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探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探讨0.引言在我国当前的高层建筑当中,对于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而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因为具有十分稳定的延性,所以使得其也成为了现代很多高层建筑所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这种建筑结构在当前来说,更多的运用在了地震的防护区域,因为这种结构形式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但是如果这种框架结构不进行有效的延性设计,那么在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或者是在地震到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会诱发更大的灾害。
接下来,笔者将在本研究中将主要以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为例,对建筑钢筋混凝土狂接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并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主观看法。
1.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当中,应该遵循刚柔相互协调的这一原则,这可以保证高层建筑拥有一定的延性[1]。
而且,笔者认为在抗震撼方面还需要遵循多道设计的原则,这样,如果第一道抗侧力构件受到了破坏,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就会立即作出接替,这样便能够更好地挡住各种震撼力的冲击。
对于保证建筑物不会因为震撼而倒塌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当中还需要对选择作出一定的规定,在选材上,高层建筑要遵循轻质量高强度的原则,建筑材料不单单需要具备足够的形变能力和强度,而且材料的自重也应当尽可能的轻一些[2]。
这样,即便是因为很强大的震撼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坍塌,那么轻质的材料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也会适当的降低很多。
2.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2.1梁柱的延性设计如果想要保证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更高的延性,那么首先需要保证这个建筑物的框架梁祝具有足够的延性。
梁柱的延性和梁柱界面的塑性铰的转动力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最关键的就是对梁柱塑性铰进行设计。
笔者认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遵照强剪弱弯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如果受到了较大的剪力,那么一般就会呈现出脆弱性的破坏[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系统,其地震性能是非常关键的,而抗震延性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一个重要设计要求。
抗震延性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发挥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将地震能量以合理的方式耗散掉,降低破坏和损伤的程度。
以下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主要要求和原则。
1.设计强度要求:在进行抗震延性设计时,首先需要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确保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承受足够的弯矩、剪力和轴向力。
强度的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的破坏。
2.延性要求:延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耗散地震能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够承受地震时的大位移和变形,减少结构的刚性反应,降低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内力和应力。
3.抗震设计刚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过刚的结构容易发生脆性破坏,而过软的结构则容易发生塑性破坏。
通过控制结构的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4.塑性铰的形成和能量耗散: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材料的非线性特性,设计时通常会考虑结构发生塑性变形。
为了保证结构的抗震延性,需要合理设置塑性铰,通过其形成和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
塑性铰的设置需要考虑材料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以及结构的布局和构造形式。
5.剪力墙的合理设置:剪力墙是一种能够提供较高延性和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
在设计中合理设置剪力墙,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延性和整体稳定性。
