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综合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一)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公欣然..曰( ) 2.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古代像谢道韫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示例吗?(二)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思而不学则殆.()饭.疏食饮水()2.翻译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3.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两个。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三)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教学相长.也()虽有至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古文阅读训练30篇(无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2)“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1.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
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 )斩尽杀绝( ②)绝处逢生( ③ ) 美妙绝伦( ④)绝大多数( ⑤)悬崖绝壁( ③ )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② ) 心怀不善 ( ③)多愁善感 ( ④ ) 善始善终 ( ⑤)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②)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 者大乎? 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 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 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知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①句子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知音。于是就就把琴摔了, 终生不再弹琴。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知音难求和失去知己的悲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7题。 两小儿辩日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有 听见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huì ) 鸿鹄将至(hú ) 7.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 奕 秋∕ 诲 二 人 奕 8.解释红颜色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 擅长 ②惟奕秋之为听 只、单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弓箭 ④虽与之俱学 共同
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
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伯牙奏琴,心中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说道:“(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啊!那巍峨雄伟的气势就如同泰山啊!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钟子期是真正了解俞伯牙的,是俞伯牙的
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答:应该善于思考,敢于提问。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2.解释下列红颜色的词。
⑴两小儿辩斗( 争辩,争论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 距离 )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到 )( 热水) ⑷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
⑸孰为汝多知乎( 谁 )(通“智”,智慧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 盂( yú ) 汝( rú ) 沧( cāng) 孰( shú ) 多知( zhì)乎
小学文言文阅读
昌平中学 黄玉海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 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子中有颜色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拜见 于是,就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给„„看 曰:________ 说 示:________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 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 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 什么? 答: 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
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