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47、以:因为眚:过错掩:抹杀
(三)解释重要词语
1、管:钥匙
2、潜:秘密
3、国:国都,都城
4、诸:兼词,“之于”
5、劳:疲劳
6、无乃----乎:恐怕„„吧
7、勤:劳而无功
8、悖:叛离
9、与:参加
10、御:抵抗
11、是:这
12、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3、超:跳跃乘:兵车;乘:辆
14、轻:轻狂放肆
15、脱:粗疏,不谨慎
16、乘:代指“四”
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
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
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
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4.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译: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译:
6.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译:
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译:
8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
9.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
10.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32、何:何必,辱:屈尊
33、志:心意
34、舍:放掉
35、拘:捉拿,擒获诸:兼词,“之于”,原:原野,战场
36、暂:仓促,刹那之间免:赦免
37、堕:同“隳”,损害,毁坏
38、亡:没有
39、顾:回头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1.战争背景:秦国和晋国是当时中国北方两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晋国在继承性质上较为弱小,但仍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秦国的秦昭王统帅了强大的军队,秦晋崤之战是两国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决战。
2.战争起因:战争由于晋国国君楚灵王被秦灭后,为晋景公继任国君引发。
秦昭王乘机发动战争,企图将晋国吞并。
3.战争过程:秦昭王率军进攻晋国,晋国君主晋景公则在晋阳守城。
秦军包围了晋阳,晋景公见情况大不妙,转移军队到固始山抵抗。
然而,秦军通过将水泵送上山崤之下,将山洞内的水塞满,迫使晋军不得不退守山顶。
在激战中,秦军成功攻占了山顶,并围剿了晋军,最终晋军溃败,晋景公战死。
4.战争结果:秦晋崤之战是秦国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晋国也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其国力锐减,陷入了长期的衰落阶段。
5.影响:秦晋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逐渐崛起为中国的霸主,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础。
其次,晋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从此开始走向衰落,为后来的齐国和韩国等国提供了政治和战略空间。
再次,秦晋崤之战也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如秦赵之战和秦魏之战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战争策略:秦昭王在战争中采用了一些重要的战略。
首先,他意识到山地战的优势,利用山地地形将晋军困于固始山,难以退兵。
其次,他还利用水泵技术将水导入山洞,迫使晋军退守山顶,使其易于攻击。
秦昭王的战略决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李斯的贡献:李斯是秦昭王的重要谋士,在秦晋崤之战中提供了决策和策略上的支持。
他建议利用水泵技术围攻固始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斯在后来的秦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总之,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对秦国和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秦国建立统一的基础,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理范围产生了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中的策略和决策也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文学常识〗1、《左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秦晋殽之战》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秦国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3、《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的议战,略写双方交战的场景。
本文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及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本文叙事脉络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约。
〖文言基础整理〗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同“避”,躲避]2、以间.敝邑 [间,同“闲”,休息]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同“砺”,磨砺]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同“餍”,满足]5、堕.军实而长寇仇 [堕,同“隳”,损害,毁坏]6、乡.师而哭 [乡,同“向”,面对]二、词类活用1、秦伯素服郊...次 [穿着素服,名作动;在郊外,名作状]2、若潜师.以来 [发兵,派兵,名作动]3、秦师遂东. [向东出发,名作动]4、左右免胄而下. [下车步行,名作动]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名作动]6、使皇武子辞.焉 [致辞,名作动]7、子墨.衰绖 [染黑,名作动]8、遂墨.以葬文公 [穿染黑的丧服,名作动]9、先轸朝.,问秦囚 [上朝,名作动]10、武夫力.而拘诸原 [竭尽全力,名作动]11、入险.而脱 [险境,形作名]12、行则备一夕之卫. [保卫工作,动作名]1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装载之物(行装),动作名]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后援部队,动作名]1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德,动作名]16、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为……感到悲哀]17、劳.师以袭远 [使……疲劳,使动;远方的国家,形作名]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使……空闲、休息,使动]19、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使……劳苦,使动用法]20、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21、以逞.寡君之志 [使……满意]2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使……受辱]三、一词多义1、败(1)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 [打败](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破坏、毁坏](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失败](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 [破败、破旧](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围》) [打败仗](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残败、凋残] 2、报(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 [报答,酬谢](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回复,答复](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报复](4)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报告](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 [报效](6)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通“赴”,到……去]3、超(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 [一跃而上,跳上](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跳得轻快而高](3)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 [超过]4、乘(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明月几时有》) [凭借、依仗](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顺应](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7)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冒着](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交加,连接]5、出(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出兵,出征](2)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出逃](3)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拿出,交纳](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过](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产生,发生](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出现,显露](7)予出官二年。