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讲解学习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详解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详解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个适合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一、活动背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池塘里的小蝌蚪成为了孩子们眼中有趣的小生命。
选择“小蝌蚪变青蛙”作为科学活动主题,不仅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还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生命的奇妙变化。
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三、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小蝌蚪变青蛙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和视频。
2、实物材料:活的小蝌蚪若干、饲养容器、水草、水。
3、绘画材料:画纸、彩笔。
四、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如盛开的花朵、飞舞的蝴蝶等,引导孩子们讨论春天的特点。
然后,引出池塘里的小蝌蚪,问孩子们是否见过小蝌蚪,引发他们的兴趣。
2、观察小蝌蚪将准备好的小蝌蚪放在透明的饲养容器中,让孩子们分组观察。
鼓励他们描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如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等。
同时,向孩子们介绍小蝌蚪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3、讲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示小蝌蚪变青蛙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和视频。
一边展示,一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每个阶段的变化,如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然后长出两条前腿,尾巴逐渐变短,最后变成青蛙。
4、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5、绘画活动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画纸和彩笔,让他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画完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
6、总结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再次强调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巩固他们的知识。
五、活动延伸1、在班级的自然角继续饲养小蝌蚪,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生长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小蝌蚪变青蛙》。
通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青蛙的基本特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观察并描述青蛙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生长过程的视频、实物展示盒、卡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小蝌蚪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 讲解与互动(10分钟)教师结合实物展示盒,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动手操作卡片,加深对生长过程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青蛙的特点,如:绿色的皮肤、鼓鼓的眼睛、长长的舌头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画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小蝌蚪和青蛙。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生长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 青蛙特点:绿色皮肤、鼓鼓的眼睛、长长的舌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小蝌蚪和青蛙的生长过程,并用文字描述。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和青蛙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小蝌蚪变青蛙》通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质教案《小蝌蚪变青蛙》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动物成长变化》,详细内容围绕“小蝌蚪变青蛙”过程展开。
通过讲解小蝌蚪生长过程,让孩子们解青蛙变态发育过程,以及生物适应性和生态环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掌握小蝌蚪变青蛙过程,解青蛙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及生态环境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小蝌蚪生长变化,解青蛙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和青蛙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生态池塘模型。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小蝌蚪和青蛙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联系。
(2)播放小蝌蚪变青蛙视频,让孩子们解这个过程。
2. 例题讲解(1)讲解小蝌蚪生长过程,让孩子们解变态发育特点。
(2)引导孩子们思考青蛙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随堂练习(1)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用自己话描述小蝌蚪变青蛙过程。
(2)分发画纸、画笔等材料,让孩子们绘制小蝌蚪变青蛙画。
(1)让孩子们分享自己作品,讲述小蝌蚪变青蛙过程。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变青蛙过程图解。
2. 青蛙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生态环境,找出一种动物生长变化过程,绘制成画。
2. 答案示例:蝴蝶生长变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参与度,以及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孩子们去户外观察青蛙生活环境,解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
同时,鼓励孩子们关爱动物,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具与学具准备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小蝌蚪变青蛙过程,我会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下功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变青蛙》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变青蛙》教案名称:小蝌蚪变青蛙教案类型: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案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1. 纸杯2. 水3. 腊肠/胶圈4. 护目镜5. 温度计6. 白板7. 黑板笔8. 彩色纸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蝌蚪的形状,引导幼儿对蝌蚪进行简单描述,如身体颜色、形状、生活环境等。
然后,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要给蝌蚪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
2. 操作过程(20分钟):(1)实验1:观察蝌蚪的生活环境a. 将水倒入纸杯中,然后放入一些腊肠或者胶圈。
告诉幼儿这是蝌蚪的生活环境。
b. 教师带领幼儿佩戴护目镜,观察并描述纸杯中的水和腊肠。
c.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蝌蚪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为什么要吃腊肠?(2)实验2: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a. 教师将一个蝌蚪放入温度适宜的水中,让幼儿观察。
b. 教师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蝌蚪有什么变化?c.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蝌蚪变成青蛙需要多长时间?d. 教师告诉幼儿需要等待数天或数周,蝌蚪才会变成青蛙。
(3)实验3:制作小蝌蚪a. 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彩色纸和胶水,引导幼儿将彩色纸剪成蝌蚪的形状。
b. 幼儿使用胶水将彩色纸粘在一起,制作出小蝌蚪。
3. 总结(5分钟):教师将制作好的小蝌蚪展示给幼儿,询问他们怎样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然后,教师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拓展活动:让幼儿自己带来蝌蚪或青蛙进行观察和养护,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
注意事项:1. 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使用温度适宜的水进行实验。
2. 强调幼儿在实验时要佩戴护目镜,避免受伤。
