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孙子兵法《军争篇》汇总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珍藏版)《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篇目提要】战场是人们变度发挥能动性的物形,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临敌应变全靠指挥员,牢时度势,固势利军。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损。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组织民众编成军队,聚集军需,到开赴前线驻地扎营同敌人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莫过于两军争利,夺取制胜条件的了。
两军争利中最困难的地方,又在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直路,化患害为有利。
所以要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之一,也是军事方面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孙子兵法·军争篇》。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篇篇章,揭示其背后的深意和智慧。
一、原文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是孙武的伟大思想在兵法领域的体现。
以下是其主要原文内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得而治也,不可得而使也。
凡用兵之法,将之与国同利,则可;将之与国同弊,则害;将之与国反,则官逐。
夫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贤者见贤,晏者见晏。
远近视之,吾士无所用其间矣。
故使治者不敢不知也。
二、解析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句话中,孙子明确指出兵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兵是国家的命脉,涉及到生死存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孙子强调了战争决策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天、地、将、法、德。
天指的是气候、时间等自然因素;地则包括地理环境、地势等;将指的是将领的能力和品质;法则涉及战争法度和制度;德是指军队的道德品质和士兵的忠诚度。
3.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孙子认为天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很大,包括阴阳、寒暑和时间节制等。
4.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继续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地域的险易、地域的广狭以及生死存亡的考量。
5.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这里,孙子明确指出将领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明等五个品质。
6.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孙子认为法度的制定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包括纵横捭阖、依法行事和重点使用兵力等。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对于勇多谋少、骄横轻敌的将帅,采用“卑而骄之”、“勇而示怯”之法,使其越加狂妄,贸然动兵而落入圈套;
对于脾气暴躁、情绪大起大落的将帅,采用“怒而挠之”、“诱而辱之”之法,使其忿而兴师,愠而致敌,导致失败;
对于好大喜功、贪图小利的将帅,可以使用“诱之以利”、“顺详敌意”的战术,使其求胜心切,轻率出战而陷入被动。
“廉洁,可辱也。”廉洁本是美德,可是过于追求个人声名,就会被敌利用,对其侮辱使其失去理智,引起上钩。
“爱民,可烦也”将帅在决策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过于溺爱百姓,会受到各种牵扯,耗时费力,贻误战机,使敌有机可乘,故意用兵扰民,诱其出战,误入圈套。
“将有五危,用兵之灾”,孙子的这一思想启迪我们,对敌将实施攻心战术,一定要针对战将的性格和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夺心之术,才能收到奇效。
这时,李牧见时机已到,派精兵16万人设下埋伏,尔后让边民和部分士兵将牲畜全部赶出来放牧,以诱匈奴来抢。匈奴单于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杀死匈奴骑兵10万余人,此后,一连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骄纵敌将,隐强示弱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之初,我军抓住美军将领高估自己、轻视我军的心理,在敌向我发起试探性进攻时,()我先后主动撤出飞虎山、德川等地,以小股兵力节节抵抗,又将3个军撤到云山以北,诱使敌人大胆地向我预定的战场冒进,使其兵力分散,战线拉长。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文:浩瀚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三部分,将军可夺心。
一、兵法解析
将军可夺心。
意思就是:
悟透《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悟透《孙子兵法》—军争第七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多种因素,多种内因与外因较量的结果,胜负的结果取决于过程,取决于战场上拥有的主动权。
该篇讲述的“军争”,就是对胜利有条件的争夺和占有。
夺取最后的胜利,必须要准备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血的代价,胜利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胜利只属于哪些老老实实愿意做艰苦乃至笨拙工作的人。
战争中,谁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够克敌制胜。
军争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军队指挥者懂得夺取主动权的重要性并试图解决如何夺取主动权。
为了直不得不迂,为了利不得不承受患,这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矛盾的双方都是对立的,这种深刻的辩证法又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体育竞技赛中的赛跑,获胜者在终点冲刺的那一瞬间,其实关键在于奔跑的过程。
农夫种庄稼,没有播种、耕耘、管理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丰收的喜悦。
成功不是偶然,不劳而获是幻想,其实,万事都是因缘的转合。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战场上,要寻找“看起来”迂回曲折的途径,化不利为有利;要懂得权变,要随机应变,变不利为有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不现实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说明一个人要是没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努力,运气、机遇就永远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就算遇到了机遇垂青,也只是昙花一现。
运气和机遇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优势资源,追求者众多,然而获胜独占鳌头者只有一人,在强者面前永远都是通吃。
弱者,运气和机遇永远和他们无缘。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主动权是影响战胜胜负的关键。
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可以取得优势。
两军作战,过程极为重要,如何先敌占领战场重要地形和掌握有利战机,是两军相争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战争过程中这个关键问题,战争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孙子兵法评注(军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之7军争篇破译版

【军争篇】孙子说:根据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比争取有利先机、掌握主动权更困难的了。
军争之所以难,是因为要变迂远为近直,转不利为有利。
因此,采取迂回的途径,用利益引诱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真正懂得“变迂为直”的将帅。
军争有利有害。
如果出动全军携带全部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而无法及时到达;但如果丢下辎重轻装前进,就难免损失一些物资装备。
如果让将士轻装简从,昼夜不息地急行军,奔走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那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而且健壮的士卒在前,疲弱的在后,按常理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如期到达;如果急行五十里与敌人争夺先机之利,那先头部队必然受挫,一般也只有半数的人可以如期到达;即使是急行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如期到达。
所以,军队没有装备辎重便不能生存,没有粮草供应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一样会灭亡。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能与其结盟;不了解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作战;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因此说,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策略基础的,以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与否,并依照具体情况来灵活指挥军队集中或分散。
