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坚持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整体思维和重点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破解难题并取得进步。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三重底蕴:首先,维护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国策。

其次,追求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坚持道义为先、先义后利的国家交往原则,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地位而形成的。

最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尊重各国主权、保障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人民的自由,是中国对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等观念的有力驳斥,亦是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底线的坚持,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发扬和承继,符合国际道义制高点和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张和实践的理念基础,它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天下大同”等对人类共同命运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执着追求,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外交原则一脉相承。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改造世界的目的是造福人类这一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并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和努力。

中国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长期目标;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_大外交_与基辛格

_大外交_与基辛格

《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大外交》与基辛格金灿荣Ξ 对于任何卷入现代国际关系的国家而言,对外事务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的增减,而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意味着生存与灭亡。

套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兵者,国之大事”,我们现在可以说“外交,国之大事也”。

经历了1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不断扩展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不断加深相互依存关系的国际社会融为一体,中国内部的变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后的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同时,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在现存世界体系中的责任和地位也正处于变化之中,中国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塑造自身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实呼唤中国外交要生发出更多的战略性理论思考。

用基辛格博士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外交哲学”,而不能仅限于把外交事务当作“行政问题”来处理。

海南出版社此刻推出基辛格所著的《大外交》一书,可以说正值其时。

亨利・基辛格是本世纪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外交家之一,而1994年出版的《大外交》则是他的最新作品,凝聚着其长期从政经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堪称外交学或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

此书对中国国际问题学界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Ξ金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大外交》纵论古今,视接万里,洋洋近70万言。

夸张一点说,读这本书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

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

时间跨度近400年,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写到20世纪末混沌不明的冷战后世界秩序,读者有如对近、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

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

在对20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

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

研究论文:浅析中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研究论文:浅析中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113586 公共政策论文浅析中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一、中俄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思维的不同角度,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动,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影响表达思想的内容和相应的语言形式的不同。

(一)整体性与个体性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中国人的整体观念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周易》以代表大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为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俄罗斯则更强调个体性。

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所以要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同时,俄罗斯人明确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对个体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是互相独立的,并且可以独立存在,有着自己内在的运动规律。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俄罗斯,逐渐形成了俄罗斯人个体习惯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实用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倾向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不是自私主义,而是一种生存主义,是一种生存的状态。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都以实用为根据。

中国人崇尚实用主义的简单淳朴,认为这是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最低限度的索取,同时也是给予别人最大的回报。

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才是我们现今对实用主义的最佳理解。

俄罗斯人倾向以保护自我为目的的个人主义。

俄罗斯受西方影响,批准了《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其它相关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国际公约。

当今,在人权与自由观被《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件中确立下来的情况下,人权和自由的“区域化”观点也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立法认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下的中美贸易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下的中美贸易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下的中美贸易战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一贸易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经济上看,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中美贸易战中,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和技术竞争是其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廉价劳动力和规模化生产优势使得美国企业将大量生产转移到中国,导致了美国国内产业的就业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中国的技术进步也威胁到了美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导致了双方在贸易上的摩擦和竞争,最终演变成了贸易战。

从政治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包括加征关税、禁止军工技术出口、限制中国企业投资等。

这些政治上的举措实质上是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其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表现。

而中国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来回应美国的挑衅,这表明了国家间的政治竞争和争霸的一面。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际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中美贸易战也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一个缩影。

贸易战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了影响,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则是最大的进口国和全球经济的引擎。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不仅会直接影响两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进入,也会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和全球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

贸易战也会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扰乱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合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下,中美贸易战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竞争所导致的,是资本主义体系下各国之间争夺市场和资源的一种表现。

这种竞争和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解决中美贸易战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而在于深刻理解和认识到资本主义体系的固有矛盾和问题,寻求建立更加公平和合作的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

简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内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指的是以外交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和平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各方以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商量解决全球性问题,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互利共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4. 以人为本:中国将人民福祉置于首位,通过促进全球发展和减少贫困、保护环境等方式提升全球人民的福祉。

5. 全球治理:中国主张通过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加强全球治理机制,促进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平衡。

6. 无偏执: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国家集团,保持独立自主的国际立场。

7. 亲诚惠容:中国希望通过友好互信、真诚合作以及谦和宽容的态度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践行独立自主和亲诚惠容的外交原则。

