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雏形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产生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然而,商业银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的产生、演变和对经济的影响。

一、古代金融体系古代社会的金融体系与现代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没有商业银行的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物物交换和信任关系进行贸易。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金融中介机构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二、中世纪的贸易和金融活动在中世纪,贸易和金融活动的规模和复杂性呈现出新的特点。

各种贸易中心的出现,使得跨境交易成为可能。

同时,商人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需要有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货币兑换服务。

这促使贸易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雏形。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金融革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金融革新对商业银行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开始兴起,金融活动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人和金融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最早的商业银行。

四、商业银行的特点与功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关键机构,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商业银行是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赚取利润。

其次,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支付、保险等。

此外,商业银行还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使其成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者。

五、商业银行对经济的影响商业银行对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首先,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贷款,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其次,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为经济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推动了货币的流动与交换。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信贷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六、商业银行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成为可能,客户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得到了扩大,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100%
早期的银行机构
最早的银行机构是意大利的威尼 斯银行和热那亚银行,这些银行 在欧洲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80%
银行的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银行主要业务是货币 兑换、保管和汇款,随着贸易的 扩大,银行的规模和业务范围也 不断扩大。
银行的业务拓展
贷款业务的出现
随着贸易的发展,银行开始提 供贷款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 供融资支持。
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开始实行分 业经营模式,将业务分为商业银 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 务等。
综合化经营模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 剧,许多银行开始实行综合化经 营模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
03
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历程
银行的现代化改革
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
01
从传统的层级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变,提高决策
3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银行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跨国金融服务需求增加。
跨国银行的涌现
1980年代至1990年代
跨国银行开始涌现,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提供全方 位的金融服务。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银行开始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 效率和客户体验。
绿色金融将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 展的支持力度。
绿色金融将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环境 风险和监管风险。
数字化银行的转型
数字化银行将实现更高效、智 能的服务模式,提高客户体验 和满意度。
数字化银行将推动银行业务的 线上化、移动化和无纸化,降 低运营成本。
数字化银行将加强数据分析和 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风险控 制和决策效率。

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存款、贷款、票据、国内外结算等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

它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资金流通和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

商业银行的产生源远流长,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融活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交往和贸易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产生资金存储和流通的需求。

商人和富豪们常常设立私人钱庄来进行贷款和存款业务。

这些私人钱庄可以算作商业银行的雏形。

然而,商业银行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荷兰等地,人们开始将财富存入专门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开始为别人提供贷款和支付服务。

在那个时代,农民和手工业者需要向专门的机构借贷资金来扩大生产和经营。

这些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紧密相连。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商业银行应运而生,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

在工业革命时期,商业银行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现代经济中,商业银行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解决了资金存储和流通的问题。

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闲置资金存入银行,获得一定的利息,并随时可以通过支票、网银等方式进行交易和支付。

其次,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了贷款服务,帮助他们获得发展资金。

此外,商业银行还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如保险、外汇交易等,以降低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其次,商业银行提供了支付和结算服务,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交往。

最后,商业银行还承担着金融风险管理的职责,通过合理的风控措施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全。

总之,商业银行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及相关金融知识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及相关金融知识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及相关金融知识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了银行业的雏形,例如明清时期的钱庄和兌換行。

但是真正的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则要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1896年,中国最早的现代银行,中国银行(银行合众公司)成立。

此后,在1912年,清政府创办了中国实业银行和每户保证金,这些举措进一步奠定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础。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逐渐加快。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外国势力和战争的干扰。

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破坏了许多银行,导致金融体系的瓦解。

此外,外国银行的进入也限制了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

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历了又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

1984年,中国的第一个股份制银行,华夏银行诞生。

之后,各种银行形式相继涌现,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新的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

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银行业已从最初的十几家银行发展成为拥有上百家银行的大规模金融体系。

中国的银行业也已经实现了国际化,许多中国银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扩张,并设立了境外分行。

其次是信用和信贷评级。

信用是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来决定是否提供贷款的一个指标。

信贷评级则是对借款人信誉状况的评估。

此外,还有资本充足率和资本金。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资本净值与权益资产的比率,用于衡量银行的抵御损失的能力。

