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各种描传统画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

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

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六种,其概要说明如下:斧劈皴——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

披麻皴——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

雨点皴——表现被烟雾所笼罩的山岳的主要方法。

荷叶皴——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

折带皴——表现水成岩所形的山岳,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

以上各种皴法的应用,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

皴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

《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

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1冲染法。

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

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

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

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

2撒盐:特技的一种。

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

3涂蜡:特技的一种。

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

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

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

7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

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

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

三、关于用具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

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

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

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

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

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

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

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

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

第1讲 白描的基础知识

第1讲   白描的基础知识
白描
第一讲 白描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个画种,古代称之为“白画” ,是一种技 法形式的名称,通常也叫“线描”,是用毛笔墨线勾描事物轮廓、 结构,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强调线条的运用,在线条的变化 中表现其韵律与美感,是以骨法用笔为理论基础。白描是中国画 的基础训练形式之一,对于训练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过程“虚”与“实”,这种圆与尖即虚与实的变化称之为线形变化。此外运笔的速度
宜太快,也不宜呆滞,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
描的用线
为使笔锋与纸面产生摩擦,勾每一条线都必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
1、起笔藏锋:如起笔欲向右行,先向左藏锋顿笔,然后再向右行,这叫与右先左,反
构图严谨、布局更显巧妙。
杏、梅多为五瓣,百合多为六瓣,栀子花
多为七至十瓣。有些花如梅花、山茶花、 水仙花等既有单瓣品种又有复瓣品种。有
些花瓣的瓣根连在一起,长成一体,如百
合花、杜鹃花、茉莉花等。
卉综合知识
花蒂:花蒂主要由花萼和花柄组成。不同 花的萼片形状和数量不同,花柄的长短粗 细也不尽相同。
花蕊:花蕊多生于花冠的中心,一般由雌
始的包裹紧致变得完全舒展,露出花蕊。
花分解图
花头画法
花的生长顺序
花蕊画法
花的生长顺序
叶茎画法
花的生长顺序
绘制白描荷花,画面的构图
是体现其美感的重点。应以
高挺的花头为主体,圆盾状
的叶片在画面下部起衬托作
用,再配以不同开放程度的
花头、或老或嫩的莲蓬予以
对比,不仅使画面氛围生动,
还可以填补画面的空缺,使
学习白描课程,是为了增强线条的绘画能力,更好的把握线条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式与技巧中国画的勾线⽅式⼀、⾻法⽤笔这是谢赫"⼤法"中的第⼆条。

"⾻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貌、⾻骼的部位,"⽤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

连起来讲,是说明⽤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笔联系在⼀起,通过今天⼴⼤国画家的实践,对“⾻法⽤笔”⽅⾯⼜有了新的涵义。

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物⽽⾔的,现在⽤这⼀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的结构,⼜应体现⽤笔之⾻⼒。

在⽤笔⽅⾯,也⽐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笔与形体⼀致,不绵软、不纤弱。

单从⽤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般使⽤于勾勒⼈的⾯部及⾐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

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

与纸成各种⾓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边光,⽽笔腹的⼀边⽑,并有飞⽩的效果,⼭⽔⼈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的感觉。

在轮廓部位上多使⽤中锋为佳。

除了⽩描以外,⼀幅画常要中、侧锋合⽤,⼤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侧锋去画⼭⽯的。

三、藏锋与露锋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不露⽕⽓,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

藏锋的⽤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笔是在笔画⾸尾处都留下明显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

藏锋和露锋,在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

藏锋,采⽤了书法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的笔先往左⾏,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然书写习惯顺序⾏笔的,都叫顺锋,⽐如画⼀道线,⼀般习惯都是由左往右拉,要是画直线,⼀般则由上⾄下拉,这样的笔锋则呈顺势,如果采⽤相反的⽅向,把笔锋逆转来画,笔锋也采⽤逆势,这就是逆锋⽤笔。

浅谈白描的种类及艺术特点

浅谈白描的种类及艺术特点

浅谈白描的种类及艺术特点作者:罗冰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5期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像称之为“白描”。

从白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来分析,可以说的种类繁多,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史的沉淀,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对此,我带着敬畏和对白描文化的仰慕之情,对中国画十八描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白描的历史及绘画技法,从而提升绘画基本技法能力,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中国画;白描;种类;艺术特点一、铁线描铁线描最具为代表的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恺之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其笔墨简淡,突出了古质的精神,绘画时轮廓和衣服褶皱的线条的运用,如春蚕吐丝一般。

洛神赋图中,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衣服饰带的飘动,把人物的情感抒发的生动形象,因此称之为铁线描,体现了遒劲的骨力。

