同门类的物种构建起
14 3 大 田围栏。围网选用定型铁栏 网, . 高度 17r左右, . n 然
后在拦 刚基部围2c x2c m m网 目的尼龙网, 高度 7 -8 m。 0 0c
1 5 鸭 放 养数 量 . 以 l ~ 1 / 6 为 宜 ,多 放 需 增 加饲 料 用 量 。 4 5只 6 7 m 1 6 鸭 下 田 时 间 .
上海农业 科技
21— 02 3
稻 鸭 共 作 的 种 、 养 技 术
殷 琴 朱 晓燕
刘晓霞 ( 江苏省姜堰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 50 ) 2 50 徐 平 ( 苏省 姜丰 种 业有 限公 司 ) 李 霞 ( 苏省姜 堰市农委 ) 江 江
摘 要 :稻鸭共作 是 利用水稻 与鸭这 两个不 同门类 的物 种构建起种 养复合 生态 系统 ,利用役 用鸭旺盛 的杂 食性 , 吃掉 稻田 内的杂 草和害 虫 ,可不用 化学药 剂除草治虫 ,为生 产有 机鸭 肉、稻 米探索 出一 种最有 效的种 养方式 。重点阐 述 了稻鸭 共作 的具体操 作流 程和基 础设 施要 求,介 绍了稻 鸭共作 的鸭饲养 技术 和水稻 栽培 技术 , 以供广 大农 户参考 。
小区 2 ~3 ,网高 7 m,每隔 3 立一根桩 ,将 0 0m 0c ~4m 网固定在桩上 , 鸭下田初期试放 。 供

6-21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6-21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种养模式一、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役用鸭的生理、生活习性以及稻田饲料生物的消长规律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结合技术体系,是目前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二、稻鸭共生机理稻鸭共生属于环保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它是将幼鸭在水稻返青后放入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草、防除虫害、施肥、中耕浊水、接触刺激;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以及运动场所和大量动植物饲料等。

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使现代规模集约养殖转为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的自然养殖,饲养出来的鸭子更符合消费者的要求。

从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鸭肉。

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而实现了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三、稻鸭共生方法的确定1 放鸭时段的确定根据水稻和鸭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放鸭时段。

在稻鸭共生方法中,稻鸭在时间上的衔接是稻鸭共生方法的关键,是结构的主体。

从稻鸭工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鸭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是分开进行的。

一旦鸭子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互生共利的整体,稻鸭共生的时间有60~70 d。

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7~10 d 才能活棵,秧苗活棵后将脱温雏鸭(7~14 日龄)全天24 h 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赶鸭上岸。

2 鸭子和水稻品种的筛选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选择放鸭品种。

稻鸭共生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等役用功能较强的役用鸭。

而体型较大的鸭品种,易压倒秧苗、行动迟钝、抗病力不强,如番鸭、北京鸭,在稻田中觅食性和适应性差,较难适应稻田环境,不宜选用。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稻鸭共生涉及到水稻种植和养鸭生产两大技术环节,作为稻鸭共生的养鸭生产,既有一般养鸭生产的特点,也有与其不同之处,现作一简要介绍。

1、田块的选择和建设选择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单元,稻田面积2亩以上。

稻鸭共生宜在人工栽插、机插、机播等种植方式的田块进行,人工直播田块不适合稻鸭共生。

田埂:为了使稻田能灌10厘米深的水,田埂高必须达20厘米,并在适宜位置加宽成100厘米,便于建鸭棚和鸭子休息。

丰产沟:每个种养单元需留丰产沟,沟宽35厘米、深30厘米、长3~5米,并经常保持有水,以利鸭群嬉水,如田边有水沟或水塘鸭可随意进入,则不需另开丰产沟。

秧苗行株距:水稻宜宽行窄距栽培。

行距7.5寸以上,株距5寸以上。

2、养鸭设施设置防护网:确定养鸭的田块,每亩按2.5公斤尼龙网在田边围80厘米高的围网,以防鸭逃跑和天敌进入稻田,围网的网孔以不大于2×2厘米为好。

每隔1.5~2米插一支杆固定围网。

搭建简易鸭棚:在田边选一地势高燥的地方搭建塑料大棚式鸭棚,高1.5米,按每平方养鸭10只及实际地形决定鸭棚的长和宽,用木条或竹条钉制,棚顶盖稻草隔热,地面垫稻草防潮湿。