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乘骖((二)通假字:辟:通()(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厌:通((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6()乡师而哭乡:通())则束载厉兵、秣马矣(7 厉:通((三)解释重要词语、无礼则脱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5..韦先2、若潜师以来16、以乘..、国3可得也17、敢犒从者..4、穆公访诸蹇叔18、不腆敝邑..19、为从者之淹5、师劳力竭..20、居则具一日之积6、无乃不可乎.....21、且使遽告于郑7、勤而无所..客馆228、必有悖心、郑穆公使视..师9、蹇叔之子与23、使皇武子辞焉..10、以闲敝邑、晋人御师必于殽24..25、不可冀也间11、必死是..、攻之不克、余收尔骨焉12 26..13、吾其、超乘者三百乘27还也....而无礼14、秦师轻贪勤民、而以28..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29、天奉我也(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彼实构吾二君)30.(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32、君何辱讨焉)..(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33、以逞寡君之志..4、其之矣、吾舍34.(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5、武夫力而拘诸原...(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36、妇人暂而免诸国吾其还也。
..(、堕37军实而长寇仇).(3)其为死君乎?()38、亡无日矣.(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而唾39、不顾.(5)吾子取其麋鹿(河40、及诸).5、为、释41左骖赠孟明.(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不朽42、死且)..(2)为吾子之将行也(君惠而免之43、若从).(3)为从者之淹(、秦伯素服郊次44 ).(4)何施之为(师而哭、乡45 ).(5)莱驹为右46、不替孟明().6一眚掩、且吾不以47大德、乘...乘者三百乘()(四)一词多义(1)超乘(1、焉)(2)超乘者三百(3)以乘韦先()1()击之,必大捷焉()、而7))余收尔骨焉((2)))君何辱讨焉(3()勤而无所((1 、且))哭而送之((22)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左右免胃而下()2()且使遽告于郑())(4)秦师轻而无礼(3()()死且不朽()(5)灭滑而还3 )6、以()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劳师以袭远(1())()入险而脱7(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8、之(9)劳师以袭远()(10)入险而脱()))何施之为(1 ((11)行则备一夕之卫((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12)围之不继()))吾闻之(3 ((13)奉不可失((4)夏后皋之墓也())(14)未报秦施()))犹秦之有具囿也((5(15)寡君之以为戮((五)词类活用:)(16)劳师以袭远()))若潜师以来((1()(2)秦师遂东(17)以逞寡君之志()(18)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左右免胄而下((3 )))(19)以闲敝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4)))子墨衰绖(5 (20)秦不哀吾丧(()(6)晋于是始墨()21()蹇叔哭之()))秦伯素服郊次((7 (文嬴请三帅;22()夫人请之))秦伯素服郊次(8((六)特殊句式:))尔何知!(1(2()何施之为?()3()牛十二犒师()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5()弦高将市于周())吾子淹久于敝邑((6 ))败秦师于肴(7()))使归就戮于秦(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10 (七)翻译下列句子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 ( 埋葬。
一说停放灵柩 ) 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 ) 有声如牛。
卜偃 ( 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 使医生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公布对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 ( 西方的军队,指秦军 ) 过轶 ( 超出。
轶,超越 ) 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钥匙 ) ,若潜师 ( 奥密出兵。
潜:暗中 ) 以来,国(郑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体)不行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累)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恼恨之心)。
且(何况)行千里,其(同“岂”莫非)谁不知?”公辞(退却,没有采用)焉。
召孟明 ( 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 ) 、西乞( 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 、白乙(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 名“丙”,字“白乙”,姓“蹇”) ,使出师于东门以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 ( 对孟明的尊称 ) !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假如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当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中寿:大部分老人的寿命。
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 ( 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闪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边)。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国都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精心整理秦晋崤之战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埋葬。
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潜:暗中)以来,国(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明,百里奚之子)、西乞(子,称)!吾见师之出(出征)矣!蹇叔之子与(参加)夏后(君主,帝王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秦师遂东(向东进)。
中驾车)者三百乘。
王孙满(周襄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
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
词“四”用。
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
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
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
”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使者)视(察看)客馆(宾馆),则束载(束,捆束。
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
使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
指辞谢为保卫郑国而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等人,要他们离开)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干粮)、饩(xi,鲜肉;一说干肉。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背景介绍秦晋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饮食文化事件,发生于公元前307年,当时秦国、晋国两国在太原举行盛大的宴会,史称“秦晋肴之战”。
该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问题解答1.何为秦晋肴之战?《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07年,秦赵两国各派百名壮士在太行山决斗,晋军出兵支援赵国,秦国得知后前来围剿晋军,与晋国军队在太原市郊外相遇。
秦晋两国军队由于战功争夺、排名高低而产生矛盾,并互相挑衅。
两国君主为了化解矛盾,举行盛大的宴会,名为“秦晋肴”。
2.秦晋肴之战的规模有多大?据记载,当时秦国派遣了5000余名官员、士兵、乐师、舞女等人前去参加,而晋国的规模则更加庞大,参加宴会的人员多达数万人。
3.秦晋肴之战具有哪些历史意义?秦晋肴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盛大的饮食文化事件,不仅为当时的秦晋两国带来了欢乐与和平,更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