二、高古游丝描高古游丝描,最具有代表的人物是顾恺之、吴道子。

根据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总结其白描的特点是细、挺、劲。

从画法方面分析,墨笔勾画的白描用笔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不等同于顾恺之的中锋直下的用笔方法,而像张旭的笔法,转动笔锋,随时变化。

三、琴弦描琴弦描是中国古代绘画,衣服褶皱绘画技法之一。

线条的特点平直、如同琴弦一般,因此成为琴弦描。

四、行云流水描行云流水描,是中国古代绘画人物衣褶,绘画技法之一。

代表人物是李公麟,其中《五马图》是代表作。

李公麟笔下绘画出的骏马,不仅外形把握的准确生动,骏马的内在神情也表达的很到位,笔法表现力极强。

李公麟汇集了疏密二者的特点,在顾恺之和吴道子的绘画基础上,创造出新风格。

五、曹衣描曹衣描还有另外的一个名字较曹衣出水描,最具代表的画家是曹不兴(曹仲达)。

曹衣出水是用来描绘画家的绘画特点,曹仲达多绘画于佛像,绘画特点是绘画的衣服褶皱稠叠,衣服紧窄,就好像人身穿衣服刚出水面。

被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

六、橄榄描橄榄描是中国古代人物衣褶的绘画技法之一。

代表人物元代画家颜辉的蛤蟆仙人图,此幅作品展现出作者对道教文化的重视和关注,衣服的褶皱在线条用笔方面极尽动感,使画面充满动感活力,晕染匀称。

浅谈工笔人物白描画

浅谈工笔人物白描画

纸论坛Paper Forum·艺术与工艺品·浅谈工笔人物白描画□王思雨摘要:中国传统工笔画艺术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白描绘画创作,它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演变出许多现代白描技法,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优秀的白描作品,具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并且这些都是无法取代的。

文章通过各个朝代中代表性的名人画家的出色作品来说明究竟什么是白描,白描又是如何形成各种特色并传承至今,这些看似简单的白描画稿,展示了中国画艺术的独有特点。

通过研究各个朝代的白描绘画技法,是对传统白描线条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总结和系统把握,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画理论的发展及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白描;线描中国画坛的传统工笔画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会出现几种不同艺术类型的白描绘画创作者,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并演变出许多现代白描技法,创造了很多独特的现代线描技艺,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优秀的白描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并且无法被取代。

中国画技法多讲究传统线条及用笔,乃是因为中国画艺术是以传统线条造型方法为主。

而工笔白描则完全不施颜色,用墨的线条来描绘物体。

白描画法既是古代一种常用的绘画装饰技法,也是传统中国画中特有的基本艺术表现形式,在具体的绘画与创作应用中白描又同时可以兼为装裱画稿、底样、粉绘本稿等。

中国工笔画的内容广泛,题材丰富。

花卉植物与飞禽走兽都包括其中,而人物图像也只是其中的一类。

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也因为后期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影响变化而逐渐成熟起来。

工笔人物画的早期样式有壁画、漆画、帛画等,种类不同,使用的绘画材料与最后产生的画面效果也不相同。

早期的人物画作品在画面形式、构造安排上往往都会有比较明显的美学特征,不少人物画像都能呈现出一种平面效果。

白描画法是中国工笔画系列中一种比较重要的造型技法。

它通常以简练的白描线条为主,用以概括确定作品的构图关系和把握所摹绘对象的基本表现形式。

工笔画法

工笔画法

工笔画法1冲染法。

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

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

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

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

2撒盐:特技的一种。

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

3涂蜡:特技的一种。

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

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

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

7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

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

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

三、关于用具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

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

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

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

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

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

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

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

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

国画学习白描手法介绍

国画学习白描手法介绍

国画学习白描手法介绍白描画也简称白描,是指单用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中国绘画形式。

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之一,是训练国画入门造型能力的一个必需的过程;在众多国画形式中,白描画最能表达出这一种特点。

白描手法表现技巧白描手法的表现技巧是用线条、墨线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

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

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

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于婀娜中”。

白描画法介绍白描画法以墨线描绘物体而不上颜色。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

画线条时,要使笔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物件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粗较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干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白描有单钩和复钩两种。