3、鸭的品种选择和育雏稻鸭共生的鸭品种选择抗病力强、肉质好、产蛋多、善于运动等地方麻鸭,如绍鸭、半番鸭、媒鸭等。

一般秧苗栽插时即引种育雏。

30~50只小群饲养可用纸箱育雏,选一封闭性较好的大纸箱,灯泡取暖。

相邻农户可利用旧房搭建小温室集中育雏,采用红外线灯或煤炉升温,煤炉升温时须用导烟管将废气排出舍外。

也可委托养鸭专业户育雏。

4、入田时间、密度和鸭群驯导入田时间和密度:10~20日龄的苗鸭最适放入稻田。

移栽田稻活棵5天后,机直播田在水稻5叶期以后,鸭可入田。

每亩放养15只左右为宜。

放鸭时间宜选择晴天上午9:00~10:00为宜,如果遇雨天,可适当提前或推后1~2天。

鸭群驯导:雏鸭自舍饲育雏开始,每次喂料时吹口哨或固定敲击声音、播放音乐等,训练呼之即来的习性,以便后期入田管理。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利用鸭子吃害虫、杂草和杂菜来实现稻田的生态平衡。

稻鸭共生有多种优点,比如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种养方式也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在生产技术方面,主要包括鸭子的养殖管理、喂食和饮水、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

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稻鸭共生的管理方法,确保稻鸭共生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稻鸭共生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效益、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种植方式是稻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和放养鸭子,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鸭子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稻鸭共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率。

稻鸭共生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稻鸭共生的含义、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稻鸭共生的含义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放养水禽,如鸭子。

稻鸭共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起到清除害虫、杂草的作用,实现农田的生态调节和有机农业生产。

稻鸭共生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多样性利用”,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鸭子和种植稻谷,这种种养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稻鸭共生能够增加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鸭子可以食用田间杂草和害虫,减少稻田里的杂草
和害虫数量,保护作物,同时鸭粪也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其次,稻鸭共生是一种环保的种养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化肥和农药,不会污染土壤和
水源,更加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

此外,稻鸭共生也能为农户提供额外
的经济收入,不仅可以出售鸭子和鸭蛋,还可以增加地产业的利润。

稻鸭共生的生产技术也十分重要。

一方面,需要选择适合饲养的鸭子品种,一般来说
应选用能够适应稻田环境及天气的鸭种,如斑鸭、片嘴鸭等。

另一方面,应合理设计农田,将稻田分成若干个区域,留出足够的空间供鸭子活动,同时种植适合稻鸭共生的水稻品种。

为了更好地让鸭子利用田间杂草和害虫,可以采取轮作制度,在不同的作物周期里,将不
同的作物种植在一个区域里。

此外,应加强对稻鸭共生的管理,在饲养上合理控制鸭子数量,避免鸭子过多导致稻田受损;在喂养上,应根据季节及生长阶段,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保证鸭子的营养需要;在疾病防治上,应加强预防和治疗,减少疾病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总之,稻鸭共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种养方式,具有提高产量、环保、经济效益等优点,在实践中需要引入科学技术,进行合理设计和管理,才能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鸭共生模式下鸭饲养技术
摘要介绍了稻鸭共生模式下鸭的饲养技术,包括鸭品种选择、育雏、适时放养、科学管理、疫病防治、及时收鸭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鸭共生模式;鸭;饲养技术
稻鸭共生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生产技术,其技术原理就是在水稻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以科学的放养密度整天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的害虫和杂草;利用鸭子在稻田的运动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刺激水稻分蘖生长;利用鸭粪作为有机肥料,减少和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养鸭饲料,以生产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子为目的[1]。

该项技术的使用不仅挖掘利用了鸭的生物潜力,而且也挖掘了水稻的生物潜力,既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改良了土壤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

望江县是安徽省该项技术的首批示范试点县,2002年在安徽省外专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试验效果,现已在合成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示范区组建了全国首个稻鸭共生专业协会并建成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稻鸭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鸭子作为稻田的主要耕作者,在稻鸭共生技术中起着主足轻重的作用,现将鸭的饲养技术总结如下。

1鸭品种选择
浙江绍鸭是望江县青年鸭养殖的主推品种,饲养周期在105 d左右产蛋,笔者通过引进体型较大的杂交肉鸭与浙江绍鸭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肉鸭与浙江绍鸭对水稻田的节本增收差异不显著,但在鸭子的效益上差异显著。

主要原因是杂交肉鸭的营养需求较高,导致后期添料较多,饲养成本较高,利润相对较小。

因此,在鸭子的品种上各地可根据生产情况适当选择。

最好选择浙江绍鸭等中小体型蛋肉兼用品种,公鸭可以育肥,母鸭可以产蛋。

2育雏
稻鸭共生田块一般选择在集中联片田块,在6月育雏,属于雷雨期,为提高的抗灾效果,鸭棚需为水泥柱支架结构,四周挂有塑料纸,便于夜间保温。

在引苗的前一天育雏室用福尔马林28 mL/m3、高锰酸钾14 g/m3、清洁水14 g/m3熏蒸消毒,器具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并用清水清洗。

