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丝文化旅游视野的南音与香道表演艺术结合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

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

四、结论
基于RMP分析框架,泉州南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行 的生产者策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原生态南 音文化,创新与发展以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并通过多元化宣传和营销手段提 高知名度。通过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策略,泉州南音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三、生产者策略分析
在RMP分析框架中,生产者的策略选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至关重 要。对于泉州南音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生产者策略:
3、1传承与保护
首先,保护和传承是开发泉州南音的首要任务。应当采取措施保留和传承南 音的原生态特色,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失真。这可以通过收徒传艺、举办南音比赛、 建立南音博物馆等方式实现。
3、2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泉州南音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可 以尝试将南音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或者将 南音故事情节融入到旅游体验中,如打造以南音为主题的实景演出、互动体验等。
3、3推广与营销
有效的推广和营销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可以通过举办南音文 化节、参加国际艺术节等活动来提高泉州南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利用互 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 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
目录
01 一、资源基础分析
02 二、市场机会分析
03 三、生产者策略分析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以泉州南音为例,基于资源基础(Resource-based)和市场机会 (Market-oriented)两种导向的RMP(Resource-Market-Producer)分析框架,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传统与创新对话——南音舞台化实践研究

传统与创新对话——南音舞台化实践研究
演奏 者后 排 。
二、 南 音 舞 台化 创新
随着 科技 的进 步 , 社会 的发展 , 与现代 生 活丰 富的元 素相 比, 传 统 南 音 的舞 台形 式 略 显 单 一 。几 十 年 来 ,
许 多南音 人 为了南 音 的发展 , 对南音 做 了不 同层面 的创新 工作 。
常规 性 南音 演 出 中 , 传 统 奏 唱形式 也 发展 为 对 唱 、 表演 唱 、 小 组 唱等形 式 , 亦 有 通 过乐 器增 减 以及 结合
南音 又称“ 弦管 ” 、 “ 南管 ” 、 “ 南 曲” 等等 , 用泉腔 进行演 唱 , 广 泛 流 行 于 闽南 地 区 , 在 台 湾 及 东 南 亚 地 区亦 十
分盛行 。泉州 南音 , 是一 种极具浓郁 地方特 色的古 老乐 种 , 作 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 , 它依 旧活跃于泉州 各个 角落 。

亮, 如《 琵 琶行》 、 《 昭君 出塞》 、 《 羽》 等。 南 音传 统 的 表演 形式 较 为单 一 、 乏味 , 加上 受音 乐 文 化市 场 的 冲击 , 这对 如 此古 老 的乐 种来 说 , 发 展 是

项 严 峻 的 考 验 。因此 , 如何 改 善这样 的形 式 , 使 南音 继续 “ 活” 下去 , 是我们 值得 探索 的 。 下 文 中 将 介 绍 两 场
有谱 用于 演 唱 。本 场音 乐会 包 含有 《 静 夜思 》 、 《 暗静 开 门》 、 《 满空 飞》 、 《 三 更人 》 、 《 独 坐敬 亭 山》 五首 曲 目, 除
《 满 空飞 》 完 整 保 留传 统 演 唱 形 式 外 , 其 余 曲 目均 含 有 一 定 的创 新 。 1 、 音 乐创 新 。此 次音乐 会 中 , 首 先 在 曲 目方 面 进 行 拓 展 , 突 破传 统 “ 曲” 的表 演范 围 , 除 南 音 传 统 演 唱 曲

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实践前的准备南音社会实践是我大学期间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民间艺术南音。

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我在实践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些与南音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对南音的历史、流派、发展演变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实践活动的参与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还通过互联网搜索了一些南音的相关视频,观看了一些南音表演和演唱的录像,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对南音的认识,并提高了对南音的欣赏能力。

最后,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南音培训班,学习了一些南音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南音的情感和内涵。

二、实践中的经历南音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参观南音馆、学习南音表演、观看南音演出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历。

首先,参观南音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南音的发展历程和传承情况。

在馆内,我看到了丰富的南音展品和图片,通过观看这些展品,我了解到南音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点,并了解到南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学习南音表演让我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南音的艺术魅力。