剪力墙的位置、厚度和布局应根据地震作用的大小和方向进行确定。
6.连接节点的设计:连接节点是结构中容易形成塑性变形的部位,也是结构抗震延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节点应设计合理,并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和能量耗散,避免发生脆性破坏。
7.构件的延性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构件延性也是影响结构整体延性的因素之一、梁、柱和楼板等构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延性和变形能力,确保其在地震荷载下具有较好的性能。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坚固、耐用、防火性好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那么你想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什么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希望你喜欢。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 结构设计地震力的确定1.1 低地震力取值的可行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设计规范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在真正失效前,有一个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结构延性),即结构在一个较小的地震下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屈服状态;而在较大的地震下,结构的若干部位将陆续进入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状态,并且随着地震力的增大,结构中进入弹塑性变形的部位增多,先进入屈服的部位弹塑性变形也增大。
结构通过这种变形耗散较多的地震传来的能量,将其转换成热能。
对于“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法则,我们可以从地震力和结构相互关系上进行理解:一方面设计地震力低的结构,通过更大的非弹性变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另一方面结构非弹性变形越大,刚度降低越严重,阻尼增大,周期比高设计地震力的结构增长越多,结构受到的总地震力也降低也越多。
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不降低构件竖向承载力、保证结构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个小于设防烈度地震反应水准,作为设计中取用的地震作用。
反过来讲,若采用的设计地震力越低,结构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达到的非弹性变形就越大,也就需要结构有更好的延性性能。
这样,我们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A、如何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设计地震力取值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B、如何在设计地震力与所要求的结构延性建立对应关系。
对于问题A,以N.M.Newmark为代表的众多学者认为,将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中,美等国)或结构性能系数q(欧共体,新西兰等)折减为结构设计加速度,相当于赋予结构一个较小的屈服承载力,结构在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经受更大的地震,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 圄一 匿医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能力;延性设计方法
近 几 年 来 ,世 界 范 围 内 地 震 灾 害 频 发 .人 们 针 对 地 震 灾 害
i
、
钢 筋 混 凝 土框 架 结 构 延 性 的 重 要性
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抗 震 实 质 上 就 是 结 构 的 延 性 设 计 。所 谓 延
( ) 本 着 安全 第 一 的 原 则 ,根 据 现 场 实 际 情 况 采 取 其 他 措 5
施。 6 拆 除卸 架 ,
支 架 应 在 混凝 土达 到 1 0 %设计 强度 后 方 可 拆 卸 ,按 照与 O
安 装相 反 的顺 序 进 行拆 除 。拆 除 卸架 应 按全 跨 多点 、对 称 、 缓 慢 、均 匀 的原 则 ,先 拆 卸 非 承重 支点 部分 .再 从跨 中向 支点 卸 架 ,每次 拆 卸 仅 在一 跨 内进 行 。跨 越 式 支架 纵 横梁 拆 除 宜 整片
纵 横 向工 字 钢 接 头 处 必须 顶牢 固后 侧面 四 周采 用钢 板及 限位 钢 板 用 电焊连 接 固定 。 跨 越 式 支 架 所 用 材 料 在 施 工 使 用前 按 设 计 及 结 构 要 求 进 行 质 量 检 查 。各 种 钢 材 材 料 质 量 满 足 钢 结 构 施 工 规 范 要 求 .特 别 是 型 钢 和 钢 管 立 柱 ,使 用 质 量 合 格 的钢 材 ,管 径 壁 厚 钢 管 锈 蚀深 度 符合 标 准 .严 禁使 用 变 形 超标 或有 裂缝 的钢材 。
承 端 、跨 中处 及 跨 路 承重 支 架 地段 的支 承端 跨 中 处布 点 。预
警 值 确 定 : 竖 向 杆 件 跨 中 弯 曲值 : 3 mm ( 量 人 员 检 测 ) 。 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

可 有效 地 防 止斜 裂 缝 过 早 出现 。减 轻 混
凝 土 碎 裂程 度 。这 实 质 上也 是 对 构 件 最 小 截面 尺 寸的要 求 。
