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
骨改良药物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3月第28卷第8期•封面报道窑骨改良药物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骨转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肿瘤治疗中困扰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以及发生骨相关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2021年1月9日“2020乳腺癌北方沙龙年度进展回顾”以“线上+线下”形式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冲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泽飞教授介绍,本次会议专家阵容强大,宋尔卫院士应邀做了乳腺癌转化研究的专题报告,会议邀请王树森教授和袁芃教授分别就2020中国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和骨改良药物关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解读,已连续举办18届的北方沙龙已成为我国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学术信息和加强合作的重要学术平台。
骨转移引发多种并发症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乳腺病区主任王树森教授在题为“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解读”的报告中介绍说,世界范围内乳腺癌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1.7%,乳腺癌占女性新发癌症病例的24.5%,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9.2%,排名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WHO/IARC)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中披露,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
王树森教授介绍,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骨转移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有骨痛、高钙血症、骨折、脊髓压迫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从2007年起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共识不断更新,对于指导骨转移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指出,早期的骨改良药物临床研究中骨痛和咼钙血症常被认为是骨相关事件(SREs),FDA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终点指南》中明确规定SREs包括病理性骨折、骨手术、骨放疗、脊髓压迫4种,最新在TBCR发表的《乳腺癌骨转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更新了SREs的概念。
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本文将针对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骨转移是指原发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侵入骨骼,从而引起骨骼局部的恶性肿瘤转移。
骨转移通常发生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这些癌症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通过血流或淋巴液转移到骨骼中生长,导致疼痛、骨折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治疗骨转移的最佳方法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类型而异。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和指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转移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癌细胞在骨骼中的生长和扩散,减轻疼痛和骨折的风险。
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靶向治疗和化疗。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特定的肿瘤标志物或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例如,对于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依维莫司等可以有效控制骨转移的进展和症状。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过程,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分裂。
化疗在治疗骨转移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化疗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谨慎选择适合患者的化疗方案。
其次,放射治疗也是治疗骨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通过运用高能射线照射骨骼病变部位,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减轻疼痛和控制骨转移的进展。
放射治疗可以针对单个骨转移病灶进行局部治疗,也可以针对多个骨病灶进行全身放疗。
在选择放射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病变部位和病程等因素。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最后,手术治疗在骨转移的治疗中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对于存在骨折和局部肿块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置入内固定物或进行骨肿瘤切除手术来恢复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单个骨转移灶且病情较好的患者,以改善患者的骨骼状态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

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是乳腺癌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是指针对乳腺癌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转移的常见处理方法,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手术手术是乳腺癌转移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
对于乳腺癌转移到其他器官的患者,手术可以用于切除转移灶或减轻转移症状。
手术的具体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彻底切除转移灶,但恢复时间较长。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进行操作,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放疗放疗也是乳腺癌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骨转移乳腺癌患者,放疗可以缓解疼痛、预防骨折,并控制肿瘤的进一步扩散。
放疗的具体方法包括外部放疗和内部放疗。
外部放疗通过高能放射线照射转移灶,内部放疗则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注射到转移灶部位。
化疗化疗是乳腺癌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化疗通过药物进入体内,通过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化疗的具体药物选择和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转移范围和转移部位来确定。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乳腺癌转移治疗方式。
它通过针对乳腺癌细胞特定的分子标志物,选择性地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生长。
靶向治疗的药物常见的有赛托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法。
