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淡水养殖水体水质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淡水养殖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由于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质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养殖水体的健康状态。
水质污染不仅会导致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受阻,还会给养殖环境带来危害。
对策一:加强环境监测针对淡水养殖水域的水质污染问题,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
对策二:加强废弃物处理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物质进行合理处理,减少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问题二:疾病防控淡水养殖中,疾病是导致养殖物种死亡和养殖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养殖过程中,疾病仍然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对策一: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和规范的管理措施,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定期对养殖物种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问题三:饲料安全淡水养殖中,饲料是保障养殖物种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饲料的来源不确定和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对策一:选择安全可靠的饲料供应商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应选择安全可靠的饲料供应商,购买优质安全的饲料,避免采用劣质饲料,从源头上保障养殖物种的健康。
对策二:饲料监测和控制对进入养殖水域的饲料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饲料质量问题,保障养殖物种的健康生长。
问题四:生态环境破坏淡水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淡水养殖业在我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淡水养殖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质恶化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源头减排、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探讨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一、源头减排1. 减少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是导致淡水养殖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殖密度过大,鱼类粪便和残饵的排放量就会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同时氧气消耗量大大增加,使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在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过程中,需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2. 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废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物。
为了减少养殖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废水的过滤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养殖水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3. 减少化肥和饲料的使用在淡水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和饲料会导致废物的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可以减少化肥和饲料的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的水体污染。
二、环境管理1. 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充分开发媒体资源,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养殖户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养殖户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责任感。
2. 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对于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要进行惩罚,加强对养殖户的监督管理,规范养殖行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3. 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淡水养殖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减少养殖的环境污染,并提高养殖产能。
三、生态修复1. 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在养殖水体周边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净化水质,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减少有机物和氮、磷等养分的含量,提高水质净化效果,促进水体的自净作用,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主要包括水质管理、废水处理、养殖环境改善和生态养殖等方面的措施。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一、水质管理1. 合理投喂:合理确定养殖水体中生物的饲料量和投喂次数,减少过度投喂造成的废弃饲料和有机废物的积累。
2. 定期换水:根据养殖水体的混浊度、溶解氧浓度、氨氮浓度等指标,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调整和换水处理。
3. 饲料管理:采用可控性投喂和科学配合饲料,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废弃饲料的产生,避免对水质的污染。
4. 水体循环:通过增加水体流通设施,保持水体活力和稳定性,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有害物质的积聚。
二、废水处理1. 生物滤池:在养殖水体中设置生物滤池,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物和氨氮,净化养殖水体,提高水质。
2. 植物净化:利用水草等水生植物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减少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
3. 水质调节:通过添加硫酸铜等氧化剂,氧化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
4. 溶氧装置:在养殖水体中设置溶氧装置,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改善水体环境。
三、养殖环境改善1. 养殖网箱改良:采用新型材料制作养殖网箱,减小对水体的阻塞,提高水体流通。
2. 养殖填料:在养殖水体中铺设养殖填料,增加生物膜的生长面积,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和去除。
3. 养殖网箱密度:控制养殖网箱的密度,减少养殖体积和养殖压力,避免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和污染。
四、生态养殖1. 生态池系统:在养殖场周围建立生态池系统,以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池降解养殖废水。
2. 农田养殖循环:将养殖废水利用于农田灌溉,使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 复合养殖系统:将不同种类的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水产、藻类、水稻等的复合养殖,促进养殖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上述是一些淡水养殖水环境改善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水质管理、废水处理、养殖环境改善和生态养殖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水环境的质量,减少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养殖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给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
养殖业用水大、排放多会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怎样改善养殖水环境,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科技技术的应用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养殖技术的水平,对养殖水环境实现精准治理、提高水质通透性是改善养殖水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采用先进的生态滤池、生态调节池等新兴养殖方式,使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能有效地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的修复。
此外,通过利用高性能过滤材料进行净化,也能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
2. 建立养殖规范和管控体系为了保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养殖规范和管控体系。
在养殖规模、场地选择、饲养周期、养殖密度等方面制定标准,同时加强对养殖过程中化肥、饲料、兽药等的使用管控,严格控制减少养殖废水的产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降低养殖的环境风险。
3. 提高养殖人员的认识提高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是落实养殖规范和管控体系的重要手段。