破坏 ,柱 的纵 向受 力 钢 筋总 配 筋 率不 得
少于 1 % 、0 8 0 .%、0 7 %、0 6 %、 ( 相
应 于 一 、二 、三 、四级 抗 震 等 级 ),角
混 凝 土 框 架 强 柱 弱 梁 的概 念 设 计
由 于 梁 截 面 高 度 较 高 , 且 与 现 浇
楼板 组成 T 截 面 构 件 共 同工 作 ,形 成 形 强梁 弱 柱 ,导 致 柱 子破 坏 ,房 屋倒 塌 。
限 制 剪 压 比 即 梁 、 柱 截 面 的平 均 剪 应 力 ,使 箍 筋 数量 不 至 于 太 多 , 同 时 ,也
具 体 的 做 法
第 一 , 剪 跨 比限 制 。 剪 跨比 反映 柱
了构件 截 面 承 受 的 弯矩 与 剪 力 的相 对 大
小 。它是影 响柱极 限变形能 力的主要 因素 之 一 ,对 构 件 的破 坏 形 态 有 很重 要 的 影 响。 因此柱 的剪跨 比宜控 制在 2 以上。 0
是 框 架 梁 、柱 的薄 弱部 位 。 当框架 柱 断
面相 对 较 大 ,在 梁 端 箍筋 加 密 ,形 成 弯
技术创新 l I N TEP E r 1 DRN I - ]E0 [广 N ER RS -
LJ C TURE UL
钢 筋 混 凝 土框 架 结 构 的 延 性 设 计
文, 廖辉 “ 柱 弱 梁 ” 、 “ 剪 弱 弯 ”等 是 强 强 建筑 结构设计 中非 常重 要 的概 念。 简单地
在最后 失效 ,我们故意 把梁设计 成相对 薄 弱的环 节 ,使 其破坏在 先 ,以最 大限 度减
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与抗震设计分析

1 前 言
弯构件 , 轴向压 力会减少柱 的延性 。 当塑性铰 出现在梁端 , 结构延
对地震能具有 吸收和耗散作用 , 具有较好 的抗震性能。 在 近年来 , 地壳活 动频 繁, 世 界各 地包括我 国都发生 了多 次强 性较好 , 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和抗 震设计 时采用“ 强柱弱梁 ” 措施, 可 地震 , 给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 了巨大损失 。为了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
强、 弱” 的相对性 , 就难 以 更加 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来估算地 震作用效应 、预 设相应构件 忽视框架柱和框 架梁 的弹塑性线 刚比“ 强柱弱梁 ” 。根据 5 . 1 2 汶 川地震 的灾害调查情况, 在不 同作用下的抗力水平 、 并采取相应 的构造措 施, 才 能促使规 从根本上实现“
力大于框架梁的受弯承载力 。框架柱截面应适当地“ 强” , 传递荷
汶 川地震后 又发生 了玉树 、 芦县 , 防震 抗震 已经 成为焦 点 问题 。
根据地 震发生原理: 地 震发生时, 作用于 建筑 结构上 的是一 种低 周期 、 不断进行互变循环 的力 , 结构 的延 性可 以允许结构 部分发
析, 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 良好的延性 , 在抗震效果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 结构延性 ; 抗 震 设 计
中图分类号 : T U 9 7 3  ̄ . 3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6 7 5 ( 2 0 1 3 ) 1 1 - 0 0 2 1 — 0 3
钢筋 混凝土梁和柱在受到 比 塑性铰会使结构延性破坏 出现 不同的形式, 从 而引起结构坍塌 。 端和柱端塑性铰区。出于材质原 因, 易发生脆性破坏 。所 以在进行 结构梁 、 柱设计 时, 应 通常情况 下, 柱相对于梁具有相对较弱 的延 性, 这 是因为柱是压 较大剪力时 ,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延性与抗震

10.1.4位移延性系数
位移延性系数是结构或构件达到极限状态
时的总位移 u与其刚开始时位移y 之比,可表
示为:
u y
式中总位移u 等于屈服时的位移y 与屈服后所
产生的塑性位移 p 之和,即
u y p
下面以简单的竖向悬臂结构为例,导出屈服位移和极 限位移的计算方法,给出位移延性系数的表达式(图10-6)
螺旋箍筋对核芯区产生均匀分布的侧向压力,使混凝土处于
三向受压状态;矩形箍筋只对角隅处混凝土产生有效约束,
侧面混凝土有外凸的趋势,约束作用降低。因此配有螺旋箍
箍筋的构件,其延性好于配有矩形箍筋的构件。
也可以通过增加箍筋之间拉结改善核芯区混凝土约束条
件。另外箍筋间距对构件延性有着明显的影响,箍筋间距较
小的构件有着较高的延性。
极限变形 Du通常取最大荷载值持续到混凝土达极限压应变开始 卸载时的变形值,此变形对应的荷载值往往小于最大荷载。确定 Du 方法有两种,取最大承载力的0.85倍所对应的点为U点,或者取混凝
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cu =0.0033~0.0040所对应的点为U点。
10.1.3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受弯构件适筋梁开始屈服和到达截面最大承载力时的截面应变及应 力分布图如图10-5所示。
D Du Dy
式中,Du 为截面或构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情况下的极限变形;
Dy 为截面或构件开始屈服时的屈服变形。 图10-2为施力后理想弹塑性变形曲线,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屈服
点Y和极限点U,从而确定 Dy 和 Du ,但钢筋混凝土构件不存在
理想的力—变形曲线。
确定Dy 常采用能量等值法和几何作图法,分别如10-3和10-4图所示。
