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模型深度标准
BIM模型深度标准

建筑“B I M”模型深度标准
一、模型精度等级划分
以“模型精度等级(LOD-Level of Detail)“来定义BIM模型中建筑元素的精度高低。
将LOD共分为5级:
1)LOD100——概念性:示以几何数据,或线条、面积、体积区域等。
2)LOD200——近似几何:以3D显示通用元素,包括其最大尺寸和用
途。
3)LOD300——精确几何:以3D表达特定元素,具体几何数据的3D对象,
包含尺寸、容量、连接关系等。
4)LOD400——加工制造:即为加工制造图,用以采购、生产及安装;
具有精确性特点。
5)LOD500——建成竣工:建筑部件实际成品。
参考上述规定,再比照我国相关制图规范标准,特将传统设计阶段—
—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施工图深化阶段、运维阶
段分别和LOD100、200、300、400、500对应。
二、各专业在不同阶段模型精度等级
三、各专业模型精度等级具体要求。
BIM成果的规格及深度符合的要求(参考版)

BIM成果的规格及深度符合的要求(参考版)
BIM成果的规格及深度必须符合一下标准要求:
1、建筑设计和施工相关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
2)《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J/T15-142-2018)
2、成果的计量单位均应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
1)长度单位:总平面图标注尺寸以米(m)为单位,建筑设计图标注尺寸以毫米(mm)为单位。
2)面积单位:均以平方米(㎡)为单位。
3)体积单位:均以立方米(m³)为单位。
3、所有成果的文字说明和文字标注均须以中文版本为准。
4、图纸和文本必须做到清晰、完整、表达准确,同类文件规格应尽量统一。
5、标准、制度、机制及报告均包含电子与纸质文档,电子文档采用Microsoft Word文档格式,电子表格采用Microsoft Excel表格格式。
6、合同中的工作需要。
BIM模型精度具体要求标准

BIM模型精度具体要求标准附录D表D-1BIM模型精度具体要求标准1、建筑建模深度LOD100LOD200LOD300LOD350LOD400LOD500 场地简单的场地布置。
部分构件用体量表示场地边界(用地红线、高程、正北)、地形表面、建筑地坪、场地道路等按图纸精确建模。
景观、人物、植物、道路贴近真实。
场地边界(用地红线)、现状地形、现状道路、广场、现状景观绿化/水体、现状市政管线、既有建(构)筑物场地边界(用地红线)、现状地形、现状道路、广场、现状景观绿化/水体、现状市政管线、既有建(构)筑物在LOD400的基础上是实际场地模型墙包含墙体物理属性(长度,厚度,高度及表面颜色)增加材质信息,含粗略面层划分包含详细面层信息,材质要求,防火等级、附节点详图墙体区分外墙和内墙,区分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管道井壁。
墙体各构造层的信息,包括编号、材料、工程量以及防水、防火、保温、隔声性能等。
在LOD350的基础上添加运输进场信息、安装操作单位,规格型号,施工工艺,材质,生产厂家,施工起始日期,工程量,养护维护说明在LOD400的基础上是实际安装的墙体模型建筑柱物理属性:尺寸,高度带装饰面,材质规格尺寸、砂浆等级、填充图案等规格尺寸、砂浆等级、填充图案等在LOD350的基础上添加运输进场信息、安装操作单位,规格型号,施工工艺,材质,生产厂家,施工起始日期,工程量,养护维护说明在LOD400的基础上是实际安装的建筑柱模型12门、窗同类型的基本族按实际要求插入门、窗门窗大样图,门窗详图外门、外窗、内门、内窗、天窗、各级防火门、各级防火窗、百叶门窗等非几何信息,包括规格、型号、材质以及防水、防火性能等,尺寸及定位信息,门窗可使用细度较高的模型在LOD350的基础上添加运输进场信息、安装操作单位,规格型号,施工工艺,材质,生产厂家,施工起始日期,工程量,养护维护说明在LOD400的基础上是实际安装的门窗模型屋顶悬挑、厚度、坡度加材质、檐口、封檐带、排水沟规格尺寸、砂浆等级、填充图案等尺寸及定位信息。
BIM模型精度具体要求标准

