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
有机稻田稻鸭共作技术

有机稻田稻鸭共作技术有机稻田稻鸭共作和普通稻田稻鸭共作操作基本相同,主要突出鸭子的品种选择、饲料及疾病预防和治疗,鸭子品种要选择地方品种,饲料最好要用有机农场生产的粮食作物,疫病防控不使用抗生素,采用中草药及其他生物方法治疗。
有机鸭的饲养管理鸭品种选择。
选择体型适中、适应性能好、抗病力强、适于在田间放养的本地品种,如高邮麻鸭等。
雏鸭的驯水。
鸭驯水的要求一是早驯水,以便增加雏鸭放入稻田的适应性,二是驯好水,让小鸭在水中锻炼,1-5日龄开始对雏鸭进行下水调教,雏鸭每次下水、出水及喂食时,应呼唤形成条件反射。
大田围网。
水稻插秧后,在稻田的四周要用尼龙网围起来,围网选用2×2厘米网眼的尼龙网,高度70-80厘米,防止黄鼠狼、野猫等天敌的袭击和方便鸭群管理。
鸭子下田时间。
人工插秧后7天,机插秧最早在栽后10天以上,秧苗活棵即可放入苗鸭。
适宜放入稻田的苗鸭一般以7~10日龄的育雏期。
经提前驯水,即可放入水稻田,鸭放入稻田的时间宜选择晴天的上午9~10点为宜。
鸭群数量。
鸭群数量过小不能节约用工成本,过大不便于鸭群放牧管理。
一亩稻田放养15只鸭子较佳,多放需增加饲料喂量。
大面积有机稻田以4000-5000只/群为宜。
人工饲喂。
每天定时、定地点、定人工呼唤2次喂料,时间宜在上午6︰00时和下午4︰00时,前期以鸭全价饲料为主,中后期以饲喂有机农场生产的小麦为主,饲料量的多少根据稻田内杂草、水生小动物的数量来判断,如鸭大草少,适当增加喂食次数。
防雷电。
为防止雷电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子修建一个简易的鸭舍,在雷电和暴雨来临前将鸭子引到鸭舍。
简易鸭舍地基加高与田埂相当20亩左右一个为宜,鸭舍长10米,宽1.5米,可容纳300只左右鸭子栖息,上盖彩钢瓦,四周围网。
及时收回鸭群。
稻鸭有效共生期一般为75天左右,应在水稻扬花前收回鸭群,换羽前集中填饲,育肥后上市。
疫病防控。
重点做好雏鸭肝炎、禽流感、鸭瘟和大肠杆菌病等的防疫,鸭的饲养全程采用中药防治并定期驱虫,注意休药期。
稻鸭共生技术浅析

稻鸭公司技术浅析1稻田养鸭共生技术稻田养鸭共生技术就是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将雏鸭(脱温后10天)白天放入稻田觅食,晚上收回,直至水稻抽穗灌浆,稻鸭共生时间在60天左右。
1.1稻、鸭品种选择1.1.1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广稻二号、文稻一号等。
1.1.2鸭子品种。
鸭子品种选择生活力强、抗逆性好、善运动、嗜食的本地麻鸭、北京鸭等。
1. 2水稻育秧方式1.2.1培育壮秧。
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秧龄35-40天,带2-3蘖,秧苗外观要求达到敦实矮壮、整齐多蘖、叶片挺举、植株均质富有弹力。
1.3水稻栽插技术1.3.1稻田的准备。
稻田应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较充足田块。
稻田中应经常保持水深约15厘米,尤其是鸭子在活动时,脚爪能抓到浮泥,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
1.2.2精耕细作。
大田要求做到三犁三耙,田平泥化。
1.2.3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公斤。
如果是首次放养鸭子的稻田应一次增施三元复合肥30-50公斤/亩。
1.2.4实行规范化种植。
为了有利于鸭子在稻田间活动,采取宽行种植,株距16厘米,行距23厘米,每穴插2-3苗为宜。
或采取宽窄行条栽,宽行27厘米,窄行17厘米,株距13厘米。
1.4鸭子主要管理技术1.4.1放养前管理1.4.1.1防护网及鸭棚的准备。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鸭子在田野里乱窜,鸭子在放入田间前,在稻田的四周必须设置防护网,高度40-60厘米即可, 5-10亩围一个小区。
防护网一般采用价格便宜结实的塑料编织网。
同时,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袭击,也为了便于喂食,在每小区稻田的一角修建1-2个简易鸭棚,为鸭子提供休息、补饲和避护场所。
1.4.1.2选择健壮雏鸭。
体态均匀,绒毛整洁、有光泽,腹部柔软,脐部愈合良好,雏鸭体饱满有膘,手提时挣扎有力,叫声响亮、干脆,手摸鸭子脚有暖感,泄殖腔干净、稍潮湿、收缩有力。
“稻鸭共作”用鸭育雏技术要点

2019/19现 代 种 养“稻鸭共作”用鸭育雏技术要点1.消毒。
(1)笼具消毒:用1%的新洁尔灭擦拭与喷雾。
同时用1%的新洁尔灭浸泡水管。
(2)地面、墙壁(1.4米以下)消毒:用10%的漂白粉或2%的烧碱溶液全面泼洒,8小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再用福尔马林(用药量:甲醛40毫升/米3,高锰酸钾20克/米3,热水15毫升/米3)进行熏蒸消毒。
