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我国大陆心脏起搏状况及最新进展

LVED≥55mm、 QRS波≥120ms伴有心脏不同步)
CSPE适应证 — Ⅱb类
1. 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 心室起搏依赖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Ⅲ-IV级
2. 对心室起搏依赖, 常规心脏起搏后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IV级
3. QRS时限<120ms符合I类适应证其他条件,经 超声心动图或组织多普勒检查,符合下列不 同步条件任两条者:
Right Ventricular Lead
CRT
改善房室 同步性
改善左心室内 同步性
Yu C-M, Chau E, Sanderson J, et al. Circulation 2002;105:438-445
心脏再同步治疗机制
LV RV
房室同步化 左右室同步化
左室同步化
左室充盈时间延长 二尖瓣返流量减少 同步收缩射血量增加
7.3 5.5
0
All Cause
Sudden Cardiac
Baldasseroni S, Opasich C, Gorini M, et al. Am Heart J 2002;143:398-405
改善左右心室 同步性
Right Atrial Lead
Left Ventricular Lead
IIa :无 IIb: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扩张型心肌病,
伴随 PR间期延长, 起搏证实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C)
• Ⅲ:(略)
2000年NASPE 否定其疗效
2002年心脏再同步适应证依据 (CRT)
临床
主要入选标准
试验 NHYA分级 LVEF QRS宽度
Path-CHF Ⅲ-Ⅳ级 <0.30 >120ms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心脏起搏器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心脏起搏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其中,心脏起搏器是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心脏起搏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在本文中,我将着重探讨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原理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心脏起搏器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而其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当时,医生们使用外科手术对心脏进行电刺激,以达到起搏的效果。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手术本身就会对心脏造成损伤。
随着技术的进步,心脏起搏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现代心脏起搏器能够通过无线电信号远程控制,而且还可以与其他医疗设备联动使用。
这一系列的突破性改进,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二、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原理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心脏本身的起搏系统。
当心脏发生衰竭时,心脏起搏器会向心脏里发送电信号,使得心脏继续跳动。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心脏起搏器内置的晶体管。
晶体管是一种电子元器件,可以控制电子流的方向和强度。
在心脏起搏器中,晶体管会接收低电压信号,然后将信号转换为高电压信号。
高电压信号会被送到心脏里,从而引发收缩,这样就可以实现心脏的起搏效果。
三、心脏起搏器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心脏起搏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现代心脏起搏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电池寿命的限制、电子元器件的稳定性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一方面,未来的心脏起搏器可能采用更加先进的电池技术,比如太阳能、振动发电、自悬浮发电等。
这样可以缓解电池寿命的问题,减少患者更换电池的频率。
另一方面,未来的心脏起搏器可能使用更加稳定的元器件,比如有机半导体材料、纳米结构材料等。
这样可以提高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的发生率。
此外,未来的心脏起搏器还可能采用更智能化的设计,比如可编程起搏器、人工智能控制等。
2024版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CONTENTS •手术介绍与背景•术前准备与评估•手术过程详解•术后管理与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总结与展望手术介绍与背景01永久心脏起搏器定义01永久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式医疗设备,通过向心脏发送电脉冲来调节心跳速度,保持心脏正常节律。
02该设备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植入皮下,导线通过静脉插入心脏内部。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严重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某些心肌病、心脏手术后遗症等。
禁忌症活动性感染、严重出血倾向、未控制的恶性肿瘤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心脏起搏器技术不断发展,经历了从体外到体内、从临时到永久的演变过程。
现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同时,新型起搏器不断涌现,如无线起搏器、可充电起搏器等,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术前准备与评估02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目的、风险和预期结果,确保患者充分理解。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如术前禁食、停用某些药物等。
