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水养殖技术之养殖水体的八大要素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
以下是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的解析。
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水质管理是淡水养鱼的重要技术要领。
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要加强水质净化,通过装置生物滤池、投放活性炭等方式,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度。
合理使用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施肥,减少饲料残渣和底泥产生,避免水质污染。
2.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淡水养鱼的核心技术要领。
要选择适宜的鱼种,根据水质、气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确保鱼种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要合理调配饲料,根据鱼种的生长阶段、水温和饲养密度等,制定科学的喂养方案,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
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水分管理,控制饲料的品质,避免饲料霉变和变质,保证饲料的新鲜和安全性。
要及时清除鱼缸或池塘中的废弃物和杂草,保持鱼缸或池塘的清洁和整齐,减少疾病和虫害的传播。
3. 病害防治病害防治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环节,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
要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查鱼类的体况和行为,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要加强鱼类的健康管理,保持鱼类的适应性和免疫力,通过合理投喂和增加维生素等方式,提高鱼类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鱼缸或池塘,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度,减少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4. 种苗培育淡水养鱼的种苗培育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鱼类品质的重要环节。
要选择健康的种鱼,确保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要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控制水温、水质和光照等条件,促进鱼苗的孵化和生长。
要加强对种苗的饲养管理,保证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需求,促进鱼苗的健康生长。
要加强种苗的选择和培育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鱼种和培育方法,提高种苗的质量和产量。
试析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就淡水鱼的养殖工作而言,水体自身的质量对于淡水鱼的养殖成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将鱼养殖在水质较差的环境当中,则很容易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鱼的质量也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进而导致养殖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正因为如此,应该加强对水质的分析工作,对水体是否适合进行淡水鱼的养殖加以准确的分析。
下文围绕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一、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1、溶解盐淡水鱼养殖水体当中,富含大量的酸根、金属无机盐正负离子,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钙、钾、钠、镁等元素离子。
除此之外,无机酸根离子主要包括了硫酸根离子、次氯酸根离子、硫酸氢根离子以及高氯酸根离子等物质。
这些物质的含量对淡水鱼养殖水体的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鱼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如果溶解盐含量不达标,势必会对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电位的传递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所以,养殖人员应该对水体溶解盐的实际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相应的饲料进行投喂,同时要对饲料的投放量进行严格的把控。
2、PH 值通常情况下,淡水鱼养殖的水体酸碱度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养殖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水体的酸碱度始终保持在中性,如此才能够为淡水鱼的生存和养殖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另外,空气和水体当中通常含有多种不同种类的物质,从而使得水质的PH 值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变化。
正因为如此,通过对PH 值的检测,能够为水体酸碱度的调节与控制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3、溶解氧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水质当中的氧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水质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是淡水鱼生存的必备条件。
因为氧气的溶解度会受到温度以及压强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升高,能够对淡水鱼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水质当中的溶解氧含量则会有所下降。
通常情况下,淡水水域的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当中,鱼类通常会到水面呼吸新鲜的空气。
1淡水养殖技术之养殖水体的八大要素

• 亚硝酸盐是氨经细菌作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亚硝 酸盐的存在对鱼有直接的毒性。 •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 量的升高。 •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要确保安全必须将水中 亚硝酸盐氮的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
6、亚硝酸盐氮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亚硝酸盐氮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调控
2、开增氧机还可以使一部分有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
3、阴雨天凌晨开增氧机或冲水,目的是增氧救鱼。
科学使用增氧机
使用原则:
• • • • • • 晴天中午开机; 阴天清晨开机; 连绵阴雨天半夜开; 浮头早开机; 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每天中午 开机的原则。
PH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体PH值范围为6.5—8.5,这 是鱼类生长的安全PH值范围。 鱼类苗种培育阶段的最适PH值为7.5~8; 成鱼养殖阶段的最适PH值为7 ~ 8.5。
溶氧的测定与调控 • 检测工具:便携式溶氧测定仪、DO试剂盒 • 溶氧的调控措施
• 增氧机的功能包括搅水、曝气、增氧,其实增氧机最多只能提 供水体内5%的氧气,这点氧气只在鱼浮头时才有意义。 • 不同时间开增氧机的目的也不同:
1、池塘晴天中午开增氧机的目的是搅动池水,把下层要耗氧的物
质搅到上层氧气丰富的水层,同时让上层氧气丰富的水循环到 水的下层,让它们提前氧化,减少水体在夜间对氧气的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夜晚氧气不够用的问题。开增氧机或冲水在解决 这个问题上的作用基本相同。即解决“氧债”的问题
温度 PH值
15℃ o.o 0.3 0.9 2.7 8.o 21.0 46.0
