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45)

合集下载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明末清初社会背景与思想活跃局面的关联
- 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导致明朝衰落,清朝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 动荡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
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让学生探讨文化教育变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文献资料:推荐学生阅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原著,如《明夷待访录》、《日知录》、《搔首东窗记》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
(2)历史地图:提供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进步、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3)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明宫十三陵》、《康熙帝国》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认知。
答案: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仍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如数学方面,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他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文方面,有第谷的《天体运行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优质教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教学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2、理解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活动】授课过程一、阅读教材,自学释疑(一)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空前尖锐。

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江南的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1、李贽及其“异端”思想:破除迷信崇拜,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男女平等,倡导个性自由2、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经世致用”。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影响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

……代表了宋明之世知识分子批评精神的最后一阵隆隆潮音”。

黄宗羲的“走得最远”指的是()A.喊出了“工商皆本”的市民心声B. 代表了知识分子批评君权的极端C.实现了唯心到唯物的思想转换D. 提升了反礼教非儒学的理论水平2.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曰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A. 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B. 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比较混乱C. 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D. 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3.“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顺民”(顺应百姓的欲求)、“安民”(百姓安心生产生活)、“养民”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1619~1692)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

这反映了()A.明末清初古代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B.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C.明清新经济现象奠定新思想的基础D.明清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的影响4.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

这主要是因为()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实质上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君主专制逐渐加强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思想体系日趋完善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1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17张PPT)

材料三:……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 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然 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人民版《必修三》P21
五、真的挑战正统观念?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近代思想家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拓展提升二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材料一:英国的洛克(1632—1704年)认为,君主和政府的 权利来源于人民,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 利。这些主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 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材料二: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 法学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认为民主政治及 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利分立。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 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二: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
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学校》
材料三: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 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以天下
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
——庞天佑《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思考三位思想家在治学方面提出什么观点挑
战了正统?
经世致用
经世:治理世事、经国济世; 致用:学用结合、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 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基础达标]1.(2018·开封高二期末)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去人欲”,主张()A.人文主义B.仁爱精神C.尊重人性D.个人主义答案 C解析李贽认为人都有私心,穿衣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

所以李贽主张尊重人性,反对“存天理,去人欲”。

2.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这说明李贽()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挑战正统儒学权威D.大力批判道家学说答案 C解析李贽大胆地向封建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正是由于他对正统思想的怀疑和挑战,才被称为“离经叛道”者,故选C。

A、B叙述不符合史实;D说法错误。

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 C解析由材料“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李贽则……”等关键信息可知,李贽的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这也就说明了李贽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所以答案选C项。

4.(2018·洛阳高二检测)下图中的条幅是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批判君主专制”和“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判断这是黄宗羲的思想。

故选B项。

5.某高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答案 C解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推动了黄宗羲思想上“工商皆本”的产生,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习目标]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和《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1.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众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提示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和明清易代的激烈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冲突;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的禁锢;外部环境,西学东渐,西风渐入。

2.(教材第19页学习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提示李贽的这一认识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否定,是对“私欲”和个性的客观肯定,表现了他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精神。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三大进步思想家2.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①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②政治上,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①他的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他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思维点拨]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3.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4.提示(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人物生平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有官弃官 有家弃家 有发弃发
7
请思考:从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 这两则材料中我 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 们可以看出李贽 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 什么样的“异端”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 思想? 人乎?
3
社会拜金逐利风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 气盛行 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 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 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 全家的希望上京了。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 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着又 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 “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 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 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 的习气。
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 他看到大街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 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 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 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 商业阶层壮大。 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
主要线索
春秋 兴起
战国 形成
秦朝 遭到打击
宋明
西汉汉武帝
正统 明清
魏晋南北 危机
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
专题1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思考:
十七世纪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 下逐步迈向近代化;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涌现了 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使明清之际成为继百家争 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那么, 明清之交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呢?

