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我还是哭了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范文(通用2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篇1如果说文字有力量,我想读《我们仨》这本书,就是用最温柔、朴素的语言,为我注入最坚韧的力量。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是一个“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故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的一个梦,最后以“钟书是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为我们展现了这长达万里的梦,描述了钱钟书及女儿先后去世的场景。
即使用梦境来表达,仍然掩盖不住让人感同身受的难过和悲伤。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文章娓娓道来,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显温情,日子中的坎坷羁绊暗藏力量。
初读时,留在我心里的是一个字---家,再读,仍是----家,此家非彼家。
这两个家,就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
第一个家,我读到了家庭的家。
杨绛先生含蓄婉转的抒发了对三口之家的依恋,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虽然历经战火、疾病、风暴,但家中永远温情蜜意。
家永远都是我们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和最坚强的依靠。
我读到的第二个家,是家国情怀的家。
从文中三人显现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体会到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每当读到此句,都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当今有着极好的楷模意义,激励和鞭策我们牢固确立爱国意识、历史意识、正气意识、担当意识,无论在何处何时,都尽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5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优秀5篇)我们仨心得体会篇1读完《我们仨》后,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它是由杨绛女士所著,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杨绛女士在书中描述了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日常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温暖。
同时,我也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她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描述钱钟书和杨绛在女儿钱瑗生病期间相互扶持的场景。
这一段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相互支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家庭的力量。
总的来说,《我们仨》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推荐给所有喜欢阅读的人。
我们仨心得体会篇2《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
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
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
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
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1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
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
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
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
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篇2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
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
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五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五篇《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五篇(一)暑假时妹妹将她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一股脑倒在了床上,像个卖杂货的,我就躺在这“一堆”的旁边,随手拿到了一本书,恰巧是他们暑假必读课外美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打开看了看却愈发上瘾,杨绛先生的文字平淡却包含深情。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
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但生活总不如人意,后一部分变成了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文没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在最真实的情感面前,我们总是会被轻易征服。
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处就是难能可贵的幸福。
每个人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短短几十年,相遇千人,相识百人,相知数人,相爱一人。
珍惜眼下,珍惜相处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为有的人一旦离去,真真就是后会无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五篇(二)不知道多久没有读过“正经书”了,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让纸质图书成为了我的一种奢侈品。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雨夜寂寂,与书相伴,闻得一味书香,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不开电视,不玩电脑,放下手机,走进书房,从书柜里选一本喜爱的书,在雨水的滴答声中,如一条自由的鱼儿,悠闲地畅游书海,渐渐地入迷,走进了书里的黄金屋。
在这样的雨夜,手捧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忘情地品读下去。
先生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在她的笔下,生死离别如梦似幻,笔调平淡,如诉家常,可细品,每一个平凡的字符,都爆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令人震撼。
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细流,道出人世沧桑,却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渗透着深深的怀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多么简单的快乐?却在简单中寄寓深意。
多么和谐团结的一家人?却又不得不尝尽磨难。
然而,无论有多么困苦,人在,家就在。
家在,快乐就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直到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令人生生地心疼。
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澜壮阔,才能有如此豁达的精神境界呀?这一生,每一处困境,每一次磨难,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泪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场灵与肉的修行。
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乐一一尝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轮回。
欢乐有时,悲痛也有时,历经八十一难,才修炼成九九归一的淡定和从容。
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彰显大家风范,坚强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在这样的雨夜,一本书在手,《我们仨》如一抹暗香,在心头袅袅。
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长……杨绛《我们仨》读后感2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
