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题
浙江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选择题(人民版)

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着,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6.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9.浙江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列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①灵隐寺②永嘉牌楼③衢州孔庙④岳飞祠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加强训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第1课:百家争鸣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D.主张“德治”2.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
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3.“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而不需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就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5.《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礼法并施 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 D.君贵民轻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的是( )A.崇尚自然B.“仁政”C.“兼爱”“非攻”D.法、术、势相结合7.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8.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A.李耳B.朱熹C.孟子D.荀况9.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卷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3分,第三小题5分,第四小题8分,第五小题8分,共40分。
)31.⑴答:民本思想(1分)。
⑵答: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取信于民(1分)。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1分)。
⑶答: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1分)。
⑷答:唐太宗君臣吸取隋亡教训,出现了贞观之治(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史实无错误即可,1分)。
32.⑴答: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1分)。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4分)。
⑵答: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2分)。
⑶答:材料四的主张(1分)。
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2分)。
⑷答:材料一的主张(1分)。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分)33.⑴答:核心是“仁”(1分)。
⑵答: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1分)。
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分)。
⑶答:李贽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1分)。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渐趋衰落(1分)。
.34.⑴答: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
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1分)。
⑵答:黄宗羲:农工商皆本(1分);雍正帝:重农抑商(1分)。
⑶答: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是历史的进步(1分)。
雍正帝的观点是落后的(1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1分)。
35.⑴答: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1分)。
他的主张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成为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基础(2分)。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47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8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和《老 子》,充满着哲理 和东方智慧。
(1)简介:春秋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张
唯心主义
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 变;(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台 风 来 了 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
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b“弱者道之用 ”
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消极保守 材料:小国寡民。违…背…甘潮其流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民 思儒本想学特以色德:治民仁、民德贵治君、轻教君化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思 想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及答案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 (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卷答题卷

.高二《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答题卷友情提示:⒈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⒉本答题卷共4页,两大题,35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⒊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一、单项选择题。
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3分,第三小题5分,第四小题8分,第五小题8分,共40分。
)31.⑴⑵⑶⑷32.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1分)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4分)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2分)⑶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1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2分)⑷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1分)原因是什么?(2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C 、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B 、强调“理”大于“法” D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题(太白中学高20XX 级)、选择题(每题 2分,合计48分)1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家2、一位外国友人问你 “Th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是中国 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你的正确回答应是3、“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战国时期,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应是A 、庄子B 、墨翟C 、商鞅D 、荀子4、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 、压制知识分子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 、完善法律机制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5、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6、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的学派应是 A 、Li ErB 、Zhuang ZhouC 、Meng KeD 、Xun KuangA .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 民为贵,君为轻思想7、《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 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8、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此话意在20、9、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B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C 、 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 、 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10、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天地为万物之本”11、关于明清之际出现的“工商皆本”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A 、 改变了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B 、 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C 、 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D 、 动摇了自然经济在传统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 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14、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最早应该出现在A 、春秋B 、西汉C 、唐朝 15、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 .16、 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心学的开创者分别是A 、周敦颐和程颐 C 、朱熹和王阳明17、 下列言论,不属.于.. “二程”的思想的是A 、以人为本B 、反对苛政C 、以理服人、为政以德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A、B、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8、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朱熹认为理气一体,但理先于气,这种宇宙观属于 ( )A 、客观唯心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主观唯心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19、 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已经走向极端,主要是指这种学说()A 、极力维护君主专制B 、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C 、主张人们忍耐、顺从D 、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C 、 D、 人伦者,天理也”心即理也”A .“心外无物”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的是12、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13、 ( D )明朝准备的材料是( B 、朱熹和陆九渊 D 、周敦颐和王守仁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A 、重农抑商的思想 C 、工商皆本的思想22、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A 秦代B 、汉代2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2)指出继孔孟之后,你认为对儒学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位人物,并分别简述你选 择他们的理由。
(6分)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C.王阳明的“心学”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这体现了他的( 、限制君权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 () C 、唐代D 、宋代A.荀子、董仲舒B .荀子、 孟子C.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24、韩非子、 董仲舒“君子之为学也,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B.尊崇道25、本专题的主题是: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完本专题后, 春秋至清代,儒学在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1)概述自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20 分)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 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到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发夹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她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 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上册)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主要历史作用。
(4 分)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 。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 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 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 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 “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 分)材料四 明清时期 ……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伦理,对 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理性,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 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4 分)中国史教程 .古代卷》(8 分)参考答案 : ADBBA ADACA DDABC BDADC CBDD 25、(1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 加以丰富和发展。
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②秦朝:低潮。
主要原因:秦朝以法家治国, 焚书坑儒” ,儒学遭受打击。
( 3 分)从经济、政治、文化、阶级等方面分析)5 分)③汉代:改造发挥,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主要原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 5 分) ④魏晋南北朝:儒学陷入困境。
主要原因:受道教、佛教的冲击。
3 分) ⑤宋明:复兴重建,进入新阶段,。
主要原因:儒学面临困境,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士 大夫们努力复兴;唐宋时期,儒、佛、道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5 分) ⑥明末清初:批判继承。
主要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析。
5 分) 2 )董仲舒和朱熹。
理由:结合主要主张回答。
(6 分) 26(1 )意义: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
( 4 分) 2)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分) 3)传统儒学及孔孟之道以仁义、礼法、伦理为为核心;两宋 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 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 4分)4)主张:倡扬民族气节, 批判君主专制; 反对空谈理性, 提倡经世致用; 批判宋明理学; 重视工商业发展。
(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