此外,秦晋肴之战还启示人们,和平是举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宴会文化在传达和平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秦晋肴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秦晋肴之战的具体过程有详细记录。
先是晋侯与农夫庆宴,后秦王前来抢座位,两国官员为之辩解,最后晋侯拿出自己的位子给秦王。
酒过三巡,秦王扮成士农工商等角色,唱歌诵文,赢得晋人欢笑。
最后,晋王和秦王放弃了彼此的过错,举杯互相祝福。
5.秦晋肴之战后发生过什么?秦晋肴之战后,晋王将秦王护送回国,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的协议,这为当时的中国秦晋两国打开了友好交流的大门。
而在饮食文化方面,秦晋肴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结论总体来说,秦晋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饮食文化事件,体现了当时的和平与友好,展现了中国古代宴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传统文化,被广泛传承与发扬。
秦晋肴之战---练习(答案版)

)(高三上)《秦晋崤之战》练习答案1.《春秋左氏传》,左丘明,编年体,解释经书,《春秋》2.⑴钥匙;⑵暗地里、悄悄地;⑶兼词,之于;⑷拒绝;⑸参加;⑹同“避”,躲避;⑺抵御,抵抗;⑻这,这个;⑼往东进军;⑽轻狂放肆;⑾丰厚,富饶;⑿停留,驻扎;⒀磨砺;喂饱;⒁通“闲”,休息;⒂送,给予;⒃使……结怨;⒄通“餍”,满足,甘心;⒅放掉;⒆能“隳”,损害,毁坏;⒇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3.⑴结构助词,做的事情;⑵代词,代“功劳”;⑶句中语气助词,不译;⑷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⑸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⑹代词,蹇叔的意见;⑺副词,表示时间的承接;⑻副词,表前因后果。
4.D,(1)染黑;(2)穿黑色衣服;(3)(4)为……请求5.⑴远方国家的君王作好了准备,恐怕不行吧?⑵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
⑶住下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
⑷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
⑸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
⑹秦穆公穿着简朴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
6.原轸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7.(1)讥刺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2)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3)暗示报仇雪恨的决心8.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9.本文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时间顺序,把秦晋郑三方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
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
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崤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苏武传》练习答案1.《汉书》班固孟坚东汉纪传体断代班昭班超2. ①职位②升迁③屡次④辈分⑤乘便⑥送⑦逐渐⑧正⑨暗中⑩拜访⑾财物⑿告诉⒀如果⒁报告⒂囚禁⒃跟外界隔绝⒄生育⒅全部3.A4.B5.D6.C7.⑴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屈身受审,玷辱国家的使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⑵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才,我为什么要见你⑶把他(苏武)和部下常惠等人分开,分别安置别的地方8.卫律:先“威逼”再“利诱”,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文学常识〗1、《左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晋殽之战》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国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3、《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的议战,略写双方交战的场景。
本文以蹇叔论战为纲,以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及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本文叙事脉络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约。
〖文言基础整理〗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2、以间.敝邑[间,同“闲”,休息]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同“砺”,磨砺]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同“餍”,满足]5、堕.军实而长寇仇[堕,同“隳”,损害,毁坏]6、乡.师而哭[乡,同“向”,面对]二、词类活用1、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作动;在郊外,名作状]2、若潜师.以来[发兵,派兵,名作动]3、师遂东.[向东出发,名作动]4、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名作动]5、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名作动]6、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作动]7、子墨.衰绖[染黑,名作动]8、遂墨.以葬文公[穿染黑的丧服,名作动]9、先轸朝.,问囚[上朝,名作动]10、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名作动]11、入险.而脱[险境,形作名]1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动作名]1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行装),动作名]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后援部队,动作名]15、未报施.而伐其师[恩德,动作名]16、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为……感到悲哀]17、劳.师以袭远[使……疲劳,使动;远方的国家,形作名]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使……空闲、休息,使动]19、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20、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21、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2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三、一词多义1、败(1)夏四月辛巳,败师于殽(《晋殽之战》)[打败](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过论》)[破坏、毁坏](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论》)[失败](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破败、破旧](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围》)[打败仗](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残败、凋残] 2、报(1)未报施而伐其师(《晋崤之战》)[报答,酬](2)求人可使报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复,答复](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论》)[报复](4)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报告](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报效](6)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通“赴”,到……去]3、超(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晋崤之战》)[一跃而上,跳上](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跳得轻快而高](3)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超过]4、乘(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明月几时有》)[凭借、依仗](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军(《信陵君》)[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顺应](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论》)[趁着](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7)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冒着](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交加,连接]5、出(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晋殽之战》)[出兵,出征](