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1.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表现➢衡量宏观经济的关键指标:1)总产量。
这个国家总产出是多少?为什么这么多?是否在波动?如何消除其波动?2)物价。
是否充分就业?有没有失业率?失业率多少?什么样的失业率算严重?失业率由什么因素决定?3)就业。
物价是否平稳?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4)其他。
是否富有?如何富有等➢具体影响因素:利率、进出口、消费、汇率、储蓄、财政盈余或赤字、投资➢经济体(Economy):受同一个政府机构调控的经济特点:使用同一个货币→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同一个宏观财政政策的影响;能做出独立的宏观经济决策;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地区,如香港。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组成经济体的各个地区特点:各个省份;具有相同特征的多个省份;当然也可以是省下面的县市;重要的是,没有独立的财政货币政策。
➢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微观经济学: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经济决策如居民户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单个变量如何供给、需求和价格如何决定,以及单个市场如何运行的理论。
具体说,它研究市场中个体的决策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各种经济变量的。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总产量、就业和物价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1.1.2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切入点1)影响因素角度供给面:生产能力需求面:实现生产的能力2)时间角度短期: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经济波动或稳定长期: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经济增长1.1.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模型➢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刻画特征,可以是数字模型也可以是文字模型等。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精要笔记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精要笔记-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宏观经济学讲义整理N·格里高利·曼昆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一、宏观经济学:1、一个核心问题——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干预经济吗?2、两个流派3、三大模型4、四大目标二、曼昆宏观:1、宏观应该是一个整体2、年轻、不完善的学科3、三大指数:①经济增长(GDP) ②通货膨胀(CPI)③失业率三、三种价格情况1、价格刚性2、价格粘性3、价格弹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一、三大数据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2、消费物价指数(CPI ):衡量物价水平 3、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的比例 二、存量与流量存量(stock ):时点上的数量,如个人的财富、失业者人数、经济中的资本量、政府的债务等。
流量(flow ):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如GDP 、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失去工作的人的数量、经济中的投资量、财政预算赤字等 三、计算GDP 的注意事项 ①二手车并不包含在GDP 中 ②存货属于GDP ③住房在GDP 之中 ④耐用品不属于GDP⑤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⑥股票不是GDP 四、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实际GDP:按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 平减指数=GDP名义实际GDP五、支出的组成部分 Y C I G NX =+++注意:①投资可以是正可以是负,如存货减少,存货投资就是负的。
②转移支付不是CDP 的一部分 六、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①国名生产总值(GNP )=GDP+来自外国的要素支付 -面向外国的要素支付 ②国名净产值(NNP )=GDP -折旧 ③国民收入(NI )=NNP -间接企业税④个人收入(PI )=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出 七、消费物价指数 CPI 衡量如: CPI=()()()()525200622006⨯+⨯⨯+⨯现期苹果价格现期桔子价格苹果价格桔子价格 注:CPI 是拉斯拜尔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帕氏指数 八、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 失业率=100%⨯失业人数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100%⨯劳动力成年人口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一、生产函数(),Y F K L =1、规模报酬不变:(),zY F zK zL =2、长期和短期分析 长期:(),Q F K L = 短期:(),Q F K L =3、齐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如,1Q AK L αα-=()(),,F zK zL zF K L = 4、要素市场与企业的均衡分析W MPL P =(劳动的边际产量=实际工资) 二、国民收入 1、欧拉定理劳动:L W MP P =( WP 为实际工资,即真实的价格,真实的货币供给) 资本:K LMP P =2、进一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α为资本的份额) 1Y AK L αα-=∴ (1)L Y MP Lα=- K Y MP Kα= ⇒1L K MP MP αα-=,即长期中国民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划分大体上式不变的。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
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
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
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
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长期增长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内容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Meco——Karry提纲:Meco提纲:第一讲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国内生产总值基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概念:<会根据概念辨析>名义GDP和实际GDP:特点:意义与局限性: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三、国民收入的一些细化概念国民收入(NI)<了解即可>个人收入(PI)<了解>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重点>四、CPI概念:编制方法:注意点:—— impotantPPI五、失业率失业的概念:人的分类:计算:失业的类型<重要>: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重要>失业的原因第二讲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凯恩斯消费理论<很重要>二、基于以上讨论得出国民收入的决定方式第三讲短期总需求管理 —— 推导 IS-LM曲线一、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LM先来看货币供给<货币怎么来的?>再来看货币需求<货币去哪了?>基于凯恩斯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均衡 >> LM 就出来了二、产品市场均衡 IS三、IS-LM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 Y 的影响<重点>第四讲 AD-AS 总供给--总需求一、总需求 —— 由 IS-LM 模型推得推导过程为什么斜向下?讨论二、总供给 —— 较难推理论铺垫:什么在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N?