人民版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 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 以为知,必矣!”
——王夫之《尚书引义》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 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 静,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 内篇》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 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 来采访采纳。
黄宗羲的批判思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 (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顾炎武
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 之 人 …… 自 公 卿 大 夫 至 于 百 里 之 宰 , 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 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 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顾炎武《日知录》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 张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 求,具有民主色彩。但未能突破封建制 度的束缚。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黄宗羲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 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1.明代废宰相,设内阁 2.宦官专权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理 学生对思想史的学习热情较高,但需要深入思考 思 维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深
度思维能力较弱
知 识 学生到必修三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教
师有必要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一步学习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结合
设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三、教学目标
依据现行标准意见,借鉴新版课标成果 整体把握三维目标,适当渗透核心素养
重视实学 工商皆本 史哲求是
明线:家国与个人 暗线:儒家与时代
五、教学过程
历家国之痛 反思时弊
反对空谈 返回六经
怀家国之忧 求索治道
观家国之运 何去何从
批判 君主专制
提倡 经世致用
揭露君主集权 提出改良方案 基于民本思想
重视实学 工商皆本 史哲求是
明线:家国与个人 暗线:儒家与时代
个人 经历 儒学 发展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结合
设置
教学目标 匹配
学情分析
适合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四、教法学法
教法:史料解读分析法,引导探究法,通过教师讲授与 学生阅读结合,运用史料实证,理解历史事实。
学法:解读分析材料,树立论从史出观念,通过自主探 究学习,形成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解读 时代特征,树立时空观念,内塑家国情怀。
政治
经济
文化
设计意图: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社会背景
五、教学过程
历家国之痛 反思时弊
反对空谈 返回六经
怀家国之忧 求索治道
观家国之运 何去何从
批判 君主专制
提倡 经世致用
揭露君主集权 提出改良方案 基于民本思想
重视实学 工商皆本 史哲求是
明线:家国与个人 暗线:儒家与时代
个人 经历 儒学 时代 发展 特征
五、教学过程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使得纲常坠地,道德沦丧,虚伪阿谀之风 盛行,严重地毒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空气;文化专制主义的伴行,又 使思想领域一家独尊,万马齐喑,空谈成风,官学完全沦为维护专制统治、 阻碍社会进步的工具。……处在幼稚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其鲜活的形 象向旧传统发起挑战。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朴学思潮…》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易白沙……早岁读梨洲、船山、亭林遗书,于是 有革命之志,“故多与民党要人交”。……著《帝王春秋》,揭露历代 帝王荒淫腐朽、残暴害民的罪恶。孙中山为这部书题写书名。章太炎在 《易白沙传》中也称誉这部书“神采有异”。
——根据本课教材“材料阅读与思考”整理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真的没有改变家国命运吗?
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提出改良方案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并概括共同点二,培养史料实证观念。
五、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找出三位思想家对于国家政治的核心观点。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 ……改姓易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思考:1、刘宗周是如何看待理学与西洋的关系? 2、你如何评价刘宗周? 3、刘宗周的现象具有怎样的代表意义?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承接宋明理学引出空谈误国,关注家国之痛
五、教学过程
对于明朝的灭亡,感到最沉痛的是明朝的遗民,……明朝为什么灭亡, 是反思的核心内容。……重要原因,就是所谓“清谈误国”。……要治国 平天下,应该怎么办呢?顾、黄、王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得出 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回到六经”。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
设计意图: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三大思想家的局限形成历史解释。
五、教学过程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亭林称“刀绳俱在,无速我 死。”……为远庖厨以离腥膻,他选陕西华阴作栖息地,从此不再踏入京 城一步。……
