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随访的现状和进展
起搏器功能及临床应用进展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的概念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是指起搏器的 工作模式及工作参数根据患者的需要及 心律情况作出自动调整以适合患者需要、 避免不利的心律、心率状态。
(一)、起搏频率的自动调节
几个相关概念
• • • • • 低限频率 上限跟踪频率(UTR) 上限传感器频率(USR) 运动频率 睡眠频率
(一)、起搏频率的自动调节
2 、自身房室传导优先的程控
(2) 房室延迟重复滞后 Biotronik Axios , Philos系列:可程控的参数有: off; 1---(1)---6
2 、自身房室传导优先的程控
(3) 房室延迟扫描滞后
监测到连续若干个周期 AS-VP 或 AP-VP时启动,房室 延迟间期自动延长Xms,并连续几个,若无自主房室 传导,则恢复原程控的AVDI Biotronik Axios ,Philos系列:可程控的参数有: off; 1---(1)---6
频率应答功能的参数
频率上升速度 有几种表示方式: (1)快、中、慢、或 很快,快、中、中慢、慢; (2)1-10、或1.0、1.5……7.0, 数值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3)用频率上升所需时间表示,15秒、30秒、60 秒,如Kappa700起搏器。 (4)Axios 1, 2, 4, 8 次/分
QT传感器
• 易受药物、电解质改变影响 • 不适合于AAIR起搏
频率应答功能的参数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内装有生物传感器,能感知 某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调节 起搏频率,其可程控的参数有: 最大传感器频率(USR) 感知阈值 反应速度 恢复速度
频率应答功能的参数
最大传感器频率:USR
不同的起搏器有不同的可调范围.
频率应答功能的参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和程控

患者如何正确使用程控功能
患者需要了解程控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他们应该定期进行随访,并 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或不适感。此外,患者还应该密切关注起搏器的电池寿 命,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约定的起搏器检查。
结论和总结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和程控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随访和合理使用程控功能,可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并降低并发 症的风险。
程控在心脏起搏器中的应用
程控技术在心脏起搏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需求智能 调整起搏信号的频率和强度。这种个性化的起搏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 果,并减少对患者的不适感。
Hale Waihona Puke 程控的优势和效果程控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智能调控,提高起搏器适应性,减少过度起搏和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样 可以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减少手术次数,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访的重要性和流程
随访是检测和评估患者起搏器的功能和性能,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的过程。 医生会定期进行随访,包括监测起搏器的功能,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及评 估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
心脏起搏器的程控功能
程控功能是指心脏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需求自动调整起搏信号 的频率和强度。程控功能可以增加起搏器的适应性,让患者在不同的活动状 态下都能得到合适的起搏支持。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和程 控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式,确保患者的心脏能够正常跳动 并维持稳定的心律。本报告将介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和程控功能, 以及它们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意义和目的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意义在于通过电刺激帮助心脏维持正常的跳动,解决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的病患。植 入起搏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因心律失常带来的病痛。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出院指导及随访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出院指导及随访1. 前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一项常见的心脏电生理学手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类手术后的患者需要严密的术后随访,以确保其安全和健康。
2. 出院指导2.1 饮食方面出院后的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饮酒可能会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避免大量摄入咖啡因,如咖啡、茶等•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2.2 活动和运动出院后的患者需要适当控制自身活动量,并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有规律、适度的运动。
建议在康复期内避免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如长时间踢球、游泳、慢跑等。
2.3 常规检查出院后的患者与家人需了解,医生将会制定一份详细的随访计划,包括心脏电生理检查、胸片、血常规等常规检查。
为确保术后恢复和效果,患者需按照医生安排的时间去医院复检,并认真执行检查项目。
2.4 安全注意事项出院后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避免热水、高温环境和较强磁场等对电子器械的刺激•避免过度休息或剧烈运动•如有怀疑或意识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如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 随访计划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随访,以确保患者康复和效果。
通常的随访计划如下:•术后第1个月:在终末诊断(DMI)仪表中进行日常历史记录并定期进行一次检查。
•术后第3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及一次DMI的检查。
•术后第6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及一次DMI检查。
•术后第12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及一次DMI检查。
•术后第24个月及以后:进行一次DMI检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患者需遵循医生指导,定期对心脏电子器械进行检查和调整,以维持心脏节律稳定,保证生活质量。
4. 结语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此类手术治疗。
出院后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术后的饮食、运动、安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按照医生的随访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随访。