关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和思想 体 系 ,是科 学解 释 中国 的和平 发展 ,应 对 “ 中国威 胁论 ”的锐 利 武 器 。它 既 要 为 中 国 的和 平 发 展 服 务 , 也要 为 建立 持 久和 平 、共 同繁 荣 的和
进 入 改 革 开 放 新 时 期 以来 , 中 国紧 紧抓 住 战略 机 遇而 迅速 崛起 。国 际社会 在 惊 叹 中 国奇迹 的 同时 ,也 表 达 了对 中 国崛起 的各 种 忧虑 ,花 样 翻 新 的 “ 国威胁 论 ”流 行于 世 界 。这 中
种 思 潮 以 西 方 的 国 际关 系 和 外 交 理
属性 等 问题 ,学 术界 展 开 了热 烈 的讨 论 ,焦 点是 特殊 性 与普 世 性 的关 系 。
有 的 学 者 反 对 创 建 带 有 国 别 特
谐世界服务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外交 理论 的使命 、机遇 、性质和体系等基
本 问题 ,在 分 析 已有 观 点 的 基础 上 ,
机遇。
的根本 利 益 ,对外 交本 质 和运 行 规律
进 行深 入研 究 ,从 而提 出的创 新 理念
交学 中国化 ”的历史任务 ,丰富和发
展 中 国 特 色 外 交 理 论 提 供 了更 强 大
的动力 。
中国特 色外交理论
的性质 和意义
关 于 中 国 特 色 外 交 理 论 的 科 学
有纯粹 的 “ 普遍性” ,正如没有纯粹 的 “ 国家”一样 ,国家是 由千差万别
的个人 和机 构所组 成 。科 学理 论 也是 如此 ,普 世性 理论 是 由各 种具 有 国别 特色 的理 论 组成 的 。此 外 , 究 特殊 研 性 ,可 以 为 理 论 发 展 注 入 无 穷 的 创 造 力 。北 京 大学教 授 梁 守德认 为 “ 中 国特 色 就 是 中 国化 ” ,特 色 的本 质 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大国。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对整个世界影响深远。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制定了一套独特的外交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本篇论文将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1.和平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外向性的国家,往往被西方国家视为“威胁”。

为了打破这种印象,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这个概念表明了中国追求的是一个稳定而又和平的世界、一个良性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不是要对别国进行侵略。

2.合作共赢理念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理念是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合作共赢意味着每个国家在自身的利益被满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合作伙伴的利益,保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一理念是为了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依存的国际关系体系,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的路径。

3.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多边主义是指国家之间采取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方式。

从实践的角度看,多边主义是指坚持联合国核心原则和国际法的原则。

在多边主义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G20、金砖、上合组织等多个多边机制,全面、深入地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4.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通道。

中国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为了打造更加紧密的一体化格局,促进互利共赢、平等互信、文明交流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育英、繁荣、和平、稳定的美好未来。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1.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全球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参与多种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为促进有效治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设富有活力、和谐、稳定、平等、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

这种外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和平发展。

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始终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二、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倡导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的改革和完善。

三、践行多边主义。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倡导世界上的大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四、强调互利共赢。

中国倡导全球伙伴关系,坚持通过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是放眼全球发展,并通过合作共赢建立更广泛、更稳定、更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作者:王屏 来源:中国网(“中国声音”) 时间:2011年06月28日外交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外交是一个国家智慧的集中体现。

一国的综合国力决定其外交活动空间半径的长短,一国的文化底蕴决定其能否为世界范围内外交格局的形成提供一种范式和道德水准。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建立未来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向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诉求,也是世界人民的期盼。

近代百年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现在似乎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好奇还是“未雨绸缪”,也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友善还是嫉妒,中国都必须认真应对。

我们要集五千年的外交智慧来应对未来五十年来自激变着的世界对中国外交的挑战。

战争与外交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两个重要手段,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外交手段使用的空间将逐渐扩大。

因此,中国人外交艺术要争取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中国外交理念的哲学基础当今世界林林种种的国际关系理论,似乎都来自西方。

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不乏外交思想,更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理论。

只不过这些思想与理论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也非今天意义的国家,他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但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关于外交思想的理论贡献影响至今。

这些思想与理论早已积淀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历史深层,甚至凝聚到我们的民族语言之中,融化到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中华民族的外交实践色彩斑斓。

“炎黄之盟”为华夏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涂山会盟”为夏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商汤灭夏桀前的谍报工作成为情报学的经典案例;周灭商时,战略家、外交家同时也是大间谍的姜太公吕望功不可没。

“华夷”观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宗藩制度”在春秋时代便已存续二百余年。

“和亲外交”、“人质外交”、分化瓦解、间谍活动是春秋争霸时的惯用手段。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更是极力施展“捭阖术”,并在战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显身手。

中华民族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

我们随便拿出一个词、一句话,其中就饱含浓缩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如“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城下之盟”、“柔远怀德”、“厚往薄来”、“以德报怨”、“以夷制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形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国际政治思想与哲学理念。

墨子、老子以及孔子都是理想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平等互利”。

老子是位地道的“和平主义者”,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

孔子反对大国称霸,主张“势力均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厚往薄来”的外交思想对具有特色的中国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理想主义相对的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管子、晏子、子产等。

现实主义倡导者主张发展自身实力,追求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

他们认为,维护国家利益靠的是实力与扩张,国家的行为准则应该是,“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

其实,即便是理想主义倡导者的墨子、孔子也不反对追求实力。

所不同的是,老子、孔子反对战争;墨子、管子反对非正义战争;现实主义倡导者的管子、晏子、子产主张把战争作为政治手段。

春秋时代,群雄争霸,弱肉强食,没有实力只能灭亡。

进入战国时代,传统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得到继承与发展。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将道家的“理想世界”描绘成“至德”“至治”之世。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主张以“王道”统一天下。

