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合集下载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引入鸭群,实现稻田与鸭子的共生共赢。

该模式目前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控制害虫和杂草,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生产技术方面,种植者需要合理配置鸭子数量、品种和管理方式,确保稻鸭共生模式的有效运转。

稻鸭共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适用范围广泛,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稻鸭共生有望成为一种可持续推广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稻鸭共生的潜力和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环境影响、适用范围、未来发展、潜力、可持续性、推广前景1. 引言1.1 稻鸭共生的定义稻鸭共生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将水稻种植与鸭的养殖相结合,通过鸭在稻田中觅食、捕食害虫,同时通过粪便和运动活动促进水稻生长,达到增产减害的效果。

稻鸭共生是一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创新耕作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生模式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稻鸭共生,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生产力,还可以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农产品,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稻鸭共生的现状稻鸭共生是一种集农作物种植和家禽饲养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我国稻鸭共生的现状并不是很普及,但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江西省、湖南省等重要水稻产区,已经有大量农户开始尝试稻鸭共生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型农场也开始进行稻鸭共生的试验和推广,以期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

虽然稻鸭共生的现状还不够普及,但随着人们对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的认可和需求增加,相信稻鸭共生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一、稻鸭共生的优点1. 生态环境友好稻鸭共生利用了鸭子天生的觅食习性和在水中觅食行为,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起到了生物防治的效果。

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

2. 提高生产效益稻鸭共生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同时还可以使土壤得到松动,促进氧气的渗透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采用稻鸭共生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约10%以上。

3. 多样化农产品在稻鸭共生的生产模式中,鸭子不仅可以起到除草和防虫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禽肉和鸭蛋,使农业生产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可以生产水稻外,还可以增加鸭肉和鸭蛋等农产品的收益,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4. 保护生态多样性通过稻鸭共生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田间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减少水田中的害虫和病虫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更加的平衡和稳定。

二、稻鸭共生的生产技术1. 选择适合的品种在进行稻鸭共生的种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和鸭子品种。

水稻品种应该选择适宜的耐淹、耐倒的早熟和中熟水稻品种,鸭子品种应该选择适合水田放养的鸭子。

在实际种植中选择品种时需兼顾稻鸭的相互配合。

2. 合理的放养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稻鸭共生是一种多元共生的模式。

在进行放养时,需要合理的安排鸭子的放养密度和方法,避免过多的鸭子造成水稻苗圃踩踏、损害水稻根系等问题。

应在晚稻插秧后2~3天,自然干地放入干净的水田中,环形排列等放养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稻的损害。

3. 科学的管理技术在进行稻鸭共生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保障稻鸭共生模式的效果和效益。

在农田管理上,要做好水田的水肥一体化管理,以确保水稻的生长,同时合理的施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稻鸭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米和鸭子,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活动,消灭害虫、杂草等,从而实现双重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理论: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稻鸭共作,其原理首先与生态平衡理论密不可分。

生态平衡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都在相互作用中维持着复杂的平衡状态,而一旦其中某一物种数量失衡,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作为上游环节,通过食用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等,使得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2.协同作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和稻米之间利用协同作用产生双重效益。

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达到消灭稻田中害虫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并将大量的粪便排放在稻田中,使得其成为了一种天然的肥料,来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3.资源综合利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用场地和资源丰富。

一方面能够节省稻米种植过程中对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和经济成本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的可持续和经济效益更高。

4. 养殖技术理论:稻鸭共作模式需要适宜的饲养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和杂草生长,而成为了一种自然有机的农业生产模式。

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它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就生态农业。

稻鸭共作需要适宜的种植技术和养殖管理,is 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exploitative farming practices, while improving both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综上所述,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包括生态平衡、协同作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养殖技术等方面,这些理论都通过将动物放养在稻田中,与稻米进行互动,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作用摘要介绍了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及鸭子在稻鸭共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稻鸭共生;品种;作用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按一定的密度栽插秧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 h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 适合稻鸭共生技术鸭的品种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