2024年心脏起搏器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心脏起搏器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和心律失常。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病发病率的增加,心脏起搏器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心脏起搏器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心脏起搏器市场在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心脏起搏器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心脏起搏器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
3. 市场驱动因素3.1 人口老龄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脏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推动了心脏起搏器市场的需求增长。
3.2 技术创新心脏起搏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其在治疗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低的风险,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3 医疗保健支出增加随着全球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大部分心脏起搏器的费用由医疗保险承担,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心脏起搏器的接受度和市场需求。
4.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心脏起搏器市场存在着几家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其中包括梅德托尼克(Medtronic)、博得(Boston Scientific)、珀金埃尔默(Biotronik)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技术,不断扩大产品线,并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5. 市场风险与挑战5.1 价格竞争市场上存在着多家竞争对手,价格竞争激烈。
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
5.2 法规限制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涉及医疗设备的产品,受到各国的监管和法规限制。
市场参与者需要满足严格的法规要求,并不断投入研发和监管合规成本。
5.3 技术挑战心脏起搏器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带来了技术挑战。
开发新的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时间,同时也需要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6. 市场前景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心脏起搏器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和程控

44
诊断–心率分布历史纪录
45
诊断–AT/AF发作趋势
为快速诊断房性心动过速提供一个大的视图
46
诊断–AT/AF负荷趋势
• 确认长期趋势便于装置/药物管理 • 显示病人的心房心律失常状态
47
起搏器程控步骤-4
参数的设置和更改
滞后频 率
休息频 率
18
电极绝缘层破裂可导致阻抗下降
• 绝缘层破裂使得电极 的导线暴露于体液中, 这样会使阻抗下降
• 电流通过破裂的绝缘 层流入人体使电池耗 竭
• 绝缘层破裂可使阻抗 下降300欧姆
19
导线在绝缘层内断裂可能导致阻抗上升
• 阻抗在断裂的导线 中会升高
• 电流可能太低而不 能有效传导
• 导线断裂可使阻抗 增加3000欧姆
(此期称为维护期) • 一旦发现电池接近于耗竭,要缩短随访间
期,防止功能失常,及时更换起搏器
5
2008年英国心律学会随访指南
随访目的
• 优化起搏参数以满足个体病人的需要,确保 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寿命
• 及时发现起搏器系统异常和术后并发症,进 行处理和治疗
• 评估起搏器电池状态,预测电池耗竭期,以 便能够及时更换起搏器
61
谢 谢!
62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和程控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丁世芳
1
第一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10 月在瑞典一家医院成功植入,至今已有50余 年,已成为当前最为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治 疗技术之一
2
• 起搏器的植入仅是一个手术治疗过程 • 术后能否保证起搏器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
最大功能则是一个长期的随访和程控过程 • 如果起搏器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并发症,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随访调研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随访调研引言:目前,心脏起搏器已经成为治疗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的常见方法之一。
随着起搏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进行随访调研,探讨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建议。
方法:我们选择了100名已经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调研,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相关的数据。
问卷包括了一般信息、起搏器植入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估以及在起搏器植入后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心理评估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结果:根据患者的回答,我们发现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
91%的患者表示,他们的症状明显减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参与各种活动。
同时,93%的患者表示他们的体力恢复良好,不再感到疲倦和缺乏精力。
此外,83%的患者认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善,不再焦虑和沮丧。
还有77%的患者表示他们的社交活动增加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更加充分。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尽管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性活动、体育锻炼和长时间的旅行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限制。
有些患者对于心脏起搏器的使用不是很熟悉,对其功能和注意事项理解不深。
此外,部分患者还担心起搏器会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对起搏器的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疑虑。
讨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身体恢复良好,心理状态更加乐观积极。
此外,患者的社交活动也有所增加,提升了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紧密程度。
然而,植入心脏起搏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问题。
患者在某些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限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调整。
医生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起搏器。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对起搏器的疑虑,并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心脏起搏器随访及程控