为了提高熏蒸效果,要密闭熏蒸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然后通风换气3~4 天。
进雏当天,再用百毒杀溶液全面喷雾消毒1次。
2.舍内温度。
进雏前2~4天,应对舍内保温设备进行检修和调试。
育雏舍内(三层笼具饲养)1.4米高的测定温度为:1~2日龄31℃、3~4日龄29℃、4~5日龄28℃、5~10日龄26℃、10~15日龄24℃。
操作时可根据鸭的情况略作调整,随育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室温,直至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3.舍内湿度。
雏鸭饲养的环境湿度不能过大,地面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
育雏前10 天,湿度应保持在60%~65%,以后逐渐降低到55%~60%。
4.饮水。
雏鸭出壳后第一次饮水叫“开水”。
初生雏鸭能行走自如,并表现有啄食欲望时,便可进行“开水”。
其方法是:用小型饮水器或水盘盛水,让雏鸭自由饮吸,保持盘中水深1厘米左右,以不湿雏鸭绒毛为度。
个别不会饮水的雏鸭应进行调教,可人为将其喙放入水中数下,便可使其学会饮水。
“开水”能刺激雏鸭食欲,促使胎粪排出。
1~3日龄雏鸭的饮水,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配制0.1%的复合维生素溶液,让雏鸭自由饮用。
这对清洁雏鸭胃肠道,刺激雏鸭的食欲,促进其消化吸收大有好处。
如果是远距离运输,则宜首先喂给其5%~8%的葡萄糖水,其后再改用普通清洁饮水,必要时可饮0.05%的高锰酸钾溶液。
5.雏鸭的“开食”。
让雏鸭第一次采食饲料,俗称“开食”。
雏鸭“开水”后即可进行“开食”。
其方法是:将半生半熟的米饭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鸭自由啄食。
稻鸭共育种养技术

稻鸭共育种养技术稻鸭共育是指将刚出壳十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中,鸭子会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同时鸭子的运动也会刺激水稻生长,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鸭粪便也能作为肥料,而稻田为鸭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还有日常活动的场所,这样一种稻鸭相互促进的体系就叫做稻鸭共育。
那么稻鸭共育技术的要点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今天亲农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实现这种稻鸭共育的生态种养技术。
一、选育好鸭种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或山麻鸭,这2个品种均属中小型个体,放养稻间穿行灵活,且食量较大,耐粗饲,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强。
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
其次要育好雏鸭,由于早春气温较低,应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喂少量浸湿的碎米、碎玉米和细麦糠,并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一般在饲养室(棚)内摆放一些浅容器,内盛清水以提供雏鸭游玩锻炼,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
饲养到20~25日龄,每只体重150g左右时可放到稻田中饲养。
二、放养时机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掌握时机:一般以秧苗返青、开始分蘖时放鸭。
但要根据季节灵活掌握,夏秋季气温高时,雏鸭可小一些;早春或秋末气温低时,放牧的雏鸭要大一些。
稻子抽穗扬花后停止放鸭,以免伤害稻子。
此时,如果鸭主翼羽在3cm以上就可上市出售,如不到出售年龄,可转入江河湖泊里放牧。
从本地的实际情况看,除水稻生长期在稻田里可固定放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草籽、春花、晚稻收割后的茬地放鸭。
三、放养密度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一般以180~225只/平方米为宜,最好以500只左右为一群,既有利于避免鸭群密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均匀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
