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一、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1.对水稻的好处让鸭子在稻田中长期生活,在水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能为水稻除去杂苹和害虫。
鸭子排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被水稻很好地吸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质量的改变和水稻的长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节约了化肥、农药以及人力的支出,是个一举多得的养殖方法。
2.对鸭子的好处稻田生态养鸭方式为鸭子无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养殖场所,鸭子能在稻田的水面休息嬉戏,同时水稻还可以为鸭子遮阴避日,更为重要的是稻田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
解决了鸭子部分食物尤其是动物活性蛋白质的来源,促进了鸭子健康生长。
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对生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稻田生态养鸭的技术要点1.搞好场地建设稻田生态养鸭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对拟作为养鸭场地的稻田要进行一些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添置养殖鸭子的围栏。
设置围栏的目的在于便于管理和防止鸭子逃窜。
建筑材料上要注意控制成本,提倡就地取材,可以因陋就简,木条、竹条、尼龙网、编织袋等都可以用。
围栏高度以50~60厘米为好,围栏间距要适中,以不让鸭子逃出为宜;二是要搭建栖架,供鸭子上岸休息使用。
通常在田埂上搭建,材料也要因地制宜,一般以木条、竹条为好。
栖架上最好有顶棚,可以遮阴避雨。
栖架要高出稻田20厘米左右。
搭建栖架的面积根据饲养鸭子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
2.选好放养品种稻田养鸭的养殖环境和普通养鸭不同。
稻田养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更接近于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要根据稻田养鸭的特点来确定。
一是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要选择耐水性好、行动灵敏、浑水效果好的品种;三是要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
目前适合于稻田养殖的品种较多,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等中小型鸭都是较好的选择。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稻鸭共生是一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旨在让稻田和鸭子之间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鸭子可以帮助稻田防治病虫害,杂草等,同时鸭粪也能为稻田提供养分,促进稻谷生长。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稻鸭共生技术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技术,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可以在《离骚》这本著作中找到关于稻鸭共生的文字记载。
在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中国到日本、韩国、越南等稻米种植业强势的国家和地区,稻鸭共生技术都受到了普及和推广。
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也是十分简单的。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饲养的鸭种,选用的鸭种在生活中应该文气活泼、健康、耐热性强、长成鸭子后不易飞行等特点。
此外还需要为鸭子制作合适的鸭舍,为鸭子提供饮水、饲料,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鸭子的健康饲养安全。
稻田中放养鸭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控制鸭子的数量,一般每亩地放鸭数控制在80只左右为宜。
如果太多,不仅对稻田不利,而且容易引起家禽疾病的传播;第二点是定期清理鸭舍,保持清洁卫生,以防止鸭子患病;第三点是要保证鸭子有足够的饮水和饲料,不要让它们挤占稻田中的荫蔽气候,影响稻谷的生长;最后一点是要充分利用鸭子的排泄物,将其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为稻谷提供养分。
在实际应用中,稻鸭共生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保水平。
同时,这种技术也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生产者收益的增加。
总之,稻鸭共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绿色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业增产、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此技术,并结合新的科技手段,以提高其应用效果,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稻鸭共育中的稻田管理技术

#" 稻鸭共育前期田间管理
#$ !" 本田的处理" 移栽前 !+/ 左右灌水、 本田翻耕压青, 待绿肥烂透后耙耖整 平, 有条件的可 放入雏鸭实 行 “鸟 耕” , 达到田平、 虫 ( 蛹) 和杂草籽明显减少的目的。田间 排水沟挖深 !+0 1 左右以备共育后供鸭洗澡之用。 #$ #" 适期移栽, 合理密植 " 于秧龄 &+/ 左右移栽, 为了有 利于鸭在稻间活动, 以宽行窄株的密植方式为宜, 一般行 株距为 &) 01 2 &’01 , 每丛插 ! $ & 本 (杂交稻) 或 + $# 本 (常规稻) 。对于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一季中、 晚稻, 由于 没有行株距可分, 水稻生长前期, 鸭在稻丛 (株) 间的觅食 活动, 会不同程度地直接伤害一些稻苗。为了补足苗数, 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 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些基 本苗, 或多播些芽谷, 以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一般秧田 每 31 播种量杂交稻为 !!&4 +56 左右, 常规稻为 #’’56 左 右。直播稻本田用种量杂交稻为 !.4 (+56 左右, 常规稻为 +&4 +56 左右。直播稻由于放鸭要到播种后 &’/ 的 ) 叶期,
