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威尼斯的城市形态
苏州工业园区城西CBD世纪广场城市综合体(上)

公园、商业、停车场
歩行流线 社会车辆流线 IN 社会车辆流线 OUT 亲水空間 主要道路
公共交通核心
星 州 街
100m
N
50m 25m
苏州工业园区 湖西 CBD 世纪广场城市综合体
2-1
2-2
交通理念 ——立体城市
传统规划手法
TRAFFIC
交通动态
本案整体化规划手法
办公楼
酒店式 公寓
办公楼
商业
商业
苏绣路
0
20
40
60
100m
连廊面向店面,不 宜作服务流线使用
商业店面参考规模
FUNCTION
功能业态
挑空中庭
10
9 90 ㎡
实效 1.8 米以上 仓库
服务 服务空间 通道
商业店面
临时卸载 停留空间
服务空间
3~5
8~10
10~15
商业店面 20~
5F 4F 3F
服务 2F 通道 1F
服务 通道
服务空间 10~15
周期
工期
基本构思(三系)
水、绿、城的一体化协调
将历史传承的运河(水)与庭园(绿)传统及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城市)互相融合,实现把 水系、绿系、城系合为一体的,具有“ 苏州特征 ”的 CBD。
水
绿
城
开发时间的概念
总开发面积
< 一期开发 >
供需的差距
房地产的需求
容易进行分期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 分期开发 >
在城市功能、交通、形态以及生态绿化各个层面,结合地 铁建设,实现一个整体化、立体化、人性化、科学化的城 市综合体。为今后全国范围内展开的 CBD 建设提供崭新的 典范。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凯文 林奇认为
2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
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 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
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
其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
2 1、 前街后河 ,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
2、 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 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
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 巷:
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 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 1、巷的尺度: 巷的长度在 250~350 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 米, 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 3~4 米,窄的约 2 米。巷构成了安 静的居住环境。 2、巷与民居的关系: 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 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 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 样,形体自由多变,不拘一格,有的用地窄而深,有的阔而浅。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 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中外建筑艺术欣赏-城市意象

协和广场海神喷泉
圣彼得广场喷泉
广场喷泉池
• 广场喷泉是近现代广 场的亮点;增加广场 的吸引力,也成为市 民休闲,游玩的好去 处。 • 大型城市广场中的人 工动态喷泉,也多来 自自然的种种水态, 如瀑布、叠水、水帘 、溢流、溪流、壁泉 等。
罗马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
例:罗马图拉真广场(视频)
• 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7年 ,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 征罗马尼亚获胜。 • 两所巨大的图书馆、两座宏 伟的大会堂、至今还耸立在 废墟上的图拉真胜利纪念柱 和一排排雕像构成了当时全 城最壮观的地区。 • 与图拉真广场属同一时代的 罗马建筑还有:图拉真市场 ,凯撒广场以及修缮后的维 纳斯神庙。
例:巴黎协和广场(视频)
•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 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 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 令营建。 • 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 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 十五广场”。 • 法国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 “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 和广场。 • 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 及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赠送 给查理五世的。 • 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 法国的8大城市。
欧洲城市广场方尖碑
• 协和广场埃及方尖碑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方尖碑
方尖碑
1. 2. 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 念碑。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 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 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 银合金包裹。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 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从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 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 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 立方尖碑,通常成对的竖立在 神庙塔门前的两旁。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 到西方国家。
威尼斯 城市规划

of
6
圣马可广场总体环境布局分析
URBAN IMAGES
San Marco‘s Cathedral/圣马可大教堂
1 URBAN LANDMARK / 城市地标