在南音培训班上,我学习了南音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通过练习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南音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在观看南音演出中,我感受到了南音的魅力和表演艺术的精髓。

通过观看优秀的南音演出,我深入感受到了南音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力,同时也让我更加懂得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实践后的反思南音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明白了南音这一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

通过实践的过程,我深入了解到南音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趣,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追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南音。

南音文化传承研究

南音文化传承研究

南音文化传承研究作者:王丹丹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10期南音是发轫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千年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伴随先辈远涉重洋,南音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生发及交流的重要载体。

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规模移民海外,南音在中国台湾地区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得更加广泛。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其中南线战略路线中含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部分沿线国家。

在此背景下,南音在当下以前所未有的势态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并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本文正是从此目的出发,研究南音传播及传承问题,以期对南音未来产生积极意义。

音乐学界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切入①,1983年,林凌风曾关注“南音”的东南亚传播②,此后罗天全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南音海外传播③,而最重要之研究当属王州教授的《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样式探究》④,该文从乐社、对象和活动等方面阐发了南音“扎根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两种国际传播样式。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音活态传播传承特征不同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南音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青年学者王州从传播影响和传播者接收的程度及持久性着眼,将泉州南音在“一带一路”的音乐传播分为两种形式: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为“扎根式传播”,在欧洲国家的传播为“流动式传播”。

⑤该研究为我们考察南音海外传播方式提供了依据。

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可以进一步阐发构成(支撑)“扎根式传播”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对南音海外传播的活态传承特征进行分析,从包含弦友活态传承的个体维护、海内外南音文化识别的群体维护和南音文化认同的国家在场等三个要素来理解。

(一)个体维护古老南音活态传承主要是通过家传式、师徒式或生活式(如郎君祭、拜馆等活动),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模式是南音赖以存衍千百年之根基,也是南音之“母”。

福建南音的“文旅+”模式实践与思考——以“世界‘非遗’南音出版工程”为例

福建南音的“文旅+”模式实践与思考——以“世界‘非遗’南音出版工程”为例

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力,真正建构集成知识普及、专业 传承和良性互动的南音发展生态。显得迫在眉睫。
南音作为世界和中国的“双非遗”项目,是福建传 统音乐的代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级的音乐宝库。目前 保留有6000多首散曲,大都存于纸质谱面,仅有部分曲 目在少数有传承的民间艺人间口传心授。目前,这部分 最珍贵的南音文化遗产及其演奏演唱技艺处于濒临失传 的境地。对南音的曲目、地域、流派、传承、社团等进 行全方位的收集、整理、编创、摄制和归类整理出版是 十分必要的,也是顺应“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7.立体式出版:包括音像制品音频出版物(CD)、 纸质出版物(配套图书)、视频出版物(DVD)及数字化、 新媒体出版等。
8.“文旅+”开发:进行融媒体经营、大数据开发、 云平台授权、粉丝社群经济运营及南音社团经纪、校 园南音大奖赛、文旅景区地标驻演、弦管乐器、教学 培训及文创衍生品的020互动经营。
9Monographic
专题St研udy究2
福建南音的“文旅+,,模式实践与思考
——以“世界‘非遗’南音出版工程"为例
文,苏金兴
一、“世界‘非遗’南音出版工程”“文旅+” 的策划背景
《世界“非遗”南音曲库》作为“世界‘非遗’ 南音出版工程”的子项目之一.是该出版工程项目中 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于2017年8月增补为“十三五” 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规划,2019年列为国家出版基金 资助项目。
30篇轰引:㈣,。
互动经营)及权威专家品评(学术研讨和价值提升) 五大项目工程,实现“五位一体”的项目化运作和立 体式开发,并以世界“非遗”南音的系统化、产业化、 020模式开发等为基本定位和目标追求。即:
音频(24b/48k分轨) 南音曲库
纸质出版物出版 工义谱配套图书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南音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福建泉州,已有千年的历史。

