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总产量
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任务1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
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
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
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
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

《西方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要求: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解: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值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值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管理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分析

资本固定在2个单位时的总产量
工人数量
总产量
(L)
(Q)
0
0
1
52
2
112
3
170
4
220
5
258
6
286
7
304
8
314
9
318
10
314
劳动力投入是多少时,投入产出效率最高?
2.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劳动平均产量(AP):在一定技术条件,其 它的诸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单 位变动投入工人的产量,是总产量除以投入的 工人数量,简称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 边际值=0,总值最大或最 小
平均值与边际值
– 边际值>平均值, 平均值递增
– 边际值<平均值, 平均值递减
– 边际值=平均值, 平均值最大
– 为什么?
二、边际实物报酬递减法则
含义: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变动 投入要素的数量增加,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 总存在一点,在该点以后,变动投入的边际产 量递减。
工人人数(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边际产量 MP(2)
13 17 30 44 30 22 12 8 4 0
边际产量收入 MRPL=0.3×( 2)
(3)
边际支出 MEL=2.4+0. 1×(2) (4)
3.9
5.1
13. 2
9.0
6.6
3.6
3.6
2.4
1.2
0
3.7 4.1 5.4 6.8 5.4 4.6 3.6 3.2 2.8 2.4
第一节 生产函数
1 含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条件下,产品或 劳务的最大产出量与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
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
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西方经济学(本)第一次作业

国开北京分部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一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1)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TP=(L,K)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APL=TP/L或AP=TP/Q,这里的Q代表的是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MPL= TPL/ L,MP=dTP/dL ,MP= TP/ Q(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3)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第一,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第三,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即是该点对应的平均产量值;总产量曲线的点与原点的连线和总产量曲线相切时,则该点对应的要素的平均产量最大。
1.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要注意:第一,其他条件不变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技术水平不变,该规律不能预测在技术水平变动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对产量的影响;一是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该规律对于所以投入要素同时变化的情况并不适用。
我国硝酸总产量分析

我国硝酸总产量分析图表历年来我国硝酸产能情况我国的硝酸工业生产始于1935年,当时全国的生产能力只有1200吨/年。
中国硝酸工业的鼻祖侯德榜,我国早期著名的化工专家、科学家、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30年代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永利宁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
1937年2月,永利宁厂第一次生产出优质的硝酸,但开工不到半年就遇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由于硝酸与国防工业密切相关,日方多次威逼永利宁厂合作,均遭侯德榜拒绝,因此工厂遭日机轰炸而停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侯德榜立即组织永利沽厂与南京铔厂恢复生产,1948年硝酸生产得到全面恢复,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据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硝酸运行部主任朱建全和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中心站副站长锡秀屏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国的硝酸生产企业只有两家:一个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永利宁厂;一个是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大连化学厂,产量也只有4200吨,其中永利宁厂3000吨,大连化学厂1200吨。
旧中国留下来的化学工业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只有民族企业家在天津、南京和上海创办的三家化工厂,以及日本和国民党政府在大连、沈阳、吉林、重庆等地留下的几个有限的工厂,就这些企业在解放前夕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被迫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老化工厂的恢复生产是对我国化工建设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在一无经验、二无资料、三无外援,时间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建设者只能依靠查阅零散不全的杂志、文献、图片及专利介绍等资料,依靠集体智慧自力更生地完成设计和开车任务。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中央从全国各地招聘了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东北、华东化工局先后成立了化工设计处(室),并组织老厂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设计组,不少爱国专家也纷纷从国外远涉重洋,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当时,国家关于化学工业的方针是重点恢复合成氨、硫酸、硝酸、碱等无机化学工业。
西方经济学1.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理论相关的经济范畴关系:他们是相互扶持,互相依赖的关系。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值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值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
生产能力与产量分析报告

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产量 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产量的上限 原材料供应: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会影响产量 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产量和效率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会影响产量和生产成本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调整会影响产量和生产计划
提高产量的措施与建议
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减少 返工和废品率
提高员工技能:加强培训,提高员工 操作技能
合理排产: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 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引进先进设备: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 备,提高生产效率
激励员工: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员工 积极性和创造力
PART 4
生产能力与产量的关系
数据整理:剔除 异常值、填充缺 失值、数据归一 化等
数据分析:趋势 分析、对比分析、 相关性分析等
数据可视化:柱 状图、折线图、 饼图等图表展示 产量数据
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产量变化趋势:上升、下降、平稳 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原材料价格等 数据来源:企业报表、行业报告、政府统计等 分析方法:趋势分析、环比分析、同比分析等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成本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 技能,减少失误
合理分配资源:确保生产 顺利进行,避免资源浪费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 质量,减少返工率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员工 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 升
PART 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企业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分析
企业背景:某知名制造业企业, 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学院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 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 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 ,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
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
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
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 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SAC 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 N 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如图点 N,在交点 N 上,SMC=SAC,所示: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2)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
方倾斜的曲线。
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 U 形曲线。
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 C 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 Pl 和 Pk 是已知的。
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最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