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手术可行性。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以排除手术禁忌症和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年龄、合并症、心功能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术前检查与评估解释手术风险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复杂性有关,以及医生将采取的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鼓励患者提出问题,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手术风险并做出知情决策。
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电极脱位、心包填塞等。
手术风险告知手术过程详解03麻醉方式选择局部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全身麻醉对于不能耐受局部麻醉或需要更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全身麻醉。
植入位置确定静脉植入通过穿刺静脉血管,将导线植入心脏内。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脏起搏器技术也在逐步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心脏起搏器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其成为了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心脏起搏器最早的形态是1950年代产生的外部心脏起搏器,这种起搏器需要手持起搏器电极,对患者进行心脏刺激,来调整心律。
但这种方式非常不方便,且电极与人体接触区域易受感染,因此很快就被内部心脏起搏器所替代。
内部心脏起搏器是通过手术将起搏器植入到患者的胸部,以便长期监测和治疗心脏疾病。
最早的内部心脏起搏器体积较大,且无法自我监测,需要定期手动调整。
196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带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心跳节律,同时也开启了心脏起搏器自动调节技术的新篇章。
二、心脏起搏器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器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现在的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医生之间的远程数据交互,实时监测病情并自动调节,为患者带来极大便利。
此外,心脏起搏器还通过生物特性介入和实时心电图诊断等技术改良,使其在预防心脏疾病和心律失常方面更加精准和有效。
比如,现在的起搏器可以智能地分析心跳节律和心室收缩力度的变化,根据不同的病情自主调整起搏频率、延迟等参数,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三、心脏起搏器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比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中,可以更加精准和快速地预测心律失常、分析心脏健康状况,为病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治疗服务。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为微型化、高效、透明的心脏起搏器,为病人提供更加隐蔽和精准的治疗。
总之,心脏起搏器技术在不断地迭代和升级,有望为心脏患者带来更加先进、精确的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伴随下,取得更加重大的发展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临床应用意义

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临床应用意义心脏起搏器是一种能够调节心脏电信号传导的医疗设备,在下丘脑-垂体-肾素-抗利钠肽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电极向心脏传递电信号,从而帮助调节心脏起搏和心律失常的情况。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迅速,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
首先,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追求更小型化、更微创的设计。
传统的心脏起搏器较为庞大,植入手术也相对复杂。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器械的创新,现代心脏起搏器已经实现了微型化设计,使得其植入手术更为简便、创伤更小。
这一趋势的发展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起搏治疗的可能性,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还包括智能化和个性化命名设计。
智能化的设计让心脏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节。
例如,一些心脏起搏器可以根据患者的运动或者情绪状态,自动调整心率的频率和幅度,以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
这种智能化的设计能够提高起搏治疗的效果,并且大大减少了对患者的不适感。
此外,个性化命名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可以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识别和调节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也引入了新的功能和特性,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例如,双腔心脏起搏器可以同时调节心房和心室的起搏功能,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输出量。
另外,一些心脏起搏器还加入了心脏能量透传技术,通过电信号的传导,促进心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心肌病变等心脏疾病。
这些新功能和特性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领域,使得更多的心脏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在临床应用方面,心脏起搏器技术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心脏起搏器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的情况,会导致心脏起搏功能的紊乱和心脏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停跳。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传递电信号,恢复心脏正常的起搏功能,保证心脏有效地收缩和排血,从而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课件

THANKS.