在放养雏鸭时最好在群里放养3~4只大其他鸭1~2周龄的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躲风雨返回时能领头的作用。
为了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需注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等疫苗。
四、肥水管理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水层要浅,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浑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水稻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
稻鸭混合种养技术要点

稻鸭混合种养技术要点稻鸭混合种养模式,主要以水田为基础、优质水稻生产为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可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目标的农牧结合、生态化立体生产新模式。
其特点是利用鸭在稻田捕虫、除草、防病、增肥和刺激水稻生长,稻田养鸭、养鸭肥稻保稻。
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省工节本,稻鸭产品安全优质的突出优点。
稻鸭混合种养模式,既可以用于单季稻田,也可以用于双季稻田的早稻和晚稻。
该模式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采用,特别适合于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和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应用。
技术要点:2.1 混合种养规格水稻种植株行距配置,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害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
采用手工或机械移栽的一季中、晚稻或者是连作早晚稻,以宽行窄株的密植规格为宜;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一季中、晚稻,或连作早晚稻,由于没有行株距可分,水稻生长前期,鸭在稻丛间间的觅食活动,不同程度会直接伤害一些稻苗,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一些基本苗,或多播些芽谷。
鸭子放养密度,一般以10亩稻田为一个单元,稻田四周进行塑料纱网围栏,高度0.7-0.8米,内放养鸭子120-150只,田边搭个小型简易棚,进行全天候共育。
2.2 品种选择水稻要因地制宜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包括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的早、中、晚稻优质高产新品种作为稻鸭共育的水稻品种。
如:两优培九、协优9308、中浙优1号、华优桂99、宜香1577、等等。
鸭子要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中小型个体的品种,成年鸭每只重1.25-1.6公斤为宜,放养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品种。
如:绍兴麻鸭、半番鸭、康贝尔鸭、湖南攸县麻鸭等等。
2.3 茬口及放养时间安排单季稻地区:冬季作物收获后,接着种植单季晚稻,于单季晚稻移(抛)栽后10天左右或直播后30天左右把经过育雏10-15天的小鸭放入稻田,进行全天候稻鸭共育,直至水稻抽穗并开始灌时收捕鸭子,公鸭以肉用鸭上市,母鸭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培育成蛋鸭,以产蛋再增值;水稻收获后再种植冬季作物。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鸭子是一种常见家禽,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
但不能在水中待太久,是卵生动物。
我们知道,鸭肉不仅肉质鲜嫩,易于消化。