推得AS曲线 —— 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 AS 斜向上了三、总供给和总需求 AD-AS探索一下AD - AS 和 LM - IS 的区别从而弄明白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小应用第五讲失业与通胀奥肯定律通胀通胀的成因通胀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紧缩和滞涨+经济周期第六讲政策争论争论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积极还是消极?争论二:政策是否要斟酌处置还是固定规则?固定规则优于斟酌处置的地方第七讲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定义资本和产品的对偶性重新认识一下GDP深入了解一下 NX试图解释以下实际例子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 BOP)经常账户(由 1 打头表示实体的)资本金融账户(由 2 打头表示资金的)二者之间的一些等式Conclusion第八讲开放条件下的宏观条件一、汇率和对外贸易1. 1 汇率的标定1.2 汇率制度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开放经济的 IS开放经济的 LM开始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型开放经济——了解就行第九讲超长期增长理论索罗模型一、基本原理分析二、模型的建立2.1 基本假设2.2 模型的建立Step 1 每次做题第一问一般来说都是由总体推出平均Step 2 引入人口增长Step 3 引入技术2.3 使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1. 求解平衡状态下的值2. 探究储蓄率对产量增加的影响3. 探究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4. 探究对增长率差异的解释5. 资本的黄金率水平能做到一眼读懂这张图宏观经就算学到位了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一、国内生产总值基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三、国民收入的一些细化概念这两个例子看懂了下面的所有都会了国民收入(NI)<了解即可>个人收入(PI)<了解>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重点>如果想要解决后面的均衡收入就必须要理解到国民收入是如何计算的这三种公式推导都要记住两部门 —— 家庭 + 企业三部门 —— 家庭 + 企业 + 政府四部门 —— 家庭 + 企业 + 政府 + 国外部门这个地方还是那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口等价于资本流出四、CPI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的情况概念:编制方法:注意点:—— impotantPPI五、失业率失业的概念:是指在<考察期限> 内 <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在<寻找工作>的人人的分类:计算:失业的类型<重要>: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重要>失业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不会有周期性失业凯恩斯对失业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论,效率工资论第二讲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凯恩斯消费理论<很重要>总的来说就是从收入角度探求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决定了我国的总收入?y = c + s(供给) = 各种需求其实总体研究的就是 c 和 y 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全都是外生变量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二、基于以上讨论得出国民收入的决定方式两部门中学会如何用储蓄函数来推三部门中唯一的计算就是算各种乘数太太太容易了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初始投资支出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带来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一、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LM 先来看货币供给<货币怎么来的?>一张图说明白货币怎么来的一定要注意现金漏损率的加和货币乘数:这个一定要理解费雪<了解>分成了三块基于凯恩斯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均衡 >> LM 就出来了一个等式 + 一张图m 实际货币供给量M 名义货币供给量P 物价水平讨论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水平极低的时候,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变得无限大,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造成利率下降,从而不能增加投资二、产品市场均衡 IS就很简单粗暴:实际产出 = 计划总需求所以上一讲所推的的收入-支出模型外加投资 i 收到利率 r 的影响就可以得到还是要体会一下如何用图形来推导 IS 曲线两种方法投资曲线 + 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一定要把相关箭头都画出来然后标注好传导机制投资函数曲线 + 储蓄函数曲线两部门IS三部门IS故:讨论斜率移动三、IS-LM因为产品和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经济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所以均衡点肯定有效果说白了就是上面两个方程联立起来大杂烩但是千万别乱变量永远都只有两个一个是利率i一个是收入y因此想要求解就太简单了,一个大题分数白给。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1.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啊,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之旅呢!我一翻开这章,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山洞。
这章讲的是经济增长的理论。
你想啊,经济增长就好比是一个人在成长,从一个小不点慢慢变成一个强壮的大人。
比如说咱中国,几十年前还比较穷呢,现在就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魅力啊。
2. 这章里提到的生产函数可有意思啦。
就像做饭一样,你得有食材(生产要素),还得有个菜谱(生产技术),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产出)。
生产函数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魔法公式。
如果一家工厂,有很多先进的机器(资本),熟练的工人(劳动力),再加上好的管理方法(技术),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多呀,就像大厨有了好食材和好厨艺,能做出一桌子好菜一样。
3. 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增长里的角色那可不能小瞧喽。
储蓄就像是把粮食储存起来,留着以后用。
投资呢,就好比是用这些储存的粮食去开垦新的土地或者买更好的种子。
我和我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把每个月的零花钱存一部分起来,以后想买个电脑搞点小创作,这就是储蓄。
然后他爸妈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开了个小店,这就是投资啦,对经济增长就有推动作用呢。
4.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这章的一个重点。
人口就像是一个大花园里的花朵,花朵多了,花园就热闹了。
但有时候花朵太多,土壤里的养分不够(资源有限),那花朵就长不好了。
在一些国家,人口增长得特别快,结果教育、医疗资源就很紧张,就像一个小房间里挤了太多人,大家都不舒服。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又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像一个球队没有足够的球员,怎么能打好比赛呢?5. 技术进步简直就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啊!技术进步就像给汽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发动机,一下子跑得更快了。
你看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全世界的信息都能快速传播,做生意都方便多了。
以前我爷爷那辈,通信基本靠写信,慢得很。