新型材料在心脏起搏器中的应用
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心脏起搏器的 耐用性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
命。
新型材料还可以改善心脏起搏器 的生物相容性,减少对周围组织
的刺激和损伤。
通过使用新型材料,可以降低心 脏起搏器的重量和体积,使其更
加舒适和隐蔽。
心脏起搏器的挑战
05
与解决方案
电池寿命问题
总结词
电池寿命问题是心脏起搏器的一个重要挑战,需要定期更换电池,给患者带来 不便和经济负担。
06
例研究
成功案例一:某患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经历
患者基本信息
起搏器植入过程
患者年龄58岁,男性,因心动过缓症状就 诊。
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医生在患者胸前 切开一个小切口,将起搏器植入到预定位 置,然后进行电极导线植入。
术后恢复情况
结论
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 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患者生活质量得到 显著提高。
详细描述
目前的心脏起搏器电池寿命一般在5-8年左右,对于患者来说需要定期更换电池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也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提高电池寿命是解决 这一问题的关键。
起搏器感染问题
总结词
感染是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和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
详细描述
感染是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手术 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在手术后给予患 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伤口护理指导。
智能化感知技术
智能化感知技术
通过传感器和算法,使心脏起搏 器能够实时感知患者的心率和血 压等生理参数,自动调整起搏器 的参数,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
无导线起搏器---心脏起搏器领域的新飞跃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领域的新飞跃心脏跟身体其他脏器不同,心脏每天能自主跳动约10万次左右,平均每分钟在60-100次。
在人们休息时心脏跳动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心脏跳动的快慢都由“总控制室”控制着。
这个“总控制室”由窦房结和传导系统组成,“总控制室”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又包括房室结、房间束、浦肯野纤维、左右束支等组织,如果“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退化,导致心动过缓,患者临床表现为心跳慢(严重者每分钟心率低于40次),上述症状首选治疗方式就是植入起搏设备进行长期起搏,帮助心脏正常跳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患者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射器发射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再通过起搏导线传播所接触的心肌,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来治疗因为心律失常造成的严重临床症状。
起搏器的导线植入心房和(或)心室后的主要功能是心脏起搏和感知心脏跳动频率,当患者自身有心跳且心跳频率正常时,起搏器通过导线感知到心脏心率正常,则抑制起搏器起搏、不发射电脉冲,当患者自身心跳慢于起搏器设定的基础频率,则脉冲发射器发射脉冲,进行心脏起搏,维持患者正常心率。
心脏起搏分为临时起搏与永久起搏,临时起搏用于紧急或临时症状,比如心脏骤停和可能恢复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置放在患者体外,然后从股静脉植入导线,到达心脏的心房或心室;永久性起搏则使用于药物等手段不能解决的综合性病症,比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永久性起搏通常是植入到患者一侧锁骨的皮肤下。
自从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心脏起搏器的功能也被日渐完善。
同时心脏起搏器也成功地治疗与挽救了成千上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
起搏器也开始被人们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比如预防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随着医学的发展、起搏器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从非生理性起搏变成了生理性起搏,从心动过缓到抗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的同步治疗、电池寿命越来越长,功能越来越完善,目前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在广泛的临床使用过程中,传统起搏器经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方式的劣处也显现出来:传统起搏方式导致心室激动顺序变为从心尖向基底部激动,左侧室壁激动延迟,造成心肌产生不均匀增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异常。
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最全版)

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最全版)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我国的心脏起搏器研制和临床应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方祖祥、周金台、黄冶焯等老一辈心电生理和起搏专家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了我国第一代的植入式人工起搏器。
如周金台教授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研制了植入式VVI型(天津712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挽救了大批的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为我国心脏起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起搏电生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在临床治疗学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起搏器的研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起搏器的研发和临床有了新的可喜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起搏器在功能参数及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起搏器的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起搏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明显提高,核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也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但是植入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囊袋和起搏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仍然不容忽视。