它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嬉水性、杂食性、集群性、警惕性和夜行性等。

粗饲料、软体动物、昆虫、植物(植株、籽实、根、块茎)等鸭都喜食。

鸭的运动量大,食量也很大,一般可采食其体重5%~10%的食物。

鸭在田间为了觅食会到处乱-窜,只要田间有水的地方,鸭都会跑到,且善于在浅水淤泥中虑食。

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

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来选择稻鸭共生技术中鸭子品种。

稻鸭共生种养技术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质优等役用功能较强的肉蛋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作为首选品种。

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的麻鸭等;而体型过大的鸭品种,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而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稻鸭共生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稻鸭共生是一种生态友好的稻田种植方式,它将稻田和鸭子的养殖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稻米的品质。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相应的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具有很好的防治害虫的效果。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昆虫是稻米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它们会给稻米带来很大的损害。

而鸭子尤其擅长吃昆虫,尤其是田鼠、蚯蚓等捕食这些害虫。

引入鸭子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稻鸭共生可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鸭子不仅是害虫的天敌,也是杂草的天敌。

杂草是稻田生产中的另一个大问题,它会抢夺水分、养分和阳光等资源,给水稻生长带来很大困扰。

而鸭子会吃杂草,从而减轻了杂草带来的压力,保持了稻田的良好产量。

鸭子可以帮助分解稻田中的秸秆,提供有机肥料,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稻鸭共生可以节约劳动力和食品资源。

传统的稻田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需要耕地、播种、喷药、除草等一系列操作。

而鸭子可以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同时也为稻田提供了有机肥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压力。

稻鸭共生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鸭共生也有助于改善稻米的品质。

鸭子在稻田中捕食昆虫和杂草的也会吃一些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链。

这种食物链有助于增加稻米的营养成分,提高米质的粘性和口感,让稻米更加美味可口。

在实施稻鸭共生的生产技术方面,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稻鸭组合。

一般来说,选择体型较小、捕食昆虫和杂草能力较强的鸭种品种,如澄波鸭、翠峰鸭等。

要合理控制稻田的水位和鸭子数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要合理安排稻田和鸭圈的布局。

稻田和鸭圈之间应设置适当的隔离带,以防止鸭子损害稻田和稻穗。

要保持稻田的湿润度,适时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供鸭子饮用。

需要注意合理的饲养管理。

鸭子在稻田中吃食一部分是有益的,但过量进食会对稻田造成损害。

要合理安排鸭子的进食时间和区域,避免鸭子过度捕食稻田。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小田块养鸭技术要点稻鸭共生涉及到水稻种植和养鸭生产两大技术环节,作为稻鸭共生的养鸭生产,既有一般养鸭生产的特点,也有与其不同之处,现作一简要介绍。

1、田块的选择和建设选择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单元,稻田面积2亩以上。

稻鸭共生宜在人工栽插、机插、机播等种植方式的田块进行,人工直播田块不适合稻鸭共生。

田埂:为了使稻田能灌10厘米深的水,田埂高必须达20厘米,并在适宜位置加宽成100厘米,便于建鸭棚和鸭子休息。

丰产沟:每个种养单元需留丰产沟,沟宽35厘米、深30厘米、长3~5米,并经常保持有水,以利鸭群嬉水,如田边有水沟或水塘鸭可随意进入,则不需另开丰产沟。

秧苗行株距:水稻宜宽行窄距栽培。

行距7.5寸以上,株距5寸以上。

2、养鸭设施设置防护网:确定养鸭的田块,每亩按2.5公斤尼龙网在田边围80厘米高的围网,以防鸭逃跑和天敌进入稻田,围网的网孔以不大于2×2厘米为好。

每隔1.5~2米插一支杆固定围网。

搭建简易鸭棚:在田边选一地势高燥的地方搭建塑料大棚式鸭棚,高1.5米,按每平方养鸭10只及实际地形决定鸭棚的长和宽,用木条或竹条钉制,棚顶盖稻草隔热,地面垫稻草防潮湿。