&
%" 稻鸭共育中期田间管理
此时是水稻分蘖盛期, 鸭子处于架子的育成期。协调 好稻鸭之间生育关系是共育高产增效的关键。 %$ !" 繁殖绿萍" 建立 “桥梁田” , 繁殖好绿萍, 以便能不断 抛撒到共育田稻间作为鸭的辅助饲料。 %$ #" 科学管水" 鸭属水禽, 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 田面要 有浅水层, 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 以利于鸭子踩泥搅 混田水, 起到中耕松土, 促进根、 蘖生长发育的作用。大田 丰产沟要挖得深些, 并在沟内始终保持 . $ !’ 01 深的水 层, 供鸭洗澡之需。通过分片搁田办法, 解决鸭在田内饮 水和觅食需要, 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 塘内过渡 ) $ -/。 %$ %" 做好病、 虫、 草害的无公害治理 " 共育期间稻间害虫 主要靠鸭捕食为主, 一般不用药剂防治。但对不能控制在 防治标准以下的病虫, 也可辅以高效、 低毒、 低残留的农药 予以防治。如在放鸭前用敌敌畏 ( !+’’6 7 31 & ) 控制稻蓟 马危害稻苗。对于螟虫和纵卷叶螟为害严重时, 可用杀虫 双、 锐劲特等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农药喷防。杂草治理 以靠鸭啄食和踩踏为主, 一般不施用除草剂。 %$ &" 处理好治虫、 搁田和鸭需水的关系" 在水稻喷农药 治虫前, 先将鸭赶到另一块暂不治虫的稻田, ) $ -/ 后再 赶回到治过虫的稻田, 或者赶到池塘、 沟渠过渡几天以解 决治虫和鸭子在稻间活动的矛盾。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 解决鸭在田内饮水和觅食需要, 即在一片田中拉一尼纶丝 网, 其中一半稻田内保持水层, 把鸭赶进去; 另一半排水搁 田, 搁好田后灌水, 将鸭赶到这一半稻田, 让另一半稻田排 水搁田至达到要求为止。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 塘内过 渡 ) $ -/, 也可补饲棚田边挖潭储水, 以供 (下转 !#- 页)
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

五 、适期栽养
适龄壮 秧移栽
后, 扎根返青快 , 一般 1 周内秧苗开 始分蘖 ,0天后雏鸭可放到稻田。 l 为
了使 放养 的鸭 子适 应性 更强 、 活率 成
更 高、 生长发育快 . 必须让孵 出的雏
③
维普资讯
养 囊 世 界 鸭 在室 内 驯 养 l 后 , 4灭 才能进 行 稻 鸭共 育
杀蛾类害虫。 因鸭子在稻棵间不断踩 踏, 稻鸭共育田块草害较常规稻 田显 著减轻。
九 、 鸭适 收 稻 稻穗 下 垂 时 , 在
加鸭的动物性饲料 , 绿萍还具有固氮
功能 , 老化腐烂后是水稻的优质有机
肥。 可用 4指规格尼纶丝网沿 田埂 围
隔, 一可防鸭外逃 , 二可防外敌侵害, 围栏的高度以 06~ . 米为宜 , 2 . 08 每 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撑。 有些则可 利用放养稻 田四周的 自然河 、 、 塘 墙 等自 然屏障。
根、 粗茎 、 叶绿 。 鸭 掌握 在 “ 雏 谷浸种 , 蛋 起孵 ” 适 龄 育雏 时 间育雏 , 的 经 2 2 孵化 期 , 鸭 出壳 。 早 春 5 6天 雏 若
物)排泄和换羽等活动 , 、 不用中耕除 草, 不施化肥 、 农药养鸭种稻 。 采用这 种种养模式不仅省工节本, 而且生产
出 的 稻 米 、 肉等 均 属 于 无 公 害 产 鸭
气 温低 , 育雏室 内雏 鸭应保温饲养 在 饲养室 内摆 放浅底容器 , 内盛清 水, 供雏鸭戏水游玩 , 使其逐步适应
水性 。 驯养 至 孵 化 后 约 1 月 , 只 个 每
品。 现将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介
绍如下 :
一
、
菜等新鲜饲料盛入容器 , 用呼喊等声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熊国远1,朱秀柏2,张东红2(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摘要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关键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实施程序;要点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0-01作者简介熊国远(1975-),男,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食品加工与研发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05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的情况下,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鸭的生理、生活习性及水中浮游生物的消涨规律并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方式。
该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协调提供动植物之间的生活环境,来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增加水稻产量,生产无公害的稻谷和鸭肉。
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绿色产业,完全适合现代农业对食品安全性、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实施程序1.1稻田的准备示范稻田最好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较充足的田地里进行。
如果第1年推广该技术,由于鸭粪可能跟不上水稻生长需要,因而要施一定的基肥,视情况基肥施过磷酸钙300kg /hm 2、尿素150kg /hm 2、氯化钾150kg /hm 2。
秧苗采用肥床育秧后栽插,建议株行距为20cm ˑ30cm 。
1.2鸭的准备稻鸭共生技术要求鸭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对鸭的要求为生活力强、抗逆性好、善运动、喜食野生动植物。
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ʃ1d ,种蛋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
由于稻鸭共生要求鸭7 8日龄放入水稻田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水中适应能力,因此要求早驯水。
驯水宜选在晴天进行,大批训水最好在水深15 20cm 的水池中进行,鸭上下水的一面做成30ʎ左右的斜面,每次驯水时间由短到长,多次训水直到鸭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
环保型稻鸭共生技术

.