因此军队应该快速行动时就要迅疾如风;应该缓慢行进时,队伍就要好比森林一样森严不乱;当攻城略地时要像烈火般迅猛;驻守防御时要如山岳岿然不动;当军队需要隐蔽时,就要如漫天阴霾,不可揣测;而出击时则应该像万钧雷霆,排山倒海。
夺取敌人的财物,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则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
总之,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只有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帅,才能赢得胜利,这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军政》上说:“用言语指挥听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势指挥看不清就用旌旗。
”金鼓旌旗这些工具是用来统一军队视听的。
军队行动统一以后,那么勇敢的将士不得擅自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独自后退,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孙子兵法军争篇感悟

孙子兵法军争篇感悟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其中的军争篇是《孙子兵法》中的一部分,探讨了战争中如何制定战略、组织军队以及应对敌方策略等问题。
通过学习《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我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一、灵活运用战略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善之善者”指的是能够巧妙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不仅要有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有智慧和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如果我们能够像孙子那样灵活运用战略,善于化解危机和解决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成功。
二、统一指挥,协调行动另一个我从《孙子兵法》中学到的重要教训是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的重要性。
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指挥官不能做到统一指挥,下属部队就会失去组织性和纪律性,最终导致失败。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团队成员不能够统一意见、协调行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沟通协调,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保证整个团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三、了解自己和敌人《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对自己和敌人的了解。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并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对手的能力和战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竞争和挑战。
四、以和为贵《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只有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战斗带来的损失。
他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尽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激烈的行动。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
007《孙子兵法》导读·军争篇

《军争篇》全文
• 【全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 者,以迂回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 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 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 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 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 亡,无委积则亡。
•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 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 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 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 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 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 兵之法也。
【原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为,有也。《孟子·滕文公上》:“夫滕, 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赵歧注:“为,有也。” 曹操注:“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梅尧臣注:“军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 【译文 】军争是有利的,军争也是危险的。
【原文】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
【原文】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三十里”二句:曹操曰;“道近而至者 多,故无死败。”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无死亡。” 梅尧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胜也。” 【译文】奔赴三十里去争利的话,就会有 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
【原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
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注:“无此三者,亡之道也。”“三者”谓 辎重、粮食、委积也。张预注:“无辎重则器用 不供,无粮食则军晌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 皆亡覆之道。”委积,物资储备《周礼·地 宫·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郑玄注 云:“少曰委,多曰积。” 【译文】然而,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军队 没有粮食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物资储备就会灭 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军争篇》
《军争篇》初次阅读感觉杂乱无章,前面和后面的联系感很脆弱,整体而言无体系感,可仔细思考中,发现其中涉及的各种战争要素又紧密相连,我在前面篇章所用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失效了,于是我竭尽思考,决定用一种新分析方法解剖孙武的思维模式。
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建模法”,俗称就是以军事模型的方式进行推演,哲学上称之为动态的研究。
通过我对孙子兵法的仔细研究,发现前六章是孙武对影响战争因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体系性和逻辑性较强,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
打个比方,犹如医学解剖中,把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全部分离出来,就单个器官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
自《军争篇》开始,就要把所有器官全部安装回原位,研究这些器官是在人体中如何运行的。
前六章是将战争完全“肢解”,研究战争的本体属性以及影响战争胜利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军争篇》里就要把这些属性和因素放在战争中动态分析,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作用。
在《军争篇》里孙武先假定了A、B两方的军事条件各方面同等,这是一个大前提,虽然孙武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推理出来。
孙武本篇研究的对象是“军争”,论述的是两军如何争夺战争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达到克敌制胜。
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理想状态的模型:理想模型下,军争会有三种状态,先假设优势=1,劣势=—1,平势=0,
对于我方军争遵循的准则: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而对于敌方,则要设法: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在这六种情况中,最困难的是我方第(3)情况和敌方第(3)情况。
理想状态下,根据数据统计,两军相争会出现九种情况,应当要仔细研究并找出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体两面性,战争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军争的利害两面取决于两大要素:军队和辎重。
军争过程中如何处理军队、辎重与所争优势的平衡问题?孙武给出了如下分析,首先先分析了在舍弃辎重的情况下,(1)长距离争利(2)中距离争利(3)远距离争利,这三种情况对军队所造成的影响,并强调了辎重对军队的战斗力的影响。
对此,我设想的处理原则是: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如何在战争过程中贯彻执行军争原则?