但是,不论是虚无的老庄思想,还是理想的儒家说教,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国际大环境相去甚远。

因此,道家、儒家的外交思想不为当时的各国所取,并受到法家人物的批判。

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关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源于人类“好利”的本性这一思想,指出了国家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应对方法。

既然是“人民众而货财寡”,那么,冲突就不可避免。

于是,韩非子给出的药方是:“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由于法家的外交理念不脱离现实,因此被当时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未来10年中国外交选择的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的哲学基础,并在我国内政外交理念上打下深深烙印,其影响无法磨灭。

近代以前的“和亲外交”、“朝贡体系”,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作为大国、强国的外交地位,同时也看出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深刻影响。

但是,到了近代,百年屈辱,弱国何谈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彻底地站立起来。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精神”的具体体现,“求同存异”成为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典范。

不过,50-60年代的“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模式也充分地反应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中国外交的局限性。

其实,中国外交的真正“独立自主”是在脱离苏联之后。

“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南北问题”都是我们当时看待世界战略格局的视角。

具有特色的中国外交似乎与“不”有缘,如“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不搞对抗”、“不卑不亢”、“不干涉内政”、“不打第一枪”等等。

70-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有了明显的变化,“帝国主义”概念被“霸权主义”所代替。

这是中国人“国际观”的一次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渐渐地对中国学界产生了影响。

然而,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面临着全新的战略环境与挑战。

中国人的“国际观”再次面临调整与考验。

国人发现,不论你怎样地“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人家就是不依不饶。

中国时不时地被“世界第二”,甚至几年后就会被“世界第一”。

你想“韬光养晦”、“不当头”,人家却说你作为大国想逃避责任。

中国已经向全世界推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但是,连周边都不让你“和谐”。

当今世界的现实国际环境,注定使我们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在不和谐的世界里演奏“和谐世界”的乐章。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外交究竟该向何处去?”“中国的外交选择应遵循何种价值取向?”其实,世界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为准则”。

联合国宪章只不过起到道义上的作用,并且,在霸权主义下它又是那样地显得力不从心。

世界各国基本都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与方针,其中,霸权国家由于实力雄厚,往往能在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那么,像中国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主张和平主义的国家,就只能给国际社会提供一种理想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即“和谐世界”理念。

从“王道一统”到“和平共处”再到“和谐世界”,似乎几千年来,中国外交“独尊儒术”,这条理想主义的红线贯穿始终。

作为一种理想它并没有错,但现实总是和理想开玩笑。

目前,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严峻,特别是周边安全环境堪忧。

不久前的日美2+2会谈显示,“价值观外交”死灰复燃,“自由与繁荣之弧”又将再次包围中国。

东海波澜未平,南海激浪又起。

但是,治理中国外交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向历史学习,另一个是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寻找答案。

向历史学习。

观察今日中国,已无当年世界核心之国的地位。

即便将来有可能接近核心之国,“华夷秩序”也已经是昨日黄花。

“利益”是国际关系这部连续剧永远的主题,儒家的外交思想理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缺少现实基础。

当然,中国既不是霸权国家也不是虚弱小国,而是走向强盛进程中的文化大国。

总结历史经验,在理念上,我们并非要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二者必居其一”。

在方法上,我们可以将“合纵”与“连横”手段交替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当一国处于弱势之时,常选择“合纵”外交策略,而当上升到强国之列时,又常选择“连横”的外交手段巩固其地位。

理想主义的外交方针往往能使我们占领“道义”的制高点,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

在我们的“历史礼品盒”中,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与外交理念,也有外交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

在实施理想主义外交方针时,我们有墨家、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在实施现实主义外交方针时,我们有法家思想作为后盾。

坚持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也主要靠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去获得。

在国际关系现实中寻找答案。

国际社会并非因为有人们的美好期待就会变得美好,外交关系也不会因为人们倡导“友好”就真的能“友好”,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以及民众的国际认识。

中国人国际观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爱幻想”、“爱虚荣”,中国人常用自己的想法度量他人,以为物质上的“厚往薄来”就一定能换取人心。

当然,我们提倡适当的外援。

但是,我们也反对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外援。

历史上,“朝贡体制”实施当中常有自欺欺人的“骏马换瘦驴”现象,国人虽破衣烂衫,天子却要结“与国”之欢心。

说到底,中华民族“虚荣心”有余,“利益观”不足。

纵观国际社会,不论是老牌的帝国还是后起的新霸,国强都伴随着民富。

民富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内政与外交的共同努力。

进入21世纪后,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即重视国家形象也重视国家利益。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共产党人认真思考中国的外交大战略。

中国政府一边与世界“互通有无”、“礼尚往来”,一边审时度势,慎重地处理“大国关系”,小心翼翼地呵护“周边关系”。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我们的周边外交理念,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周边外交政策与方针。

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为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正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中国从不回避对世界应尽的义务,也从不拒绝应有的权力。

特别是在中国的战略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这种权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