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能有效抵抗脚气病,神经炎和多种炎症,还能抗衰老。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鸭肉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养鸭一直被人们看好,特别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稻田养鸭技术,更是将养鸭推向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
那么,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一、饲养前的准备用竹片、树枝和其它秸秆编成高50~60厘米、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度的围栏,将稻田四周围起来,并用竹或木条固定,防止鸭外逃。
计划实行稻田养鸭的田块,插秧时在田中间留出一块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的小空地,放进一块竹板作为鸭床,高度以露出水面20厘米为宜,供鸭群休息。
二、培育健壮鸭苗因地制宜选用早熟、适应当地饲养、生活力和抗逆性较强的优良鸭种,采取防寒保温为主的鸭苗小群摊养管理技术:(1)防寒保温。
刚出壳的鸭苗幼嫩体弱,易受冻害导致死亡,应采用防寒保温措施,可用箩筐垫好干燥的短稻草,每筐放鸭苗15只左右,放在背风保暖的室内饲养,随时更换稻草,保持干燥清洁。
(2)放水。
鸭苗出壳10~15天后,可短时放水,适当加喂动物饲料;20~25天后,可延长放水时间,直至全天放水。
(3)加强管理。
在饲养期间出现个别鸭苗死亡,往往是卫生管理不良,引起消化道疾病或受冻感冒所致,一定要加强管理,注意饮水、饲料、环境卫生。
早春寒潮来临时,不要放水,以免鸭苗受冻。
三、适龄放鸭进田20~25日龄、重约150~200克的雏鸭,即可放进田中,进田前应进行鸭瘟免疫接种。
放养密度应视稻田肥力、田里的饵料丰缺情况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亩放25只左右,上等肥力田亩放30只左右。
放鸭入田时间应在早、晚两造秧苗返青后,过早放鸭易造成秧苗脱泥漂浮,不利发挥稻鸭互促互利的生态效益。
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

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摘要从种蛋孵化的条件、看胎施温、机器孵化等方面总结了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
关键词种蛋;孵化;稻鸭共生鸭中国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2-02在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鸭又是卵生动物,长期的人工选育驯化,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孵化能力,只有靠人工孵化完成。
鸭蛋的孵化期为28d,即从种蛋入孵到苗鸭出壳,在适宜的条件下,需要28d才能完成。
1 种蛋孵化的条件1.1温度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正确的掌握。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
发育中的胚胎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胚胎才能正常发育并按时出雏。
鸭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在37.5~38℃,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时会造成胚胎死亡。
一般讲,温度高,胚胎发育快,但很软弱,温度超过42℃,经2~3h以后胚胎死亡;相反,温度太低则胚胎的生长发育迟缓,温度低至23℃,经30h胚胎便会全部死亡。
随着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胚胎对外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
孵化初期,胚胎物质代谢处于低级阶段,本身产生的体热少,因而需要较高的孵化温度;孵化中末期,随着胚胎的发育,物质代谢日益增强,胚胎本身产生大量的体热,因而需要稍低的温度。
但不能用一个孵化温度标准,来保证种蛋的孵化率。
如大蛋与小蛋相比,在孵化前期大蛋接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小蛋为慢,到了后期,大蛋的散热效能又比小蛋差。
人工孵化通常有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2种方式。
恒温孵化即在同一个孵化箱中,有批次不同孵化日龄的胚胎时,采取始终不变的温度(37.8℃)孵化,即为恒温孵化。