用线一次画成的叫单钩。

单勾有用一色墨钩成的,也有根据不回物件用浓淡两种墨钩成的,例如花用淡墨钩,叶用浓墨钩。

复钩是先用淡墨完全钩好,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复钩一部分或全部。

复钩的线不能依原路的线刻板地重叠钩一道。

复钩的目的是加重质感和浓淡的变化,使物象显得更有神采。

白描的十八种画法在明嘉庆年间,白描画家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是:1、行云流水描2、高古游丝描 3.、铁丝描4、柳叶描5、琴弦描6、蚂蝗描7.、混描8、橛头钉描9、曹衣描10、钉头鼠尾描11、折芦描12、减笔描13、战笔水纹描14、竹叶描15、橄榄描16、蚯蚓描17、枣核描18、枯柴描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后来逐渐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各种描传统画法与技巧中国画的十八描传统技法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 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宗教画【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 春蚕吐丝描”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畹热嘶械南咛酰彩粽饫嘞呙栊问健U庵制交⒃踩蟆⒘鞒⑹嬲沟拿璺ǎ屎嫌诒硐治娜搜俊⒐笞甯九⑹伺蜗蟮取【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清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人物山水画【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行云流水描】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

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

元代汤垕《画鉴》中说:“(李伯时)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

”如李公麟的《免胄图》,迎风招展的旗帜和土兵身上软质的罩衫,线条流畅,笔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又如他的《维摩演教图》,所画人物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加上画中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

【蚂蝗描】又称兰叶描,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吴道子所创,线条粗细变化不可穷诘,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吴道子在顾恺之等人“铁线描”的“密体”风格基础上实现的独特创造。

他把狂草的用笔变为人物画造型的新方法,在轻重提按中体现线条的变化,在疏密随意中显生动,有如飘曳的兰叶一般,表现人物的风姿飘逸,世称“吴带当风”。

如宋代佚名画家的《送子天王图》,继承吴风,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兼具写意笔法,在疏密随意中显生动,表现了画中天神、天女、武将、力士内在的精神力量。

书法作品中国清代画家包栋山水画【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呈钉头状,行笔收笔,一气拖长,如鼠之尾,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

如宋代李嵩的《货郎图》和《市担婴戏图》中的衣纹线条,采用中锋劲利的笔法,线形前肥后锐,形同钉头鼠尾。

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用笔凝重,刚劲简放,衣纹转折流动自如,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和装饰性,所画天王、力士、仙女皆显现出人情世态。

清代画家任伯年也非常喜欢用这种描法来表现其用笔的豪爽奔放,体现了写意的风格特征,如他的《人物图》也充分体现了钉头鼠尾描的特点。

【混描】以淡墨皴衣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名。

描绘对象的衣服时,往往先用淡墨劲笔勾画出衣服的纹路轮廓,再用较深的墨色结合线面来破染,形成墨色层次的变化。

实际上要表现的已经是色块和线条之间的处理关系,而非仅仅是单纯的线条用笔问题。

如清代闵贞的《八子观灯图》,其画法是先以淡墨勾勒成形,人物的衣纹线条层层交叠,最后用浓墨醒之,这种方法也是一般画家经常在起稿时使用的方法。

有时,先用淡墨勾线成形,继而用浓墨醒之,最后用赭石在原来墨线或周围进行醒笔,这样既加强了线的随意性,也增添了线的浑厚感及线的形式美感。

【橛头钉描】其运笔刚劲有致,质朴简率,秃苍老硬,强调骨力的表现,犹如钉在地上的细木桩,和钉头鼠尾描有相近之处而显短粗。

这种线描技法,在宋代已很流行,当时的马远、晁补之等人都善用此法,并一度成为当时画家表现文人隐士所惯用的技法程式。

如马远的《孔丘像》,采用秃而枯渴的笔法,以浓重、壮实的笔墨表现较硬的麻质布料,在每根线条的中部都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转折,收笔时则略为收缩。

【曹衣描】相传曹衣描是北朝著名画家曹仲达受到当时传入的印度美术风格的影响而创造出的。

其线条以直挺的用笔为主,质感沉着圆浑,线条细密工致,紧贴身躯,宛如刚从水中湿淋淋地走上来一样,所以又被称为“ 曹衣出水” 。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就有“ 曹衣出水描” 的记载:“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

与吴道子风格的“ 吴带当风” 相映辉,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描技法。

如明代吴彬的《临李公麟五百罗汉图》,罗汉衣纹线条密集,紧贴身躯。

正如《点石斋丛画》中所说:“ 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

” 这种线条,在明代丁云鹏、陈洪绶等人的作品也有体现。

【折芦描】这种描法所画衣纹线条起迄部分较为尖细,行笔至中间转折时由于压力增强,而形如折断的芦叶,故名。

画折芦描时行笔速度不宜过快,过快易流于粗率;也不宜过慢,过慢则易笔势涩滞。

在勾描的同时辅以淡墨进行渲染,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衣纹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由于用笔激烈转折而带来的紧张生硬之感。

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

【柳叶描】这种描法所画线条状如柳叶,而略短于兰叶描,轻盈灵动,婀娜多姿。

《点石斋丛画》云:「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

」这种描法适宜于用来表现质地轻而软的衣服。

如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人物的衣纹多用柳叶描,偶尔也用兰叶描画些较长的线,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灵动、轻盈的美感。

