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授课提纲
国际贸易问题讲座提纲

国际贸易问题讲座提纲一、国际贸易合同摘要❑国际贸易合同的形式❑国际贸易合同的效力❑国际贸易合同的订立❑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违约与违约救济方法(一)国际贸易合同的形式❑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形式不受限制–《公约》第11条:✓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的限制❑实践中常见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电子邮件)❑须采用书面形式情形–法律、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合同约定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当面磋商、电话磋商–口头合同与书面合同差别✓无法撤回合同要约(发价、发盘)✓获取法律保护方面受到限制❑我国法律有关书面形式例外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合同法》第三十六条❑国际贸易合同其他形式–推定形式✓以双方交易惯例推定合同存在–默示形式✓以行为作订立合同意思表示例如试用超过期限视为买卖合同成立(二)国际贸易合同的效力❑合同效力概念–合同成立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拘束力❑合同生效时间–依合同法合同成立时生效❑附条件合同生效时间–条件成就时合同生效–当事人不正当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成就❑效力待定合同–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取决于法定代理人有无追认–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签订的合同✓取决于委托人有无追认❑表见代理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有权代理,合同有效❑无效合同–我国合同法规定:下列情形之一合同无效✓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及他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相关规定✓合同仅由双方协议订立,无其他要求✓自始不能不影响合同效力✓错误、欺诈、胁迫导致合同无效✓重大失衡导致合同无效❑可撤销合同–合同效力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行使撤销权❑导致合同可撤销的事由–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无效、可撤销合同法律后果–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无法返还或无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赔偿–有过错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取得的财产应当收归国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三)国际贸易合同的订立❑要约和承诺–合同一经承诺即告生效❑要约(发价、发盘)–一方当事人向对方提出订立合同意思表示–要约的构成要件✓特定接受对象、内容确定、表明受约束❑要约的撤回–要约人阻止要约生效的行为–即使不可撤销要约也可以撤回–要约撤回须满足的条件✓撤回通知先于要约到达,至少同时到达❑要约的撤销–要约人撤销已生效要约行为–要约人撤销要约的条件✓受要约人尚未作出承诺–不得撤销要约的两种情况✓要约规定了有效期,在有效期内✓受要约人已产生信赖,进行了准备❑要约效力的自动终止–受要约人拒绝或还盘–要约有效期限已过–要约人失去行为能力–法定撤销❑承诺(接受)–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一经承诺,合同即告成立–承诺的构成要件✓由原受要约人做出✓承诺必须表示出来✓承诺内容须与要约内容一致❑承诺须注意的问题–沉默不等于承诺✓除非当事人依据交易惯例可以这样做–承诺方式✓依合同约定或合理原则–承诺可以撤回,但不能撤销❑格式之争问题–格式条款易引发格式之争✓要约格式内容与承诺格式内容矛盾–格式之争解决方法✓最后一枪原则✓第一枪原则✓双双击倒原则(四)卖方交货义务❑交付货物时间–按照合同规定时间交付货物✓特定日、一段时间、收到信用证若干天–在“合理时间”内交付货物❑交付货物地点–依照合同约定地点交付货物–依照法律规定地点交付货物❑交付货物的品质担保–明示担保义务✓交付货物与合同规定相符–默示担保义务✓交付货物品质符合法律要求❑卖方权利担保义务–第三方不能对货物提出权利主张或要求–不得侵犯第三方工业产权或知识产权–权利担保义务的免除✓卖方按买方要求做、买方未告知卖方侵权(五)买方的义务❑买方支付货款义务–履行必要的付款手续✓开立信用证、申请外汇额度–确定货物价格✓以合同价格条款或类似情况下价格确定–支付价款的地点✓依照合同规定地点✓合同未作规定:卖方所在地✓凭单据或交付付款:交单或交货物地点–支付价款的时间✓依照合同约定✓交付货物或提交单据时间✓买方完成检验货物时间❑买方收取货物义务–采取一切理应采取的行动✓以便卖方能够按时交货–接受货物✓买方及时按合同接收货物✓不履行此义务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六)违约与违约救济❑违约类型–预期违约✓买卖合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明确或以自己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实际违约✓指买卖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期满以后没有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当的行为–根本违约✓违约导致严重后果✓违约方能够预见违约后果–非根本违约✓当事人未完全履行合同,后果较轻❑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解除合同❑双倍返还定金❑其他形式❑实际履行–实际履行限制条件✓履行成为不可能、不合理、法律不适用❑支付违约金–合同约定一方违约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大于或小于损失✓当事人可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调整❑损害赔偿–违约一方用金钱赔偿因违约造成的损害❑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卖方转卖或买方补进损害赔偿✓合同价与替代物市价的差额–无转卖或补进替代物损害赔偿✓合同价格与宣告合同无效时市价差额❑解除合同–受损害方有权宣告合同无效–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未履行义务随之解除(争议条款仍有效)✓无需恢复原状(能恢复原状则恢复原状)✓受损害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根本违约受害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受害方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考虑时间✓并不因对方根本违约自动解除,受害方必须采取肯定的行动解除合同或接受违约❑双倍返还定金–给付定金一方违约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一方违约应双倍返还定金–同时约定违约金和定金✓对方可选择适用违约金条款或定金条款❑其他方式–修理、更换、退货、减少价款二、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2000》❑主要贸易术语❑其他贸易术语(一)《INCOTERMS2000》❑什么是贸易术语–一个简单概念或外文缩写字母–交易双方费用风险责任划分界限–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每吨1000美元FOB上海❑贸易术语性质–国际贸易惯例:INCOTERMS2000 ❑对贸易术语的两个普遍误解–“贸易术语只适用运输合同”–“规定当事人合同中的所有责任”❑2000年版本对1990年版本修改–F AS和DEQ术语办理清关和关税义务–F CA术语下装货和卸货义务(二)常用国际贸易术语❑国际商会对贸易术语分类–四组十三个贸易术语❑两组常用贸易术语–第一组:FOB、CIF、CFR–第二组:FCA、CPT、CIPFOB❑FOB含义–卖方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船上–费用和风险划分均以船舷为界–卖方负责出口清关并承担相关费用❑适用范围–水上运输方式FOB(FreeonBoard)❑卖方–负责出口清关–装运前备货–装船-货物越过船舷❑买方–租船定舱-签订运输合同–负责进口清关❑应用FOB术语应注意问题–“船舷为界”确切含义✓以船舷为界划分风险和费用有难度–船货衔接问题✓容易导致滞期费、空仓费争议–通知义务通知内容✓船名、装货时间、地点–F OB变形✓FOBLinerTerms(班轮条件)✓FOBUnderTackle(船只吊钩下交货)✓FOBStowed(装船并理仓)✓FOBTrimmed(装船并平仓)✓FOBST(包括理仓和平仓)CIF❑CIF含义–成本加运费、保险费(……指定目的港)✓卖方交货越过船舷✓卖方承担货物运至目的港费用和运费✓风险仍以船舷为界–适用范围✓海运和内河运输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卖方–负责出口清关–备货–支付主运费–办理货运保险❑买方–负责目的港卸货–进口清关❑CIF应注意问题–C IF合同仍然是“装运合同”✓划分风险界限依然在装运港船舷–卖方按通常责任办理保险✓卖方按最低险别投保,除非双方另有约定–象征性交货✓买方凭卖方提交合格单据付款–C IF变形✓CIFLinerTerms(CIF班轮条件)✓CIFLanded(CIF卸至码头)✓CIFExTackle(CIF吊钩下交接)✓CIFExShip'sHold(CIF舱底交货)CFR❑CFR成本加运费(……制定目的港)含义–卖方订立运输合同,装船并支付运费–风险划分以船舷为界–卖方不负责办理保险❑适用范围–水上运输方式❑CFR应注意事项–装船后卖方通知义务✓直接关系买方能否及时投保–卸货费用负担问题✓CFRLinerTerms✓CFRLanded✓CFRExTackle✓CFRExShip’sHoldFCA❑FCA货交承运人(……指定地)含义–买方安排运输–卖方在指定地点货交买方指定承运人–风险和费用以货交承运人为界❑适用范围–任何运输方式❑FCA应注意问题–交货点对装卸货责任的影响✓在卖方所在地交货,卖方负责装货✓在卖方以外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买方签订运输合同✓如卖方安排运输费用和风险由买方承担–货物集合化费用通常由卖方承担CPT❑CPT运费付至(……指定地)含义–卖方安排运输–货交卖方指定承运人,支付所需运费–风险划分界限与FCA相同❑适用范围–任何运输方式❑CPT应注意问题–保证买方及时办理保险✓卖方装船后须认真履行通知义务–风险划分界限问题✓货物运输途中风险由买方承担✓卖方承担货交承运人控制之前风险CIP❑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含义–卖方除承担CPT术语下同样义务外,还需办理货运保险,订立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适用范围–任何运输方式❑CIP应注意问题–运输途中风险由买方承担✓风险划分以货交承运人为界–卖方办理运输,包括运输合同、运费✓与CPT下卖方义务相同–卖方按最低先别办理保险✓除非双方有相反约定(三)其他贸易术语EXW❑含义–卖方在其处所(工厂、工场、仓库)将货物交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义务–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备妥车辆,也不负责出口清关–买方承担自卖方处所提取货物至目的地所需一切费用和风险❑使用EXW应注意的问题–卖方风险责任最小✓将货物交至工厂门外地上✓卖方通常只提供发票单据–受买方办理出口通关能力限制✓买方无办理出口通关能力不要使用FAS❑含义–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放置码头或驳船上靠船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必须自该时刻起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FAS应注意问题–《2000通则》与《1990通则》相反规定✓卖方负责办理出口清关,而非买方–对FAS的不同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定义规定FAS为FreeAlongSide的缩写,因而可适用任何运输方式–舢板、驳船费用由卖方承担DAF❑含义–边境交货(……指定地)–卖方在毗邻国家关境前的边境指定地点,在送货车辆上(未卸下)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主要用于铁路公路运输❑DAF应注意问题–适用的运输方式✓主要用于铁路和公路运输–联运单据✓卖方协助买方取得全程联运单据–交货地点✓应明确规定边境某一具体交货地点DES❑含义–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地)–卖方在指定目的港船上向买方提供未经进口清关的货物–卖方承担货物运至目的港费用和风险CIF与DES异同❑区别点–D ES是到岸合同CIF是装运合同–风险、费用点不哦那个✓DES卖方承担货物至目的港风险和费用❑相同点–仅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DEQ❑含义–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卖方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码头供买方收取时完成交货义务–买方办理进口请关–适用水上运输方式❑DEQ应注意问题–进口清关手续✓《2000通则》与《1990通则》相反规定✓如果买方要求卖方负责进口通关并同意支付费用,则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DDU❑含义–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卖方将货物运至进口国指定地供买方收取时即完成交货义务–卖方承担货物运至该处的费用和风险✓卖方不负责进口通关✓卖方不承担进口关税及相关费用❑DDU应注意问题–进口通关✓卖方应事先了解进口国海关管理情况–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可适用一切运输方式✓为适应贸易集团内部贸易而设计DDP❑含义–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卖方将货物运至进口国的指定地可供买方收取时完成交货义务–卖方承担货物运至该处的风险和费用✓包括关税、税捐✓卖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DDP应注意问题–进口通关✓卖方无法办理进口清关应采用DDU–卖方的责任和风险✓卖方责任和风险最大,但价格也最高–适用范围✓这一术语适用一切运输方式国际贸易术语一览图三、信用证❑信用证概念❑相关重要定义❑当事人义务(一)信用证概念❑信用证概念–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