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快与慢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快与慢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2课时快与慢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v=st.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1m/s=36003600ms=3.6km/h所以1m/s>1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例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孙杨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男子400m自由泳金牌,创造了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答案:已知s=400m,t=3分40秒14=220.14s.求:v=?答:他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1.82m/s.课堂演练(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_____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______行驶,丙车向_______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距离和时间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重难点)1、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教师讲述: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学生说方法。

教师:也就是指定一段距离是吧(板书:距离)教师:那么,你们还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小声议论)教师讲述:同学们说出了不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试试吧!二、探究新授:1、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

(5分钟)(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

(播放刘翔比赛录像)(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

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

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板书:运动速度)2、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学生将学习《运动的快慢》这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是运动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并能够运用速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掌握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3、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张同样距离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幅图片中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

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0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教师出示多个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百米赛跑、汽车行驶等,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5、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以及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课后作业:完成与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物理教案( 2019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物理教案文讯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1 节认识运动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 知识与技能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初中物理教案文讯教育教学设计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器材:教学挂图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宏观物体的运动1. 情景创设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初中物理教案文讯教育教学设计(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二)、微观世界的运动1.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一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北京课改版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的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对于速度的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算法都不算熟悉,这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
方法及手段




讲解2:平均速度的公式(板书)
教师对照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
相关练习题4道练习计算速度
教学心得
学生在计算题的解题步骤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习惯性的数学解题方法,没有公式和单位,还需要强加练习和强调
第二节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识
技能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
方法
1.经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用表测时间的实验操作,认识测量时必须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
板书强化基本知识点,重点讲解速度换算问题和公式变形。
PPt出示:
问题3:老师要从张明和李力两人中选出一人进入校体育队,张明3000米跑步用了5min,李力1200米跑步用了2分30秒,谁更快一些,哪一个会被选入校队?
教师讲解张明速度的计算步骤
安排学生仿照计算李力的速度
投影展示讲解学生计算书写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对本道题答案进行订正
记笔记
学案完成练习2单位换算
听老师讲解
在学案上尝试计算李力的速度
观察教科书中的图1-14,将四幅图代表的运动进行分类。

八年级物理上 第二章 运动 与 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 第二章  运动 与 能量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 认识运动2. 运动的描述二. 重点、难点: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知识点分析(一)认识运动1.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典型例题】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三、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训练。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导入:动物界中,兔子和乌龟水泡的加快?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为什么是乌龟取得胜利?生活中判断物体快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5页至第26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速度
活动一:
学生讨论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思考课件展示的问题。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跑在前面的通过路程多,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通过相同的路程,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所以运动得快。

【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2、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到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

活动二: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引导通过比值得出速度的定义。

【小结】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速度的公式是v=st,变形公式s=vt,t=sv。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主单位是m/s,另外常用单位是km/h,1 m/s=km/h
【针对训练】3m/s= km/h
10m/s= km/h
72km/h= m/s
36km/h= m/s
生活小常识
1、成年人步行速度约s
2、汽车行驶速度约20m/s
3、自行车行驶速度约5m/s
4、飞机行驶速度约250m/s
5、道路两旁一些常见路标的含义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题:小明用25s跑了150米,请计算: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格式讲解:1、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

2、速度、路程、时间要对同一物体而言。

3、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针对训练】一辆公共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由第一站牌到第二站牌时用了4分钟,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七、课后小结:
一、速度
1、概念: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变形式s=vt,t=s/v
4、单位:基本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h
5、速度的计算:
(1)、由v=s/t,测出s、t,求出v。

(2)、运算过程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哪个物体运动的路程长;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哪个物体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v=st
3.单位:即m/s;常用单位是km/h,1 m/s=km/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