现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还能在网上购物,这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可大了。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4.开放经济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1.总量分析方法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5.经济模型方法四、基本概念1.四大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2.四个经济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3.宏观经济变量外生变量:常数,系数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4.存量和流量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3.当期生产4.所有的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6.物品与劳务7.市场价值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一篇:理解以下概念:(1)模型:用来解释经济中GDP,通货膨胀,失业等这些经济变量,如供求模型。
(2)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
内生变量在模型之内决定,并作为模型的产出。
(3)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给出最为既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来自模型以外,并作为模型的投入。
(4)伸缩性:出清模型研究工资与物价关系的名称。
(5)粘性:出清模型研究工资与物价关系的名称。
(6)市场出清:物品的价格的迅速变动是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
即市场使供求平衡,叫市场出清。
P97页索洛模型表明,储蓄率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就出现大量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
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就出现少量资本存量和低产出水平。
根据索洛模型,一国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它将具有高稳定状态资本储量和高水平收入,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i=r+π卡甘模型:现在与未来货币如何影响物价水平,即如果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成本,那么物价水平就取决于现在货币供给和未来货币供给。
P187页公式A9(略)说明,信任对结束超速货币通胀是重要的NX=Y-(C+I+G) 即净出口=产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从贸易平衡出发时,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贸易赤字。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物品价格)/国外物品价格由此可以算出中国与美国的实际汇率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知道现在美国物价相对来说是偏低的,肉类和中国差不多,蔬菜贵不少,其余的东西例如衣食住行中,衣服比中国便宜一些,吃饭比中国便宜,住的话贵一些,行的话自己开车便宜一些,但是遇到服务业的话,比中国贵不少,随便理发吃饭都要至少20刀,而在美国住就是住在一个大农场,20w刀,自己没车,打车那就贵了,要是自己有车,那就便宜,总的来说,美国的实际购买力比中国高5倍,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收入,不单单是靠工资,还要靠投资,这样才能挣到钱。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笔记重点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
以下是一些重点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最常用指标。
它包括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计算方法: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收入法(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注意区分名义 GDP 和实际 GDP,前者未考虑物价变动,后者则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而非外生给定。
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
3、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等。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政府通过改变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用于刺激经济,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用于抑制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常用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
政策的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
5、开放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
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
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关税、配额等对国内产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如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结构等。
以下是关键要点:1、需求与供给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供给定理: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向变动关系。
均衡价格的形成: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2、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4.开放经济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1.总量分析方法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5.经济模型方法四、基本概念1.四大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2.四个经济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3.宏观经济变量外生变量:常数,系数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4.存量和流量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3.当期生产4.所有的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6.物品与劳务7.市场价值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⑵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①消费C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注意购买新房算作投资②投资I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II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库存货物要特别分析是否属于投资,详见P8】III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③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就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④净出口NX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补充:内需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⑶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GDP= C+I+G+NX=C+I+G+(X-M)2.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具体计算方法应注意事项:⑴各部门生产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⑵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⑶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3.