3、鸭的品种选择和育雏稻鸭共生的鸭品种选择抗病力强、肉质好、产蛋多、善于运动等地方麻鸭,如绍鸭、半番鸭、媒鸭等。

一般秧苗栽插时即引种育雏。

30~50只小群饲养可用纸箱育雏,选一封闭性较好的大纸箱,灯泡取暖。

相邻农户可利用旧房搭建小温室集中育雏,采用红外线灯或煤炉升温,煤炉升温时须用导烟管将废气排出舍外。

也可委托养鸭专业户育雏。

4、入田时间、密度和鸭群驯导入田时间和密度:10~20日龄的苗鸭最适放入稻田。

移栽田稻活棵5天后,机直播田在水稻5叶期以后,鸭可入田。

每亩放养15只左右为宜。

放鸭时间宜选择晴天上午9:00~10:00为宜,如果遇雨天,可适当提前或推后1~2天。

鸭群驯导:雏鸭自舍饲育雏开始,每次喂料时吹口哨或固定敲击声音、播放音乐等,训练呼之即来的习性,以便后期入田管理。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

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中,稻鸭共生系统是一种先进、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以其独特的生态效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1. 生态可持续性稻鸭共生系统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将生态农业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在这种系统中,稻田同时作为鸭类的栖息地,鸭类在稻田中觅食杂草、害虫和杀菌,为稻田带来一些生态效益。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更加生态可持续,可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资源利用综合性稻鸭共生系统将稻田和养鸭业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稻田提供养分和生长空间给鸭类,同时鸭类帮助稻田抑制杂草生长,清除害虫,使农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 产品质量优良稻鸭共生系统在生产方式上更加接近自然,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农田的水质和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稻鸭共生系统所生产的农产品更加健康、天然、无公害,符合现代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

1. 水稻质量高在稻鸭共生系统下,鸭类在稻田内觅食杂草和害虫,促进稻田内的生态平衡,稻株生长更加健壮,水稻质量更高。

相较于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稻鸭共生系统生产的水稻更加自然、健康。

2. 降低生产成本稻鸭共生系统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减少了对于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鸭类在稻田中觅食并排泄,为农田提供了有机肥料,降低了土壤的养分流失,进一步减少了农田的成本。

稻鸭共生系统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农田的资源利用效益更高。

养鸭业和稻田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更完整、更有机的生产系统。

三、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 科技化改造稻鸭共生系统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摘要】稻鸭共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利用鸭子吃害虫、杂草和杂菜来实现稻田的生态平衡。

稻鸭共生有多种优点,比如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种养方式也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污染。

在生产技术方面,主要包括鸭子的养殖管理、喂食和饮水、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

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稻鸭共生的管理方法,确保稻鸭共生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稻鸭共生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效益、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种植方式是稻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和放养鸭子,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鸭子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稻鸭共生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稻鸭共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率。

稻鸭共生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稻鸭共生的含义、优点、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效益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稻鸭共生的含义稻鸭共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放养水禽,如鸭子。

稻鸭共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起到清除害虫、杂草的作用,实现农田的生态调节和有机农业生产。

稻鸭共生的核心理念是“生物多样性利用”,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汪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鸭品种的选择、鸭的孵化、育雏技术、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生产;利用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0-1160-02作者简介汪丽(1962-),女,安徽六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畜牧兽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06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h 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蹬踏、游走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的排泄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鸭品种的选择家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

家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

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

如鸭的体型过大,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

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

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

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

同时,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2鸭的孵化稻鸭共生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ʃ1d ,种蛋必须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

由于稻鸭共生所需苗鸭的数量较多,一般都采用机械孵化或摊床孵化。

2.1温度大型立体孵化机用恒温孵化,1 25d 为37.5C 、26 28d 为36.4 37ħ;小型孵化厂和孵房可采用变温孵化法。

由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气温适宜,机内温度可设定在1 6d 为38ħ,7 14d 为37.8ħ,15 20d 为37.5ħ,21 25d 为37.2ħ,26 28d 为36.6ħ,并结合胚胎发育情况看胎施温。