《我们仨》心得体会5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汇报材料、自我鉴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方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elf-evaluat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eflections, comprehensive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我们仨》心得体会5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增加自己的思想认知,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仨》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10篇)

《我们仨》读后感(10篇)《我们仨》读后感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
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
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
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仨》读后感2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
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对于杨绛老先生,我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老王》上。
整篇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深深映出她对老王的愧怍。
在《我们仨》中,我又见到了她那朴素而真挚的语言。
那一家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她淡雅、宁静的笔触下,化作墨迹,浮现在我眼前。
随老先生走入她记忆的漫漫长河,我伸手捞取着一块又一块的碎片。
碎片上,映着一又一的生活琐事。
从一起做饭泡茶、学习读书,到女儿降生、动物园游乐,没有一事不是映着亲情的光辉。
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都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展现出。
但其中,也不乏艰难的时期,比如在革时,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彻彻底底隔离开,往都要小心翼翼。
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仍紧密地靠在一起,度过这段艰苦岁月,迎曙光。
但人终将老去,迎最后的时光。
随老先生踏上古驿道,我仿佛也经历着那段生死离别。
老先生的女儿身体越越差,渐渐住进医院,最后悄然离世。
而她的伴侣也因此事倍受打击,先她一步而去。
他们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在寒风中孤独、无助地飘荡。
尽管经历着锥心的痛苦,杨绛老先生却能以她那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态度整理并完成了《我们仨》这部感人至深长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忆可以追寻。
从这篇散、从杨绛老先生的笔下,我仿佛真切经历了一遍他们这么多年的生活。
我惊叹于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记录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琐事,竟然能够如此妙笔生花,生动地再现出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
而这些细节之处,正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
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不仅让我体验了他们仨的生活,更让我能够重新思考、回忆这几年我们家里那些温馨、动人的小事、琐事。
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姥姥、姥爷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还是哭了
——读《我们仨》有感
心梦
很早就知道杨绛92岁时写的《我们仨》看到目录却没有勇气去看,直到这一次装修好店,有好多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看书,
我又拿起了《我们仨》
我们老了:杨绛总是做梦钟书丢下她走了,钟书先生说“那是老人梦,我也常做”“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而这上梦却是钱钟书生病在床,杨绛照顾他的日日夜夜,以及女儿生病后的电话内容。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越看下去我的心跟着杨绛先生的字一起疼痛,一起悲伤,我还是忍不住哭了,眼见着自己最爱的人最亲的人被病魔折磨一天天走向终点的那种疼,那种无能为力,那种不舍,那种悲伤…..
“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
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
娘…….娘…..”
“她温软亲热的“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
”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了泪来。
”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白色挣裂了。
只听见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
看到这我早已泣不成声不,晚年失去爱女的痛有多痛,有多痛
啊……。
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我想只有当过母亲的人才能感同深受吧,读着这充满悲情的文字,我的心跟着一阵阵的疼,我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泣不成声,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先生失去爱女后,内脏受伤,四肢也乏力,但还是强忍的伤痛去照顾老伴钱钟书。
杨绛说“我做了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
“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了。
”
有一天病中早已无力说话的钱钟书对杨绛说“绛,好好里(好好过)。
”就这样就这样永别了。
失去爱好和老伴的杨绛先生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
是啊,失去了家人,房子还是那房子,却不再是家了,只是一个人的客栈。
看完这一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少感想感念在心头。
我擦干泪水,让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复。
拿起电话打给在婆婆家的老公,“老公,我想你了。
”“才一下子功夫,客人在呢?有事么?”“没事只是想你了”
夫妻是多大的缘分,茫茫人海中两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的时光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去珍惜。
好好珍惜我们仨相伴的时光,感恩生命中的缘份!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关看这几个字,都让我心酸,一个人思念仨:杨绛先生回忆了和钱钟书先生的生活
留学期间想出各种花样做出中国味的菜,各样逗趣的事,看到这些我又忍不住笑了
钱钟书先生想要个女儿,终于如愿,文中写道在杨绛生女儿住院期间,钟书一个人过日子,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先生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先生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
杨绛先生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了。
看到这我忍俊不禁,脑子里出现慢慢的声音“老婆,马桶堵了。
”“宝贝,我今天要见重要客户,帮我配套衣服”…….。
一声声在耳朵里响起。
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女儿会走路了,会说话啦,会识字啦!杨绛平缓的笔触,娓娓道来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子,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老公、女儿的思念。
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
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我不禁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他们经历了多少苦,我仍然能感受到他们相伴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2018年5月25日凌晨,105岁的杨绛去世,他们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最好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让我更懂的相伴的可贵,更懂的生活重要的是什么,以及健康的重要性!
家的定义我一直都懂!从这本书中我更家坚定自己对于家的定义,对于生命过程的珍惜!
看书间很有感触的想起前几日快下班时头有点晕,打个电话给老公说人有点不舒服,老公说“等我哈,我来接你”。
没多久他匆匆而来,关切的问:“怎么啦?哪不舒服?”我说头有点晕,他说商场空气不好,以后周一到周五可以不用来,老婆的健康比钱重要。
然后我半挂在他背上,我们边走边聊。
我想夫妻间的温情就是这样的吧,一个电话一声等我,一句关心的话,一个温暖的后背…..。
夫妻间的真心真情是千金万金也抵不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