信用证业务流程–见下图(二)信用证支付方式特点❑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开证行不因买卖双方争议拒绝付款❑信用证是自足性文件–信用证条款不受合同条款约束❑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单证相符与实际货物无关(三)信用证当事人❑开证行–指应申请人要求开出信用证的银行❑申请人–指要求开立信用证的一方❑受益人–指接受信用证并享受其利益的一方❑通知行–指应开证行的要求通知信用证的银行❑保兑行–应开证行授权或要求对信用证加具保兑❑指定银行–指信用证可在其处兑用的银行❑交单人–指实施交单行为的受益人、银行或其他人(四)相关重要定义❑银行工作日–银行在其履行行为的地点通常开业的一天❑相符交单–指与信用证条款、UCP适用条款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一致的交单❑保兑–指保兑行在开证行承诺之外做出的承付或议付相符交单的确定承诺❑议付–指定银行在相符交单下,在其应获偿付的银行工作日当天或之前向受益人预付或者同意预付款项,从而购买汇票(其付款人其他银行)及/或单据的行为(五)开证行责任❑承付相符单据–银行审单标准:表面相符原则❑不可撤销承付承诺–UCP600新规定❑偿付指定银行–付款银行、议付银行、偿付银行(六)保兑行责任❑承付–按信用证规定承付受益人–按信用证规定承付其他指定银行–按信用证规定承付其他银行未付款❑无追索权地议付–不可撤销地承担承付或议付责任–承担偿付其他指定银行的承付或承兑(七)通知行责任❑通知–向受益人通知信用证及信用证修改–确信所通知信用证表面真实✓通知行通知行为表示已确信表面真实性❑可通过另一家银行通知–第二通知行通知行为表明确信表面真实❑通知其后的修改–须经同一银行通知信用证的任何修改❑拒绝通知–毫不延误告知❑无法确认信用证表面真实–毫不延误地通知–决定继续通知,如实告知(八)银行审核单据❑银行审单依据–单据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审单时间限制–从交单次日起至多5个银行工作日–不因信用证截止日或最迟交单日缩减❑客户交单最后时限–21个日历日、信用证有效期内❑单证相符含义–单据中数据无须与该单据本身数据、其他单据或信用证数据等同一致,但不得矛盾❑对其他单据审核–看似满足所要求单据的功能❑非单据性要求–信用证含有一项条件但未规定该条件的单据,银行视为未作规定并不予理会❑有关单据日期–可早于信用证开立日期–不得晚于交单日期❑托运人无须为受益人–任何单据注明托运人或发货人无须为信用证受益人❑运输单据可以由任何人出具–运输单据可以由任何人出具,无须为承运人、船东、船长或租船人❑单证不符的处理–银行拒绝承付–银行联系申请人放弃不符点✓不因此延长规定的审单期限–拒付通知✓必须给予交单人一份单独的拒付通知❑信用证金额、数量与单价–“约”或“大约”用语✓金额或数量或单价有不超过10%增减幅度–5%增减幅度✓信用证未以包装单位件数或货物自身件数规定货物数量,允许有5%增减幅度✓支取金额不得超过信用证金额❑允许支取金额有5%减幅–条件一✓信用证规定货物数量已全部发运,及如果信用证规定了单价,而该单价又未降低,或–条件二✓信用证规定特定的增减幅度或使用第三十条a款提到的用于限定数量,该减幅不适用❑部分支款或部分发运–允许部分支款或部分发运–不视为分批装运✓同一运输工具并同次航程运输的数套单据在同一次提交,只要显示相同目的地✓其中最晚的一个发运日将被视为发运日。
2024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

2024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合同目录第一章:前言1.1 教学大纲的目的与范围1.2 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1.3 教学大纲的法律依据与遵循原则第二章:课程概述2.1 课程目标与教学理念2.2 课程结构与模块划分2.3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第三章:教学内容3.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3.2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3.3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与参考书目4.2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4.3 案例库与模拟交易平台第五章:教学安排5.1 学期与课时分配5.2 教学进度计划表5.3 实践活动与实地考察第六章:学生能力培养6.1 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6.2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6.3 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商务谈判技巧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馈7.1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7.2 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估7.3 反馈机制与持续改进第八章:教学支持与服务8.1 教师团队与教学支持8.2 学生辅导与咨询服务8.3 教学设施与技术资源第九章:课程管理与监督9.1 课程负责人与教学团队9.2 课程质量控制与标准9.3 课程更新与维护机制第十章:合同条款10.1 合同的生效与终止10.2 违约责任与免责条款10.3 争议解决与适用法律第十一章:签字栏11.1 制定方签字11.2 审核方签字11.3 签订日期与地点第十二章:附录12.1 相关教学文件与政策12.2 教学日历与重要日期12.3 联系方式与沟通渠道以上为2024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的合同目录,详细列出了教学大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
合同编号______第一章:前言1.1 教学大纲的目的与范围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和规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1.2 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______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面向______专业的学生。
1.3 教学大纲的法律依据与遵循原则本教学大纲依据______教育法规和相关教学标准制定,并遵循教育公平、科学性、实用性等原则。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培养他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三、授课内容:1. 国际贸易概述1.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1.3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 国际贸易政策和制度2.1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和作用2.2 国际贸易制度的组织和规则2.3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国际贸易的要素和形式3.1 国际贸易的要素: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3.2 国际贸易的形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4. 贸易壁垒与自由化4.1 贸易壁垒的类型和作用4.2 自由贸易的概念和原则4.3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和机遇5.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5.1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点5.2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5.3 跨国公司的战略与管理6. 国际贸易实务和案例分析6.1 国际贸易流程和业务6.2 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6.3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能力运用。
