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
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三、研读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二、破题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注意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二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生个读3.提示节奏:文章多为四字对偶句,朗读节奏均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部分内容作者从仰观、俯察、平视等不同视角,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既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能欣赏到这种奇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仅84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因被贬谪而有闲情雅致夜游承天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文中“闲人”一词,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被贬后的落寞,又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两篇短文在语言上都简洁精美,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深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篇短文,背诵《答谢中书书》。
2.积累文言词汇,如“歇”“颓”“与”“念”“遂”等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视角转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两篇短文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3)掌握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短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提问、讨论、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提问导入导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短文吗?短文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体会短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探讨问题:(1)短文主题思想是什么?(2)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有哪些?4. 讲解与示范讲解内容:对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并进行示范。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短文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运用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度,教学过程是否有序等。
2. 学生学习效果反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与本课短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ú)其奇者。
1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
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
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2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
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
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
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
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读出节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