滞回曲线充分反映了构件强度、刚度、延性 和耗能能力等方面的力学特征,是分析钢筋混凝 土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滞回环丰满程度及 所围面积表征构件耗能能力,在三种典型的滞回 曲线中,梭形耗能能力最强,弓形次之,反S形最 差。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Ab t a t Renf c d c nc e e s r t r s us d i s r c : i or e o r t t uc u ei e n mulit y a gh rs l i g c tsor nd hi iebuid n ommon y l .Th — e na t r t uc ur nt— a t ua e f r a e i u eofs r t e a ie r hq ke p r o m nc s duc iiy,i tlt mpr vi he du tlt a t e o ng t c iiy c n s r ngt n t he he p e ilt fa ie rhqu ke。i r a e t biiy o nt— c la e n o de o u e s r t e’ bii ot ntaiy o nt— a t a nc e s hea lt fa i o l ps .I r r t s t uc ur S a l — t l tc pl s i e or ton t ons y ofeas i— a tc d f ma i o c ume t a t ua ne gy,d c e s he r a to n t a t — he e r hq ke e r e r a e t e c i n i hee r h qa u ke,f r oc c e e f a t u t r hou d b s g d i o du tl ne n t s p p rt ne g i— e r on r t r me s r c u e s l e de i ne nt c ie o .I hi a e he e r y d s sp to e h nim n nt— e r hq a c iiy de i n o e r c i a i n m c a s a d a i a t u ke du tlt sg ff r o onc e e fa t u t r r x un— r t r me s r c u ea e e po d d ma n y e il . Ke r : enf r e o r t tuc u e;e r y dispa i y wo ds r i o c d c nc e e s r t r ne g s i ton;a t— a t ua n ie r hq ke;d tlt sg uc iiy de i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导言
框架结构在地震时进入屈服阶段来应对超过地震烈度的抗震设防烈度,当屈服还不能抵消时就会发生塑性变形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的重要性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实质上就是结构的延性设计。
所谓延性,指的是指构件与结构屈服之后,在其承载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所具备的塑性变形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延性比”。
提高结构的延性比有助于提升框架的抗震潜能,加强其抗倒塌能力。
设计在延性结构的混凝土框架通过其塑性铰区域发生变形,可以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传对于框架作用力;该区域变形也可以使整体框架刚度得以降低,减弱地震对于结构的作用力。
具有延性结构能够使框架对于承载力要求降低,事实上延性结构对抗突发地震的武器就是它所具有的变形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延性不够好,那么就要求框架对于地震具备足够大的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延性设计是针对延性结构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所起到的与结构本身的承载能力一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尤其对是震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显得更加重要。
倡导延性设计,以加强其抗震能力。
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还具脆性,在突遇地震时会发生断裂对居住者的人身安全是一个极大隐患,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这一特点的损害,在设计中更应当重视发挥钢筋的塑性特征,增强其吸收消耗能量的能力,实行延性设计。
根据我国目前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求,在实施混凝土框架延性设计
过程中需得遵循以下要求:
1.控制塑性铰的位置,“强柱弱梁”
框架结构若形成梁铰机构,则塑性铰分布比较均匀,而且梁铰机构的延性要求也比较容易实现。
若形成柱铰机构,则易使整个结构形成机动结构,从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
框架结构设计时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强柱弱梁”这是为了确保结构的延性,这样就可以确保设计荷载下同一节点上柱端截面抗弯承载力之和大于梁端截面抗弯承载力之和,而且可以使框架结构中柱的抗弯承载力储备足够。
塑性铰出现在梁端,大大减少柱端屈服的可能性,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增强了构件的延性。
在发生地震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塑性铰不许现于梁的跨中,而要求出现在梁上。
因为如果现于梁的跨中会导致框架局部遭到破坏。
如今的建筑中有的采取现浇楼板设计,这种设计解决了梁的刚度和强度加强问题,而在实际的震后调查中我们发现,只属现浇楼板框架,地震破坏均发生在柱中,而且破坏较严重;那些无楼板构架式设计的裂缝也出现在梁中,破坏却相对较轻,由此可以证明强梁弱柱所引发的的结构性震害相对较重。
框架结构的塑性铰所现顺序和位置不相同,框架结构所遭遇的破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塑性铰出现在柱中则不但难以修复还容易致使整个框架结构发生倒塌。
只有当梁端出现塑性铰时,混凝土框架才可以在遭到外力损坏前就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因此可以耗散和吸收比较多震时能量,相对具备更好的抗震能力。