2.2湿度机内湿度按“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设定,即在孵化初期为70% 75%,孵化中期为60% 65%,孵化后期为70% 75%。

2.3翻蛋机内翻蛋系统可设定在每2h 翻1次,翻蛋角度最好加大110ʎ。

孵化至25 26d 便可以转入出雏机,停止翻蛋。

2.4凉蛋鸭蛋孵化至16d 开始凉蛋,1d 凉蛋2次,并结合凉蛋向蛋面进行喷水。

新型孵化机却并不需要凉蛋。

2.5通风根据种蛋孵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通风量,并保证孵化室内的空气新鲜。

3育雏技术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和死亡。

因此,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当雏鸭出壳毛干后,要尽早从出雏机移入育雏室,育雏温度控制在26 28ħ。

同时,应尽早让雏鸭进行“试水开食”。

“试水”时可让雏鸭自由饮水,或是在幼鸭身上喷洒些水,促使其相互啄食身上的水珠。

饮水应配制成1%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连用3d 。

开食应在雏鸭出壳24h 内进行,开食时用的是米饭,必须先用淘米水洗散,直到不烫手不粘手时即可喂鸭,有条件的每百只鸭加拌2 3只熟蛋以满足营养。

教口时应耐心,尽量让小鸭学会吃食。

饲喂次数:1 7d ,每天喂6次;7 21d ,每天5次;21 28d ,可再减少饲喂次数。

饲喂原则应遵循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果天气睛朗,3日龄的雏鸭即可放入户外进行活动。

另外,要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

出壳后的雏鸭要马上接种小鸭病毒型肝炎疫苗,等稍微长大后,要接种禽霍乱疫苗。

对有鸭瘟发生的地区,还要接种鸭瘟活疫苗(DDV )。

4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4.1放入稻田前的准备工作4.1.1采食训练。

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都是鸭子的天然饲料,但是为了让鸭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野生饲料,必须在雏鸭放入稻田以前,就要对其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训练。

首先尽量少给鸭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其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并敢于自主地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

经过采食训练过的鸭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放入稻田后能够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

4.1.2驯水。

早放鸭入稻田有利于鸭子早控制害虫及杂草。

“稻鸭共生”要求雏鸭约10日龄即要放入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适应水的能力。

因此,当雏鸭在4 5日龄时即要驯水,但此时的雏鸭尾脂腺的分泌能力尚未健全,雏鸭身上绒毛容易被水浸湿而下沉,体质较弱者还会被溺死。

雏鸭下水后羽毛如果不迅速干燥,还会造成体温急剧下降,衰竭而死或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疾病,因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农技服务,2012,29(10):1160-1161此,早驯水是育雏的关键。

驯水一般在睛天进行较好,大批育雏最好在水深15 20cm 的水泥池里进行,在鸭子上下池的一面要做成30度左右的斜面,以便鸭子上下水。

第1次驯水最好在10:00左右将雏鸭赶下水,30min 左右将鸭子全部赶上岸,让其在太阳光下梳理羽毛并休息。

15:00左右可进行第2次驯水,以后驯水时间可适当延长,直到鸭子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

对一些体质较差、羽毛长时间不干的雏鸭,要及时烘干羽毛,可减少死亡率。

4.1.3信号调教。

一群鸭子,少则几百只,多则数千只,一旦放入稻田里,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指挥信号的调教,则很难控制。

因此,要用固定的信号和动作来对雏鸭进行训练,使鸭群建立起听指挥的条件反射。

放牧训练要从雏期开始,一定要用固定的口令或音乐训练,这种口令因地因人而异,只要能达到雏鸭的条件反射即可。

4.2放入稻田后的饲养管理育雏约10日龄后的雏鸭就由舍内养殖转向稻田养殖,让鸭一天24h 都生活在稻田中,不要收回,让其发挥功能。

因为没有经过锻炼,刚放入稻田中的鸭子防御敌害的能力和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必须要人为地加以防御措施。