变温孵化即变温孵化也称多阶段孵化,在孵化箱中只有单批次孵蛋,则可按胚胎各阶段所需要的温度进行变温孵化。
孵化温度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所以室内温度低时,孵化器温度就应高些;室内温度高时,孵化器温度就应低些。
稻鸭共作种养技术

稻鸭共作种养技术一、场地要求场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并经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此外,还应尽量选择具有独立生态小流域、隔离条件较好的区域,稻田地势应相对平坦,排灌方便、不易受水涝旱灾害、土壤病害较少,而且相对集中连片。
稻田附近应具备水体环境好,具有换水功能池塘。
最好是水面5-10亩、水深1.5-2.0米的池塘,池塘边要预留2亩左右的空地。
二、水稻品种选择选用的品种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米质达国标三级以上,尽量选择加工厂喜欢收购的订单品种或口感较好的优质稻品种。
选择综合抗性好,特别是对当地易发的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强,生育期较长的早晚稻或一季稻品种。
三、播种育秧(一)育秧方式早稻和一季稻宜采用塑盘育秧,晚稻宜采用湿润育秧。
(二)种子处理晒种、浸种、催芽及播种。
浸种前晒种1-2天,应避免直接将种子暴晒在水泥地面上。
晒种后用清水选种,再浸种10小时捞出透气2小时,继续用清水浸种10小时,再捞出透气2小时;然后用药剂浸种消毒12小时以上(种液比为1:1),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
具体参照药剂使用说明。
浸种后置于透气性良好的器具中保持35℃左右,促进破胸露白。
机插秧秧盘播种后,在温度30-35℃、湿度70%-75%的暗室内码放48小时或采用黑膜覆盖保湿48小时(要求秧盘水分充足),待根芽整齐长出后摆放至秧床。
(三)播种期早稻一般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即可抢晴播种并盖膜保温,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初进行播种育秧;一季稻根据品种生育期以使其抽穗期避开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安排播种期;双季晚稻应根据早稻收获时间并结合品种生育期及适合秧龄期,以确保在秋季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为原则来安排播种期。
(四)播种量按照不同品种类型、移栽方式等备足种子量。
手工移栽常规稻亩大田用种量2.5-3.0公斤,杂交稻1.0-1.5公斤。
机插常规稻亩大田用种量3.0-3.5公斤,杂交稻1.5-2.0公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摘要从种蛋孵化的条件、看胎施温、机器孵化等方面总结了稻鸭共生鸭的孵化技术。
关键词种蛋;孵化;稻鸭共生鸭中国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2-02在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鸭又是卵生动物,长期的人工选育驯化,鸭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孵化能力,只有靠人工孵化完成。
鸭蛋的孵化期为28d,即从种蛋入孵到苗鸭出壳,在适宜的条件下,需要28d才能完成。
1 种蛋孵化的条件1.1温度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正确的掌握。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
发育中的胚胎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胚胎才能正常发育并按时出雏。
鸭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在37.5~38℃,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时会造成胚胎死亡。
一般讲,温度高,胚胎发育快,但很软弱,温度超过42℃,经2~3h以后胚胎死亡;相反,温度太低则胚胎的生长发育迟缓,温度低至23℃,经30h胚胎便会全部死亡。
随着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胚胎对外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
孵化初期,胚胎物质代谢处于低级阶段,本身产生的体热少,因而需要较高的孵化温度;孵化中末期,随着胚胎的发育,物质代谢日益增强,胚胎本身产生大量的体热,因而需要稍低的温度。