草代 药 防 兔 病
毒
口
、
免 采 食 的 许
抗 茵消 炎
、
、
凉 血 等功 效
、
。
主 治 家兔
。
习、
多
腔 炎 肺 炎 肠 炎 败 血 症 等疾 病
、
.
治
也
.
不仅 具
.
有防 治 疾
疗 可 用 干 品 煎 水 内服
可 用
。
连 用 3 5 天
~ .
,
病和促 进 生长的作 用
.
而 且 长期使 用
水稻 的栽 插 时 间 向前 推 ( 8 1 天 。 2 ̄ )
- 能 ≥ 脎
’
i
i
、
弘
、
i 维普资讯 i - l ”0
。
c
、
÷
0
…
i
。
…
i
。
i j 农 《 家晨 向 》2 0 0 8 年 第 S 期
i
。
j
i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
,
;
;
以
穷
青 饲 料 也 是 中草 药
1 米 不需 放水 晒 田 如 是首 次 实 鸭 在初 放 区饲 养 2 3天后 才 打 初 放 5厘
施 这 技 术 . 粪 不 多 . 施 基 肥 秧 苗 区 的 网 门放 人 大 田 活 动 可 存 稻 田 投 鸭 要 采 用 肥 床育 秧 后 栽 插 . 行 距 为 2 株 0厘 入 浮萍 类 水 草 供 鸭 采 食
蛋 入 孵 时 活 动 量最 大 因 鸭喜 吃稻 穗 . 开 始 故 时 间 为 抽穗 灌 浆时 就要 将 鸭 从 稻 田里 收 回
全州县稻鸭共生生态模式实践

全州县稻鸭共生生态模式实践全州是桂北粮食生产大县,有稻田养鸭的传统,特别是县北部的镇几乎家家户户采取稻田养鸭。
清晨农户将鸭放入稻田中,傍晚驯养好的鸭会自动回家。
稻田养鸭投入少、效益高,鸭子能在田间除草、捕虫、增肥、中耕浑水、促进稻株发育等,从而起到减少稻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作用。
采取“稻-灯-鸭”模式,利用鸭在田间活动进行除草灭虫,鸭粪作为有机肥还田,再在田间加装频振式杀虫灯以控制田间虫害,按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种稻,实行生态种养,实现肥料、农药用量零增长,既节约生产成本,又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因此,该县的稻鸭共生生态模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一、稻鸭共生技术要点该县通常养殖本地生产的麻鸭,其特点为通体麻褐色、头脚较小、适应性广、产蛋量高,成体重为1250~1500克,一般饲养60天可出栏。
早、晚稻田均进行麻鸭放养,稻田四周设置防护网(可采用塑料编织网),每小区稻田一角修建1~2个简易鸭棚。
水稻插秧1~2周待秧苗活棵后,将刚孵化至1~2周龄的雏鸭先在鸭舍里进行训水锻炼,待体重增至100克以上即可放入大田;成年鸭适当推迟2~3天下田。
成年鸭每亩15~20羽,幼鸭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放养数量。
稻田放养期间,每天可用辅料喂鸭,为鸭补充所需营养。
入田前先对幼鸭注射接种疫苗,以防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霍乱等发生。
为避免鸭吃稻穗,水稻乳熟期就要及时将鸭从稻田里收回。
二、养鸭对稻田的功效稻田养鸭通过鸭子踩踏、浑水和啄食等活动,可起到控制田间杂草生长作用。
鸭喜食昆虫和小水生动物,能消灭稻田里的稻飞虱、稻象甲、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可部分甚至完全替代杀虫剂的使用。
鸭不停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效果,既可促进水稻生长,又能抑制杂草生长。
鸭嘴不断在水稻植株上啄食活物,刺激了稻的根系发育,促进了植株开张和分蘖,对水稻的生长和结实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鸭粪随着鸭的活动被不断搅拌而为水稻所吸收,有机肥肥效显著,可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另外,鸭在稻田里频繁地活动,又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水体和土壤的氧气。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利用鸭子吃害虫、杂草和杂菜来实现稻田的生态平衡。
稻鸭共生有多种优点,比如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种养方式也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在生产技术方面,主要包括鸭子的养殖管理、喂食和饮水、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