南音以独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于世。

为了深入了解南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传承现状,我们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南音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二、调查背景及目的1. 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南音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团队决定开展南音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 调查目的(1)了解南音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2)调查南音在当代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境;(3)探讨南音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调查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南音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音的历史、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2. 访谈法:走访南音传承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了解南音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境;3. 观察法:实地观察南音演出、教学等活动,了解南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音传承项目,分析其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

四、调查内容1. 南音的历史渊源南音起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南音的形成与发展,与泉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了众多外来文化,南音在吸收、融合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南音的音乐特点南音的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旋律优美动听。

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曲调丰富多样:南音曲调分为“大曲”、“小曲”、“散曲”三大类,各有特色;(2)演奏乐器独特:南音演奏乐器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3)唱腔韵味独特:南音唱腔以平仄、抑扬、顿挫为特点,富有表现力。

3. 南音的文化内涵南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传承:南音承载着泉州地区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民间风情:南音反映了泉州地区的民间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道德教化:南音歌词富含道德教化意义,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关于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南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参与南音社会实践活动后,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首先,南音社会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南音艺术的艰辛与卓越。

在实践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南音表演者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技巧和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南音艺术的热爱。

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将南音的优美旋律演绎得完美无瑕。

其次,南音社会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音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之一,凝聚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南方地区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受众群体,还在各个传统戏曲节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实践活动,我有幸与南音艺术家合作,参与了一系列的南音演出和推广活动,亲眼目睹了南音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最后,南音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南音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确保它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南音社会实践者,我们需要将所学所感传承下去,传播南音的美好和特色。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让南音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繁荣发展。

总而言之,参与南音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通过亲身实践,我深刻领悟到了南音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同时也对南音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南音艺术将会在未来继续闪耀着光芒,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美好价值观。

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

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

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作者:王伟来源:《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陈三五娘”传说的嬗变轨迹与播撒路径,叠印着闽南文化通过古今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内外传播的繁复历史,其于不期然间成为东西文化环流的鲜明印证与极佳注脚。

本文将之跨界传播中的“常”与“变”作为省思海内外闽南族群之日常生活方式与情感心理结构的具体进径,并从内在机理与外在机制两个向度透视这一文本如何真切显影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闽派美学风范,进而在族群分合与空间流动的文化侨易中唤醒并重构共有的海丝文化记忆。

【关键词】新闽学;闽派美学;闽南意象;闽派戏曲;文化间性[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一、时间划痕:跨越文化的旧影新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诚哉斯言,“陈三五娘”戏文刊本的当代发现及其随后的文本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有趣事件,而在这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化侨易过程当中,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担任教职的荷兰籍汉学家龙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枢纽角色。

具体言之,他作为一系列蒙尘已久的早期闽南方言文献的重要发现者与主要研究推手,很早就与台湾大学的吴守礼教授互通有无、展开合作,而吴先生本人正是以精研《嘉靖本荔镜记校勘》、《光绪本荔枝记校理》、《顺治本荔枝记校研》等闽南语古典戏文而涉入文化环流中的在地文化研究。

据悉,在1964年岁末,龙彼得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发现刊刻于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俗称“万历本…陈三五娘‟”),过后便将一卷九十截的微缩胶卷寄给远在台湾的吴守礼校注,“而后又把这部海外孤本复印多份,无偿地分赠海内外学术界的朋友” [1]111。

在1976年,当吴守礼完成由“三益堂”于1884年刊刻的《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真本》(即“光绪本…陈三五娘‟”)的校注工作,而需要附上原本照相进行影印的时候,亦是龙彼德不辞辛苦地全录精细印制其法国友人、欧洲汉学协会(EACS)发起者施博尔(据闻Kristofer Schipper本人更愿意称自己为“施舟人”)所藏的“光绪本”,并将拷贝从英国邮寄给他,因而吴守礼在1978年出版的“校理本”当中注明“原本藏于法国施博尔博士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艺术博览基于海丝文化旅游视野的南音与香道表演艺术结合研究■陈月莹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摘要:南音与香道是泉州及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古老艺术,在原有的香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以南音的“谱”替换原有的古琴曲,将香道与南音两种表演的艺术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在香道表演中融入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南音,将成为一种更加接地气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使南音与香道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推广,为海丝文化旅游提供新的旅游资源,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广面、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将南音这一古老文化通过旅游带动推广,使南音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为其提供生存的新空间和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海丝文化旅游南音传承香道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