4.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讨论质量等。
六、参考教材:1. 《国际贸易原理》作者:张三2. 《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李四3.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作者:王五七、备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课程教学大纲应在课程开设之前向学生公布,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一、引言
1. 教学目的和意义
2.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特点
2. 国际贸易的原则和规则
3. 国际贸易的利益和挑战
三、国际贸易的主体
1. 主要国际贸易主体的介绍
2. 国际贸易中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四、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手段
1. 各种贸易方式的介绍和比较
2. 国际贸易的贸易手段和工具
五、国际贸易的国际收支和支付方式
1. 国际收支的概念和构成
2. 国际支付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六、国际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 关税的概念和分类
2. 非关税壁垒的类型和影响
七、国际贸易的贸易政策和机构
1.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2. 国际贸易机构的角色和功能
八、国际贸易的风险管理和解决争端
1. 国际贸易的风险和挑战
2.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和程序
九、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1.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方式及标准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表现 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 果。
考核标准
明确各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注重对 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素质表现 的全面评价。
2024/3/26
7
02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Chapter
2024/3/26
8
国际贸易概念与分类
2024/3/26
合规经营
企业应按照政策法规要求开展合规经营,避免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 。
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包括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 对等方面,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法规风险。
32
THANKS
感谢观看
税调整会影响企业进出口成本,进而影响产品 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会限制企业市场准入,影响企业销售规 模和盈利能力。
法规变化
法规变化会影响企业合规经营,企业需要密切关 注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2024/3/26
31
如何应对政策法规风险
2024/3/26
了解政策法规
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变化,及时了解和掌 握相关信息。
16
收付汇及风险防范
收付汇方式
介绍国际贸易中常用的收付汇方式,如电汇、信汇、票汇等,以及各种收付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风险防范措施
阐述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运输风险等,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应采取的 防范措施。同时,介绍国际贸易欺诈的类型和识别方法,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024/3/26
2024/3/26
14
合同条款及履行流程
合同基本条款
介绍国际贸易合同的基本条款,包括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检验、索赔、不可抗 力和仲裁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大纲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人:XXX教授课程时长:共计48学时,每周两次,每次3学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实践操作和风险管理,能够熟练处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16学时)(1)国际贸易概述;(2)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3)国际市场分析;(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2.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24学时)(1)进出口贸易流程;(2)合同签订与履行;(3)货物运输与保险;(4)货款结算与风险控制。
3.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8学时)(1)案例分析:进出口贸易纠纷处理;(2)案例分析:国际市场风险防范;(3)案例讨论: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业务的影响。
4. 国际贸易法律法规(4学时)(1)国际货物买卖法;(2)贸易条约与协定;(3)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实际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
