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微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主题:讨论主题为“如何运用速度知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过程:各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4.分享: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学生可提问、补充,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介绍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进行比较。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17页的练习题1、2、3。
-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要求结合实际情境,并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2.实践作业: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如:行人、车辆等,尝试用速度知识进行描述和比较。
-与同学合作,进行一次小型的速度实验,如:测量并比较不同学生短跑的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高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
目标
1.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教材
分析
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教材用较多的篇幅科学、规范地引入速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自己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提出了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教材中通过让它们运动的时间相等,然后再进行比较,即让它们运动的时间都统一到单位时间上来,也就是用路程除以时间,它们的比值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建立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很方便了解速度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速度是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将学到很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例题2】下列有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速度v=s/t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由速度v=s/t可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则路程越大
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能由公式v=s/t计算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方向不变,也就是说速度是恒定的;故AB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学生将学习《运动的快慢》这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是运动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并能够运用速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掌握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3、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张同样距离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幅图片中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
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0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教师出示多个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百米赛跑、汽车行驶等,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5、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以及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课后作业:完成与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XXX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惯。
会商物体的活动时,活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生疏,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惯于用长度透露表现速度,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活动和变速直线活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3《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一章课题3《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速度单位的含义,能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及计算【教学方法】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龟兔赛跑的图片,并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展示百米赛跑的图片,展示不同的比较的快慢的图片。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
百米赛跑中,究竟是如何判断谁是冠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速度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展示游泳比赛中,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念图片。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过渡】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观众和裁判的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归纳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
【过渡】那么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比较呢?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涉及到的——速度,究竟什么是速度呢?2、速度(1)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教学设计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将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报告。
4.观察性作业:
观察并记录家人或朋友骑自行车、开车等不同交通工具时的速度,尝试用速度公式计算他们的速度。
要求:记录至少3个不同的实例,并给出计算过程。
5.家庭实验:
利用周末时间,和家长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测量并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比较两个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6.结合课后作业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设计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作业,如测量并计算自行车在不同道路上的速度;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教学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难点:速度单位换算、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语言:速度单位换算和速度公式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大家需要多加练习,掌握换算方法和计算技巧。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形式,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并改正错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奥运会短跑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的速度变化。
教学语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短跑比赛。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比较两位运动员的速度呢?他们从起跑线出发,到达终点的时间不同,那么速度是否一样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3.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通过实例解释速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概念。
4.应用练习:布置有关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关注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速度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发现和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置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针对学生对速度与加速度的混淆,设计专门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清两者的关系。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3.方法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路程和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4.知识拓展:介绍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内涵。
2.速度公式的运用:学生在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变形运用感到困惑。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新兴九年制学校
物理学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1、教师小结提问:若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都不
相同,我们又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2、课件展示例子: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2秒内
能跑80米;海里游得最快的旗鱼3秒能游84米;
天空中飞得最快的雨燕6S能飞288米。
3、总结: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也就
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讨论回答。
3、学生积极思考。
1、自然过渡,
承上启下。
2、互动合作精
神的体现。
3、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
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4、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5、1m/s和1km/h谁大谁小?你能将1m/s转化成
km/h吗?
单位换算:
1m/s=1×=3.6km/h
1 m/s = 3.6 km/h
练习:1、请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
2)下列速度中最大的是
6、小资料:一些物体的运动的速度及物理意义。
1——4学生自学教材,踊跃
回答。
5、学生积极与老师讨论,思
考练习。
6、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1——4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
5、熟悉速度单
位换算。
6、拓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