2)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出逃](3)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拿出,交纳](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过](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产生,发生](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出现,显露](7)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并序)》)[调任,离京任职](8)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外出](9)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传》)[使……流出]6、过(1)师过周北门(《殽之战》)[经过](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殽之战》)[过错](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诸子喻山水》)[超过](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新序》二则)[拜访,看望](5)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过分]7、间(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殽之战》)[中间](2)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殽之战》)[通“闲”,使……休息] (3)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或,偶尔](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5)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6)谗人间之,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离间](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涉世家》)[悄悄地]8、累(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聚积](3)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连累](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屡次]9、免(1)左右免胄而下(《殽之战》)[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殽之战》)[赦免]10、谋(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殽之战》)[谋略](2)谋及子,可谓死君乎(《殽之战》)[考虑]11、丧(1)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殽之战》)[丧事](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丢失](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灭亡](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丧乱]12、使(1)卜偃使大夫拜(《殽之战》)[率领](2)公使谓之曰(《殽之战》)[派人](3)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殽之战》)[命令](5)使归就戮于(《殽之战》)[让]四、文言虚词1、而(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连词,表转折,却](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连词,表偏正,地](3)师轻而无礼,必败[连词,表并列,又](4)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连词,表假设,如果](5)灭滑而返[连词,表承接,接着](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连词,表递进,并且]2、其(1)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代词,他们的](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代词,代崤山](3)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代词,那里,指国的原圃](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未报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3、且(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副词,将要]4、为(1)师之所为,必知之[动词,行动](2)为吾子之将行也[介词,在](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留[连词,因为](4)则无礼,何施之为[助词,呢](5)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动词,担任]5、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啊](2)公辞焉[代词,代蹇叔的意见](3)崤有二陵焉[兼词,于此,在那里](4)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5)使皇武子辞焉[代词,代他们](6)君何辱讨焉[代词,代孟明等](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副词,怎么]6、以(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连词,而](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连词,表目的,用来](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介词,用](4)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连词,表目的,用来](5)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介词,因为](6)遂墨以葬文公[连词,而](7)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表目的,用来](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介词,把](1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连词,表结果,以致](11)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7、于(1)杞子自使告于[介词,向](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词,从](3)晋人御师必于崤[介词,在](4)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词,到](5)且使遽告于[介词,向](6)吾子淹久于敝邑[介词,在](7)败师于殽[介词,在](8)使归就戮于[介词,到]8、则(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连词,就](2)则无礼,何施之为[副词,加强判断,是](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副词,原来已经] 9、之(1)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代词,代“西师”](2)师之所为,必知之[助词,的;代词,代“师之所为”](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代词,代国](4)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指代孟明等人](5)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助词,的](6)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助词,的](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助词,的](8)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助词,取消独立性](9)之有原圃,犹之有具囿[助词,取消独立性]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尔何知[宾语前置]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判断句]4、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判断句]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宾后置]6、晋人御师必于殽[介宾后置]7、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宾后置]8、败师于殽[介宾后置]9、杞子自使(使)告于[省略句、介宾后置]10、使(之)归就戮于[省略句、介宾后置]11、(吾子)必死(于)是间[省略句]12、(阳处父)及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省略句]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固定句式,恐怕……吧]14、未报师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固定句式,难道……]15、则无礼,何.施之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走近文本〗①杞子自使告于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使……劳苦)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叛离、怨恨);且行千里,其.(难道)谁不知!”公辞.(辞,引申为拒绝)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抵抗、阻击)师必于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