平时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课程资源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资源:1. 教材:《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 教学PPT:包括课程大纲、案例分析、习题等;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论坛,供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拓展知识面;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贸易实训和实际业务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经验。
七、课程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三个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两次课程,每次3学时。
第一学期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第二学期进行案例分析和法律法规学习,第三学期进行实践操作和考核。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第一讲导论、国际贸易术语(1)【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国际贸易的特点2、了解国际货物买卖使用的法律与惯例3、了解本课程的研究的对象4、了解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5、认真阅读本课程的学习方法6、认真阅读贸易术语的产生与发展。
7、认真阅读并知晓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8、掌握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与作用。
【课程知识点】1、国际货物买卖适用的法律与惯例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其特点3、国际贸易术语及其含义和作用4、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5、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与作用【复习思考题】1、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为什么要遵循《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2、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各包括哪些环节和内容?4、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有何联系与区别?如合同内容与惯例有冲突以什么为准?5、当事人可否在合同中作出与惯例不符的规定?6、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都有哪些?各有何不同?7、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惯例的意义何在?第二讲国际贸易术语(2)【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E组贸易术语的主要特点2、掌握F组贸易术语的特点3、重点掌握FCA和FOB贸易术语的特点及其注意的问题。
4、重点掌握C组贸易术语中有关CIF贸易术语的特点及其注意的问题5、重点掌握CIP贸易术语的有关特点【课程知识点】1、EXW贸易术语的特点2、FAS贸易术语的特点3、FOB、CFR和CIF贸易术语的买卖双方基本责任义务的划分、特点和使用的注意问题4、FCA、CPT和CIP贸易术语的买卖双方基本责任义务的划分、特点和使用的注意问题【复习思考题】1、简述EXW术语的含义及卖方完成交货的条件。
2、《2000通则》对FCA条件下卖方交货的地点、风险划分的界限及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费用问题是如何规定的?3、FAS术语与FCA术语有何共同点和区别?4、如何理解按FOB术语成交时以船舷为界划分风险的问题?5、CFR与FOB术语的异同点是什么?6、请指出CPT、CIP和FCA三种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贸易》讲课提纲

《国际贸易》讲课提纲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商品、要素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经济形式。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称其为对外贸易。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则往往称其为海外贸易。
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一般说来,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大体可以划分为古代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贸易、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和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即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趋优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基本贸易格局,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一)按货物流向分类1、出口贸易。
2、进口贸易。
3、过境贸易。
(二)按货物出入国境或关境分类1、总贸易。
2、专门贸易。
(三)按货物运输方式分类1、陆运贸易。
2、海运贸易。
3、空运贸易。
4、邮购贸易。
(四)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分类1、直接贸易。
2、间接贸易。
3、转口贸易。
(五)按贸易清偿方式不同分类1、现汇贸易。
2、易货贸易。
(六)按商品形态的不同分类1、有形贸易。
2、无形贸易。
(七)按贸易过程中是否使用单证等商业文件分类1、有纸贸易。
2、无纸贸易。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贸易额和贸易量1、贸易额。
2、贸易量。
(二)贸易差额1、贸易顺差。
2、贸易逆差。
(三)贸易商品结构1、初级产品。
2、工业制成品。
(四)贸易地理方向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五)国际贸易条件1、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1、外贸依存度。
2、出口依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授课提纲✧一、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二、教师: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刘似臣Email: schliu@✧三、上课地点:SY406 SY407✧四、授课时间: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第2周至第9周(2011.9.-2011.10)✧五、答疑和讨论时间:约两次,具体时间待定。