20℃ 0.1 0.4 1.2 3.8 11.o 28.0 56.0
25℃ 0.2 0.6 1.8 5.5 15.5 36.0 64.0
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

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水体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的养殖效益和质量。
俗话说养鱼就是养水。
水质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水温、水的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氨、水中硫化氢含量。
1.水温,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高时,鱼类摄食增加,生长旺盛。
最适的生长范围在18—26摄氏度。
2.ph值:淡水养殖ph值范围在6.5—8.5,鱼虾适合在弱碱性的水环境生存,最适宜在7—8.5。
当ph小于6.5时,可造成鱼缺氧,ph大于8时,水中的离子态氨转化为分子氨,而分子氨是有毒性的。
Ph值过低时的措施:(1)清塘,用生石灰每亩*米用量100—150kg,提升ph。
(2)对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定期用生石灰每亩*米10—20kg.(3)定期检测ph,用ph试纸或ph测试仪。
Ph值过高时措施:(1)用漂白粉每亩*3米用10——13.5kg或用醋酸。
(2)加注新水,过高的要经常加注新水。
(3)要定期测试水质。
3.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应在5—8mg/升,若不足,水中的NH3和H2S难以转化,但氧过高会引起气泡病尤其是苗种。
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约占一昼夜水体需氧量的90%,空气扩散到水中氧占9.5%,水中耗氧最多的是晚上的浮游生物、细菌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占到70%多,鱼耗氧约16%,上层过饱和氧逸出占10%,所以晴天光合作用强时开增氧机(午后1-2时),将上层氧送入底层。
溶解氧对鱼虾的影响,当含氧量小于4mg/l时摄食下降。
对溶解氧的管理:(1)放养密度要合理,(2)每年冬春要清淤(3)容氧过饱和时洒粗盐、换水,逸散过饱和的氧,(4)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将上层水压入底层。
(5)制定合理投饲计划减少残饵有机质耗氧(6)适时施肥促使浮游植物生长增加容氧水平(7)采用水质改良剂增加溶氧4.分子氨水中的氨有分子和离子氨两种,离子态的氨有益于水中植物生长,而分子氨是有毒性的,可渗透进鱼类体内造成危害。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水中分子氨含量应小于0.2mg/l,当大于0.5时会致鱼类死亡。
淡水养殖水体环境的主要指标

淡水养殖水体环境的主要指标一、物理指标养鱼用水的诸物理性质中,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温和透明度。
(一)水温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快。
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鲤、草、鲢、鳙、鲫鱼,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
上述鱼类在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低于10℃时,摄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时,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同样会降低。
水温由于影响水中的溶氧量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影响。
池塘的溶氧量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水温上升,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强,因而容易产生池塘缺氧现象,这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
水温直接影响池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一方面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为无机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经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使池中各种饵料生物加速繁殖。
(二)透明度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程度。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主要随水的混浊度而改变。
混浊度是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物质(包括浮游生物)所造成混浊的程度。
在正常天气,池水中泥沙等物质不多,透明度的高低,可以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间,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有利于鲢、鳙等鱼类的生长。
透明度小于20cm,表明池水过肥,又常常是蓝藻过多的表现。
透明度大于40cm,表明池水较瘦,浮游生物量较小。
可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施肥。
二、化学指标在养鱼用水中,对鱼关系最密切的化学性质是溶解气体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类和有机盐类。
淡水养殖中水质调节技术浅析

淡水养殖中水质调节技术浅析随着人工养殖水产的不断发展,水质调节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淡水养殖中,水质是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的水质调节技术可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减少疾病发生率,保障水产质量。
本文将从pH值调节、氨氮去除、硝化作用、有机负荷和溶氧供应等几个方面介绍淡水养殖中常用的水质调节技术。
1、pH值调节在淡水养殖中,水的pH值是对养殖生物体影响比较大的环境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生物体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
在鱼类水产养殖中,一般以6.5~8.5为最适宜水质范围。
如果ph值过高,会导致水中的卡尔钙、磷酸盐等物质沉淀下来,导致水质变硬,从而影响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如果ph值过低,可能会导致水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失衡,导致生物死亡。
在淡水养殖中,pH值调节的方法有多种,如机械调节、化学调节、生物调节等。
机械调节主要是利用曝气、搅拌等方式改善水体氧气分布均匀程度,提高水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化学调节主要是利用添加化学药剂的方式,较常见的是利用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来调节pH 值。
生物调节主要是利用各种微生物和植物来调节水质,如采用吸附、沉淀、氧化等方法,能够很好地降低水的pH值。
2、氨氮去除氨氮是淡水养殖中的一种重要的有害物质,当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过高时,会对水产品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氨氮过高的水质会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呼吸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出现鱼缺氧、行动迟缓等现象。
同时氨氮含量过高还会导致各种破坏性菌类滋生,此时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氨氮去除技术可以通过微生物处理、植物吸收以及化学法等多种方法实现。
微生物处理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经济的氨氮去除方式,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氨氮进行生物降解通过放气方式进行排放。
植物吸收可以利用水中植物吸收和利用氨氮的特性,通过选用适合的植物,将其加入水中,可以很好的吸收水中的氨氮。
而化学法主要是利用进行化学反应来去除氨氮,其中比较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酸、碱等。
池塘养殖技术“八字经”

《 农村科学 实验》
、 .. _
:....... ............. ............ . .......一 . . . . . . . . . .