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稻鸭共生的管理方法,确保稻鸭共生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稻鸭共生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效益、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种植方式是稻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和放养鸭子,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鸭子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稻鸭共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率。
稻鸭共生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稻鸭共生的含义、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稻鸭共生的含义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放养水禽,如鸭子。
稻鸭共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起到清除害虫、杂草的作用,实现农田的生态调节和有机农业生产。
稻鸭共生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多样性利用”,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章薇,吴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摘要从水稻的栽插、鸭苗的运输、鸭的放养、鸭的饲喂、鸭的日常管理、水田的日常管理、适收成鸭、鸭的销售几个方面阐述了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田间实施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4-02作者简介章薇(1973-),女,安徽定远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家禽健康养殖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05大田插秧工作结束,等待秧苗活棵后,需把培育训练好的鸭苗放入水稻大田,这时需要加强稻鸭共生的田间管理,作好田间要实施的工程。
1水稻的栽插稻鸭共生大田水稻的栽植密度既要考虑水稻高产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适合鸭在稻田里运动。
经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建议栽插的株行距为20cm ˑ30cm 。
2鸭苗的运输鸭苗经育雏训练后,需从育雏场经过运输抵达田头。
到达田头后,应尽快打开包装盒,按要求逐个田块进行放鸭。
运输鸭苗的包装盒可以用硬纸箱,在箱上打几个孔,以便透气。
也可用塑料水果筐和专门的装鸭筐。
鸭在育雏场装车前1h 停食、停水,以免雏鸭在车上压伤。
雏鸭运抵目的地后立即喂水、喂食,同时,车上装载的苗鸭较多,车辆在行进中,空气流动较快,温度散发快,一旦车辆停下来,车厢里的温度增加,温度散发不出去,轻则会造成鸭子出“汗”,影响今后的生长发育,重则会热死在包装筐内。
因此,苗鸭在途中运输的时间越短越好。
3鸭的放养3.1放养数量与鸭群大小放鸭的数量与鸭的大小、田间饵料多少、共生效果大小等均有关系。
日本稻鸭共生一般是每公顷放180 300只,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一般每公顷放300 375只为宜。
鸭有合群活动的习性,如果鸭群过大、鸭子过多,一则田间饵料不够吃,单位面积水田内的杂草、昆虫等动植物生长数量和速度有限,需大量补饲,达不到节省鸭饲料的目的。
补饲过多则成了稻田养鸭,而不是稻鸭共生了;二则会对秧苗产生危害,大量的鸭苗集结在一起会对秧苗造成践踏损坏;另一方面,如果鸭群太小,也取不到满意的共生效果,如达不到防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水稻生长等目的。
一般以0.67hm 2左右为一个放养小区,可放养鸭群200只左右。
3.2放养条件和放养时间栽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放入鸭子,这是由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所决定的。