雏鸭从外地引进后应尽早试水开食,在下车后,可整筐浸水,然后倒入育雏大棚,在大棚的空地或外面铺塑料纸,用于雏鸭的饮水和喂食,雏鸭第1次饮水用0.1%高锰酸钾溶液,24 h内用夹生米饭开食,2日龄开始喂全价饲料,按250 g/百羽添加,以后每天按50 g数量增加喂料量。

由于此时白天气温较高,鸭子可自由户外活动,晴天注意因棚内温度高而导致鸭子
出汗,下雨天保持棚底干爽,夜间注意保温,避免鸭子集群打堆和应激反应[2]。

3适时放养
鸭苗育雏后,当水稻栽插7~10 d时,在晴天上午移入田块,鸭移运前1 h应停食。

在大田里设置初放区,先把鸭子放入初放区1 d,待其适应田间环境后,再放入大田。

鸭子放入田块的前2 d,采用常备料自由采食的办法,2 d后采取每日早晚2次添料,固定补料地点和时间,注意观察鸭子的健康状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按放鸭180只/hm2的标准,2 000 m2左右为1个小区,用高1 m的聚乙烯防护网围隔,每小区用木料、石棉瓦搭建1个田间简易鸭棚[3]。

4科学管理
鸭子的调教是大面积推广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推广应用中关系到饲养管理和产品的回收。

在育雏期做好采食、下水和信号刺激调教的同时,加强田间调教管理,采取“四固”方法,即固定田块的鸭子由固定的饲养员补饲和管理;饲养员必须采取固定的发音(可以是呼唤或吹哨子);固定在简易棚处补饲;固定早晚补饲时间,严禁饲养员互相串岗,异地呼唤,及时有效地掌握鸭子的生活情况。

鸭属水禽,田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以便鸭子浑水、治虫、除草、促进水稻生长;田块周边或中间应有排水沟,存储一定水供鸭子洗澡。

在水稻的病虫害方面鸭子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于水稻叶片中上部的害虫,由于水稻植株较高,可用生物农药防治1次。

在防治期间,把鸭子停留在排水沟里,避免药物对鸭子造成伤害,水稻搁田要分片进行。

同时根据营养需求,早晚固定时间定点补充碎米等饲料,田间适当添加绿萍,在补饲时,观察鸭子的健康状况,及时淘汰弱鸭[4]。

5疫病防治
及时消毒灭源,鸭棚周围环境和舍内地面、墙壁、棚顶等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切忌对鸭群直接使用消毒剂,严禁使用酚类消毒剂。

设置运输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消毒室,车辆消毒池前后两头为缓坡,消毒液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2次;过往车辆用消毒液喷雾消毒;人员消毒室设紫外线灯;生活区要整洁卫生,每月用3%氢氧化钠溶液消毒4次。

发现病死鸭子及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按日龄接种疫苗,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时间为3日龄,肌注1羽份/羽;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免疫时间为7日龄肌注0.5 mL/羽;禽流感疫苗免疫时间为14日龄,肌注或皮下注射0.3 mL/羽;鸭瘟免疫时间为20日龄,肌注1羽份/羽。

加强疫情监测,在育雏期、放养应激期、恶劣气侯时期适当添加多维等营养素,增加鸭子的抗病力。

在鸭子放养前,要及早淘汰弱苗,选择健康、健壮的鸭子入田,鸭子25日龄左右属于生长转型期,此时不仅要加强饲养管理,添加抗生素,要及时寻视田间,避免外来动物(特别是野狗)咬伤鸭群,找出田间死鸭、弱鸭,及时作无害化处理。

发生肉毒梭菌中毒时要及时对病鸭进行隔离,避免恶性循环,对污染区用10%的热烧碱消毒,同时对病鸭按4 g/只的剂量用胶管灌注硫酸镁溶液,加速毒素排出,在饮水中按50 mg/kg体重加入VC粉,分早、晚2次饮用,用葡萄糖或口服补液盐全天饮水。

6及时收鸭
当水稻抽穗、灌浆、稻穗下垂时,在稻丛中的鸭子会啄食稻穗上的饱满谷粒,因此应及时把鸭子从稻田赶出,捕捉销售。

7参考文献
[1] 罗林钟,邓增祥.环保型稻鸭共生技术[J].农家顾问,2008(5):46-47.
[2] 曹立法,郝金华,陈建军.稻鸭共生零日龄放养效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212-213.
[3] 卢跃红,戴志明,张曦,等.稻鸭共生模式下鸭饲养效果评价[J].中国家禽,2009,31(14):45-46.
[4] 陈太飞.稻鸭共生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09(7):87-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