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8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诗词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5课《诗词五首》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迟日①江山丽(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乙)迟日江山丽(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是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的是泥土滋润、湿润。

③欲:好像。

1.(甲)诗抒发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______之情,(乙)诗借春景来反衬,抒发了诗人______之情。

2.赏析(甲)诗中的“融”“睡”,(乙)诗中的“欲”的妙处。

【答案】1.喜爱思乡2.“融”一词写出了土地融化的景象;“睡”一词写出了沙滩的暖和,侧面衬托春天阳光明媚;“欲”一词写出了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态美。

【解析】1.考查对诗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诗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喜爱情怀的表露。

乙诗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甲诗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乙诗“山青花欲燃”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

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25.诗词五首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25.诗词五首 (含答案)

诗词五首一、单选题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加剧了悲壮的气氛。

D.诗作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支断戟写起,看似平淡实为不平,“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东风不与周郎便”借火烧赤壁一事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达对周瑜历史功绩的羡慕之情。

C.“铜雀春深锁二乔”别出心裁地借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生动。

D.这首怀古咏史之作,寄寓作者吊古之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3.选出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八上25课诗歌赏析与答案

八上25课诗歌赏析与答案

25.诗词五首赏析一、《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的话题,写对。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和(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3、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

”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

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的化境。

4、“,。

”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而又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炒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人至深。

2、诗歌首联写,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3、诗歌颔联运用,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25诗词五首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25诗词五首

25诗词五首【夯实基础】1.B(胜:能够承受,禁得起)2.A(飞鸟/相与/还)3.B(是一首乐府诗)4.B【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景: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东篱的菊花正在盛开。

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2.火烧赤壁,机会机遇周瑜李商隐3.尾联运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所用,加之长期漂泊,年老力衰,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二、片段研读1.“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3.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快速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拓展阅读】1.“昨夜雨疏风骤”描绘出春天的晚上,雨狂风猛。

疏,这里指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2.词人用借代的手法,“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有答案)

25诗词五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篱.()殷.勤()提携.()折戟.()梦魂.()不胜簪.()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B.浑.欲不胜簪(简直)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4.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演练1.解释下列词语。

(1)薄:(2)徙倚:(3)落晖:(4)相顾:2.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4.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一、基础演练1.本诗选自《》,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2.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学诗谩有惊人句同, 。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飞鸟相与..还(相伴)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C.浑.欲不胜簪(全部)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5.下列作品与作者及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望》——杜甫——唐代B.《赤壁》——杜牧——唐代C.《雁门太守行》——李贺——宋代D.《渔家傲》——李清照——宋代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诗中的“结庐”“日夕”分别是什么意思?7.“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都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8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赤壁》: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

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 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ɡ)]薄到透明的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参考答案: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

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的方面颇不相同。

《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

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五、背诵这五首诗词。

本课诗词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参考答案:
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屋前的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见南山幽静的景色——黄昏,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