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说课讲解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说课讲解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说课讲解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

4.《归去来兮辞(并序)》原译文对照翻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译文】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

幼稚【幼稚:古今异义词,孩子】盈室,瓶无储粟,

【译文】家中孩子满屋,米缸里没有存粮

生【生:名作动,维持】生所资【资:凭借】,未见其术【术:本领,技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译文】维持生活要依靠一定的能力,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本领。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去做个职位较高的官,

脱然【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译文】我也欣然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恰逢有接受任命出使外地的事,诸侯【指地方官吏】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以:连词,因为】余贫苦,

【译文】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加以推荐),遂见【见:被】用于小邑【被动句】。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译文】于是(我)被委任到小县城做官。在那时战乱未停,我心里惧怕到远地做官。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以:用,拿】为酒。

【译文】彭泽县距离家有百里路程,获取俸禄的田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它酿酒,故便求之【之:代做官这件事】。及少日,眷然【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

【译文】所以就接受了去那里做官的任命。等到过了些日子,便留恋故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矫厉:造作勉强】所得。

【译文】为什么?我本性质朴,这不是造作勉强能够改变的。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饥饿受冻虽然迫切,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怅然:惆怅感慨】慷慨,【译文】曾经做过官,都是为糊口饱腹而役使自己。在这时惆怅感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译文】深深有愧平生的志愿。还是希望等到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后】,情在骏奔,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

【译文】自己主动弃官离职。从农历秋天八月到冬天,做官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这件事顺了心意,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写了这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自以心为【为:被。】形役【被动句】,奚【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悟已往之【之:助词,取独】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

实迷途其【其:表揣测,大概】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了现在归田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做官的行为是错的。

舟遥遥以【以:连词,而,表修饰】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译文】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着前行,微风吹拂着衣裳。

问征夫以前路【介后,应为“以前路问征夫”】,恨【恨:遗憾】晨光之熹微。【译文】拿前面的路途询问行人,遗憾的是早晨的光芒隐隐约约。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译文】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一边满怀欣喜一边奔跑。家仆欢快地迎接,孩子在门前

迎候。

三径就【就:接近】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译文】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幸存。带着孩子进了屋,美酒盛满了酒杯。

引【端起】壶觞以自酌,眄【看】庭柯以怡【怡:使动用法,使…愉快】颜。【译文】我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院中的树木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倚南窗以寄傲,审【明白,知道】容膝【容膝:代指狭小的居室】之易安。

【译文】倚靠着南窗来寄托我傲岸的情怀,明白了这狭小的屋子反而让我容易心安。

园日【园、日:均为名作状,在园中,每天】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译文】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小园的门虽然设置但经常关闭着。

策【名作动,拄着】扶老以流憩【流憩:意为走走停停】,时矫首而遐观。

【译文】拄着拐杖漫无目的地走走歇歇,不时抬头向远处看看。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译文】云气自然而然地露出山头,鸟儿飞累了就知道回巢。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盘桓:徘徊,来回走动】。

【译文】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译文】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俗世跟我的志趣相违背,

复驾言【言:助词,不译】兮焉求【宾前,应为“求焉”;焉:何,什么】?【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官职)?

悦【悦:与下句“乐”,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乐】亲戚之情话,乐琴书【琴、

书:名作动,弹琴读书】以消忧。

【译文】对和亲友谈心这件事感到愉快,把弹琴读书当作乐事,(让它们)来消除我的忧愁。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介后,应为“农人以春及告

余,将于西畴有事”】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或命巾车,或棹【棹:名作动,用桨划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译文】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走过那曲折不平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译文】树木茂盛生长,泉水潺潺流动。

善【善:羡慕】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行:将要,既将】休。

【译文】(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已【已:停止】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曷: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译文】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前,应为“之何”】?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期望的东西,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译文】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去欣赏,有时拄着拐杖锄草培苗。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译文】登上东边的山坡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溪流吟诗作赋。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宾前,应为“疑奚”】!【译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疑惑什么呢?

7.《陈情表》原译文对照翻译

臣密言:臣以【以:因为】险衅,夙遭闵【闵:通“悯”】凶。

【译文】臣李密陈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见:用于动词,意别人对自己怎样】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

的志向。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行:古今异义词,不能

行走】,

【译文】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体弱,亲自抚养我。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

零丁【零丁:通“伶仃”】孤苦,至于成立【成立:古今异义词,成人自立】。【译文】孤独无依,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伯叔,终鲜【鲜:少,此处意为“无”】兄弟,门衰祚薄【薄:浅】,晚有儿息。【译文】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外【与下句“内”均为名作状,在外,在内】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在外面没有勉强算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茕茕【孤单的样子】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译文】孤孤单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夙婴【婴:缠绕】疾病【被动句】,常在床蓐【蓐:通“褥”】,臣侍汤