它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免疫疗法的具体方法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肿瘤疫苗治疗等。
结论乳腺癌转移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转移范围和转移部位等因素,选用适合的治疗手段。
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都是针对乳腺癌转移的常见治疗手段,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创造奇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多发于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低,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甚至出现扩散转移。
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极大,而中医治疗安全、无副作用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创造奇迹吧。
中医治疗癌症从患者的角度上出发,能够有效的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还能够全面的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
通过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抗癌中草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迅速缩小、改善患者血尿、疼痛的情况,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破坏其生长环境使其肿瘤细胞完全失去繁殖能力,对正常组织没有伤害,同时改善患者进食的情况,大大延长存活时间,减少痛苦,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乳腺癌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
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疗效持久稳定。
通过下面这位患者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的效果患者情况:陈林凤,女,66岁,洛阳市涧西区人,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经历:2008年7月,陈林凤在洗澡时发现左乳房有个凹陷的“坑”,随后在洛阳市乳腺病医院确诊为乳腺癌。
确诊后,陈林凤做了两次手术切除,以及6个疗程的化疗。
由于臀部疼痛,无法站立,2008年11月29日就医检查的陈林凤又被告知出现骨转移。
复发后,陈林凤又按照医生要求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
此时,骨转移及严重的毒副反应令陈林凤的身体虚弱,下不了床,走不了路,极度绝望的陈林凤开始安排后事。
康复历程:2009年1月5日,不愿意放弃的女儿拉着陈林凤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袁希福院长一边为其开具药方,一边对陈林凤进行开导,让陈林凤当场热泪盈眶,“求医半年来,我都没有碰到过说话这么和和气气的医生。
转移性乳癌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细胞已经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转移部位等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
一、药物治疗1. 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针对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患者。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包括:(1)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3)抗雌激素药物:如氟维司群等。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乳腺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靶点,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
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1)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
(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拉帕替尼、尼拉帕尼等。
二、手术治疗1. 原发肿瘤切除: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行乳腺癌原发肿瘤切除手术。
2. 转移灶切除:针对转移灶,可行手术切除,如肺转移灶切除、肝脏转移灶切除等。
三、放疗1. 原发肿瘤放疗: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行乳腺癌原发肿瘤放疗。
2. 转移灶放疗:针对转移灶,可行放疗,如脑转移灶放疗、骨转移灶放疗等。
四、化疗1. 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2. 辅助化疗: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行乳腺癌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3. 解救化疗: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行解救化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五、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1. 靶向治疗:针对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行靶向治疗。
2.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PD-1/PD-L1抑制剂等。
六、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如扶正祛邪、清热解毒等。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徐兵河,江泽飞,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
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围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
ABC 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
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
骨转移治疗方案

骨转移治疗方案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并发症,它发生在原发癌症的晚期阶段,癌细胞扩散至骨骼的过程。
骨转移可以导致严重的疼痛、骨折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合适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治疗骨转移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控制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通常会考虑到癌症的类型、转移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和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骨转移治疗方案。
1.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它通过高能射线照射病变骨骼区域,破坏癌细胞,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放射治疗通常需要多次进行,间隔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饮食平衡,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辅助治疗。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骨转移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激素治疗主要适用于激素依赖型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靶向治疗药物则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如靶向骨吸收药物。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骨转移中并不常见,通常只适用于特定情况下,如存在合并症或骨折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固定骨折部位、切除病变骨组织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并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然而,手术治疗通常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支持性治疗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案,骨转移还需要进行一些支持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支持性治疗包括镇痛治疗、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等。