调整起搏器参数:根 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调整起搏器的参数,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2
检查起搏器功能:检 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确保其正常工作
03
监测心电图:监测患 者的心电图,了解心 脏起搏器的效果
随访频率
首次随访:术后 1个月内
长期随访:术后 1年、2年、3年 及以上
常规随访:术后 3个月、6个月、 12个月
演讲人
目录
01. 心脏起搏器随访 02. 心脏起搏器程控 03. 心脏起搏器维护
1
随访目的
01
监测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02
评估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效果
03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4
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建议
05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随访内容
01
询问患者症状:了解 患者在使用心脏起搏 器过程中的不适症状
特殊情况随访: 如出现不适症状、 起搏器故障等
01
02
03
04
2
程控目的
调整起搏器参数:根据 患者病情和需求,调整 起搏器的参数,如起搏 频率、感知灵敏度等
01
诊断心脏疾病:通过程 控,获取患者的心电图 数据,辅助诊断心脏疾 病
03
02
监测起搏器功能:通过 程控,监测起搏器的工 作状态,确保起搏器正 常工作
1
确保程控设备正常工 作,避免设备故障影 响程控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注意程控过程中的患者 反应,如有不适,及时 调整程控参数。
遵循程控操作流程, 确保程控过程的准确 性和规范性。
2
程控结束后,及时记 录程控数据,以便后 续分析与调整。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心脏起搏器,这个小小的装置,对于许多心脏疾病患者来说,是重获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希望之光。
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无数人的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其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如今的高科技集成,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早期的起搏器体积较大,功能相对单一,只能提供基本的心跳节律调节。
但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的心脏起搏器已经变得更加小巧、智能和高效。
在技术进展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起搏电极的改进。
过去,电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常常是个问题,容易导致信号传输不畅或失效。
如今,新型的电极材料和设计大大提高了电极与心脏组织的接触性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再者,起搏器的能源供应也有了显著的突破。
传统的电池技术存在能量有限、需要频繁更换等缺陷。
而现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生物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成果,为起搏器提供更持久、更稳定的能源支持。
例如,通过人体自身的运动或生理过程产生能量,或者开发出更高效的微型电池,这些都为起搏器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可能。
此外,智能化的起搏功能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现代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和活动水平,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感知患者的运动强度、呼吸频率等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模拟正常的心脏节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远程监测和程控技术的出现也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患者不再需要频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调整,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设备实时获取起搏器的工作数据和患者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然而,尽管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兼容性问题。
随着医疗设备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心脏起搏器需要与其他植入式设备如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等良好兼容,避免相互干扰。
同时,起搏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磁共振成像(MRI)设备附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ED随访的现状及进展
苏晞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CIED),包括普通起搏器、ICD、CRT-P/D等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是20世纪重大医学进展之一。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改进,CIED的植入手术也经历了从外科到内科介入,从有创到微创的过程,与早期相比,植入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降低。
但是,CIED的成功植入只是整个器械治疗的第一步,为了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发挥起搏器的最大治疗效应,尽量延长起搏器的工作寿命,对植入术后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术后起搏器程控随访是整个器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我国,随着CIED植入数量的不断增加,起搏器程控随访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以下诸多挑战:1、不断增长的CIED植入数量,使程控随访工作量明显增加。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起搏器治疗适应证的不断拓宽,CIED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
在我国,自1980年开始统计,当年植入215台,1991年开始突破2000台,以后每年递增10-15%,目前每年的CIED植入数量已超过4万台。
而在全球,目前已植入的CIED总量已经超过1千万台,并且以每年80万台的数量递增。
如果按照人均每年随访2次计算,CIED术后程控随访的工作量极其巨大。
另一方面,经过50余年的不断发展,心脏起搏器已经由最早的固率型起搏器发展到全自动型起搏器,以及植入型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等。
植入性CIDE的种类较前增加,功能较前更加复杂,因而CIED 随访的难度较前明显增加,对起搏器随访医生和护士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
2、CIED术后失随访的比例仍然较高
尽管得益于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患者就医条件较前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起搏器术后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失访率,而我国起搏器术后的失访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有研究统计约60%的CIED患者至少有过一次术后失随访。
分析起搏器术后失访的原因可能包括:1、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
较前提高,因而去医院定期程控随访的观念逐渐淡漠,导致依从性逐渐下降。
2、国内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偏低或对医生缺乏足够的信任。