首先,军争要“知情”,这一原则贯穿整个《孙子兵法》始终,不知情就无法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不能正确的预测,在此基础所做的行动也注定将失败,这是军争的总原则,不论论战场的情况如何变化多端,都要把这个原则放在首位来考虑,背离这个原则一定会失败,切记!
其次军争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为行军和作战,根据孙武的表述,行军要遵循六字诀:快、慢、猛、稳、隐、迅(意为迅雷不及掩耳,与快相比,具有突然性),要把握行军六字诀在不同情况的适用;而作战则要:(1)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参考《作战篇》;(2)占领战略要地,派重兵守卫;(3)最后要做到权衡利害关系行动
孙武引用《军政》谈论的治军,通过对战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决定军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军队和辎重,前者属于动态因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大,因此孙武重点论述了治军的重要性,分析了四点影响治军的因素。
其中第(1)解决的军队的号令问题,正如孙武所言,军队号令可以有效地提高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2)孙武对军队又进一步划分,分为士兵和将军,针对两者的特点不同又设计出了不同的策略:士兵无士气,则士兵战斗力弱,故而要治气;将心乱,则军队指挥乱,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故将军要治心
(3)论述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受目的地远近、军队劳逸状态、饱饥状态的影响
(4)在军队的用兵方面,这里孙武简略另外两种情况,除了文中论述的①不攻击阵容严整的军队;②不攻击实力雄厚的精锐军队;还要③攻击那些秩序组织混乱的军队;④攻击那些实力弱小的军队,这是要灵活驾驭军队的原则
《作战篇》有言: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武提出了三类用兵原则,共八种用兵情形:(1)高陵和背丘等地形对用兵的影响;(2)敌人的示形伪装、精锐部队、诱敌部队不要攻击(3)对于归国的军队,包围的军队和陷入困境的敌人所要注意的情况。
孙武虽然提炼出来这些用兵原则,但是也要遵守上面所提到的“用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的原则”。
例如对于(1)情况,即使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若敌方防守不严密,兵力有弱小,有机可乘,则可趁机夺取;
对于(3)归师情况,我曾阅读贾诩传,讲述曹操南征张绣时,忽闻袁绍来攻击其老窝,于是下令撤退回救,张绣强行追击,贾诩不许,果然被击败了;失败之后,贾诩又急忙建议张绣攻击,这次大败曹军,获得胜利,利用曹操这次大胜以及急迫退兵的心理。
这其中一失
一得值得反思,充分说明了用兵要灵活多变,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做出抉择,不可拘泥于固有形式;
对于(3)穷寇勿迫,我想到了背水一战的韩信,根据自己的军队是新兵的劣势,借敌人的强大兵力优势将自己的新兵变成穷寇,激发出军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斗志,同时表面上又迷惑敌方的将领,造成敌方将领骄傲自大,用兵上则表现为轻敌冒进,果断诱敌深入,另一边又派出伏兵攻击敌方大营,易其旗帜,击溃敌方的军心,最终大败敌军,获得胜利;在背水一战中,韩信在此次战争中充分遵循了《军争》开篇所说“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韩信的用兵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地,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