技 术 措 施 . 最 后 都 要 通 过 池 塘 的 习 性 .相 对 地 可 分 为 上 、 中 下 和 以下 四个 因素 : 底 层 鱼 三类 .以鲢 、鳙 为 上层 鱼 . 1池 塘 条 件 : 要 水 源 水 质 好 . 日常 管 理 工 作 才 能发 挥 其 作 用 . . 草 、鳊 、鲂 为 中下层 鱼 ,青 、鲮 、 且 池水 较深 .不 易浮头 。 所 谓 “ 种 措 施 千条 线 .通 过 管 各 2饲料 、肥料供 应 量 。 . 理 一 根 针 ”.“ 分 靠养 ,七 分 靠 三 鲤 、鲫 为 底 层 鱼 .将 他 们 混 养 在 3鱼 的 种 类 和 规 格 . 管” .形 象地 说 明 了管理 工作 的 重 起 .有 以下 4点意 义 :
一
求 。 这 样 提 高 了饲 料 的 利 用 率 . 比较 凉 爽、鱼 不 浮头 时进行 也 防 止 池堤 倒 塌 、 网箱 破 漏 和 偷 增 加 了 产 量 . 降 低 了成 本 。 2捕 鱼 前 一 天 适 当 减 少 投 饲 盗 . ③ 同种 异 龄 鱼 的 混 养 .可 在 量 。 2随 时除草 去 污 .保持 水 质 清 . 食 用鱼塘 生产 一部 分 大规 格 鱼种 . 3捕 捞 后 . 应 开 动 增 氧 机 增 新 和 池 塘 坏 境 卫 生 .及 时 防 除 病 . 供 次年 放 养 的 需要 .而 且 也 为 轮 氧。 害。 捕 轮放 提供 了必要 的前提
的 不 断 提 高 . 鱼 用 配 合 饲 料 以 其
营 养 价 值 高 。鱼 生 长 速 度 快 、 防 我 国 疆域 辽 阔 .具 有 丰 富 的 行 高度 精 养 有 一 定 困难 池 水 过 病 能 力 强 和 投 喂 方 便 . 而 越 来 越 淡水 资 源 . 为 开展 淡 水 养 鱼 提 供 深 , 则 下 层 水 光 照 强 度 弱 . 光 合 受 到 欢 迎 水 产饲 料 在很 多饲 料 了很 好 的 物质 条件 池塘 养 鱼 作 作 用 不 明 显 . 且 上 下 层 水 不 容 易 企 业的 比例也 是 节节 上升 好的饲 料 还要 很好 去 投喂 . 为 淡水 养 鱼 的 一部 分 .在 我 国 具 对 流 , 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碍 池 塘 物 质 循 环 . 降 低 有 悠 久 的历 史 .在 长期 的 生 产 实 池 塘 生 产 力 . 故 池 塘 不 宜 过 大 过 才 能 最 大 程 度 的 发 挥 作 用 在 饲 四 践 中 . 广 大 水 产 工 作 者 和 渔 民 摸 深 f 增 氧 机 正 是 为 了 促 进 上 下 料 投 喂 方 面 . 我 们 实 行 “ 定 ” 开
水产养殖的养殖环境要求

水产养殖的养殖环境要求水产养殖是一种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在特定环境下培育和繁殖水生动植物的经济活动。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和高效发展,合理的养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养殖环境要求如下:1. 水质要求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力有重要影响。
水质要求包括:水体清洁、透明度高、无毒有利于生长的溶解氧含量、合适的温度和PH值、适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同时,养殖水域的水流要足够,以保持水质的循环和更新。
2. 底质要求底质是水产养殖中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栖息有着重要的作用。
底质要求应具备良好的通透性、不易松动、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根系附着和觅食。
在选择底质时,必须考虑到底质的来源和成分,避免使用对生物有害的底质,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健康。
3. 光照要求光照是水生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对于水产养殖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
光线能够促进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水生动物。
在养殖环境中,要确保光线充足而均匀,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光照对养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 温度要求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影响生物代谢速率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水产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态特性和生理需要设置适宜的温度区间。
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助于提高养殖品种的繁殖力和生长速度。
5. 氧气要求氧气是水生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气体,对于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养殖环境需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浓度,以满足水生生物的呼吸需求。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增氧设备或提供充足的水流来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保证养殖水域中的氧气供应。
6. 养殖密度要求养殖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养殖的生物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但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水质污染和竞争激烈等问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养殖物种、水质状况和养殖方式来确定适宜的养殖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检测工具:试纸、试剂盒比色法
• 酸性水体产生原因:酸性土质、酸雨、有机质的分解,酸性环境中藻 类、浮游动物等生物量很少,鱼摄食偏少。 • 碱性水体产生原因:养殖中后期投料量多、盐碱地。
