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合集下载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别人的物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帮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拿”的道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拿”的道理。

难点: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一道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故事内容为:一个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有一个漂亮的玩具,他非常想玩,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给他。

他趁那个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把玩具拿走了,结果那个小朋友伤心地哭了。

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明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

2. 讲解:教师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图片可以包括一些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的物品,如图书馆的书、他人的钱包、家里的玩具等。

实例可以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行为选择,如看到别人的玩具想要拿走、在超市看到喜欢的零食想要拿走等。

通过这些讲解,让幼儿理解尊重别人的物品的重要性。

3. 讨论:让幼儿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教师可以问幼儿:“你们觉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对不对?为什么?”或者“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遇到别人拿自己的东西时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如一个小朋友拿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一个小朋友未经允许拿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零食等。

通过这些角色扮演,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

5. 总结: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一道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故事导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教学,提高幼儿的兴趣和专注力。

2. 讲解示范:教师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归别人所有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自主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幼儿展示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让幼儿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

3. 互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和经验。

4. 情景演练: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并解释原因。

5.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绘画或手工任务,让幼儿画出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2. 延伸:教师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和分析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认识水平。

3. 检查幼儿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幼儿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法制安全教育,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体现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3. 探索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八、家庭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画作,主题是“我喜欢的物品”,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对自己物品的珍惜。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与反思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好了,现在小朋友们都把玩具请出来吧!”三、出示幼儿自带的玩具,学习向别人借玩具。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加强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老师向幼儿出示一些图画、物品,问幼儿它们属于谁的。

引导幼儿思考,形成对“个人物品”的理解,同时提示幼儿注意自己物品的保护。

第二步:课堂讲解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告诉幼儿“人人有名物,别人的东西不拿”。

引导幼儿认识到,偷窃不仅伤害别人,也会让自己产生内疚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三步:实际操作在教室内放置几个小桌子,每个桌子上放置一些物品。

要求幼儿轮流到每个桌子前,用心观察和思考,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同时,老师观察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尊重自己的物品,不拿别人的东西。

第四步:总结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不拿别人的东西”,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观,并加深幼儿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教师问答法、实践探索法、情境模拟法、游戏与互动等形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探索和自我反思,真正理解、感受和学习道德规范。

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和幼儿的日常行为,评估幼儿是否养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并及时进行指导和改进。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日常听取、观察孩子的互动情况,询问家长的反馈等来动态评估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的执行效果。

六、教学心得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以集体活动为主,旨在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个人物品,养成自觉保护自己物品和尊重别人物品的观念。

此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探索法、情境模拟法、游戏与互动更是贴近幼儿的学习方式。

通过比较直接的操作和互动,既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达到了生动感人的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感受到更多道德引领的价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也会更有帮助。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中班法制教育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法制意识,懂得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依赖别人的物品。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不贪图小利。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实践中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遇到诱惑时,如何自我控制。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解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情景模拟法:设置相关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加深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猴子的故事》2. 情景道具:模拟商店、玩具等3. 奖励物品:小贴纸、积分卡等教案内容:一、教学导入(5分钟)1. 讲解故事《小猴子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小猴子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遭遇困境,引导幼儿思考拿别人东西的后果。

2. 提问:故事中的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我们应该怎么做?二、情景模拟(10分钟)1. 设置模拟商店,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员,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遇到诱惑时,学会自我控制,不拿别人的东西。

三、讨论交流(5分钟)1. 提问:在情景模拟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2.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四、总结与奖励(5分钟)1. 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2. 给予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小贴纸或积分卡作为奖励,激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组织幼儿进行“法制小游戏”,如“找不同”、“法制拼图”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班会目的:能够分辨自己和别人的东西。

别人的东西在没经过别人的同意时不能拿走活借用,能够抵得住各种物品的诱惑,正确的看待金钱和物品,懂得信任与尊重比任何财务都重要。

班会形式:为了使学生深刻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也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借东西要得到别人的允许,用完要及时归还的道理。

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钱和物,从故事中找到答案。

班会过程:一、导入:最近我们班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校的事情,虽然老师让这三位同学惊醒了反思,做了检讨。

但是从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还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也出现了偷盗的行为。

针对本次事件我们开展一次主题队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二、讲小故事:1)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人陷害数度被贬。