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 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 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 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 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 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 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 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 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 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 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 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 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 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 让人惊叹不已。圣马可教堂最引人 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 瓷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 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 马。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 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 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 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 收,无与伦比。
URBAN IMAGES
2 THE SCENES/ 城市印象
威尼斯是建筑在水上的城市,寸土寸金,
不可能想北京那样有宽阔的大街小巷。 这里的小巷才真叫一个小,两人并排走 基本很困难,对面来人最好停步,免得 撞个满怀。
水路纵横自由,感觉并不是模式化的规划 使然,而是自发形成。水路一直修到各家 各户,门口即是船。
3
of
6
Case study of Venice / An introduction of Urban Design
RELATED
水上建城
2 WAY OF CONSTRUCTION/建筑方法
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 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 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 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 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 考古者挖掘马可· 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 后见了氧才朽。
生态文明理念下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总体设计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下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总体设计研究摘要:江南水乡地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人居空间。
对该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地区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安排。
本文研究水乡城镇形态的特征与成因,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城镇的平面、高度、强度、密度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水乡地区的理想城镇形态。
0 引言江南水乡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历经千年文化形成的人水共生的典范地区,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水乡人居地。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下,对江南水乡地区城镇空间的研究,有利于保障该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合理的城镇形态将有助于的提升人居环境,有效促进城镇可持续、安全、便捷地运行;第三,城镇形态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江南文化的物质传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下水乡人居空间发展的历史见证。
1 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概况国内对水乡城镇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专项设计研究,对江南水乡的研究涵盖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建筑形态等,其中对水乡城镇形态的研究主要聚焦江南古镇的空间形态、公共空间组织模式、建筑设计等方向。
如由段进等人撰写的《城镇空间解析一一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和形态》一书,解析太湖流域江南古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通过案例来研究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硕士论文《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研究江南水乡古镇形态形成的地域环境、形态本身的空间结构,聚焦于构成城镇形态的点、线、面要素本身的分析,并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延续提出建议。
水乡城镇空间形态,尤其是新建空间建设形态引导,对于水乡地区城镇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实行动态调控非常有益。
国外等同于“水乡城镇空间”的研究主要以“滨水城市建设”的概念出现,是以保护与更新为内核的城镇建设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滨水城市研究主要呈现在城市更新、生态保护和滨水宜居等领域,针对滨水城市的特性,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延续,着力于滨水开发对城市复兴的推动。
欧洲国家对于滨水小城镇空间建设有一定深入研究,如德国柏林的水城以及威尼斯水城,其研究目的在于提供滨水历史城镇保护与复兴策略指导。
从侵街到侵空

舀单 30米
乏府井 “柬
东单 30米
图3北京中心区在限高控制上的侵空现象示意 图片采塬:王军域记2 0 0j 募jj 2页
束二l} ‘5米
成街道与建筑交叠的混合地带;街道的界线 具体在哪,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实际上经过历 史发展,整个苏州旧城的城市街巷,大部分都 已演变为2~3m。根据以上分析,参照表1可 以推测,苏州城初建时规划的道路决不会是 2~3m;一般的街巷红线宽度大概在7~8m 上下,干道红线则在10m以上。不管初始规 划中的道路街巷有多宽,侵街的结果是一律 通吃,直到路宽缩小到行人或畜力车可以通 过的底线为止——干道如平江路为5m,一 般街巷则为2~3m。本来宽敞畅通的道路运 输系统,在侵街的作用下越来越窄,出现了类 似动脉硬化,甚至毛细血管堵塞的病理现象, 无力承担现代城市交通的需求,好似一个健 康出生的肌体.由于荒疏放纵.过早变成无法 调理的衰老垂暮之躯。
关键词:街道:城市形态:侵街:侵空