生产厂家,施工起始日期, 天花板模型
工程量,养护维护说明
楼梯(含 坡道、台 几何形状
阶)
详细建模,有栏杆 楼梯详图
尺寸及定位信息。混凝土结构连接 节点位置;预埋件的位置、尺寸、
在 LOD350 的基础上添加运 种类及大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
输进场信息、安装操作单位,实际安装的楼梯 寸及加强构造;预埋管线位置、型
悬挑、厚度、坡 加材质、檐口、封檐 规格尺寸、砂浆等
埋件的位置、尺寸、种类及大样;规格型号,施工工艺,材质,上是实际安装的
度
带、排水沟
级、填充图案等
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及加强构 生产厂家,施工起始日期, 屋顶模型
造;预埋管线位置、型号及详细尺 工程量,养护维护说明
寸等。屋面各构造层的信息,包括
材料、工程量以及防水、防火、保
外门、外窗、内门、内窗、天窗、
在 LOD350 的基础上添加运
各级防火门、各级防火窗、百叶门
输进场信息、安装操作单位,在 LOD400 的基础
按实际要求插入门、门窗大样图,门窗 窗等非几何信息,包括规格、型号、
门、窗 同类型的基本族
规格型号,施工工艺,材质,上是实际安装的
窗
详图
材质以及防水、防火性能等,尺寸
1、建筑
BIM 模型精度具体要求标准
建模深度 LOD 100
LOD 200
LOD 300
LOD350
LOD 400
LOD 500
场地
场地边界(用地红线)、现
场地边界(用地红
场地边界(用地红线)、现状地形、
简单的场地布
按图纸精确建模。
状地形、现状道路、广场、 在 LOD400 的基础
bim深化设计标准

bim深化设计标准一、BIM深化设计整体目标在工程各阶段应用BIM技术,提高项目策划能力,增强项目过程管控能力,提高施工深化设计质量和效率,提升项目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工程实体与BIM模型的同步交付。
二、BIM深化设计管理体系1.BIM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由BIM项目总负责人负责对项目整体工作进度、工作方向及成果质量进行总体把控;BIM设计主管对外及对内进行协调沟通,随时跟进项目参与各方设计进度并给予BIM技术支持;BIM各专业负责人及设计人员负责各专业建模及技术问题,反馈并解决本专业内部问题的同时与BIM设计主管及其他专业配合解决专业间冲突问题;全过程中由专人提供软件技术支持,以保证各项技术工作的顺利进行。
2.外部配合模式与项目参与各方紧密联系,主动加强信息互通,确保项目全过程中BIM成果能够随时服务于参与各方。
通过实时的信息互通和快速的响应速度,使BIM成为项目各方的信息汇总平台,同时为各方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3.BIM深化设计工作职责4.BIM工作流程4.1 BIM工作整体流程4.2 BIM模型搭建工作流程4.3 管线综合及空间优化工作流程4.4 施工节点模拟工作流程4.5 竣工模型的整理和移交工作流程不通过5.BIM工作制度5.1 专业间协调管理各专业BIM工程师按规划及计划完成本专业BIM模型后,由甲方组织提交本专业模型至总包方进行整合,根据整合结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查。
由审查结果反推至目标模型,图纸进行完善。
各专业间参与方依据管理体系、职能对信息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反馈最新的信息模型至顾问方。
5.2 BIM数据共享管理由顾问方收集并集成包括模型、图纸、设备信息等BIM相关的数据,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并尽可能将数据与模型进行匹配,达到利用模型来查找数据的目的。
根据分包的要求进行数据的提供与更新,并反馈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将数据在平台上进行共享。
顾问方定期对数据进行检查,并将模型信息、施工信息及其他信息进行定期发布,供各分包进行查阅与修正。
BIM模型深度标准(最新修正版)-精心整理

建筑“BIM”模型深度标准
一、模型精度等级划分
以“模型精度等级(LOD-Level of Detail)“来定义BIM模型中建筑元素的精度高低。
将LOD共分为5级:
1)LOD100——概念性:示以几何数据,或线条、面积、体积区域等。
2)LOD200——近似几何:以3D显示通用元素,包括其最大尺寸和用途。
3)LOD300——精确几何:以3D表达特定元素,具体几何数据的3D对象,
包含尺寸、容量、连接关系等。
4)LOD400——加工制造:即为加工制造图,用以采购、生产及安装;具有
精确性特点。
5)LOD500——建成竣工:建筑部件实际成品。
参考上述规定,再比照我国相关制图规范标准,特将传统设计阶段——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施工图深化阶段、运维阶段分别和LOD100、200、300、400、500对应。
二、各专业在不同阶段模型精度等级
三、各专业模型精度等级具体要求。
BIM模型深度标准