最好在稻田周围设电栏网,来防御天敌,保护鸭子。

同时在每块田的田头,搭一简易鸭棚,为鸭挡风遮雨和供其喂食之用。

在棚内放置1个约10W 的灯泡,天黑后,打开灯。

鸭子移入稻田后,2d 内应在田头的简易棚内进行人工饲养,以后慢慢地逐步向田间放养过渡,20d 内应饲喂全价日粮,15d 内在人工饲喂的基础上,应让鸭子在田间自由采食,这样可以提高鸭子的体质,以后可改为1日2次和1日1次。

25日龄后可饲喂一些秕稻、糠麸类饲料。

饲喂次数可改为隔日1次或隔2日1次。

在饲料更换时,要逐步进行,以防止应激。

同时鸭必须有专人管理、调教,根据鸭群的生长情况来决定补料的多少,做好记录,并确保最后能顺利、便捷地提出鸭子。

当水稻抽穗灌浆时,为了防止鸭子吸食谷粒,要适时地将鸭子从田间收回。

由于在鸭子入稻田后,为了加大鸭在田间的活动量,大量减少鸭的辅助饲料,致使鸭子落膘,比较瘦弱。

因此,收回后要在室内进行短期快速育肥,7 10d 后即可上市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1159页)小球肾炎;心脏多有各种炎性细胞浸润,轻度或中度的多灶性心肌炎;胃肠肌层有不同程度的肌炎,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

4预防策略截至目前,PMWS 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治疗对患PMWS 的病猪没有直接的效果。

但抗生素的合理短期使用和良好的饲养管理,则有助于控制二重感染。

4.1药物预防有报道某些猪场采用纯度为95%柠檬酸连续使用3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猪场不妨小规模试验以确定疗效。

剂量和用法:哺乳母猪:3kg /t 饲料、怀孕母猪:4kg /t 饲料、保育猪:2kg /t 饲料、生长肥育猪:3kg /t 饲料。

4.2管理措施4.2.1怀孕猪。

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分娩前母猪的驱虫;限制交叉哺育(或限定在24h 内)。

4.2.2断奶猪(到30kg 体重)。

保持较小的猪群群体(小于13头),其间用固体隔栏;清除污物,经常性清洁和消毒,全进全出;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3头猪/m 2);每头猪增加饲槽适当的长度,防止采食时过分拥挤;改善空气质量(确保NH 3<10ml /L ,CO 2<0.15%);改善温度控制条件,防止过冷过热;尽量不要混群。

4.2.3生长/肥育猪(到110kg 体重)。

保持小群体,其间用固体隔栏;清除污物,经常性清洁和消毒,全进全出;不将断奶后的猪混群;不将肥育猪混群;减少猪群密度(>0.75头/m 2);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

4.2.4其他。

做好猪场其他疾病的免疫接种计划;建筑物内的合理流动(空气、动物和人);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管理;严格落实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措施。

5结语发生PMWS 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如温度变化、贼风和有害气体。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PCV 和其他感染因子的混合感染。

尽早发现可疑猪只进行检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淘汰等措施,尽量避免从疫区引进猪只,严格控制来访者、车辆、货物进入猪场。

在预防相关疾病时,特别是疫苗的使用和研制方面,要大力提倡基因工程苗、合成肽疫苗,DNA 疫苗等新型疫苗,因为这些疫苗不需要用活的病毒制作,不存在病毒灭活不彻底的危险性,而且可以诱发高效的无毒免疫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殨殨殨。

作者说明本刊2012年第7期820页论文《影响高脂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的栽培因素及改良途径》由王新风执笔撰写,作者排名顺序现变更如下:王新风、马巍、董岭超、闫日红、富健(通讯作者),以前论文作者排名顺序(董岭超、王新风、闫日红)作废。

特此更正《农技服务》编辑部161129卷10期汪丽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