Abstract:By compa ring the different street fabric and building form between the historic Chinese and Western citi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 of the“right—of—way enchroachment。’ 0f the old Chinese cities.The paper reveals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tradition in the planning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The paper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to the”height一11m.t enchroachment”,which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the”right—of—way enchroachment”in another dimension.1n conclusion,the reform from the autocractic system to the legal system is the ultimate way f0 solve fhe problem 0f Ineffective planning control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
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
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与威尼斯的城市形态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5班姓名:吴彬恺学号:20102422 摘要:城市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产物,它标志着人类从此走向了更加文明与成熟的社会。
自古以来,城市都承载了太多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西方的古代城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自独立发展,展现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所呈现的迥异面貌。
苏州与威尼斯这两座中西方的代表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折射出了支持她们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底蕴。
本文以苏州与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的基本形态,加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旨在发掘出这两座城市的设计与方法。
城市作为人类能够创造出的最伟大,最复杂的产物,承载了更多深层次的人类文明成果。
这些成果不但反渗透于人类活动中,更指导了城市的建设过程。
这个过程造就了两个东西方伟大城市在其城市的轴线,路网,分区,建筑,景观,色彩等方面无一不透露出这种奇特的差别。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用地外部的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方面。
无论哪一座城市都是在它所属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的,而城市又将它产生的所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并呈现出来。
归根到底,一个城市的风貌,正是由数不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点所组成。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经历的文化历史过程也各异,进而形成了迥异的城市风貌,使每一座城市都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城市个性。
“水城”是苏州与威尼斯共有的名字,它们都有自己博大而深厚的历史,然而各自相互不同的经济体制、政治背景与文化走向带给了两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风貌,人们致力于挖掘这种差异,并从中得到更多,进而从中汲取营养,应用于现代城市和建筑的设计之中。
一、苏州苏州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东南方,西接太湖,北靠长江,东朝大海。
地势多丘陵、湖泊。
城内水道纵横、湖泊遍布、土地肥美、雨水丰沛、粮产也颇高,是古今中外著名的鱼米之乡。
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苏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景色妖娆。
苏州在2500年前初建城时就已是按照详细周密的选址思想和营建规划来进行的,这与中国古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建设思想是分不开的。
苏州自建城之日起便一点点发展成为全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文化中心,也为江南地域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一直以来,苏州古城能够不断地进行城市形态更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座城市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后并没有使城市的建设停滞,反而加快了整修城内基础设施的步伐,包括开浚河道、整修街巷以及兴建大量的房屋建筑,这都使得苏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古代中国最为时尚的城市之一。
农业始终是苏州的支柱产业,这不仅使苏州居民形成了农耕文明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在这之后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与商贸业中也大量留下了农业生产的痕迹,苏州的各种城市建设也一直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陆续展开的。
苏州地区密集的水网同时兼有交通、灌溉和水产的功能,居民也就自然而然地趋向邻河的居住生活空间,从而一点点形成苏州特有的城市临水空间。
苏州利用天然和人工的水道在城市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与街道相互配合的水上交通网,并与城郊的其他大地水网贯通起来,这样不仅便利了城镇内外的交通运输,沟通了城乡物资的交流,还繁荣了商业贸易。
由于城内的水道具有防洪排涝、提供城市水源、调整局部地区小气候、有利于防火以及能丰富城市空间艺术景观等特点,苏州城内的“水空间”也就更多的创造出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的精神沃土。
可以说,苏州城市“水空间”的营造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文化的一项杰出成就。
苏州城市围合性的空间具体体现在大到城市外围边界、小到城市建筑围合的各种空间环境当中。
苏州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的“双棋盘”式街道布局与基本符合城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城市功能布局。
苏州“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严谨规整,匀称明朗的城市格局。
苏州城墙、水陆门以及数不尽的城内河道,这些四通八达、纵横交织的河道与街巷像网格般密布整个苏州城。
城内街巷与河道并行,建筑大都依河而建,这便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双棋盘”城市格局。
苏州常见的合院式住宅依次排列从而形成一条条垂直水平的街道,这一条条笔直的街道给人以清晰和稳定的感觉,加上城墙的围绕进而形成一座方整规矩的城市。
此外,苏州的街道两旁一般栽有植物,这就使得街道两旁的建筑都要向后退,由此形成一处建筑与街道之间相对模糊的过度空间。
苏州的合院住宅纵深普遍较大,这就使得街道的密度变小,合院住宅与内部围合成的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都依靠内院来完成,与街道的关系很小。
此外由于住宅建筑在规模上相仿,建筑平面铺开的面积也相似,造成了用地密度相对均匀。
苏州的城市层次也就被分为“大街——巷弄——合院”的三层结构。