镇痛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疼痛。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营养支持可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体质。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
在选择骨转移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骨转移治疗方案

骨转移治疗方案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并发症,其在癌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骨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病灶转移到骨骼的过程。
该过程可引发一系列的骨相关疾病,如骨疼痛、骨骼破坏、骨密度减少等。
骨转移治疗方案旨在减轻患者的疼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包括放疗、手术、药物治疗等。
一、放疗治疗骨转移放疗是一种常用的骨转移治疗方法,通过照射恶性肿瘤细胞所在的骨骼部位,抑制细胞生长,减轻骨疼痛,并防止骨骼破坏。
常见的放疗方案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
外部放射治疗是指将放射线从外部照射到患者的身体。
该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骨疼痛,并减缓骨骼病变的发展。
外部放射治疗一般需要连续进行多次,每次治疗时间较短。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和饮食。
内部放射治疗是指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注射到患者的体内。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准确照射到肿瘤细胞所在的骨骼部位,减轻疼痛,阻止细胞生长。
内部放射治疗一般由放射科医生进行,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
二、手术治疗骨转移手术治疗骨转移主要包括肿瘤切除术和骨固定术。
肿瘤切除术是指将骨转移部位的肿瘤组织切除,以减轻骨疼痛和恶化骨病变。
肿瘤切除术一般适用于单一骨转移病灶,且肿瘤在骨骼内部的患者。
骨固定术是通过将金属钉或螺钉固定在骨转移部位,来加固骨骼和减轻疼痛。
骨固定术一般适用于骨转移导致的骨折或骨不稳定的患者。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恢复骨骼功能。
三、药物治疗骨转移药物治疗骨转移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镇痛药物和骨强化药物。
镇痛药物可用于缓解骨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在使用镇痛药物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便秘和镇静。
骨强化药物用于提高骨密度和预防骨骼破坏。
常见的骨强化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和雌激素。
患者在使用骨强化药物时,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血液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o研究发现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
骨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度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
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1.eta1.-re1.atedevents,SREs)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是骨转移筛查的最常用方法。
另外,影像学评估还有X线检查、CT、MR1.PET-CT等;对疑似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还应进行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标志物评估。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作为一种终末期全身性恶性疾病,治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
其中,内分泌治疗、化疗、抗HER-2药物治疗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TrOP2靶点的抗体藕联药物、CDK4/6抑制剂、PI3K∕mT0R通路抑制剂等在特定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1.1和CT1.A4在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处一定疗效,双磷酸盐及地舒单抗可用于预防和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
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相关症状,手术和放疗是骨转移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
此外,完善的疼痛管理和关怀支持治疗不可或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流程见图1。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流程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况、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激素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既往治疗情况(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数量)等因素,并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快速控制疾病和(或)症状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疾病进展相对缓慢、不合并内脏转移、非内分泌原发耐药患者应优先考虑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阴性、术后无病间期短、合并内脏转移、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化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应合并抗Her-2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药物及放射治疗疗效评估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接受药物和放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治疗周期进行治疗疗效评估,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
一般来说,患者主观骨痛症状的减轻,骨内病变边界清晰化,密度增高,软组织包块体积缩小,肿瘤中心出现液化坏死,ECT或PET-CT提示肿瘤摄取减少等,均可能提示肿瘤治疗有效。
1.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不伴广泛的或症状明显的内脏转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可优先考虑内分泌治疗。
芳香化酶抑制剂+CDK4∕6抑制剂、氟维司群+CDK4∕6抑制剂、单药氟维司群等均为可选方案;近年来,HDAC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亦有循证证据。
内分泌治疗应参考患者在辅助治疗阶段及复发转移后使用内分泌药物的种类、时间和月经状态进行。
对于既往内分泌治疗有效(临床有效或持续稳定)的患者,无论是否绝经,仍有可能从后续内分泌治疗中获益,故在疾病进展后可换用其他不同机制的内分泌药物治疗。
连续三线内分泌治疗无效通常提示内分泌治疗耐药,应换用化疗。
2.化疗对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伴有广泛的或有症状的内脏转移、疾病发展较快以及激素受体阳性但对内分泌治疗无效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应考虑化疗。