• PH测量结果与调控:
PH测量结果 小于6 6-7 7-8 大于9 形成原因及危害
酸中毒:体色明显发白,透明度 明显降低,水体有许多死藻
1.55
1.6 1.5 1.4 2.8 1.7 1.6 1.4 1.5 1.8 1.4 1.2 1.5
0.4
0.5 0.2 0.7 1.5 0.6 0.5 0.6 0.8 0.7 0.4 0.3 0.5
日本 鳗 鱼
斑节 对 虾
溶氧的测定与调控 • 检测工具:便携式溶氧测定仪、DO试剂盒 • 溶氧的调控措施
调控措施
1.立即调节,上午用生石灰浆全塘泼 洒,20-30斤/亩。(调高一个PH值1 米1亩水深30斤生石灰)2.四天后使 用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 可定期少量泼洒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 不需要处理
正常范围,稍有偏低 比较适宜的范围
碱中毒:受刺激狂游,鳃丝腐烂, 1、立即调节,用醋酸500毫升/亩; 水体有许多死藻 2、加注新水,调低PH;3、强效利 水素300-500g/亩
、硫化氢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硫化氢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1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表明硫化氢含量较低,不需处理 对鱼有轻微影响。可通过增氧、改善底质等措施调控。调控 措施:1、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加速底质还原物的氧化;2、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如:强效利水素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水质恶化、发黑、发臭,可引起硫化氢中毒,导致鱼类死亡。 调控措施:1、向水体中施氧化铁剂,双氧水等氧化剂;2、 换水,同时开动增氧机;3、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米;3、 彻底清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及多余的淤泥。
调控方法 1、科学使用增氧 机,消除水体分层, 避免形成氧债。 2、加注新水,使 水体对流。
上层水温低 底层水温高
• 常见养殖品种最适生长水温24-28℃。
• 在水温低于20℃时,水深1.2-1.5米即可,便于水温的快速升 高。
• 当水温达到22℃以上时,应逐渐增加到1.6-2.0米。
• 夏季高温季节,水位应保持在池塘的最高水位。 • 池塘水深超过2.5米对增加产量意义不大,除非有流水或长时 间开增氧机。
2-4mg/L
鱼类缺氧浮头,影响鱼类活动与生长。
4-5mg/L
饵料系数上升,养殖效益降低,免疫力 下降,易引起鱼病的爆发与流行。
5-8mg/L
水中溶氧充足,有利于鱼类的摄食 与生长。
1、合理使用增氧机,中午开机搅水, 促使水体交换,避免氧债的形成;2、 保持鱼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
• 增氧机的功能包括搅水、曝气、增氧,其实增氧机最多只能提 供水体内5%的氧气,这点氧气只在鱼浮头时才有意义。 • 不同时间开增氧机的目的也不同:
三、氨氮 (1)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2mg/L,这是理 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 分子氨浓度0.2mg/L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 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 病; 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 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2)氨氮的主要是由水生动物粪便、残饵、动植物尸体所产生。 水温、PH越高,毒性越大。
• 是水体光照程度的标志,与水质的肥瘦程度密切相关, 决定和影响着浮游生物的出现时间和数量的多寡。透 明度不应限定在某一具体的数值上,而应根据周围环 境(主要指水环境)、养殖模式、技术水平及季节、 地域不同而灵活掌握。 • 要求:以养殖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 透明度控制在 20-40公分即可。养殖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可以小一 点 • 实际生产中一般用手臂探入水中测量
氨氮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氨氮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氨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2mg/L 0.2-0.5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良好,不需处理 对鱼有轻微影响。处理措施:1、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更换新 水;2、微生物制剂改善:如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2、二 氧化氯分解 表明水质恶化,鱼类食欲减退,抗病力下降,可能导致水产动 物氨中毒。处理措施:1、及时加注新水,防止中毒;2、泼洒 沸石粉,吸附池底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用量30-40斤/亩;3、 施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4、合理使用增氧机,发挥增氧机 搅水、曝气功能,使水上下对流;
淡水养殖技术之
水体主要水质指标
logo
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
PH
温度 溶氧
氨氮
亚硝酸盐氮
水质
透明度 浮游生物 硫化物 水色
2019/2/28
2
DO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 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 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 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 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 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 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 程度。