3、医生对术后随访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医生仍存在“重手术,轻随访”的认识误区,与患者沟通时,没有强调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部分患者术后失访。
3、目前常规门诊随访模式已不能适应起搏器程控随访的需要
根据2000年加拿大起搏器随访指南制定的随访计划:⑴植入起搏器后72h 内;⑵植入起搏器后2周和12周;⑶植入起搏器后6个月;⑷之后每年随访1次直到电池耗竭期;⑸一旦发现电池接近耗竭,随访要缩短间期,以便及时更换起搏器。
而我国大多数中心的起搏器常随访策略是:术后1周内,术后1月,3月,6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当起搏器接近电池耗竭时,缩短至每3-6个月随访1次。
目前随访工作日益繁重,而我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或交通成本高,以及患者依从性不高,往往使得常规门诊随访不能顺利进行。
此外,这种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使得患者每两次随访期间出现的问题不能得以及时发现,因而不能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更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另外有资料显示,约有67%的患者门诊常规随访的结果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由此可见,一方面常规门诊随访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起搏器随访工作,而另一方面却又导致宝贵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甚至浪费。
为了应对CIED程控随访工作的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人员及起搏器厂家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并取得明显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专门的起搏器随访中心,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起搏器术后管理。
建立专门的起搏器随访中心,这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近年来,国内大型心血管病治疗中心建立起搏器随访中心也成方兴未艾之势。
通过成立专门的起搏器随访中心,一方面能够增加起搏器随访医务人员的数量,提供更多的场地和专业设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起搏器随访工作需要。
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高效的术后程控随访。
另外利用现代数据存储技术,随访中心能为起搏器随访患者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并且长期保存更多的程控随访资料,为患者以后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
2、起搏器远程监测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门诊随访模式
二十余年前,起搏器远程监测在发达国家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统计,
全美国已经有超过200家起搏器远程随访中心,覆盖了几乎所有起搏器术后患者。
在国内,1998年第一家起搏器远程随访中心在北京阜外医院成立,随后,数家大型心血管病中心也相继建立了起搏器远程随访中心,但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术后患者纳入到起搏器远程监测的范围。
考虑原因既与国内卫生条件有关,也与远程监测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有关。
早期起搏器远程监测都是通过有线电话(TTM)来完成,只能监测诸如电池耗竭等少量的信息,尽管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研究显示通过该系统发现植入器械功能障碍和参数设置不适当的效率(0.3%-1.0%)低于常规门诊随访(5%-8%)。
近年来,得益于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起搏器远程监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新的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储存大量与植入器械和患者心脏情况相关的信息,并且以存储-发送和事件触发的方式进行监测。
目前国际上4家主要起搏器生产厂家都推出了远程监测系统,包括:①百多力的Home Monitoring;
②波士顿科学的Latitude; ③圣犹达的; ④美敦力的Carelink系统。
上述远程监测系统通常有两种工作模式,一为无线模式,其二为有线模式。
无线监测方式要求植入的器械内装有微天线,能将器械和患者的资料自动发送到体外的接收器,而接收器将接收的信息转发到监测中心,医生通过互联网读取监测中心存储的信息或接收紧急情况下发送的信息,从而对植入器械的功能和患者的疾病状态做出快速诊断,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干预。
无线监测方式不需要患者进行操作,方便快捷。
而且还能在心脏事件或器械出现故障时自动触发,监测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到事件的具体情况。
有线工作模式是患者通过体外装置(具备部分程控仪功能),查询器械和患者的相关资料,再通过普通电话线或网线将信息传递到监测中心。
监测中心再将患者的资料分送给医生,医生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料和发送治疗意见。
这种监测方式发送的信息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安全可靠。
但是需要患者进行操作,对少数患者可能无法有效使用。
与传统的门诊随访方式相比较,远程监测的临床应用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包括:①目前通过远程监测方式获取的器械信息和患者资料,信息量较前已经明显提高,与门诊随访方式获取的资料相近。
②通过远程监测方式,减少了患
者及医生的负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③与门诊随访比较,远程监测可以更早发现器械故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使医生能够更及时地进行适当的干预。
有研究表明,在ICD患者中,远程监测可以更早地发现导线及器械故障,减少由此引起的误放电,在远程监测下不适当放电的发生率为27%,而采用传统门诊随访不适当放电的发生率为53%。
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远程监测,可以降低CIED植入患者远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总之,远程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起搏器相关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一种诊断、治疗和随访的全新手段。
尽管作为新生事物,远程监测技术仍存在缺点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但预期随着该技术在临床更广泛的应用,更多CIED 患者将从中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1、Haran B,David S. Remote monitoring and follow-up of pacemakers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Europace (2009) 11, 701–709.
2、林坚,鲍菊敏,徐江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随访失访分析.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3)312-314.
3、Erik O. Udo1, Norbert M. van Hemel etal.Pacemaker follow-up: are the latest guidelines in line with modern pacemaker practice? Europace (2013) 15, 243–251.
4、戴研,杨杰孚,周玉杰等,家庭监测系统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3,28 (1)29-32.
5、孙宝贵,张锋,刘少稳.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的远程监测系统.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25(6)47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