在文化旅游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丝”无疑成为了泉州的又一重要历史名片。

2015年,在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度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的背景下,以“海丝”文化为新亮点的福建泉州将迎来一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革命。

一、南音与香道的表演(一)南音表演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起源于泉州,在闽南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

2009年10月,泉州南音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

南音包含三个部分,即“指、谱、曲”。

“指”即指套,是由几首有关联、有故事情节的曲子组成的,有唱词,但多用于演奏,通常取最末的几章,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组成的上四管加入嗳仔和小叫、双铃、响盏、四宝等下四管来组成开场的嗳仔指;“谱”为纯器乐曲,又南音四大件加上拍板来演奏,通常用于南音节目结束时的最后一个节目演奏;“曲”也成散曲,有唱词,由南音四大件伴奏,演唱者手持拍板,以古代标准的泉州方言演唱。

南音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

至今只有南音中保存有汉代相和歌中“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①这一演唱形式。

(二)香道表演香道是我国汉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使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古老艺术,是我国又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道是香道师通过对香料调配组合后进行涂抹、喷洒或者熏点等操作,并与精心布置的环境、轻柔的香道知识讲解和富有高度艺术性的香道道具等进行有机配合,再一典雅的点香和清丽的闻香手法辅之,使得这些操作所产生的香气和香烟引导香道师和品香人体验安逸、舒适、愉快、兴奋等意境和氛围。

香道表演的传统表演形式有篆香、隔火熏香等形式,在永春的香道表演中,以篆香的表演形式居多。

篆香的表演是伴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曲,依次进行理灰、压香灰、打香篆、欣赏香篆、点香、品香的过程。

二、南音与香道的艺术结合(一)南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泉州南音发源于泉州,广泛流传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在闽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南音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作为闽南人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泉州,除了泉州南乐团在南音艺苑定期举办的南音专场演出,人们聆听南音的场所大多是在泉州遍地开花的茶馆中。

泉州的绝大多数茶馆中都有南音的表演,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群众,都可以在茶馆中点上一壶清茶,同时欣赏南音表演。

这种简单的休闲方式,将南音文化深深的融入闽南人的生活中,并且随着游人的来来往往,带到世界各地。

王珊②在《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中提到:“城市群体中的商人、工人、手工业者,以及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皆有大量自发演唱、演奏南音的人群,他们对南音的热爱和熟练程度出乎我们的预料,在泉州开元寺、府文庙附近,笔者还曾数次见到普通市民站在路边自发演唱南音,并有不少群众围观聆听且陶醉其中的场景……而那些为南音事业勤勤恳恳奉献心力的‘弦管忠臣’,甚至那些‘附庸风雅’的南音拥护者,都构成南音在民间传播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不止在泉州,在那些南音传承传播的地区,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香文化产业日渐规模中国香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商周时期,焚香祭天的传说就已经出现。

到了唐朝,香客、香作坊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并且逐渐形成一大产业。

明清之后,更是繁盛,王侯将相焚香祈天,文人骚客焚香怡情。

近代,由于国家动乱,香道也因此没落,逐渐无人问津。

直至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香文化又开始逐渐繁盛起来。

2014年7月被正式授予“中国香都”的称号,成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香基地。

目前,达埔镇开始挖掘香文化的历史,大力发展香文化产业,并尝试把香、花、茶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文化引入香产业,改变原始的用香方式,并与旅游结合起来,促进香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永春香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自中国香都旅游开放以来,达埔各大香业开始依托香道等传统文化特色来宣传永春香文化,特别是彬达香业创建的自己的创意文化园,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三)南音与香道的结合相得益彰音乐与香文化的结合由来已久,我国自古就有“焚香抚19音乐艺术博览琴”的说法。