✧六、教学对象:国际贸易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七、授课方法:以重点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作业和论文写作等方式。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和一定量的学术文献。
✧八、考试及评价标准:综合成绩共计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论文50%✧九、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为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
课程目标是在本科国际贸易学的基础上,继续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十、参考教材:✧1、许斌. 国际贸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2、Robert C. Feenstra Alan M. Taylor,International Trade(200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Worth Publishers 2008✧3、Robert C. Feenstra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Evidence (200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12✧4、Avinash Dixit and Victor D. Norm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Dual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4、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5、余淼杰,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6、Giancardo Gandolfo(甘道尔夫),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8、张燕生、《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11月(及所附参考文献)(Seminar: China’s Trade )✧十一、授课主要内容Contents:✧导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 Preliminaries: Two-Sector Models 两部门模型——李嘉图模型✧ 1.1 李嘉图模型的框架✧ 1.2 封闭经济均衡✧ 1.3 自由贸易均衡✧ 1.4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1.5 讨论和总结✧ 2. Specific-Factors Model 特定要素模型✧ 2.1 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 2.2 封闭经济均衡✧ 2.3 国际贸易均衡✧ 3.The Heckscher-Ohlin Mode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上)✧ 3.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框架✧ 3.2 封闭经济均衡✧ 3.3 国际贸易均衡✧ 4.The Heckscher-Ohlin Mode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下)✧ 4.1 开放效小国的HO模型✧ 4.2 一体化HO模型✧ 4.3 多域HO模型✧ 5. 不完全竞争贸易模型✧ 6. 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7. Gains from Trade and Regional Agreements✧8. Import Tariffs and Dumping✧9.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10.* Trade and Endogenous Growth十二、Reading list1.Survey Papers✧Leamer, E. and J. Levinson, 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Evidence, in G. Grossman and K. Rogoff,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3,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339-1394.✧Helpman, E., 1999,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 13 (2): 121-144.✧Davis, D. R. and D. E. Weinstein, 2001, What Role for Empirics inInternational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8543✧Davis, D. R. and D. E. Weinstein, 2003, The Factor Content of Trade, inChoi, E. K. and J. Harriga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19-145.✧Overman, H., S. Redding and A. Venables, 2001, The EconomicGeography of Trade, Protection, and Income: A Survey of Empirics, in Choi, E. K. and J. Harriga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353-387.✧Brulhart, M., 1998, Economic Geography, Industry Location and Trade:The Evidence, World Economy, 21 (6): 775-801.2.Empirical Studies of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ies✧Kim, S., 1999, Regions,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ources ofU.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1880-1987,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9: 1-32✧Harrigan, J., 1995,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Location ofProduction: Econometric Evidence for the OECD, 1970-1985,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 123-141✧Brenstein, J. R. and D. E. Weinstein, 2002, Do Endowments Predict theLoc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at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6: 55-76✧Leontief, W. W., 1954,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Economica Internazional, 7: 9-36.