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文化资料

合集下载

泉州海丝文化

泉州海丝文化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 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 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 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 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 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 石塔,俗称东西塔
泉州海丝文化
泉州十八景
清源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 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 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 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 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 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 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 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 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 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 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 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 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 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 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 等为胜。
郑成功史迹
分布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南安。 它们是位于石井镇的延平郡王祠、 郑成功纪念馆·碑林和位于水头镇的 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位于石 井镇鳌峰北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 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 皇帝诏赐郑成功迁葬时所撰联一对。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石井镇的鳌峰山 上,占地3000余平方米。纪念馆介 绍英雄一生的丰功伟绩,陈列200 余件珍贵文物。占地10亩的郑成功 碑林,既有碑亭诗阁,又有石刻廊 群、集全国、世界各地200多幅的 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于一廊,歌颂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 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头覆船山 处的郑成功陵园,为国家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凡来泉州者,几乎都 要到成功史迹走一走,默祝忠魂与 山河共存,永垂不朽。

泉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泉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泉州博物馆详细介绍泉州博物馆是一座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福建省内唯一的一家以该主题为核心的博物馆。

下面我将从馆内布局、展示内容、开放时间等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该博物馆。

一、馆内布局泉州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新华街道泉州海丝文化研究中心,于2016年8月27日正式开馆。

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展厅、民间艺术展厅、泉州市文物保护展厅、教育体验区等多个区域。

馆内展览内容涉及中国和东南亚、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展示内容1.海上丝绸之路展厅该馆最主要的展馆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展厅,展厅中根据丝绸之路主要阶段、联络国家、重要事件等分为文化版与商贸版两个版本,分别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背景、发展过程、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等内容。

文化版主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流传至海外的情况,商贸版主要讲述各国之间的商贸活动及其引起的文化交流。

展馆内的许多文物和图像都有注释或解说,向游客展示了当时的市场和交通运输方式、文学艺术成就、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习俗和风范等。

2.泉州市文物保护展厅此展厅主要展示泉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泉州古城墙、城门塔、祠堂,以及古代建筑中的雕刻、建筑材料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展览内的许多文物都有文字解说或者录音播报。

3.民间艺术展厅民间艺术展厅则是将泉州地区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集中呈现,并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糖画、木雕等。

有龙门石窟、寺庙和海洋渔村、精神信仰和生命崇拜等五个主题。

三、开放时间该馆普通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每周一闭馆。

游客可在馆内自由参观,但若要参与特别活动需要提前预约。

此外,学生、老年人等具备相应身份的游客还可以购买优惠票。

总结:泉州博物馆作为福建省内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览内容博大精深,充分展现了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国最早开通的商业路线的历史地位。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有关材料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有关材料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有关材料○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这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

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一海上大通道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通道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通道的东端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历史上它有一个响亮而古老的名字——刺桐。

包括16个提名遗产点,代表了宋元时期的古泉州(刺桐)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上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泉州海丝史迹遗址系列遗产从类型上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史迹等三类,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其繁荣时期,在泉州乃至中国留下的最多样、完整、杰出的物质见证。

1.万寿塔: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塔石村宝盖山山顶上。

又名关锁塔、姑嫂塔,是泉州湾的古航标塔。

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塔身用巨大的花岗岩块石构筑。

万寿塔为泉州“海洋大通道”航海通商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泉州作为“海洋大通道”“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六胜塔:位于古泉州港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是重要的航海导航标志。

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 年)重建。

塔身为花岗石构筑。

六胜塔为泉州湾主航道的古航标,为泉州“海洋大通道”航海通商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14 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介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介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介绍一走进这个博物馆,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海上贸易超级繁荣的时代。

馆里到处都弥漫着一种神秘又迷人的气息。

这里的展品超级丰富。

那些古老的瓷器,有青花瓷、白瓷等等,每一件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你看那青花瓷的花纹,细腻又精美,仿佛是当时的工匠用画笔在瓷胎上跳舞留下的痕迹。

还有那些造型各异的陶器,感觉它们就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游过来的小精灵,在展柜里安安静静地待着,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美。

博物馆里还有好多关于船只的展示呢。

从那些古老的船模型就能想象到,当时的泉州人是多么勇敢,驾驶着这些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