有导线起搏器的不足研究发现有导线起搏器植入2-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9.5-12.4%。
有导线起搏器的并发症主要与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线的植入有关。
脉冲发生器埋于皮下,有囊袋内出血血肿风险,特别是对于需要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起搏器的植入存在感染的风险,特别是术后早期需要再次手术更换起搏器的病人感染风险升高15倍。
研究发现,所有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出现急性或慢性起搏器导线相关的并发症的患者高达10%。
起搏器电极经静脉穿刺植入,锁骨下静脉穿刺造成的气胸、血胸的风险可达1%;起搏电极促进血栓的形成,血栓栓塞的风险也很高,起搏电极的植入可造成血管的狭窄阻塞,起搏电极可引起感染甚至需要拔除电极才能控制感染,起搏电极绝缘层损伤引起起搏阈值和阻抗的异常,甚至出现起搏电极断裂。
另外,起搏电极还可能损伤三尖瓣瓣叶,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磁共振与远程监测
真实世界中,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MRI检查的真实需求,然而心脏起搏器患者是MRI的绝对禁忌症。
现有的兼容MRI起搏系统,如Accent起搏系统,拥有完备的MRI兼容电极,具备安全、方便的MRI检查条件,提供了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的一体化全面解决方案;不仅起搏器可以兼容核磁,ICD、CRTD也相继推出可以兼容核磁的型号。
但实践中能否安全、有效、顺利的进行MRI检查,需要心内科和影像科的共同协作。
有研究表明远程检测可以降低全因住院率及因住院而产生的卫生服务费用。
尽管在各种植入式心脏装置中RM 都有这种作用,但是它在CRT-D 植入患者中的效果却最明显。
另一项研究表明远程检测降低心衰患者总死亡率的61%,ESC指南也将具有远程监测的植入器械作为IIa类推荐。
总的来说,ICD以及三腔起搏器患者安装远程检测有很大收益。
植入式心电监护仪
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其实由来已久,之前主要用于发作不频繁但伴随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其能连续检测心电活动1~2年。
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这项心律失常的检测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心电监测及记录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逐渐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埋藏在患者皮下,长期监测患者在各种情形下的心电图。
监测的时间长,医生可通过遥测技术对其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复制和分析,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由于该装置为侵入式检查、费用较高,目前临床上仅用于少数晕厥原因不详、怀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临床研究证据的增多,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定会给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无导线起搏器
传统起搏电极导线可能磨损断裂等问题,这种情况下,一个无需静脉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囊袋的心脏起搏系统相比传统起搏系统有很多优势。
无导线起搏技术避免了导线的静脉植入与存留,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均为单腔起搏,无法提供双腔
起搏及感知,且无除颤功能,仍需进一步改善。
但是,目前两项研究的最大意义是证明了无导线起搏器在人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微创美观、无囊袋及导线并发症等优势必将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无导线起搏技术的迅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起搏治疗将进入“无线”时代。
左室植入的进展
自1999年心脏再同步疗法(CRT)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I类适应证,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
但是仍有很多因素制约CRT疗法的发展,包括植入成功率和术后疗效。
原因是由于心肌瘢痕、左室起搏位点、膈肌刺激、起搏阈值远期增高、左室导线脱位等。
随着植入工具和新型装置的研发推出,尤其是左室四极导线的应用,实现了“植入心尖、起搏心底”的指南推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RT的植入成功率、降低了CRT植入并发症、并提高了CRT反应率。
另外,在Quartet?左室四极导线基础上,左室多位点起搏MPP孕育而生,成为了2016年国际上心脏再同步疗法进展讨论的热点。
传统的双极心脏再同步CRT治疗中仍有30%左右的患者无反应,这与心肌疤痕的存在、室内传导不同步、起搏位置不理想等相关。
为了提高CRT的反应率,
通过在标准左室四极单点起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左室起搏位点,达到每个心动周期都有两个左室起搏点起搏更大范围的夺获心肌。
从2013年上市开始,MPP技术至今已有超过50篇的学术论文和大会摘要发表众多实验都表明MPP优于传统双室起搏。
远期疗效上,除了2015年Pappone 的一项随访1年的研究14显示MPP可以提高CRT反应率19%之外,2016年的两项大型研究也给出了答案。
左室导线定位的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严重左心功能不良的患者,其效果是肯定的。
但有研究结果表明,约25%~30%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CRT并未显示出明确的治疗效果。
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左室电极位置造成,心尖起搏和最晚激动部位起搏在2013ESC被归类为Ⅱb类,所以找到合适的左室电极位置比较关键。
目前三维超声指导左室导线定位与ECT评估是室导线定位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
CRT起搏模式进展
对于CRT与CRT-D的选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不足以证明CRT联合ICD优于单纯CRT。
CRT-D产生的潜在生存获益大于CRT-P,主流意见认为CRT-D在降低总死亡率和减少猝死方面具有优势。
HIS束起搏在欧美单中心研究不间断地进行,研究结果一致:与常规心室起搏部位相比对心功能的保护HBP表现突出。
永久希氏束起搏在心衰治疗的进展值得关注。
左室心内膜起搏对于传统CRT失败的患者也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50%)从技术上可行,具有安全性。
SyncAV功能则更进一步的提高CRT患者的反应率。
在启用时,SyncAV? CRT可连续监测患者的内在AV传导间期并调整CRT参数以更改患者传导,是双室起搏更加生理从而提高反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