一般水稻栽插后,稻田杂草就陆续出苗,插栽后7 10d 出现第1次杂草萌发高峰,这批杂草主要是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和异型莎草等一年生莎草科。
插栽后20d 出现第2次萌发高峰,主要以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
由于前一高峰期杂草数量大、发生早、危害性大,是防除的主攻目标。
所以,稻鸭共生要想达到较理想的控草效果,稻田应在杂草的第一萌发高峰期放入鸭子。
这时杂草刚萌发,且为小草,最迟不超过10d 就要放鸭入田。
鸭舌草科、浮萍科、伞科、菊科、莎草科、干屈科等科的多种杂草为鸭所喜食。
禾本科、蓼科、莎划科的一些杂草,鸭虽不喜食,但可以通过早放鸭,经鸭反复多次的挖掘、践踏予以消灭。
早放鸭,对秧苗的损伤一般而言要轻得多,迟放鸭,鸭子大了,对秧苗的损伤就会重些。
根据实践,09:30左右放鸭,鸭能较好适应这种变化的气温、水温。
如果遇到阴雨天,可将放鸭入田的工作适当提前或推后1 2d 。
尽量选择在晴好的天气放鸭,晴天放鸭效果优于阴雨天。
若遇到连阴雨天气,可适当推迟放鸭时间,也可以选用驯水完毕的鸭子放入稻田。
3.3放养地点和区域放鸭入稻田,应先将苗鸭投放于简易鸭棚内的陆地上,地上应提前铺好干稻草或稻壳等。
陆地留一块空地,用拆开的编织带铺上,其上放入雏鸭饲料。
这样鸭苗经运输送到田头,投入鸭舍,虽陌生,但很快就能熟悉、适应新的环境。
鸭吃了饲料,很快会到水边喝水,甚至迫不及待地下入水田。
在整块大田设置初放区很有必要。
在刚把鸭放入稻田时,先让鸭在初放区活动1 2d ,以方便管理。
万一遇有恶劣天气,就很容易将苗鸭从初放区赶上岸上的简易鸭舍。
如果一下将鸭放入大田,鸭子还不适应新的环境,满田游弋,要抓、赶就麻烦了。
初放区大小可按60 75m 2/hm 2设置,用简易的鱼网围起来的。
1 2d 后,即可从初放区放入大田,初放区的周围不要拆除,以便回收鸭子时使用。
4鸭的饲喂鸭放入稻田后的饲喂原则是适当饲喂,切忌过量。
雏鸭在育雏时以人工饲喂为主,放入稻田后即应逐步转向自由采食为主,适当补饲为辅。
若鸭在田间采食不足,适当补饲,有助于保持鸭有充足的体力去胜任各方面田间管理任务,有助于鸭与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便于对鸭进行管理。
如果饲喂太多,就成了稻田养鸭,有悖于稻鸭共生的初衷。
至于饲喂多少,并无严格的数量规定,这主要应注意观察鸭子生长、生活、活动的情况并加以调节。
杂草、害虫多,鸭基本能吃饱,可少量补饲;若田间天然食料少,鸭子吃不饱,要视吃的情况,适当补饲,也可结合本技术,在田间放入一些浮游生物。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农技服务,2012,29(8):974-975雏鸭在放入秧田的前3d,应采用常备料自由采食的方法,即饲料面上始终要有料,但要掌握少喂勤添,以免造成浪费,特别是粉料,在加水拌料后,时间一长就会变馊。
3d后逐步变为4次/d或3次/d,但在每次雏鸭采食后,食台上都要剩余一点饲料。
这样可保证每只雏鸭都能吃饱料,使群体生长均匀,大小较一致。
雏鸭放入秧田后,会很快的采食水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和一些小动物。
因此,可根据稻田内天然食物的情况、鸭子的膘份情况,逐步地把鸭子的喂料次数降到2次/d、1次/d。
但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鸭子的体膘不能太瘦弱。
一般采用三种方法来检查,一看鸭子在水田内活动情况,毛色光亮,水不湿毛;二摸鸭子体膘正常情况,不能太瘦;三称鸭的体重,要略低于本品种同日龄舍饲鸭体重。
有的时候,稻田中有些地方,可能因水浅,鸭子去得少,杂草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特意在这些地方投喂饲料,呼唤鸭子前来觅食,如此几次,这些地方的杂草就会被鸭子除掉。
投放饲料的地点,可以在简易鸭舍或靠近简易鸭舍的陆地上。
投饲地点相对固定,鸭子能很快记住投饲点,只要人一唤,或看到主人来喂料,鸭子会很快聚拢过来。
5鸭的日常管理鸭放入稻田的最初几天,农户在鸭放入稻田的最初几天,对鸭还需要精心管理。
这一时期主要的工作:检查电围栏是否能正常工作;网围得是否好;网上有脉冲电没有;鸭子是否适应新的环境;是否因网围得不好而有鸭子从网里钻出来或卡在了网上;是否有少数鸭子湿毛发抖。
如发现有上述情况,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妥善处理。
对少数湿毛发抖的鸭子,要及时从群中捉出来,带至室内,置于火炉下烘干。
鸭子放入大田后,要经常巡田观察,同时每隔4 5d要下田检查1次。