那些船就像海上的勇士,带着各种货物,乘风破浪。

这些船只的构造也很巧妙,有的船头尖尖的,有的船身特别宽大,每一种设计都有它的道理,都是为了能在海上更好地航行,能装更多的宝贝。

说到宝贝,馆里还有很多从海外贸易来的稀奇玩意儿。

像是一些外国的钱币、香料的样品之类的。

这些东西就像是文化交流的小使者,见证了泉州当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热闹景象。

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就像一场超级盛大的派对。

馆里的布置也很贴心。

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只把东西摆出来,而是通过一些场景的还原,让你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古代的泉州港。

你能看到忙碌的商人,装卸货物的工人,那种感觉特别真实。

而且馆里的工作人员也很热情,你要是有什么问题,他们就会像朋友一样跟你聊天,给你讲解那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博物馆里逛一圈,就像是读了一本生动有趣的历史书。

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也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就像是一个宝藏之地,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只要对历史或者对海上贸易有点兴趣的,来这儿准没错,保证能让你度过一段超级有趣又有意义的时光。

海丝泉州

海丝泉州

寻觅遗落泉州的“海丝”福建泉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从泉州所在地成为州治算起(718),建城史已有近1300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令世人瞩目,而其中最大的特色,无疑是深深的海洋印记。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例文1】泉州市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静态和动态文化遗存保留最为完好的城市,所保存的海上交通文物和遗址具有真实性、特殊性、唯一性等特点。

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或政府规章,以加强对泉州海丝遗产的保护。

此外,泉州市政府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有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专门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出台将有助于申报工作的成功。

针对这些问题,福建省政府法制部门和泉州市政府于两年前即联合开始了泉州海丝遗产保护专项规章的制定工作。

此次出台的《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共36条,明确规定了泉州海丝遗产保护的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加强监督、永续利用”。

从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目前泉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现状,明确泉州海丝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

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

20最新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20最新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2017年最新泉州海丝文化征文历史上,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小编收集了2017年最新泉州海丝文化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泉州海丝文化泉州港历史悠久,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中世纪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期间,泉州港的出口货物以丝绸为主,故称泉州古港至西洋的航线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泉州古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并于1991年2月14日组织世界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乘坐“和平方舟”号考察船抵达后渚作业区,对泉州港进行全面科学考察)。

到了明清实行海禁,港口逐渐衰落。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港与国外交往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

早在6世纪初,泉州已开始和国外交往,有大船到南洋诸国通航。

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从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

随着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至唐代时开始兴起。

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陆上丝绸之路”停滞,于是中外经济交流活动由陆转海,“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起。

当时阿拉伯、波斯商人通过海上来到广州、泉州购买中国丝绸、瓷器等,尤其是泉州,还可买到日本、朝鲜的货物。

于是泉州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与广州、扬州等并列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

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徕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市辖区内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等县(市、区),大体可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和城市建设史迹。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5至8月多东南风,7至9月为台风季节,9月至翌年4月多东北风,适宜于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航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抵达泉州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考察九日山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全长达427公里,海床多为花岗岩结构,海湾多,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

历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在沿海地带长期进行造港运动,形成了“四湾”(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两江(晋江、洛阳江)范围内由众多码头构成的集群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方大港。

现存的万寿塔、六胜塔等古航标塔,以及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古码头,即是泉州古港重要的历史证物。

与频繁的海事活动相联系,泉州的海神信仰也极为丰富。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古代泉州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军政长官在当地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国家祭典,祈求风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贵的石刻记录。

而真武庙、天后宫,以及江口码头一带的诸多海神庙,则分别建在码头附近,也是古代泉州地方官员和民众祭祀海神的重要场所。

阿拉伯客人参拜先贤墓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邑内,并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的大宗产品。

其中,在瓷都德化和晋江磁灶窑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现存的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堪称泉州古代外销瓷窑的代表。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也使泉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交融。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

城市冷知识15:闽南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认识泉州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泉州是福建省地级市,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籍贯地,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1)泉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城市。

(3)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4)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此为泉州建制之始。

(5)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的丰州改称泉州(治侯官),这是泉州地名之始;泉州成立之初的辖境很大,相当于今福建全省,泉州得名于府城东北泉山的一眼孔泉。

(6)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泉州改闽州,武荣州改泉州,辖晋江、南安、清源、莆田四县,此后的“泉州”才相当于今泉州。