大街将城市划分为大的功能区块,而小一点的巷弄相互连接围合成供人们居住的合院,这样,大街与巷弄担负起了不同的功能作用。
城市通过“院—巷”来组织功能布局,总体城市空间的层次分明,秩序相对严谨,可以说整座苏州古城呈现出了一种内向性的、有条不紊的理性秩序。
苏州的性格是内向的,这就造成城市无论在色彩搭配还是在城市景观意象的表达上都相对含蓄而内敛,在城市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营建手法的使用上也凸显了礼制思想的影响。
苏州,总是给人以温柔、宁静的感受,由于地处中国的江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鲜有刺眼的直射阳光,城市进而表现出的是温柔宁静的感觉,且有意营造出一种朦胧山水画的独特意境,以使城市更好地融入整体环境当中,苏州城中的青山绿水也成为江南水乡城市元素的代表。
对于苏州来说,时刻都要强调封建等级性与理智性,配色上不能超过一定的现有范围,因此城市的主要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苏州的城市景观意象所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画面和高尚精神的追求,所以苏州将自然山水来有机地引入城市,所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画面。
苏州的公共空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在产生与扩展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宗法礼制的束缚,在形态上苏州的公共空间组成以线型街道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内向收敛性;苏州长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但也不是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精致的园林建筑和古朴绮丽的大量桥梁。
二、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欧洲大陆意大利的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维纳托省,四周被海水包围,由威尼斯潟湖中央的一百多个小岛组成,距大陆约4公里。
作为一座“水上都市”与“百岛之城”,威尼斯继承了数不尽的交通水道,至今也保存下四百多座纵横交错的桥梁,整座城市则仍然仅以舟楫相通。
威尼斯是一个缺少土地,少有自然资源的城市。
早期居民靠渔业为生,后在东西方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抓住机会,成功转型成商贸型城市。
威尼斯的四面都被海水围绕着,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激荡的海水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被水环抱的生活空间,整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一样。
在威尼斯,城市风情的展现总是离不开水体,作为主角的水体,与建筑、街道、桥梁、广场一道构成了一种包含了某种独特意境的城市立面空间环境。
城内一百多条相互贯通的水道是唯一允许交通工具穿行的交通道路,在整座城市的交通网络中,水道作为一种交流管道不但推动了社会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还在形成城市格局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尼斯的水街与桥梁纵横交错,构成了这个城市最基本的交通体系,水带给了这座城市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威尼斯城市外沿的围合是一种依靠天险而不是人工构筑物来进行防御的围合模式。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她利用了以一条贯穿全城的大运河为代表的上百条城内运河将整个城市统领了起来。
它们不仅将城市分为若干部分,更与环抱全城的大海一同将城市进行了有效地围合,进而代替了实体的城墙而成为限定城市边界的物理标志。
威尼斯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任何防御手段,海水环抱与远离大陆的特殊条件,千百年来曾多次阻碍了敌人的侵略。
其实,人们不能忽略的是威尼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无数能工巧匠对城市进行的大胆改革。
这种改革自然是以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前提,但仍然具有向外推广的意义。
在威尼斯,一幢幢单体住宅是相互形成并联的关系,建筑的立面直接形成了街道的界面,且随着建筑相对自由的走势,街道也多是弯曲的,并通向城市的中心,譬如城市广场、教堂或是市场等地。
城市中曲折的街巷在人的实际体验中常会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
在威尼斯,很少看见栽种的树木,这与这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也造就了街道是由建筑物直接围合而成的局面,由于街道的间距狭窄,建筑物又相对高大,所以并不像苏州城市中很多街道那样看上去宽敞明亮。
威尼斯城市街道两旁的居住建筑通常相对高大,并且并联排列围合成一个个闭合的结构单元形成了围合式的建筑组团。
每一个单元内为半公共性质的庭院空间,外部由街道组成,且与临街建筑形成较之苏州更为紧密的关系。
威尼斯则是一个物质决定意识形态的社会,并不存在过多的思想限制,而是尽可能地与自然环境斗争并融合其中。
威尼斯人在充分地利用他们的优势时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类型,这种类型是以城市的功能分区为基础的,用运河交通线及绿地将这些功能区分割开来。
这种规模庞大的分区模式不仅非常合理,而且它还承认了邻里的完整性。
这种适合于威尼斯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威尼斯一直传承下来,以至19世纪时,威尼斯还把里杜岛规划为一个海滨胜地,开辟成一个专门的旅游区。
威尼斯的邻里和工业地带的划分,不仅没有破坏城市的统一,反而使城市中心区避免了过度拥挤。
威尼斯首先通过自然聚居而形成简单的功能分区,并进一步考虑了城市功能需求的方便性,在最终形成了区域划分明显、相对稳定的城市功能布局模式。
威尼斯的合院则以街区为单位更倾向于垂直的生长性。
威尼斯素来倡导的自由思想,以及政治的本质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基本理念,使威尼斯呈现出一种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自由发展的活跃态势,塑造了优雅浪漫的城市基调。
威尼斯在看似自由的水路分布格局下,发展出了将城市利益无限大化的独特城市街道网络与功能布局。
威尼斯由于地处海滨,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阳光照射强烈,是很好的调色资源,所以城市显得色彩异常斑斓且充满了活力。
威尼斯城中的建筑、广场、雕塑等艺术品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基本的景观元素,威尼斯的合院却是以地形为基础,以教区为核心单位的自由组合形体。
威尼斯接纳了来自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风格的渗透,并取其精华,随之发展出了具有威尼斯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
威尼斯,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更加光彩,为了更好的烘托建筑,在配色不求统一,但求表现个性,更加生动地展现城市的透视美,将建筑与街道和水的关系以“体块”的方式动态化地变现出来。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以平整开敞的广场为代表,多为人工修筑而成,在营造理念上受到教权统治的深刻影响。
威尼斯一直以来形成的自由开放的思想使其接纳了多种建筑风格对其自身的影响,大量建造了各种风格的房屋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地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