古时,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文士淑女操琴时都要焚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弹琴时经常有童子相侍,香案常置,焚香助兴。

因此,音乐是香道表演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选择正确的音乐不仅能烘托出香道表演的氛围,表达出文化艺术厚重的情感,加强香道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在整个表演中起到把握节奏的作用。

田青③认为,中国音乐的“简约”、“重韵味轻技术”、“多散拍”、“音乐线性展开”、“持拍眼”、以及合奏上“求同存异”的风格特征与特殊形态,这些特点都可以在南音音乐中轻易发现,接至足以作为中国音乐的“典型”看待。

泉州南音曲调悠扬婉约,节奏较为缓慢,特别是“谱”十分符合田青老师所提出的中国音乐的特点。

南音的“谱”作为纯器乐曲,每一首谱和其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带给人以不同的意境。

台湾汉唐乐府的大型南音乐舞《韩熙载夜宴图》就开创了两者相结合的先例,其第一幕“沉吟”中,就是在南音名谱《四时景》的背景音乐下,舞台两侧的侍女以香道和花艺点缀画面,馨香袅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高雅、宁静、美妙的境界。

在这个短短几分钟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南音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将南音中的“谱”和香道表演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有闽南特色的新型艺术形式呢?笔者认为,香道表演主要是通过调香、制香、品香的过程,使人进入一种人香合一的精神状态,从而品味香道带来的静、沉、定的精神意境。

而南音的“谱”有许多节奏缓慢的慢三撩的章节,如《五湖游》的第一章《金钱经》所描绘的禅定般的意境,《四时景》第一章《立春·新莺出谷》和《梅花操》第一章《酿雪争春》所描绘的初春万物静悄悄的复苏的景象,甚至是紧三撩的《梅花操》第三章《点水流香》极富动感的节奏也很适合品香时配合香烟袅袅生起的美景。

南音音乐中自带的意境配合香道进行表演,不仅能对香道表演的节奏进行把控,更重要的是使得香道表演融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

三、依托海丝文化旅游南音与香道表演结合的发展前景展望(一)结合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新的文化旅游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已经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作为指标,还必须在考虑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一起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

依托“中国香都”这一称号,达埔镇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香道表演的形式来大力推广香文化。

其中彬达香业在香道表演和旅游业发展中有着绝对优势。

每逢周末、节假日,彬达以“一脉香承”为主题的创意文化园中就会迎来大批自驾游、短途旅行团,平均每日接待人员达上千人。

每天根据游客数量组织香道表演,每天至少3场以上。

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精品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香文化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实质上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南音与香道的结合就是以永春香道现有的商业成果为诱发点,以南音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文化为核心。

在达埔将文化引入香产业并与旅游业结合的政策指引下,将闽南传统文化南音与香道表演相互结合形成的新型表演方式融入现有的旅游产业,不仅能保有原来的旅游带动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更能使原来传统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在传统旅游层面上融入闽南传统文化,从而满足现在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并且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依托文化旅游的创新表演有利于南音文化的传承根据“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惠互利、互联互通”的原则,福建正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在泉州打造海丝先行区,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泉州南音作为泉州本土的音乐,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在泉州打造古城海丝旅游中,不仅是一种鲜明的文化亮点,更能够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品牌作为推广。

因此,将海丝文化旅游基因融入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再辅以中国传统艺术香道,三者结合推广,对南音的传承与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将南音与香道结合这一形式推广南音,能够形成一种以南音文化为核心,以现有的香道产业、商业链为诱发点,通过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这一契机,传播推广南音的新型推广形式。

这一形式不但能拓宽南音的传播地区及范围,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南音,喜爱南音,甚至传承南音。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顺应历史的潮流,在立足传统南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特色,赋予南音新的色彩,不但能够为南音的传承培养更加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激活南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好的与时代接轨,为南音提供生存新空间和发展新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399024。

注释:①《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②王珊,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事南音传承研究。

③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1]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02).[2]徐捷.日本香道文化的传承(1)[J].日语知识,2012,(04).[3]王珊.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J].东南学术,2011,(06).[4]郭耿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建立———以南音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5]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0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