3.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成长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小蝌蚪变青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PPT、实验材料。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让幼儿猜一猜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幼儿观察并讲述每个阶段的变化。
(2)教师讲解青蛙的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小蝌蚪变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按照顺序说出它们的变化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小蝌蚪变青蛙1. 小蝌蚪生长过程:受精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青蛙2. 青蛙生活习性:水生、两栖、变态发育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画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按照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画出相应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蝌蚪和青蛙,让幼儿亲身感受生物的生长变化,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蝌蚪变青蛙》(精选10篇)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蝌蚪变青蛙》〔精选10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小蝌蚪变青蛙》〔精选10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小蝌蚪变青蛙》篇1活动目的: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实验的乐趣。
4.开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的操作步骤活动准备:1.小蝌蚪成长过程操作卡(人手一份)、胶棒假设干2.ppt课件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2)模拟青蛙的叫声。
(3)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什么样子的?2.出示青蛙和蝌蚪的ppt,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ppt,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青蛙的特征。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四条腿。
)(2)师: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蝌蚪ppt,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蝌蚪的特征。
(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尾巴。
)3.观看ppt课件,老师引导幼儿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分发小蝌蚪变青蛙的步骤卡片进展操作。
(1)引导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青蛙,在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老师把操作卡分发给每位幼儿。
(2)幼儿分步骤粘贴操作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
4.与幼儿一起观看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青蛙一生》,加深幼儿对小蝌蚪变青蛙成长过程的认识。
5.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ppt)。
(1)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青蛙最大的本领就是捉害虫。
)(2)师:那你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虫吗?(青蛙是捉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只害虫,保护了庄稼。
)6.师:青蛙的本领这么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ppt)小结:小朋友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我们保护庄稼,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能伤害小青蛙,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假设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他们,好吗?设计意图: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在泥洞里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在这温暖的季节里,青蛙妈妈钻到水里开场繁育她们的后代,全身黑油油长着长尾巴的小蝌蚪就是小青蛙的后代,但小蝌蚪到底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呢,孩子们都感到好奇,为此我设计了本活动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一神奇的变化去讨论小蝌蚪变青蛙的微妙吧。
幼师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

。
将透明容器装饰成类似自然环境的池塘,放 入小蝌蚪,并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游动和觅食 行为。
当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外 形和行为特点,并喂食小鱼虫等饲料。
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01
让幼儿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 的发现和感受,描述小蝌蚪变 成青蛙的过程。
捕食习性
青出,粘住猎 物后收回口中吞咽。
栖息环境
青蛙一般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池塘、稻 田、溪流附近等。它们善于游泳和跳跃,能 在水中和陆地上自由活动。
生长过程
青蛙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从卵孵化成小蝌蚪, 再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最后变成成蛙 的阶段。
从孵化到变成青蛙的各个阶段特征, 包括身体变化、食性转变等。
保护青蛙的意义和方法
青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青蛙。
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环境
青蛙的栖息环境、捕食方式、繁殖习 性等。
家长参与:家庭观察日记或亲子共读相关书籍
家庭观察日记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并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同时 增进亲子关系。
观察青蛙
带领幼儿观察青蛙的生活 习性,了解它们对自然环 境的重要性。
讨论保护方法
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 青蛙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如减少污染、保护湿地等 。
实践活动
组织幼儿参加保护青蛙的 实践活动,如放生青蛙、 制作宣传海报等,增强他 们的保护意识。
06
课程总结与延伸活动建议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小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小蝌蚪和青蛙的经验 和想象。
简要介绍主题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蝌蚪变青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成长》,详细内容为“小蝌蚪变青蛙”,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认识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蛙生长过程的掌握,蝌蚪与青蛙外形特征的区别。
2.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比较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青蛙生长过程图片、实物模型、PPT、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青蛙的生长视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青蛙是如何变化的。
2. 新课导入:展示青蛙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描述、比较蝌蚪与青蛙的外形特征。
3. 例题讲解:讲解青蛙生长过程,让幼儿动手操作模型,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发放画纸、画笔,让幼儿画出蝌蚪和青蛙,并进行比较。
六、板书设计1. 青蛙的生长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 蝌蚪与青蛙的外形特征:蝌蚪:细长、有尾巴、无四肢青蛙:短胖、无尾巴、有四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青蛙的生长过程,并标注每个阶段的特点。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青蛙生长过程及外形特征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青蛙,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奇妙,提高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同时,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增强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蝌蚪与青蛙外形特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