开展养殖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保培训,加强养殖人员和企业的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重视养殖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发扬环保共识、落实绿色发展要求,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政府对养殖产业的监管是改善养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加强对养殖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
同时,要推动企业自律,加强行业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自我监管机制和规章制度,完善行业标准和体系,共同维护和改善养殖业的生态环境。
改善养殖水环境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各方面应共同加强合作,通过科技创新、规范管理、环保教育、政府监管等多种手段,降低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淡水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进行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包括淡水鱼、虾、蟹、贝类等的养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由于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养殖密度过大等问题,淡水养殖水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水环境污染,提高养殖水环境的质量,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是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应选择水质优良的水域进行养殖,避免选择水质差、易受污染的水域进行养殖。
应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合理设置养殖区域的面积和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养殖水环境污染。
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避免因此而造成水环境污染。
二、加强水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对水域的治理和生态修复。
一方面,可以加强水体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质。
可以采用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手段,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可以引种水生植物,促进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科学运用养殖技术科学运用养殖技术是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关键。
可以采用循环水系统和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排放。
可以运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和回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还可以推广生态养殖方法,利用虾类和贝类等养殖物种对水体底质进行清理,提高水质环境,并降低对水质的影响。
四、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是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养殖水体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水体的变化和污染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调整。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水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养殖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五、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是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对养殖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摘要】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淡水养殖水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如污染严重、水质下降、生态系统失衡等。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化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定期监测水质,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推广绿色养殖技术等措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淡水水域环境,促进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各方需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紧迫性,共同努力,共同为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环境、改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水质监测、养殖密度、投喂量、绿色技术、发展、保护、共同努力。
1. 引言1.1 了解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性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是生物生长和健康的基础,而水环境的恶化则会直接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速度、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淡水水域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保护水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只有通过认真了解水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我们才能有效地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改善措施,保障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也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水环境,只有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才能确保养殖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测和管理,保护和改善水域环境质量,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目前淡水养殖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水质污染严重:由于养殖活动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严重,水中富营养物质过高,容易引发水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对养殖水生物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
二、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彻底:养殖废弃物包括养殖粪便、残饵等,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将直接排放至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富集,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淡水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解决渔业产品供应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水环境恶化,淡水养殖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水质污染、养殖废水排放等。
为了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
建立水质监测站点,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通过投放水质改善剂、增氧设备等手段来提高水质。
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
养殖区域应具备良好的水体质量和流动条件,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
对于过度拥挤的养殖区域,应适时进行分离、排涝,以减少氨氮等污染物的积累。
改进饲料管理。
选择适合淡水养殖的高效饲料,并严格按照标准投喂。
避免过量喂食和未被摄取的饲料浪费,减少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等养分排放。
第四,加强废水处理和利用。
建立养殖废水处理设施,通过生物处理、植物修复等方式,减少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将废水中的养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五,推广生态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强调养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增设湿地、植物滤池等生态修复设施,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发展生态养殖可以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加强养殖管理和技术培训。
培养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
通过培训和指导,引导养殖户合理使用饲料、排放废水,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水质管理、调整养殖区域、改进饲料管理、加强废水处理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和加强管理以及技术培训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淡水养殖的水环境质量,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1. 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选择适宜的养殖水域,避免选择富营养化及水质较差的水域
作为养殖区域。
要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过度密度养殖造成水质污染。
2. 加强水质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养殖水域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体中的各项
指标,并进行合理的调控与处理。