(7)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置晋江县(今鲤城区)为附郭,此为泉州建城之始。

(8)唐朝中后期的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9)南唐时期,原籍泉州桃林县(今泉州市永春县)的留从效被封为“清源军节度使”,他主政泉州期间,在城墙边绕植刺桐,“刺桐城”因此得名。

(10)宋元时期的泉州港超过广州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港,更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不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是茶叶、瓷器和香料。

(11)蒲寿庚叛宋降元事件发生在泉州,蒲寿庚在泉州杀死南宋宗室、士大夫、百姓、官兵等数万人,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朱元璋曾于洪武七年(1374年)大赦天下,唯独没有赦免蒲寿庚后裔,《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12)八闽文化的先驱者——欧阳詹是唐代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人,他也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3)《题临安邸》作者的真实姓名是林外而不是林升;林外是宋朝泉州晋江(今泉州市晋江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 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 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 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 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 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 石塔,俗称东西塔
泉州海丝文化
泉州十八景
清源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 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 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 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 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 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 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 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 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 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 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 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 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 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 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 等为胜。
东湖公园
泉州东湖公园是号称“鲤 鱼城”之鲤珠所在地,位 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 清源山, 东眺灵山圣墓, 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 大街,是原泉州十大胜景 之“星湖荷香”的遗址。 曾连续三次荣获省人大常 委会“环境优美”奖,首 届“泉州市民喜爱的十佳 建筑”及'98泉州最佳夜景 工程,九八年入选中国名 园”,并荣幸地得到前国 家主席杨尚昆的高度赞誉 和亲笔题下“东湖公园好” 宝墨。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 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全湖面积100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为福建省 最大的人工湖,全园由四岛三桥、 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四岛分别 是枫林岛(中心岛)、桃花岛、生 态岛、花果岛,三桥分别是21孔桥 (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单 孔(仿建吴江玉带桥)、五孔桥 (仿建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全园 目前有松柏园、棕榈园、竹园等五 个专类园,建立了“国际友谊林”、 “国际少年友谊林”、“青少年文 明绿园”、“义务植树林”等十三 片纪念林,全园共种植绿化树种达 200多种。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 光潋滟,鱼欢虾跃,白鹭栖息,湖 光山色浑然一体,是泉州市区具有 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古典园林。
五里桥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 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 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 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 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 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 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 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 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 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 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 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深沪湾
深沪湾位于东亚文化之都、海 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北起 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南至泉 州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一座 风光旖旎的晋江小镇,泉州十 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狮” 之称。深沪湾全长6公里,位于 晋江东南海滨,滩前碧波万顷。 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 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 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 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 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 温适中。
府文庙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 (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 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 现存孔庙中罕见。
西湖公园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 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 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 1196年),地处泉州城南 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 集之地”。该宫是我国东 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 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 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 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 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 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 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 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 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 一。位于洛阳江口,距福 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 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 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 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 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 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 础”、“种[1] 蛎固基法”, 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 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 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 慧。
永春牛姆林
永春牛姆林,被誉为闽南 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区, 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 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 城70公里,是国家4A级旅 游区、福建省首批自然保 护区,福建省生态教育基 地、科普教育基地及小公 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是 泉州十八景之一。
清水岩
位于安溪县参内乡乡区的北部,群 峰耸峙,峰峦回环,叠翠披丹,云 烟缥缈。山中“晴天不断四时雨, 千载常悬太古音”(黄雅谷诗句)。 观音山常年罩雾,“浮烟薄雾影迷 离”(进士黄尔沤诗句);仙洞峰 有仙女之称,“蓬山缥缈锁云烟, 高处分明别有天”(知县黄宅中诗 句)。山中无石不景:石龟、石船、 石鼓、石鸡、石狗、石猴、石人、 石椅、石桌……维妙维肖。山峦间, 有一泓弯弯绕绕的小溪,潺湲绕道, 撞击石罅,奏出悦耳动听的参林溪 声。沿溪有雨落潭、鸟枪潭、打鼓 潭、韵潭……宛如镶嵌在绿帐中的 一串明珠。这里古称山、石、潭三 绝,“奇景异常,骚人墨客,多游 其间”。
பைடு நூலகம்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 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 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 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 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 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 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 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 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 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 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 基地”。同时,崇武还有被誉 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 一的崇武海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