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之精细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文章内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字_叔痒__,吴兴故章人。是南朝 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三、语音 缥(piǎo)碧无碍(ài)负势竞(jìng)上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成韵鸢(yuān)飞戾(lì)天 互相轩(xuān)邈(miǎo) 四、通假字 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 五、一词多义 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①.欲穷其林。(走完)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③.果如鹤唳云端。(叫)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俱:都 2、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韵:和谐声音。 七、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 情的句子是:

五、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四时.俱备: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 ⑥古来共谈.: ⑦五色交辉.: 2、一词多义: 欲: ①夕日欲颓: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 ①自康乐以来: ②自非亭午夜分: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书: ②谢答中书书: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 课《信客》的教案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 导语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 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 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

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 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 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 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 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 家属 待人宽 容: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 守: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 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 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9.B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7课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10.第10篇 答谢中书书

第10篇答谢中书书(2019《中考说明》有)(2020重点复习) 南朝齐梁·陶弘景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消沉,萎靡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原意:光辉,句中意: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山川之美.[F] 美:____________ (2)古来共.[F]谈.[F] 共:____________ 谈: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 (4)四时 ..俱备四时:__________ (5)晓雾将.[F]歇将:____________ (6)猿鸟乱.[F]鸣乱:____________ (7)沉鳞.竞跃鳞:____________ (8)实.[F]是欲界之仙都实:____________ (9)自.[F]康乐以来自:____________ (10)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与:____________ 奇: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记承天寺夜游》 1、【念】 2、【相与】 3、【中庭】 4、【空明】 5、【盖】 6、【但】 7、【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四、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新人教版

10.信客 目标定向: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师:大家现在写信吗? (生答)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读来从中能接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听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è(噩)耗猝然(cù)jì li3ng(伎俩) 昏厥(jué)连声nuò nuò (诺诺)文绉绉(zhōu) 颠pèi(沛)吊唁(y4n)焦zhuó(灼)诘问(jié) 时 m2o(髦)唏嘘(xīxū) 2.多音字辨析: 积累lěi 四、学习释疑,回答问题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原来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信客 学历――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与答案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一、填空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 ②,。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五色交.辉消散 四时.俱备争相 晓雾将歇.交相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季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二、 三、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Lesson 10 letter guest teaching plan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2、篇章2:信客范文(2020版) 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 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 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 》的教案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山川景色的奇美,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陶弘景便是这样的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 27 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 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 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 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 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 高高的山峰插入云 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 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 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