资本金是银行的所有者为了提供足够的安全储备而投入的资金。

最后,还有利率和汇率。

利率是银行对贷款和存款收取的费用,是衡量金融市场利润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汇率则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由古代雏形发展到现代化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体系之一、同时,了解银行业发展史及相关金融知识也对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提升自身金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学曹龙骐第 7章 商业银行

金融学曹龙骐第 7章 商业银行

第7章商业银行二、填空1、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表述为以__________为经营目标,以__________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

2、__________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3、现代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4、商业银行的雏形是__________。

5、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建立在__________职能和__________职能的基础之上的。

6、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__________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8、商业银行的负债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10、商业银行的资产是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和。

11、__________是商业银行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

12、__________是传统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13、商业银行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是以__________年为限。

14、贷款承诺是商业银行的__________业务。

15、按照贷款的保障程度来划分,可以将贷款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6、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阶段。

18、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主要阶段。

19、资产管理理论注重对__________的管理。

20、现代负债管理理论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

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

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从我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商业银行的出现至今,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1845-1976年)我国境内第一家商业银行是东方银行,于1845年由英国人设立。

1896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开业。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资本的统治性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905年在北京西交民巷设立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后更名为大清银行),中国自己的银行业开始展现雏形。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先后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同时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了钱庄和私营银行。

自1948年4月起,中央政府开始重新建立银行体系。

194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银行业的建设由此开始。

1949年9月,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银行业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各个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均作为央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

(二)从单一走向多元(1977—1986年)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的银行体系开始恢复和重建,单一的银行体制不再满足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要求,银行体系的多元化需求开始增强,我国开始剥离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建立五大国有银行,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五家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上实现了政商分离。

1985年央行出台有关措施,允许专业银行业务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鼓励五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单选题1.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

由此可知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A.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郡县制是中央主导,而分封制却由地方主导,由于分封制度下王侯的权力较大,中央难以进行垂直管理,这为后来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郡国并行制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并不是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A错误;秦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B错误;秦朝统一了六国,汉代的该措施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D错误。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地位比王国辖郡高,故A错误;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小史
理财频道
302010.5
中国信用卡 生活
中国商业银行的雏形
☐ 蔡宁伟
“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

据《尉缭子·治本篇》载:“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不过,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百姓中财物的积聚、储存。

最原始的储蓄是窖藏。

古时钱币大都是铜币,人们为了安全,将多余的钱装在缸、坛等容器中,尔后或藏入地窖,或埋入地下,这种方式一直盛行到东汉前后。

扑满是我国古代专用储蓄钱币的瓦器。

南北朝《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这种扑满储蓄大约始于秦以前,盛行于汉朝。

唐朝中期,商业日趋繁荣,市场上开始出现代商人保管金银财物的商铺,称为僦柜,也称柜坊。

一些富商巨贾为了财物安全和避免搬运麻烦,常将钱存储在僦柜中,需要用钱时可出帖或用信物支取。

到了宋代,由于柜坊逐渐成为销熔铜钱和赌博的场所,官府常加取缔,业务逐渐衰落,至元朝就消失了。

在古代,银铺的行业组织就是“银行”。

南唐(304~439年)《江宁府图》中已经出现了“银行”。

南宋景定《健康志》卷一六《镇市》引旧志说:“今银行、花行、鸡行⋯⋯皆市也。

”据卷首周应合《献皇太子笺》说,旧《健康志》“所记止于乾道”,意指该书所记载的是乾道(1165~1173年)或醇熙(1174~1189年)以前的事,这表明南宋初年健康的银行已经成市。

另外,景定《健康志》卷二一《楼阁》中也提到“东南佳丽楼在银行街”。

可以推测:街道以“银行”命名,当是金银铺云集之所,类似当今北京的金融街。

在票号产生之前,中国早已产生金融组
织、信用机构和汇票业务。

早在周朝,借贷行为就已经很流行了,政府特设“泉府”,相当于今日之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负责各种征课税款、稳定物价和办理赊贷。