但不能用一个孵化温度标准,来保证种蛋的孵化率。
如大蛋与小蛋相比,在孵化前期大蛋接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小蛋为慢,到了后期,大蛋的散热效能又比小蛋差。
人工孵化通常有恒温孵化和变温孵化2种方式。
恒温孵化即在同一个孵化箱中,有批次不同孵化日龄的胚胎时,采取始终不变的温度(37.8℃)孵化,即为恒温孵化。
变温孵化即变温孵化也称多阶段孵化,在孵化箱中只有单批次孵蛋,则可按胚胎各阶段所需要的温度进行变温孵化。
孵化温度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所以室内温度低时,孵化器温度就应高些;室内温度高时,孵化器温度就应低些。
一般在蛋源比较充足,一次性装满孵化机时,用变温孵化较为理想。
变温孵化的优点,可根据胚胎和发育情况逐步调整温度,有利于胚胎发育。
孵化中的鸭蛋每天都有一定的发育特征,这种特征在较强的灯光前,可清晰地看到,根据胚胎发育的特征,给予适当的孵化温度供其正常发育,这就是“看胎施温”技术,熟练地掌握鸭胚每天的发育特征,就能正确地判断出孵化天数,从而根据孵化天数调整孵化温度。
1.2湿度湿度对胚胎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与蛋内水分蒸发和胚胎物质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在孵化过程中若湿度不足,蛋内水分会加速向外蒸发;若湿度过高又会阻碍蛋内水分蒸发,湿度过高过低都会破坏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对湿度的要求是“两头高、中间低”,即在孵化初期相对湿度设为65%~70%,较高的湿度可使胚蛋受热均匀,减少蛋内水分的蒸发,以利于胚胎羊水和尿囊液的形成;孵化中期随着胚胎生长发育的进展,需要排泄羊水、尿囊液和代谢产物,相对湿度可降至60%;孵化后期又要将湿度提高至65%~70%,较高的湿度可使蛋壳变脆,方便雏鸭啄壳,还能防止雏鸭绒毛与蛋壳黏连。
1.3翻蛋翻蛋可以改变蛋黄和胚胎位置,使胚胎不会与壳膜相连,造成胚胎死亡。
同时翻蛋还会使胚胎受热均匀,有助于胚胎发育及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因此,在孵化过程中,要必须经常翻蛋d翻蛋的原则是:前期多翻(每昼夜8~12次),后期少翻(每昼夜6~8次),孵化至最后3d可停止翻蛋。
翻蛋最好达到110~120℃,机内翻蛋系统可设定在2h翻1次,翻蛋时转动的角度尽可能大一点,最好达到110~120℃,翻蛋角度不能少于90℃。
当孵化至25~26d应停止翻蛋,将鸭蛋转入出雏机。
1.4凉蛋对鸭蛋的孵化而言,凉蛋显得更加重要。
鸭蛋脂肪含量高,随着胚蛋胚龄的增加,孵化至16~17d后,胚胎增大,脂肪代谢能力加强,产生大量的生理热,使蛋温急剧升高,对空气需要也大大增加,必须向外散出多余的热量和保持足够的空气量,而且鸭蛋体积大,单位重量蛋表面积小,本身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如果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出去,蛋温就会过高,影响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烧死”胚蛋现象,因此,在孵化后半期必须进行凉蛋,才能提高孵化率和获得健壮的雏禽。
在鸭蛋的孵化期内,凉蛋一般从孵化至16d就应开始凉蛋,一日2次,每次30~40min,结合凉蛋向蛋面喷水。
凉蛋时间的长短,一般用眼皮感觉试温。
即将胚蛋靠在眼皮上,感觉既不发烫又不发凉,温温的正好。
现在新型孵化机不需要凉蛋。
1.5通风胚胎从开始发育到孵化结束,都在不断进行气体交换,随着胚龄增长,气体交换量不断加大,所以,孵化机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氧气含量不能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应控制在0.3%~0.6%,最高允许含量为1.5%~2%。
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2%时,胚胎发育缓慢,死亡率增高,会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现象。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孵化机内都要及时通风换气,尤其是孵化中后期,保持空气新鲜特别重要。
2 看胎施温所谓看胎施温,就是在人工孵化过程中,使用灯光照蛋,检查鸭胚胎发育是否符合各个时期的正常发育标准。
其目的在于判断孵化条件是否合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争取最佳的孵化效果。
另外还可以将无精蛋、死胚蛋等及时挑选出来,以免影响孵化率。