总的来说,比较合理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破坏机制应是梁比柱的塑性屈服尽可能早发生和多发生,底层柱柱根的塑性铰较晚形成,各层柱子的屈服顺序应错开,不要集中在某一层。
这种破坏机制的框架,就是强柱弱梁型框架。
2.梁柱的延性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主要源之于梁和柱子上经过专门构造处理的塑性铰的变。
节点的变形应基本限制在弹性范围内主要是因为节点的动力性能受剪切和锚固机制控制,而且节点一般不宜作为能量耗散部位,因为其滞回特性较差,能量耗损较差。
框架节点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节点核芯区箍筋数量不足,在剪力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箍筋屈服甚至被拉断,柱的纵向箍筋被压屈而引起的。
因此,为了防止节点核芯区发生剪切破坏,对节点剪压比进行控制及进行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验算,保证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要求和配置足够数量的钢筋,做到“强节点”。
我国规范则规定利用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公式计算节点的剪切配筋。
并规定节点核芯区箍筋量不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以使节点核芯区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
要使钢筋混凝土框架有延性,就要保证框架中的梁柱延性足够,而梁柱面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大小直接是衡量其延性是否足够的关键,所以框架抗震设计中梁柱塑性铰的设计非常重要。
此设计技术要求如下首先,要做到“强剪弱弯”。
钢筋混凝土制梁柱在遭受到较大的外界剪力时,常会出现脆性破坏,不能达到较好的延性从而实现对地震能量的分散,因此做其框架的梁、柱设计工作时,要请注意使其构件受剪承载的能力大于其受弯承载能力,以保证构件能够发生弯曲破坏,尽量避免其形成延性较差的剪切破坏,而且即使塑性铰出现之后也可保证构件避免被过早剪坏,实际上这么做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框架构件在遭遇地震时的破坏形态。
其次,对梁、柱剪跨比和压比的限制有一定的要求。
剪跨比是框架构件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与剪力相对大小的反映,能够影响到梁、柱的极限变形能力,因此其剪跨比应当控制到。
如果构件截面的过小时,箍筋数量就会需要很多,
在箍筋起作用之前,框架构件过早出现脆性斜压式破坏,而引时箍筋用量再多也毫无作用。
所以,在设计时就要限制梁截面的平均剪应力,这样箍筋无需太多,也可有效防止斜裂缝的过早出现。
当然,要保证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在现行的规范和构造手册上都有详细的说明。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延性设计构造措施明显提高构件延性的措施是使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受力合理,规范限制轴压比及纵筋的最大配筋率可以实现受拉钢筋的屈服限于受压混凝土压碎的破坏形式,来提高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
加密塑性区域内的局部延性和箍筋间距可以保证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区域的局部延性。
这样可以在提高柱端抗剪能力的同时还可约束核心区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持,避免了大变形下纵筋压屈,从而改善塑性区域的局部延性。
约束箍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塑性铰区域的最小长度都在规范中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对箍筋肢距及箍筋形式提出了相应要求。
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延性极为重要,为此规范对材料也提出相应限制,如保证钢强屈比,延伸率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钢筋代换也提出相应限制。
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
因素主要是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和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
同时,对于梁而言,不允许柱出现塑性铰(底层柱除外)和允许柱出现塑性铰但控制其出现时间和程度这两种方案,出现塑性铰的主要部位都由梁端始终引导,所以都希望梁端具有良好延性的塑性变形(即不丧失基本抗弯能力前提下的塑性变形转动能力)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
因此除计算上满足一定的要求外,还要通过的一系列严格的构造措施来满足梁的这种延性。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延性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其中主要构成部分延性的要求要比对结构总体来说要更高。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中,必然要求设计方选择性价比最合适方法,使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才有希望大幅度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