《周礼》中“傅别”一词,就是债券之意。

秦代有商业信用的记载,主要是赊买和赊卖,它们是同一买卖行为的两种说法,都是买卖的延期付款。

,。

盐铁等。

金融小史
理财频道
312010.5
生活
“会”有“会合”之意,而无“会计”之意,可见应读“汇”音。

产生于明末的汇票很长时期都写作“会票”,后逐渐被“汇票”所取代。

从“会票”一词的演变也可见“会子”的读音。

元末明初,钱庄雏形开始出现,这是一种带有现代银行性质的储蓄店铺,比世界上最早的意大利威尼斯银行早了300多年。

钱庄也叫“银号”、“银局”,一般都由富商开设,除办银钱业务外,有的还发行钱票。

到钱庄存钱可以获得微小而不固定的利息。

另一说法认为到清初才出现钱庄,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进而衍生出贷款和存款业务。

清康熙年间,汇票已经有即票和期票之分,即票是见票即付,期票在约定日期付款。

山西票号出现于道光初年,以经营票汇、信汇、电汇三种形式的异地汇兑业务为主,19世纪末业务重点转向官款汇兑和官吏存放款。

儒商制序的基本精神“利以义制”最集中的体现在山西票号的内部制度上,它主要由经理制度和信用放款制度组成。

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约在道光三年(1823年)诞生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前身是设于城内西大街的“西裕成”颜料庄,原由该县达蒲村李氏开设。

在总经理雷履泰的运营下,从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类似现代股份制的管理结构,即所有者的“银股”和高级经营者的“身股”,逐渐成为平遥颜料业中的佼佼者,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庚子赔款”还本付息汇兑业务达到鼎盛时期。

1907年4月,山西的合盛元票号走出国门,在日本神户开设支行。

半年后,又在东京、横滨、大阪以及朝鲜的仁川开设分行,经营起国际汇兑业务。

清代票号改革家李宏龄说:“庚子内乱,天子西巡,大局岌岌,各商停滞,而票商之持券兑现者,上海、汉口、山西各处云合雾集,幸赖各埠同心,应付裕如。

至是之后,信用益彰,即洋行售货,首推票商银券最足取信,分庄遍于通国,名誉著于全球。


从山西票号1823年创建到20世纪20年代衰败,历时一个世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络,承担起全国范围的汇兑业务及存放款业务,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银行。

然而,从每一家票号的情况来看,它们却都是由总号和分号组成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随着各省官银号以及各种官办、商办、官商合办银行的设立,票号的大量业务被瓜分蚕食,利润急剧萎缩。

同时,由于山西票号相对保守,人员偏安本地一隅,不思变革,不求规模化。

虽然当时有识之士大力倡议合组银行,但遭到业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如愿。

1908年至1945年间,特别在1922年前后,陷于战乱和新兴银行竞争中的山西票号最终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拉开了中国现代银行崛起的大幕。

☞ 责任编辑:武亚非
☞ 栏目编辑:彭惠新E-mail: penghuixin@
在全国各大商埠设有分号。

接着,太谷和祁县的大财东、大商号也先后急起直追,纷纷投资票号。

从1823年至1853年的30年间,山西票号迅猛发展。

由于平遥、太谷和祁县的大财东、大商号在经营票号过程中都是非本地人不用,总号又都设在本县,这样就形成了山西票号的平遥帮、太谷帮和祁县帮。

“平、太、祁”三帮的形成,标志着山西票号群体组织的确立。

这一时期,山西票号的经营模式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机动灵活地为客户提供了高品位的优质服务。

山西票号的逆汇业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通的。

另外,山西票号还制定了一系列保密措施,让客户汇款放心、取款顺心,深受客户欢迎。

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汇兑“京饷”业务的开通,山西票号很快便进入兴盛时期。

清朝政府官吏的俸禄、八旗兵饷以及皇宫用费,都是靠各行省和海关的地丁钱粮、盐课、关税等项征收的白银运往京师以保证供给,时称“京饷”。

在各级地方官的支持下,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31年间,山西票号汇兑京饷多达5864.3万余两,平均每年汇兑达189万余两之多。

不仅如此,“协饷”、“铜本银”以及“洋务运动经费”等也都成了山西票号汇兑的业务。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承办“四国借款”还本付息汇兑业务后,山西票号的汇兑业务大幅度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