✧Leamer, E. E., 1980, The Leontief Paradox, Reconsidered,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88 (3): 495-503✧Bowen, H., E. Leamer and L. Sveikauskas, 1987, Multicountry, Multifactor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 (5): 791-809.✧Trefler, D., 1993, 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 Leontief WasRigh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 (6): 961-87.✧Trefler, D., 1995,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 (5): 1029-46.✧Davis, D., D. Weinstein, S. Bradford and K. Shimpo, 1997, UsingInternational and Japanese regional Data to Determine When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of Trade Work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 (3):421-446.✧Harrigan, J., 1997, Technology, Factor Supplies, and 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 Estimating the Neoclassical Model,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87 (4): 475-494.3.Empirical Studies of New Trade Theory✧Finger, M., 1975, Trade Overlap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EconomicInquiry, 13: 581-589.✧Helpman, E., 1987,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 62-81.✧Hummels, D. and J. Levinsohn, 1993,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 Source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Proceedings, 445-449.✧Hummels, D. and J. Levinsohn, 1995,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International Trade: Reconsidering the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10 (3): 799-836.✧Evenett, S. and W. Keller, 2002, On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theGravity Equ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0 (2): 281-316.✧Harrigan, J. 1994, Scale Economies and The Volume of Trade,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6 (2): 321-328.✧Antweiler, W. and D. Trefler, 2002, Increasing Returns and All that: aView Form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Krugman, P.,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950-959.✧Justman, M., 1994, The Effect of Local Demand on Industry Loc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6 (4): 742-753.✧Davis, D. and D. Weinstein, 1996, Does Economic Geography Matter for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NBER 5706✧Davis, D. and D. Weinstein, 2003, Market Access, Economic Geography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9 (1): 1-23.✧Davis, D. and D. Weinstein, 1999,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EconomicReview, 43(2): 379-407.✧Head, K. and J. Ries, 2001, 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attern of US-Canada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4): 858-876.✧Feenstra, R., J. Markusen and A. Rose, 2001, Using the Gravity Equationto Differentiate amo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4 (2): 430-447.4.Trade and Agglomeration✧Smith, D. and R. Florida, 1994,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y Location: anEconometric Analysis of Japanese-affiliated ManufacturingEstablishments in Automotive-related Industries, Journal of UrbanEconomics, 36 (1): 23-41.✧Head, K., J. Ries and D. Swenson, 1995, Agglomeration Benefits and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or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8 (3-4): 223-247.✧Crozet, M., T. Mayer and J. L. Mucchielli, 2003, How do firmsagglomeration? A Study of FDI in France,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forthcoming✧Ades, A. and E. Glaser, 1995, Trade and Circuses: Explaining UrbanGia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1): 195-227.