BIM 模型深度标准一、定义模型的细致程度定义了一个BIM模型构件单元从最初级的概念化的程度发展到最高级的竣工级精度的步骤。
按照BIM模型的运行阶段不同,从概念设计到竣工设计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0 –等同于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模型通常为表现建筑整体类型分析的建筑体量,分析包括体积,建筑朝向,每平方造价等。
2.0 –等同于方案设计,此阶段的模型包含普遍性系统包括大致的数量,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方向。
3.0 –模型单元等同于传统施工图和深化施工图层次。
4.0 –此阶段的模型被认为可以用于模型单元的加工和安装。
5.0 –最终阶段的模型表现的项目竣工的情形。
模型深度按不同专业进行划分,包括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的模型深度。
模型深度应分为几何和非几何两个信息类型。
二、各专业模型深度标准2.1建筑专业建筑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1-1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1-1 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表 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2.2结构专业结构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2-1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2-1 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2.3机电专业机电专业BIM模型深度应符合表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3-2 机电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表2.3-2 机电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三、总结在BIM实际应用中,我们首先要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以及项目的具体目的来确定建模的深度等级,根据不同等级所概括的模型精度要求来确定建模精度;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具体目的的不同,也可以对模型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前项目的需要。
BIM模型深度标准

BIM 模型深度标准一、定义模型的细致程度定义了一个BIM模型构件单元从最初级的概念化的程度发展到最高级的竣工级精度的步骤。
按照BIM模型的运行阶段不同,从概念设计到竣工设计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0 –等同于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模型通常为表现建筑整体类型分析的建筑体量,分析包括体积,建筑朝向,每平方造价等。
2.0 –等同于方案设计,此阶段的模型包含普遍性系统包括大致的数量,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方向。
3.0 –模型单元等同于传统施工图和深化施工图层次。
4.0 –此阶段的模型被认为可以用于模型单元的加工和安装。
5.0 –最终阶段的模型表现的项目竣工的情形。
模型深度按不同专业进行划分,包括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的模型深度。
模型深度应分为几何和非几何两个信息类型。
二、各专业模型深度标准2.1建筑专业建筑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1-1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1-1 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表 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2.2结构专业结构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2-1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2-1 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2.3机电专业机电专业BIM模型深度应符合表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3-2 机电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三、总结在BIM实际应用中,我们首先要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以及项目的具体目的来确定建模的深度等级,根据不同等级所概括的模型精度要求来确定建模精度;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具体目的的不同,也可以对模型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前项目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M 模型深度标准
一、定义
模型的细致程度定义了一个BIM模型构件单元从最初级的概念化的程度发展到最高级的竣工级精度的步骤。
按照BIM模型的运行阶段不同,从概念设计到竣工设计共划分为五个阶段:
1.0 –等同于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模型通常为表现建筑整体类型分析的建筑体量,分析包括体积,建筑朝向,每平方造价等。
2.0 –等同于方案设计,此阶段的模型包含普遍性系统包括大致的数量,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方向。
3.0 –模型单元等同于传统施工图和深化施工图层次。
4.0 –此阶段的模型被认为可以用于模型单元的加工和安装。
5.0 –最终阶段的模型表现的项目竣工的情形。
模型深度按不同专业进行划分,包括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的模型深度。
模型深度应分为几何和非几何两个信息类型。
二、各专业模型深度标准
2.1建筑专业
建筑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1-1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1-1 建筑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
表 2.1-2 建筑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
2.2结构专业
结构专业BIM模型深度等级应符合表2.2-1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2-1 结构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
表2.2-2 结构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
2.3机电专业
机电专业BIM模型深度应符合表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和表
2.3-2 机电专业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的规定。
表 2.3-1 机电专业几何信息深度等级表
三、总结
在BIM实际应用中,我们首先要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以及项目的具体目的来确定建模的深度等级,根据不同等级所概括的模型精度要求来确定建模精度;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具体目的的不同,也可以对模型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前项目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