推荐的首选化疗方案包括单药序贯化疗或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通常起效快,作用强,有更好的客观缓解率,适合肿瘤生长较快、肿瘤负荷较大或广泛内脏转移的患者,但是常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且生存获益有限。
对于肿瘤生长较慢、肿瘤负荷较小、无明显症状,难以耐受联合化疗的患者可考虑单药序贯化疗。
单纯骨转移患者一般不采用联合化疗。
3.抗HER-2药物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应尽量再次检测骨转移灶的Her-2状态,对Her-2阳性(免疫组织化学强阳性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应以抗He1.2治疗作为基础。
对于Her-2阳性且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来说,如可耐受化疗,则应首先考虑抗Her-2治疗联合化疗。
抗He1.2治疗一^戈方案应首选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及帕妥珠单抗Cpertuzumab)双联靶向抗Her-2治疗联合紫杉类药物。
4.骨改良药物1)双瞬酸盐(bisphosphonates):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为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能阻止肿瘤转移引起的溶骨型病变、减少骨吸收、减轻骨痛及由骨转移所致的高钙血症及其SRES0对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如果其预期生存时间23个月,且血肌肝低于30mg∕1.,在给予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治疗等治疗疾病本身的基础上,应尽早给予双磷酸盐治疗。
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双磷酸盐的应用可明显降低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首选推荐哇来瞬酸及伊班麟酸,用于治疗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9〜18个月,每3个月1次的使用可有效预防SREs的发生,持续给药18―24个月能够明显降低SREs的发生率。
即使在应用双瞬酸盐治疗过程中发生SREs,仍建议继续用药,并根据患者获益情况考虑是否长期用药。
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明确与双磷酸盐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或临床医生认为继续用药患者不能获益时,应停止使用或换用另一类双磷酸盐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骨痛缓解并不是停药指征。
双磷酸盐应用的注意事项:①双瞬酸盐可增加患者肾功能负担。
虽然大多数均为轻症,但在应用前应综合评估患者肾功能,对于肾功能重度不全患者应减量或延长输注时间。
②应用双麟酸盐治疗可增加发生低钙血症发生的风险。
长期使用患者应关注补充钙剂(1200~1500mg∕d)和维生素D(D3400—800IU∕d)o③研究发现双瞬酸盐可能导致无菌性下颌骨坏死(ONJ)等副作用,且常与侵入性口腔科操作相关。
因此在初始治疗前应该进行口腔检查并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态。
在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进行牙科手术或口腔内有创操作,至少每6个月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一旦出现ONJ应早期采取积极治疗。
2)地舒单抗(CIenOSU1.nab):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以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1.]结合,阻止RANK1.与其受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活化,抑制骨吸收。
研究显示:地舒单抗可以延迟乳腺癌患者SREs发生时间,降低SREs 发生次数,效果优于双瞬酸盐。
全球多家权威指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学会(EMS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均肯定地舒单抗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地位,NCCN等循证医学指南以IA类推荐。
对于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联合应用铀类等肾毒性药物的患者来说,地舒单抗的优势则更加明显。
推荐使用剂量:120mg,每4周皮下注射,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低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应用地舒单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血浆钙浓度、肌酊、磷、镁水平,对相应电解质予及时补充。
同时避免口腔有创操作,预防颌骨坏死的发生。
5.放疗放射治疗是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在患者有限的生存期内,预防或减轻因骨转移病灶引起的症状和功能障碍,也可用于姑息手术后快速进展病变的局部控制。
同时,随着肿瘤药物发展,对于全身药物控制的患者特别是寡转移患者,局部放疗可以进一步巩固全身效果,延长生存期。
骨转移放射治疗的方案需要根据转移灶部位、邻近限量器官、疼痛程度以及是否再次治疗来决定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
放射治疗的方法包括体外照射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
1)体外照射:是乳腺癌骨转移姑息性放疗的首选方法。
局部放疗可迅速有效地缓解骨破坏和软组织病变导致的疼痛,减缓局部疾病进展。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调强适形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的出现,较普通放疗显著提高了放疗效率,同时降低了对周围组织损伤和并发症。
而对于脊柱,骨盆等骨转移部位,因为紧邻脊髓、马尾等重要复杂解剖结构,立体定向放疗成为主流治疗技术。
2)体外放疗适应证:①经疼痛管理和系统治疗仍症状持续的非承重骨的骨转移灶。
②承重部位有症状骨转移灶的姑息性放疗。
③已发生或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无法耐受手术。
④姑息手术后快速进展的病灶的局部控制。
⑤长期生存患者寡转移灶。
3)体外放疗常用剂量及分割方法①普通放疗:300cGy∕次,共10次;200cGy∕次,共20次;400cGy∕次,共5次;800cGy∕次,单次照射(适用于非中线骨转移病灶,行动不便急需解决骨痛的患者)。
研究显示:不同方案照射的缓解骨疼痛的疗效及耐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有研究显示放疗联合双瞬酸盐可提高治疗有效性。
单次放疗后再放疗及病理性骨折发生率高于分次放疗。
骨转移单次照射技术尤其适用于活动及搬动困难的晚期癌症患者。
②立体定向放疗:根据肿瘤部位,体积,累及病灶节段等一般给予24Gy/1次,30-36Gy/3次,40Gy/5次等根治剂量。
针对姑息治疗的患者,一般给予25〜30Gy/5次剂量等方式。
4)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治疗多发骨转移癌具有确切疗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内照射仅考虑选择性应用于全身广泛性骨转移患者缓解骨痛症状,且99Tcm-MDP骨显像证实骨转移病灶处有浓聚的病例。
89Sr是乳腺癌骨转移内照射放射治疗中最常用的核素药物,其体内代谢特点与钙相似,能够在病变骨富集且半衰期长于正常骨,具有应用优势。
常用剂量为1.48MBq∕kg~2.22MBq∕kg o临床结果表明,低于1.11MBqAg时缓解疼痛疗效明显减弱,过大剂量不但加重经济负担和不良反应,而且疗效并不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重复治疗间隔为3个月以上。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绝对禁忌证为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同时,由于全身内照射带来的骨髓抑制,血细胞计数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患者为相对禁忌证。
由于骨髓抑制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有可能接受化疗的患者应合理计划。
6.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肿瘤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症状,减轻癌痛,恢复肢体结构和运动系统功能。
虽然对于全身疾病来讲,乳腺癌骨转移的手术往往是姑息性的,但很多情况下,如不对骨转移灶进行适当的外科干预,患者生存质量将受到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