【竹叶描】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变而来,因线条状如竹叶而得名。

《点石斋丛画》说竹叶描「用笔横卧,为肥短撇捺,如竹叶。

」在人物衣纹的描法上,竹叶、柳叶、芦叶这三者叶子从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绘时手腕下笔的轻重、刚柔与长短等变化来加以区分。

如清代禹之鼎所绘《李图南听松图》中的衣纹,用笔起伏顿挫明显,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很像随风飘动的竹叶,飘逸活泼。

【战笔描】又叫战笔水纹描,宋《宣和画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画,行笔瘦硬战掣。

」其中的「瘦硬战掣」一语,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原始依据。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当时文人士大夫弈棋聚会的情景,画中人物,笔法简细流利,衣纹线条呈现出曲折战颤之感,与画谱上的记载基本相符。

【减笔描】这是一种行笔速度快,线条简约的画法。

其特点是侧锋行笔,画出的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强劲。

较为典型的作品是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画诗仙李白行走吟诗的情形,全画除头部及五官用细笔勾描外,衣裙则用大笔四、五笔淡墨画出,纵笔挥洒,诗人吟咏时的神情就跃然纸上。

梁楷的这种减笔线描把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宋以后,梁楷的减笔画启发了一部分文人画家,对日本的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枯柴描】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用。

如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钟馗衣纹都用偏锋,渴笔画出,在线叉开时还会产生飞白的效果,一如枯柴高悬。

明代画家多采用这种描法,如吴伟、张路、周臣等画中人物服饰中的线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蚯蚓描】这种描法要求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似篆书般圆匀遒劲的笔法,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衣纹。

如明代丁云鹏的《补纳图》,画中衣纹线条墨色秀润简劲,用线简洁,细劲平直,很好地体现了外柔内刚的衣纹特征。

【橄榄描】橄榄描用笔起迄极轻,头尾尖细,中间沉着粗重,所画衣纹如橄揽果实,故而得名。

周履靖、汪玉认为此法为颜辉所创,如颜辉的《铁拐仙人像》,衣纹线条采用颤笔画出,头尾尖细,中间的线条粗如橄榄。

【枣核描】作者:心在云视觉艺术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较之更柔和,故线条更显自由。

枣核描运用大笔挥洒,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呈枣核状。

由于线的转折剧烈,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线条短促,所以枣核描较适宜表现麻布的质感。

如清代金农的《钟馗图》,就是典型的枣核描法。

线的表现力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院体画墨分五色及用墨方法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文人画中国画用色特点中国画是重视设色的,所以古代把图画叫做“丹青”。

丹是朱砂,青是蓝靛,都是绘画上常用的颜色。

民间画中国画设色方法1、重彩法这种画法多为工笔画,以青绿主色,故称“青绿山水”,也叫“大青绿”。

这种设色只能在熟绢熟纸上进行。

先用淡墨勾出轮廓红,再运用工笔画的种种设色方法,一层层地把颜色染上去,最后用浓墨勾勒开醒,点苔提神。

在青绿山水中常用的方法有:扇面画衬托法:在绢或纸的背面涂一层与正面景物相应的颜色,使正面颜色更厚或更鲜艳。

如用汁绿染树叶,后面衬以石绿,用石绿染山石,后面衬以石青等。

渲染法:同时用两支笔,一支蘸颜色涂在纸上,一支蘸清水把颜色化开去,产生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以表现物象的明暗,或云雾的显隐。

笼罩法:即先铺底,后罩色的方法。

一般是先用渲染法上底色,层层复加积染,颜色宜厚重;再添涂一、二次罩色,罩色宜鲜明淡薄。

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底色和罩色,使二者相得益彰,产生鲜明、厚重、复杂、丰富的色彩效果。

如用花青铺底罩石绿,则浑厚凝重;赭石铺底罩以石绿,则鲜明温暖。

浅绛山水画2、淡彩法这种设色适用于写意画法或半工半写的画法,它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

用淡彩法,墨骨很重要,墨骨画得好,画得足,物象在纸上立了起来,这时只要“轻拂丹青”,则能增强作品的神彩韵味。

淡色法可分两类:一种以赭石为主色,称为“浅绛山水”;一种以青绿为主色。

设色要有一个主调,力求单纯、整体。

浅绛山水偏重热色,但在热色中也要有变化,或从色度的深浅中求变,或以少许冷色开醒,以达到既单纯而又丰富的效果。

青绿山水偏重冷色,但也要破以热色;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就是运用得法的例子。

没骨(法)画:着色的步骤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先墨后色,先色后墨,色墨交替,墨色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