看胎施温,首先应充分了解鸭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形态特征,根据看胎的认识,及时灵活地调节以温度为主的孵化因素,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例如鸭胚蛋孵化至13~14d,尿囊血管在小头合拢,整个蛋除气室外都布满血丝,在孵化术语上称“合拢”。
如果胚蛋在12d就有大部分“合拢”,说明施温太高,可相应将温度略调低一些;如果14d,大部分胚蛋还未“合拢”,则说明施温太低,可将温度再稍微调高一些。
但是孵化的五大条件是相互影响的,不能仅从温度这块来调节胚胎发育异常现象,实际运用时,要遵循规律,分清主次,统筹安排,灵活调节。
3 机器孵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工孵化方法已经逐步被机器孵化所取代。
较人工孵化来看,机器孵化的优点是保温性能好,孵化批量大,节省劳动力,可操作性强,破损率低,孵化率高,消毒简便。
3.1温度的调节经常谈到的孵化温度,指的是孵化器给温的温度。
在生产上又大多以孵化器“门表”所示温度为标准。
但应当指出,在孵化作业中实际存在着三种温度,即孵化给温、胚胎发育温度、孵化器“门表”温度,要清楚地加以区别。
3.1.1孵化给温。
也称设定温度,指固定在孵化器里的感温器件,如水银电接点的温度计所控制的温度,这是孵化技术人员人为设定的温度。
当孵化器里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时,它能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停止供温;当低于设定温度时,又接通电源,恢复加温。
3.1.2胚胎发育温度。
胚胎发育过程中,自身所产生的热量,使胚胎温度逐渐上升,实际操作中,胚胎发育温度指紧贴胚胎表面温度计所示温度或有经验的人用眼皮测得的温度。
3.1.3门表温度。
指固定在孵化器门上观察窗里的温度计所示的温度,也是值班人员记录的温度。
孵化给温、胚胎发育温度、门表温度是有区别的,但只要孵化器设计合理,温差不大,孵化室环境温度适宜,则门表温度可视为孵化给温。
孵化器的控温系统,在人孵后到达设定温度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
照蛋、停电或维修引起的机温下降,一般不需要调节控制系统,过一段时间它将自动恢复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机温偏低或偏高0.2~0.4℃时,要及时调整,并要观察调整后的温度变化。
3.2通风的调节当恒温时间过长时,说明机内胚胎代谢热过剩,加热系统不需要加热,如不及时降温可能会导致胚胎“自温”超温,因此,当发现恒温时间过长时,就应该打开风门,必要时开启孵化器门来加强通风。
当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维持的时间与机器加热的时间交替进行时,说明孵化机内通风基本正常。
加热系统工作时间过长,门表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说明新鲜冷空气进入机内太多或排气量过大,需要调小风门。
3.3照蛋在孵化过程中应对入孵种蛋进行3次照检,入孵后的6~7d进行第1次照检,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人孵后第13天进行第2次照检,将死胚蛋和漏检的无精蛋剔除,如果此时尿囊膜已在蛋的小头“合拢”,则表明胚胎发育正常,孵化条件控制合适。
第三次照检可结合落盘进行。
3.4落盘鸭蛋孵化至第26天时,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机继续孵化,称之“落盘”。
落盘时,如发现胚胎发育延缓,应推迟落盘时间。
落盘后应注意提高出雏机内的湿度和增大通风量。
落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环境温度,动作要轻、要快,减少破损蛋,并利用落盘注意调盘调架,弥补因孵化过程中胚胎受热不匀而致胚胎发育不齐的影响。
3.5出雏以及雏鸭管理鸭蛋孵化至第27天时开始出雏。
过去认为分批出雏(3~4次)对雏禽的质量有益处,避免了早出雏在孵化器里的时间过长而引起脱水。
但随着孵化技术的提高,种鸭场规模扩大,一次孵化量增大,如果种蛋品质好,胚胎发育整齐度好,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出雏完毕,则采用一次性捡雏能提高劳动效率。
在出雏末期,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弱雏,可进行人工破壳助产。
助产要在尿囊血管枯萎时方可施行,否则易引起大量出血,造成雏鸭死亡。
出雏结束后,应该抽出水盘和出雏盘,清理出雏机,要彻底清洗水盘、出雏盘,并进行消毒,以备下次再用。
同时,对所出雏鸭进行分级、装箱,及时送往育雏场。
对无母源抗体的雏苗鸭进行小鸭病毒性肝炎性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