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讲课稿
《陈情表》的说课稿9篇

《陈情表》的说课稿9篇陈情表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2(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
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2(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
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
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废——停止察——举荐除——拜授官职矜——注重、崇尚擢——提拔过——过分盘桓——徘徊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2(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
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
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
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
必修五7《陈情表》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陈情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4、隔行抄写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李密及其《陈情表》逸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2、生齐读3、师就其中重点句让学生在抄写本上做笔译(分段进行)三、研读第一节:1、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2、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
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
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投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五篇

Fear of the unknown is a common feature of human being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陈情表说课稿范文五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说教材一《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因如下: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
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__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__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习__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__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一教法司马集团建立晋政权后,为巩固政权,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__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
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__,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学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__。
陈情表说课稿(共9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陈情表》篇一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积累相关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新课: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研读:(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提示:二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提示:按时间顺序。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
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提示: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3、小结: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
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研习第3、4段: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提示:矜守名节。
陈情表获奖说课稿(共7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陈情表说课稿汇编十篇

陈情表说课稿汇编十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
本单元四篇__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
”__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
”只有注入感情,__才能得以流传。
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
《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__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
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__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__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讲课稿朱元英一、导语(仿写)苏轼曾评论三篇文章: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二、背景知识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三、诵读,文言知识讲析四、内容结构分析1、梳理课文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三段:提出孝之大理。
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问:李密为何不想做官?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
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
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2、内容分析问——思考: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
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身份,使作者处于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这篇表文特殊的读者——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认为本文什么地方写得好?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首先、叙述自己的身世,六月失怙,四岁失母,孤苦伶仃,祖孙相依为命,说明祖母于自己的大恩,故在祖母年老时不能弃之不顾。
其次、蒙受国恩,当以死相报,自己愿意尽忠。
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第三、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国策支持。
自己辞官奉养正是遵循了皇上提倡的孝道。
第四、利避气节的嫌疑。
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
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
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第五、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第六、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
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
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
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
’于是刎颈而死。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五、拓展练习1、请讲“孝”按一意会的方法从结构的角度解释“孝”的意思上半部是老人,下半部是孩子。
孩子把老人尊敬地托起来,血肉相融,才是孝顺。
2、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孝”的理解。
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亲活着,按照礼制来事奉;死了,依照礼制来安葬,依照礼制来祭祀。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
人也一样养活狗、马。
不尊敬,那有什么区别?”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孔子强调“敬”,而不是表面上的“养”。
心,惟在当下,一心不敬,则不过将父母当成犬马,即使能养之,又有何益?我们现在习惯性使用的法律性语言的“赡养”所表述的意思,其实离达到孝敬的标准,还相差万里之遥。
所谓赡养,也就是仅仅向父母供给生活所需而已。
孔子似乎是用愤慨的语气,画出了孝和赡养的界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能做到赡养父母的子女,他们对待父母的情感境界,不过才是跟对待自家养狗养猫相同的事情。
失去了发自内心的真挚敬意,你的赡养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履行义务罢了。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论语》中有关孔子对于孝的解释有许多条,要是把这些章句集中在一起,就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有关中国人孝道的心灵宝典,进一步可以从一个较深的层面去理解中国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那就是注重细节注重内在感受。
4、我所理解的“孝”“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就等于是人之中的不合格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个价值取向都不会变更。
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个时期每个人又有自己对“孝”的解读体会,下面说说你的看法——孝的意义在于报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1、爱惜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都不敢毁坏,何况其他呢?所以孝可以理解为爱惜自己,不要让父母忧心。
好好地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地生活,不要自残,不要自杀。
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大的不孝。
2、回报。
两点:一是能养,二是能敬。
“孝亲不如养天年”。
父母在世时,尽自己能力供养他们,使父母颐养天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但是,只有形式上的供养是不够的,还要有孝敬之心。
”3、关心父母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但同时又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
4、多从父母的角度体察父母,这样就可以更能体会父母的心情,更好地关怀他们。
一家扶助和照料老年人的专业机构有个培训项目,是要求被培训者用纱布蒙起眼睛,脚上绑上沙袋去做事情的。
这是为了让尚健壮的晚辈,去体验人在生命的晚年的感受。
那种眼睛看不清东西,腿脚又不灵便的人生,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样的体验,其实比起老年人实际上所感受到的,还要好出许多。
5、孝行是一种朴素的注重感受的行为。
对父母的爱不是一定要亲吻拥抱,不是一定要给予多少金钱,而是量力而行,发自内心就好。
在孝的方面,那些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未必比一位目不识丁的人做得更好。
懂得孝敬长辈的人即使没有在学校读过一天书,孔子仍然认为他懂得这门做人的大学问:“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它完全是人性的根本和自觉。
王一民,哈尔滨退休老工人,为了满足90多岁的老母亲亲眼看世界的愿望,这位也已经七十多岁的长者,用人力三轮车,拉着母亲游走祖国各地。
全文总结:他先有了纯忠纯孝的心,又能实行,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留传千年。
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李密向晋帝倾诉衷肠,言辞恳切,哀婉深痛,真切感人,这篇有关亲情和孝心的文章,感动了晋武帝,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陈情表》,怎一个孝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