既要观察水稻长势、杂草害虫发生情况,更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鸭子生病、死亡,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6水田的日常管理6.1水管理稻鸭共生的水管理在栽秧后一直保持适当水层,绝不将浑水排出,水少时适当添进新水,保持水层高度,在鸭子从田间撤出后,待水淀清,才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可采用常规的灌水方法。
稻鸭共生田间水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水稻的生长需要,又要考虑到鸭的生长,尤其是鸭做工的需要。
从鸭子的角度看,应始终保持稻田里有水层,只添水,不排水。
有水层,鸭子就能充分发挥水禽在水中游戏、觅食的功能。
没有水,鸭的活动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有水层,亦可有效防御陆生天敌;有水层,还有利于抑制湿生杂草。
但水过深,鸭子手脚够不到水底,除草、中耕、浑水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水过深,田埂的高度需要进一步加高,这会增加稻鸭共生田间工程的作业量。
随着鸭子的一天天长大,水层可以逐渐加深。
稻鸭共生田经鸭反复中耕浑水,呈细淤泥状。
据观察,田表层依上到下大致可分为细泥粒、中泥粒、粗泥粒3层,这种状况一经排水搁田,田面很快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排水很快。
所以,担心田烂会影响水稻收割是不必要的。
当然,若田块较大、田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要开好稻田排水沟,以利排水。
6.2肥料管理如果是第1年推广稻鸭共生技术,由于鸭粪可能跟不上水稻生长需要,因而要施一定的基肥,一般基肥施腐熟的有机肥15000 22500kg/hm2,尿素1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氯化钾150kg/hm2,化肥先混匀后施用,施后耕翻,再耙碎耖平。
抽穗前18d左右(幼穗长度1 1.5cm)追尿素75 112.5kg/hm2。
也可结合本技术,在稻田中放入一些浮游植物,增加稻田肥力和给鸭提供青饲料。
该技术实施几年后就可不施肥料。
6.3病虫害管理就水稻主要害虫而言,鸭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但对三化螟造成的白穗危害,防治效果却不够理想。
这是因为三化螟的卵块产于植株叶片中上部,而此时水稻植株已较高,鸭子已经够不着,另外,蚁螟孵化后,即蛀茎为害,造成枯心和白穗。
江苏采取的办法是应用频振杀虫灯诱杀螟蛾,可诱杀87科1287种害虫,从而减低落卵量。
7适收成鸭水稻抽穗后进入灌浆阶段,鸭子会采食稻穗,故进入此期,要将鸭子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鸭对稻穗造成危害。
7.1捕捉时间水稻抽穗扬花时,就意味着鸭即将完成稻鸭共生的田间作业任务了。
此时,鸭并不啄食稻穗。
水稻抽穗后进入灌浆阶段,鸭子就会采食稻穗。
故进入此期,要将鸭子及时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对稻穗造成危害。
而一旦鸭啄食过稻穗之后,鸭就对人喂饲料不感兴趣,捉鸭也不方便。
为此,要掌握好时机,及时将鸭从稻田中捉上来。
7.2捕捉方法一种是人呼与喂食相结合,让鸭子集中。
在捉鸭前几天,应将捕获区(即初放区)的网紧好系牢,只留不大的通道,鸭子一进入捕获区,及时将通道堵上,即可将鸭子捉上来,捉鸭时,最好有几个人相配合,要争取一次诱捕成功,勿使逃逸。
只要人、鸭关系建立较好,捕法得当,一般可一次成功。
逃出去的鸭子,一般难捉一些,需驱赶捕捉。
另一种方法就是驱赶捕捉。
首先,在准备捉鸭的地方围好捕获区,并留下较狭的通道口,然后,几个人手持细长竹竿,从另一头并排行走,驱赶鸭子。
鸭子在人的驱赶下只得向被驱赶的方向一边飞翔,相对温顺,比较好捉,役用鸭虽飞不起来,但能振翅跑动。
力气也比较大,所以捕获区的竹桩、网一定要张牢固,以防鸭挣脱逃跑。
8鸭的销售当鸭子完成了稻鸭共生田间作业被捉上后,一般体重可达2 2.5kg。
这样大小的鸭子很受市场欢迎。
一只鸭子屠宰后重量在1 2kg,食用方便,很适合现在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的趋势。
对捕捉的鸭子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销售。
对一时卖不完或体重还未达到上市要求的鸭,可圈养,补饲饲料,再陆续销售。
57929卷8期章薇等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