30 ㎝左右
>40 ㎝
七、硫化氢
水体中的硫化氢主要是由于鱼塘底层缺氧,底 泥有机物经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产生,对鱼类有 很强的毒性。 渔业水质要求: 鱼塘中硫化氢的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
• 来源: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 富含硫酸盐的水中,在硫酸盐细菌的作用下,使硫酸 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 • 危害:硫化氢出现往往会死鱼。养殖水体中的浓度应 严格控制在 0.1mg/l以下,继续升高会导致鱼虾蟹鳖 的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力减弱。浓度升高到0.5mg/l 时,会与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 血液载氧能力,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死亡。
透明度检测与调控
鱼塘透明度测量结果与调控:
<20 ㎝
水体太肥,需要增加透明度。调控措施:1、加注新水;2、用化 学制剂:泼洒生石灰、漂白粉、沸石粉等,使池底沉积的有毒物 质氧化,降低毒性。同时杀死一些藻类,降低水体“肥度”。3、 使用水质改良剂(如强效利水素)。 水体肥度适中,不需调控。 水体太瘦,需要降低透明度。调控措施:1、使用动物粪便肥水, 动物粪便最好选择发酵后的粪便。 2、施用生物肥,如复合生物肥、生物肥水剂等
中毒症状继续增加,游泳无力,导致鱼虾缺氧,甚至死亡。 急救措施:加注新水同时增氧,全塘泼洒增氧剂。使用强效 利水素改善水质。
>0.5mg/L
六、透明度
• 一般情况下,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 米左右,水体透明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合鱼类生 长。 • 养殖前期(150克以下)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 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通过换水、泼 洒强效利水素等方法进行改水以控制透明度为 30-40厘米。
品Hale Waihona Puke 鲤 鲫 白种鱼 鱼 鲢
适
宜
范
围
开始浮头 1.5 1.0 1.75
窒息死亡 0.3 0.1 0.6
5--8 4 —5 5 .5--8
鳙
草 罗 大 长 团 鲮 鳜 梭 对 罗 氏 非 口 吻 头
鱼
鱼 鱼 鲶 桅 鲂 鱼 鱼 鱼 虾 虾
4--8
5 —8 6--9 5--8 5--7 5.5--8 4--8 4--9 6--8 5 —8 6 —8 5 —8 7 —9
• 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的饲料,鱼的代谢物、粪便,含氮有 机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亚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 气形式逸出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利用和底泥吸附,只 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 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 •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 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这也是鱼类在夏 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千万不能 使用生石灰
温度 PH值
15℃ o.o 0.3 0.9 2.7 8.o 21.0 46.0
20℃ 0.1 0.4 1.2 3.8 11.o 28.0 56.0
25℃ 0.2 0.6 1.8 5.5 15.5 36.0 64.0
30℃ 0.3 0.8 2.5 7.7 20.0 45.0 72.0
6.5 7.0 7.5 8.0 8.5 9.o 9.5
• 亚硝酸盐是氨经细菌作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亚硝 酸盐的存在对鱼有直接的毒性。 •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 量的升高。 •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要确保安全必须将水中 亚硝酸盐氮的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
品 白 鲤
种 鲢 鱼
安 全 浓 度 2.4 1.8
罗
草 团
非
头
鱼
鱼 鲂
2.8
0.12 2.0
欧
洲
鳗
2.6
0.8 0.71 0.1 0.20
罗氏 虾(Z5幼体) 河蟹幼体( Z3) 斑节对虾(蚤状体) 中国对虾幼体(1-2CM)
6、亚硝酸盐氮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亚硝酸盐氮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05mg/L 0.05-0.1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含量低,适应鱼类摄食生长,不需处理;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可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 (强效利水素)改善水质;
0.1-0.5mg/L
慢性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处理 措施:1、使用沸石粉、聚合氯化铝或活性炭改善水质;2、 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3、泼洒食盐,20斤/亩;4、开增 氧机,氧化亚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