✧Kim, S., 1995, 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Economic Activities: the Trends in U.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1860-1987”,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881-908.✧Brulhart, M., 2001, Evolving Geographical Specialisation of Europea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ltwirschaftliches Archiv, 137 (2): 215-243.✧Rosenthal, S. S. and W. C. Strange 2001, The Determinants ofAgglomer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0: 191-229✧Davis D. and D. Weinstein, 2002, Bones, Bombs, and Break Points: TheGeography of Economic Activ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 (5):1269-1289.5.Trade Policy and Growth✧Rodriguez, F. and D. Rodrik, 2000,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Mimeo✧Baldwin, R., 2000, Openness and Growth: What’s the EmpiricalRelationship, Mimeo✧Edwards, S., 1993, Openness,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 in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1 (3): 1358-1393.✧Levine, R. and D. Renelt, 1992,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Growth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4): 942-963.✧Ben-David, D., 1993, Equalizing Exchange: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Income Converg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2): 653-679✧Ben-David, D., 1996, Trade and Convergence Among Countries,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0: 279-298✧Greenaway, D., W. Morgan and P. Wright , 2002,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7: 229-244.✧Edwards, S., 1998, 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what do we reallyknow? Economic Journal, 108, 383-398✧Spilimbergo, A., J. L. Londono and M. Szekely, 1999, Income Distribution,Factor Endowments, and Trade Openness,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59: 77-101.✧Frankel, J. and A. K. Rose, 2005, Is Trade Good or Bad for theEnvironment? Sorting Out the Causalit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7(1): 85-91.✧Trefler, D., 2004, The Long and Short of the Canada-US Free TradeAgree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 870-895.✧Hanson, G. and M. Slaughter, 2002, Labor-market Adjustment in OpenEconomies, Evidence from US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7: 3-29.✧Hanson, G., 1998, Regional Adjustment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Regional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8: 419-444.✧Hanson, G., 1997, Increasing Returns, Trade and The Regional Structureof Wages, Economic Journal, 107: 113-133.✧Gaston, N. and D. Trefler, 1995, Union Wage Sensitivity to Trade andProtec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1-25.✧Beyer, H., P. Rojas and R. Vergara, 1999,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Inequali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9: 103-123.✧Deardorff, A., 1998, Technology, Trade,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DoesThe Cause Matter for the C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353-376.✧Feenstra, R. C. and G. H. Hanson, 1997,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the Impact of Trade and Technology on Wages: Estimates for the US, 1972-1990, NBER 6052✧Feenstra, R. C. and G. H. Hanson, 1999, 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 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9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7-940.✧Crawford, J. and Fiorentino, R., 2005,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M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