范仲淹历来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

他有一个好友临终时托咐给他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了印章的口袋,对他说:“我一生的积蓄都在这里面了,现在,我把它与年幼的儿子一并交付给您了,由您处置一切吧!”好友去世后,范仲淹一面精心养育朋友的儿子,一面珍藏着这个口袋。

曾经有一段时间,范仲淹家里穷得只能靠喝粥度日。

有个巨富听说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口袋,想出巨资买下,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说:“这是朋友的钱,我怎能私自动用?”后来,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李太监也想要把这口袋“借去看看”,并以高官、厚利加以诱使,范仲淹依然坚决地说:“不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就不能昧心私用,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也是我做人的信条。

”过了十多年,朋友的儿子己经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了。

这时,范仲淹就把那宝袋郑重其事地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2)《乐羊子妻》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为了让自己的妻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决定到洛阳城里学点本事多挣点钱。

当乐羊子告别妻子背着行囊往洛阳城去的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心想:我有了金子,就不愁吃喝了,还去城里做什么工呀?还是拿着金子回家和妻子一起享受一下好的生活吧!于是他就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遵守班级社会规则;2. 能够理解并遵守物品的归属权,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3. 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分享物品的问题;4.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班级社会规则,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 学习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班级社会规则,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

2. 提问引导:你觉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第二步:学习(15分钟)1. 引入故事:以《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为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小孩在学校拿了别人的文具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2. 学生讨论:请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解释故事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具袋是他人的,拿着别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是临时借用也要经过对方同意。

第三步: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需要分享的人,一个是提供帮助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分享物品的乐趣。

2.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由全班进行总结,总结出正确分享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巩固(10分钟)1. 提问: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如果有人来向你借文具,你该怎么做?你的朋友生日你会送他什么礼物?2.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物品和分享的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共鸣,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物品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班级规则和与他人分享的规则有了更好的理解。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主题引入:教师向幼儿讲解本次活动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

2.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一个有关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小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3. 情景模拟:教师设置一个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并学习如何处理别人的东西。

4. 讨论交流: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一个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巩固活动效果。

2. 区域活动:教师可根据本次活动内容,设计相关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并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面对别人的东西时的处理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

六、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避免干扰因素。

2.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3. 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七、活动资源:1. 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教具。

2. 活动室环境布置所需材料。

3. 家庭作业相关材料。

八、活动步骤:1. 主题引入:教师讲解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

2.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小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

3. 情景模拟: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角色,体验并学习处理别人的东西。

6. 活动延伸: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完成。

7. 区域活动:教师设计相关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巩固。

九、活动反馈:1.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一、想一想: 美术课上你正要给树叶图上颜色, 发现绿色的笔被别人拿走了。这时,你 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
当别人随便拿走我们的东西,我 们要用时会很着急,对拿走东西的人 会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 麻烦。
二、听故事,谈 感受
1、松鼠欢欢在猜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 了,他看见熊大哥门口有个水桶பைடு நூலகம்就拿 走用了。
小结: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 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 造成麻烦,耽误事情。因此随便拿 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 貌行为,是不应该的。
3、松鼠欢欢听到熊大哥的喊声 后,赶紧告诉熊大哥,水桶是他 拿的,并向熊大哥道了歉。
3、欢欢应不应该跟熊大哥道歉?为 什么? 小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 的,知道错后,应该自己道歉, 求得别人的原谅。
三、小组展开讨论: 如果确实需要用别人的东西,应 该怎么做?
小结:
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要得到 主人的允许,而且用完后还要及时还给人家, 以免人家着急,给人家添麻烦。
大家来帮忙:
1、小亮的妈妈给他新买了一个篮球,小江看见很 是喜欢,就想拿回家玩,他能不能这样做?为什么?
小结: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特别喜欢, 特别想玩,也不能随便拿走,因为这东 西不是自己的,如果想拿走,必须得到 主人的允许,玩完后要及时归还。
我来谈一谈:
1、松鼠欢欢没有告诉熊大哥就拿走 了她家的水桶,这样做对吗? 小结:不对,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 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这是 不礼貌的表现。
2、欢欢拿走了熊 大哥家的水桶以后, 熊大婶要用水桶挑 水,发现水桶不见 了,心里很着急, 就四处寻找。
2、不见了水桶,熊大哥非常着急, 欢欢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呢? 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