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誌: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
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
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
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
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人教版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世界的古代手工業瞭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
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瑯彩。
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複雜精密。
【篇二】1、瞭解“市”的形成和發展(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
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的商幫:(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商業中心(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是讲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1.《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2.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B.要及吋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3.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4.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人教版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

历史必修2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2.1.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1.2土地制度,2.1.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
---------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注意耕作工具的变化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私有土地出现形成过程:注意鲁“初税亩”和秦商鞅变法。
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产生:春秋时期。
)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
政策: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
(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1.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基本史实:①冶铸业:青铜铸造以商周为辉煌(注意著名的青铜器)。
冶铁从西周晚期开始→战国→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及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②制瓷业:商:原始瓷器。
东汉的青瓷。
北朝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宋瓷五大名窑。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起源。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相当发达。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原始社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培植了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培植了粟。
- 耕作方式。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就会迁往他处。
-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耕作工具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 耕作技术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等自然灾害。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这一技术沿用至今。
- 水利灌溉。
-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由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郑国渠(在关中地区,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农田);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个新的轮回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
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暑袜。
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a 、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b 、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 的部门和地区增多(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其一是农民 。
其(资本少)------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的文章, 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 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 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 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 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精心整理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 固存在。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