康熙十九年,朝廷下诏督抚以礼敦聘黄宗羲,黄称病不应,在复函中 称:“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馆”,只因老病缠身,望“圣天子怜而行 之”。……比照从前“夷狄”之类的怒斥,当属礼尚往来了。 ……
明线:家国与个人 暗线:儒家与时代
重视实学 工商皆本 史哲求是
五、教学过程
目次
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 取士 建都
方镇 田制 兵制 财计 胥吏 奄宦
设问:除了“实学”,还有什么方面的思考成果?
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 评专制。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设计意图:以《明夷待访录》为例,设置过 渡问题,导出批判君主专制环节。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模块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展 转变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政治诱因 工商业发展、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末清初
的思想活 跃局面
横向对比
西方现代 民主思想
奠定 基础
维新、共和思想的传播
二、学情分析:挖掘学生“最近发展区”
以教材分析为基础,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和学生基础,从知识、思维和心理层次展开学情分析。
顾炎武的弟子潘 耒将《日知录》 内容按学术门类 归为八个方面: 经义、史学、 官方、吏治、 财赋、舆地、
典礼重、视艺实文学。
(王夫之)喜从 人间问四方事, 至于江山险要、 士马食货、典制 沿革,皆极意研 究。过程
目次
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 取士 建都
方镇 田制 兵制 财计 胥吏 奄宦
五、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找出三位思想家对于国家政治的核心观点。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分享天子
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
顾炎武的弟子潘 耒将《日知录》 内容按学术门类 归为八个方面: 经义、史学、 官方、吏治、 财赋、舆地、
典重礼视、艺工文商。业
(王夫之)喜从 人间问四方事, 至于江山险要、 士马食货、典制 沿革,皆极意研 究。
——《船山遗书·姜 斋公行状》
设计意图:根据代表作分析三大思想家重视工商业,论从史出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他虽然关注民生, 承认民众物质需求的 合理性, 但是, 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利”的层次上, 而没有上升到“权” 的高度。民众的一切, 终究还是需要依靠圣君贤臣的给予而已。
——允春喜《论黄宗羲对君臣民关系的构想》
设问:结合材料和必修一有关知识分析:黄宗羲的思想是否属于近代民主 思想?
身奉六经 心系家国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说课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
明末清初 的思想活
跃局面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 表作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提倡 个性”“批判专 制”等主张的思
想价值
一、教材分析: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
——李申《简明儒学史》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设计意图:承接“清谈 ”,引出三大思想家, 点明“遗民”身份,导 出“回到六经”
五、教学过程
历家国之痛 反思时弊
反对空谈 返回六经
怀家国之忧 求索治道
观家国之运 何去何从
明线:家国与个人 暗线:儒家与时代
五、教学过程
顾炎武做学问的特点是重视史实的考察,特别是那些和儒学关系重大的 事实的考察,……希望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汲取古人的思想营养,提出对 今天有用的治国方略。……(黄宗羲认为)“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 学。……治学必以六经为根柢”……王夫之……在自己的住所“观生居”题 词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要以一人之力,对六经 的思想作一次全面的阐述和整理。……他期望着,将来有一天汉族人的统治 恢复,新的王朝会用他的著述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揭露君主集权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并概括共同点一,培养史料实证观念。
五、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找出三位思想家对于国家政治的核心观点。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
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
未上升到权力的高度,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
突而不破
五、教学过程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很多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大胆的 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无论这些思想家批判的言辞多么激烈,他们 都没有对已经十分成熟的儒家文化做出结构性的突破。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设问:结合材料和必修二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未能迈 入近代的门槛?
——李申《简明儒学史》
设问:1、三大思想家要从“六经”中寻找什么? 寻找治国之道 2、“回到六经”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思想? 经世致用 3、他们从“经”和“史”中开出了怎样的“生面”?
设计意图:材料解读并分析,引出下一环节。
五、教学过程
目次
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 取士 建都
方镇 田制 兵制 财计 胥吏 奄宦
王夫之晚年归隐,写了很多的文章和书,二百年里没有传世,直到道 光咸丰年间,才刻成《船山遗书》。
——李海生《中国学术思潮史—朴学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改变家国命运了吗?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