用收入法核算GDP⑴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⑵用收入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第一,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第二,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第三,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第四,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第五,资本折旧⑶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五、GDP的意义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六、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限性(判断题)P13七、国内生产总值的修正P14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核算指标一、国民生产总值GNP1.国民生产总值定义P1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与GNP的区别与联系三、国内生产净值NDP1.国内生产净值定义2.NDP=GDP-折旧四、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五节实际GDP和名义GDP一、基本概念1.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名义GDP是以当年商品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商品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GDP2.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名义GDP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实际GDP则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
二、GDP平减指数1. GDP平减指数的意义由于GDP有名义GDP与实际GDP之分,为了反映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去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GDP平减指数(价格调整指数)的概念。
它是指名义GDP与实际GDP 之间的百分比值。
2.GDP平减指数计算GDP平减指数=(名义GDP /实际GDP)×1003. GDP平减指数的应用根据GDP平减指数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中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状况的。
4.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一种方法:计算一年到下一年GDP平减指数增加的百分比:今年GDP平减指数-去年GDP平减指数去年GDP平减指数X100%5.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城乡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一般来讲,该物价指数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循环流动一、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P34 图13-1二、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P34 图13-2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P34 图13-3第二节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均衡产出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萧条背景)【最简单经济关系:四点假设】1.总需求不足导致社会资源闲置,使得国民收入量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量2.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如mp3 。
只要想买,可以买无数只。
而价格不变。
)3.利率不变,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又称为自主投资,即r=0时的投资量)4.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国外投资,只有居民和厂商。
(消费储蓄在居民,生产投资在厂商)二、凯恩斯定律:需求决定供给。
【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1.原因:大量闲置资源;2.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3.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价格。
三、均衡产出(收入)1. ⑴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⑵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2.企业根据总需求来安排生产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非意愿存货IU =0,达到均衡,此时为均衡产出,不再变动。
3.均衡产出公式:y = c + i = Ey:总需求c:居民消费i:企业投资E:实际支出四投资=储蓄1. 投资等于储蓄推导因为:均衡时:E (支出)= y(需求)E = c + iy = c + sc+i=c+s所以:i=s2.投资等于储蓄的意义⑴经济要达均衡,则:计划投资=计划储蓄,⑵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⑶在上章国民收入核算中,从事后的实际情况看,I = S,是必然的结果。
是会计结果。
第三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1.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3.影响消费的因素:⑴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的收入水平。
4.凯恩斯消费函数(消费倾向)⑴凯恩斯的基本心理规律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⑵公式:c =c(y)c=消费,y=收入5.线性消费函数⑴假设消费和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C=a+bya-常数,自发性消费,即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为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by-诱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6.消费倾向⑴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⑵平均消费倾向APC①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②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APC=c/y③APC即消费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④APC <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 = c/y = 0.8⑶边际消费倾向MPC①MPC: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②计算:MPC=c/ y =dc/dy③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④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有:1 > MPC > 0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c/ y=94-80/120-100 =0.77.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
]⑵APC>MPC⑶线性中,若a = 0,c = ky,则APC=MPC,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二、储蓄函数1.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2.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3.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4.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5.储蓄函数公式s = s(y)(满足ds / dy >0)= y – c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s-储蓄,y-收入,c-消费6.线性储蓄函数c = a + bys = y - c整理:s = y -(a + by),所以得:s = - a + (1-b) y (1>b>0)7.储蓄倾向⑴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⑵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 = s / y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其余20元用于储蓄,平均储蓄倾向APS =s / y = 0.2⑶边际储蓄倾向MPS :①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