建立水质管理制度,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合理
处理,减少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3. 合理投喂与饲料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动物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过度喂养造
成养殖底泥的积累,减少养分外排。
优化饲料配方,选择优质饲料,并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
4. 河道防渗与水土保持:对养殖区域所处的河道进行防渗工程,建立有效的防渗措施,避免底泥中的养分渗漏入水体。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利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
水土流失,防止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壤和养分流入水体。
5. 循环水系统的引入:推广循环水系统养殖模式,通过建设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减少对周边水域的水资源需求,并实现水质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养殖废水对水体的污
染。
6. 推广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鼓励和推广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例如采用生态养殖
技术,引入生物复合养殖等方式,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
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涉及到规划选择、水质监测与管理、投喂与饲料管理、防
渗与水土保持、循环水系统和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管
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改善淡水养殖水体的水质
关键词:淡水水体进水排水水质
摘要:要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必须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
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规律,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促进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环,尽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更多地向鱼产品转化,使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得到最大增长。
keywords: fresh waters into water drainage water quality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pond of production capacity, must according to the ecosystem of the pond energy conversion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the law, adopt comprehensive drainag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virtuous cycle of energy, as possible in the pond more energy to fish to convert products, make the pond fish populations get the maximum growth.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优化淡水鱼池塘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这是
池塘养鱼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谓优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
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水体能力,物质的多重利用,生物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成份优化组合。
从而使太阳能利用率,物质能量转化率,废弃物循环率均达到最佳效益。
如何利用现有的能源,是摆在养殖浅淡水养鱼学中重要问题,本人就排水管理方便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淡水水体的生态原理。
一个池塘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其生物因子包括: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非生物因子包括:池水、底泥、光能、温度、营养盐、ph值及溶于水中的气体等,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这就是池塘的生态系统。
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其内部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
在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如施肥、投饵、注水等),这个平衡被打破,使池塘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因而,要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必须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规律,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促进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环,尽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更多地向鱼产品转化,使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得到最大增长。
二,加大淡水水体进出水的管理。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
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 余种,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他们对水质的选择一致,所以要有的放矢的加大进水体统与排水系统的选择。
(一)进水渠道:浅淡水鱼完全依靠动力提水,进水渠道为明渠,敷设在池堤的顶部,渠道断面形状多采用“u”型或矩形。
渠道底坡1:300~1:500,渠道断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殖场日用水量、水泵的流量及渠道底坡来确定。
进水明渠流经每个养殖池设一分水口,内设一闸门,可随意调节进入养殖池的水量。
淡水鱼养殖初期仍使用60目锥形网,
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加深3-5厘米,在0-30天加水至1.5米。
以后,视水质情况、每日或数日换水一次。
养殖中期是高温期,为了避免底层水温过高,应尽量增加水深,并根据水质状况每2-3天换水20-30%。
改用20目锥形网换水。
养殖后期水温适宜,池底污染加重,为增加底层氧含量,池水可适当减浅,并根据水质状况增大换水量。
要掌握好适时注水时间:坚持看季节,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加注新水,一般5-10月每10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3-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公分,根据水色透明度灵活掌握,也可边注边排,平均注水可与预防浮头结合安排。
如养殖中后期周围池塘发病严重,应利用蓄水池进行药物处理后再行换水。
(二)排水系统:底质处理和池水增氧是决定淡水池塘鱼的生存问题,浅淡水池池的排水系统由底部排水体、底部排水管道和排水总渠组成。
排水体设置在池底中央,排水口与池底埋设的排水管道连接,通到排水总渠,这种排水方式称为中央排水系统,可有效提高换水时的排污效果。
排水总渠的规格、流量应设计得稍大一点,以便能让池塘的排水能同时进行。
从构建的使用中,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保证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办法。
因此必须每月排水一次来保证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肥指池中浮游动植物较多,品种齐全;活指水色早晚有变化,具鞭毛藻类占优势;嫩指水质肥而不老,即优质优势藻类处于增长期;爽指水质清爽,浮游生物与悬浮有机物以外的悬浮物不多,透
明度在25-40公分。
其次是塘中溶氧在各水层中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下层水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溶氧量始终处于较低状态,而鱼虾觅食、栖息多在池塘下层,水体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鱼虾的生长,增加淡水鱼养殖容量和成活率的关键是提高下层水体的含氧量,在生产中,常用大换水的方法解决,为使进出池塘的水量保持三,预防淡水鱼疾病,严格控制水质。
常见的是鱼类浮头病必有原因,也必然产生某些现象,鱼类发现有浮头的预兆,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
⑴、在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晴天中午开增痒机,及时打开下层的排水闸门。
⑵、如果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倒注新水,以增大透明度,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3、浮头的解救措施:
⑴、打开增氧机并且加注新水。
⑵、用黄泥和大盐合起来洒在鱼浮头较集中的地方。
淡水鱼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
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根据放养密度适当排水防止鱼类的出血病。
淡水鱼感染出血病后病鱼体色发黑,略带血丝,离群独游,摄食停止。
鱼体表充血发炎,尤其是两侧腹鳍下、尾柄处、头部、口腔下颚、眼眶、鳃盖,
有的还可以看到眼突、鳃丝贫血、腹腔积水、肠道充血、肛门红肿等症状,肝脏呈棕红色、脾脏肿大呈黑紫色、肾脏疏松破碎。
此病发生后要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止此病的蔓延。
根据情况,10_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
总之,要合理地对水质进行测定,这样才能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排水系统使养殖水体有良好的水域生殖环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和化学药品,只有这样才能养殖出有益于人类的淡水鱼产品。
参考文献《淡水鱼》作者:刘明,张耀红主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