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7猴王出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
3.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板书。
2.生字词卡片。
3.习题册和笔。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入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学习活动1.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让学生静默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难点,激发思维。
4.语法学习–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如句型结构、词语搭配等。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阅读后感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可以通过朗读或讨论展示给其他同学。
六、课堂小结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深入阐述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语法知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习题册作业,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课文感悟。
八、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上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我将更加注重辅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水平。
以上就是本节课《猴王出世》的优质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 猴王出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石猴从石头中出世,并成为猴王的故事。
通过石猴聪明、勇敢、机智的特性,展示了猴王的魅力。
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和动物故事比较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石猴的聪明、勇敢、机智,培养学生的品质;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石猴品质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
3.课堂练习题: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孙悟空出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汇总7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汇总7篇)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7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片段,在这部电视剧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板书:猴王出世)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课件出示:芝遂迸涧獐猕猿耶挈暝窍碣楷镌挠劣呵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三、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石猴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4):拜石猴为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出世。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课件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1)理解“盖自”(自从)、“既久”(已久)、遂(于是)(2)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课件出示: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的故事。
通过描述石猴从石头中诞生的过程以及它聪明、勇敢、机智的特点,展现了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充满了神话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对于《西游记》这部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石猴的勇敢和聪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悟空出世的过程以及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石猴的勇敢和聪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情节的把握,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3.感受石猴的勇敢和聪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PPT:展示课文情节、生字词等。
3.相关资料:关于《西游记》的其他故事,拓展学生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情节,引导学生思考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石猴的勇敢和聪明。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圈画重点、做批注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读几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标段落,画生字新词重点句子;思考问题,写批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班看完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正在看《西游记》的同学也请举手,在你的印象中,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是的,孙悟空神通广大,英勇无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孙悟空在成为孙悟空之前的故事,我们看看,最初的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猴王出世)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说一说本课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师:从题目上看,这两个问题,哪个又是最重要的三、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一)解决问题一:石猴是从哪儿来的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板书:花果山福地石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一段中哪一句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
赏析句子,指导朗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学生答话板书,尊重学生的想法。
可能写:自由自在、快活逍遥、顽皮可爱)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可爱。
5、小结。
(二)解决问题二: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1、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个问题:故事中,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画一画重点词句,并做上批注。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绘石猴出世、学艺、称王的过程,展示了孙悟空聪明、勇敢、机智的个性特点。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游记》这部作品还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及孙悟空的相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2.难点:文中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孙悟空性格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资料:收集与《西游记》和孙悟空相关的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孙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孙悟空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其性格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3.读准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4.做好课内外的延伸,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原著。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经典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你能讲讲其中的一些故事吗用标题的形式,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
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猴王出世解释并齐读课题,读出猴王的霸气。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猜想课文内容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内容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2.读后交流。
这篇课文读起来,跟以前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吗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许多语句还是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区别的,但是读得多了,会觉得特别有韵味。
师范读: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
3.词语意思检查(连线)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名曰(名字叫做)唤为(叫做)遂称(于是称为)(以上三个词语意思差不多)盖自(自从)既久(已久)狼虫(狼蛇)(古今异义)顽耍(玩耍)(通假字)4.回答问题,概括内容①石猴从哪里来的②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两部分意思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试着概括一下。
(石猴从石头里蹦出来,他敢于跳进水帘洞,为众猴找到一处安身之地,所以成为猴王。
)小结:回答问题并把答案连起来也是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一)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石猴成为猴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齐读。
(二)要成为美猴王,必有一番不凡之处,到底他有什么不凡之处,使他当上美猴王呢板书:不凡师:我们先来看看石猴的出生——出示:1.语段一: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精品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7《猴王出世》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石猴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感受故事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情节曲折离奇,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神话故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和词语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石猴的形象;学会生字词,会用“灵机一动”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培养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石猴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激发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石猴的形象;学会生字词,会用“灵机一动”造句。
2.难点: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体会石猴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课文插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4.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板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石猴出世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提问:“你们知道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吗?”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
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
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
)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
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
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