药,未曾废离。

【译文】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而离开她。

逮【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沐浴:古今异义词,蒙受】清化。

【译文】到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推举我做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荐我为优秀人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文】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没人承担,辞谢没有接受任命。

诏书特下,拜【拜:与下句“除”均为授予官职】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文】朝廷诏书特地下达,任命我做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顾,任命我做太子的侍从。

猥以【以:介词,凭借】微贱,当【当:任,充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报:古今异义词,报答】。

【译文】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杀身能报答朝廷的。

臣具以【以:介词,用,拿】表闻,辞不就职。

【译文】我用上表的方式详细地让朝廷知道这件事,推辞不去担任职务。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上意怠慢不敬。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后】。

【译文】郡县长官逼迫并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长官来到家门,(催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奔驰【奔驰:古今异义词,奔走效劳】,则刘病日笃,

【译文】我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天加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告诉:古今异义词,申诉】不许【被动句】。臣之【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我进退两难,确实是非常苦闷。

伏惟圣朝以【介词,用】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年老德高的旧臣】,犹蒙矜育,【译文】我想晋朝用孝道治理天下,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悯抚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仕:指做官】(于)伪朝,

【译文】更何况我孤单凄苦的程度特别严重。况且我年轻时曾在蜀汉做官,

历职【职:任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矜:自夸,顾惜】名节。

【译文】历任郎中和尚书郎的官职,本来就是谋求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的提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

【译文】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

但以【以:连词,因为】刘日薄【薄:迫近】西山,

【译文】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像太阳落山一样即将终了,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会怎样。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文】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办法走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法度过她的余生。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区区:古今异义词,拳拳,真挚情意】不能废

远【远:形作动,远离】。

【译文】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因为这种真挚的私情也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他。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后】,

报养刘之日短也。

【译文】我现在四十四岁,祖母现在九十六岁,因此我向陛下尽忠效命的日子长,回报赡养祖母刘氏的日子短。

乌鸟【乌鸟:名作状,像乌鸦反哺一样】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给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能看见并且明白知道,天地神明,确实都能明察。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听:成全,准许】臣微志,庶【庶:或许】刘侥幸,

【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微小的心愿,或许能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一定牺牲性命报效朝廷,死了一定结草衔环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不胜【不胜:副词,非常】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以:介词,用来】闻。【译文】我怀着像犬马一样非常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奏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成效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原译文对照解析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

【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擅长写文章,

九岁得颜师古【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唐初儒家学者,经学

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

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

史也十分熟悉。】注《汉书》读之,

【译文】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注解的《汉书》来读,

作《指瑕》以擿【踢音,挑出的意思】其失。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初,刘

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

【译文】(然后)写出《指瑕》来指出他的过失。麟德初年,刘祥道到关内巡查,王勃呈上文章展现自己(的才华)。

祥道表于朝,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高

第【考试或考核官吏时成绩优异】。年未及冠

..,授朝散郎【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数献颂阙下【皇帝处所】。

【译文】刘祥道向朝廷上表,策试时取得了优异成绩。年龄还没有二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他多次向皇帝献上歌功颂德的诗文。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本是负责掌修国史,此处相当于现在的文秘】,,【译文】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王府的修撰。

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

【译文】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完成后,沛王非常爱惜器重他。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离间,挑起矛

盾】。”斥出府。

【译文】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文章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斥责一番并赶出了

王府。

勃既废,客【旅居他乡】剑南。尝登葛愦山【山名】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

赋诗见情。

【译文】王勃被废黜后,旅居剑南一带,曾经登上葛愦山向远处看,感慨叹息,怀想诸葛亮的功业,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官名,中国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倚才陵藉【欺

辱践踏】,为僚吏共嫉【被动句】。

【译文】(后来)听说虢州有很多药草,就请求补任虢州参军。因为恃才傲物,被同僚们嫉恨。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意为除去名籍﹐取消原有

身份。】。

【译文】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事情后来被发觉,按律当诛,恰逢遇到大赦仅免除了官职。

父福畤【同志音】,繇【同“由”音,意思是为,做】雍州司功参军坐【由于,

因为】勃故左迁

..交址令。

【译文】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担任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被贬为交趾县令。

勃往省【同醒音,问候,探望】,度【古今字,后作“渡”,渡河】海溺水,悸

而卒,年二十九。

【译文】王勃前往探视,渡海落水,惊悸过度死去,终年二十九岁。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

【译文】当初(省亲时),王勃取道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

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译文】提前一晚让他的女婿写好序文来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逐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人敢承当,

至勃,泛然【随便,漫不经心貌。】不辞。都督怒,起更衣【上厕所的婉辞】,

遣吏伺其文辄报。

【译文】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应允而没有推辞。都督很生气,起身假装上厕所,派下属等候他的文章写好(一句)就向自己报告。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译文】第一次报告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也是老书生经常说的没意思的话。”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

【译文】又报告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回报,沉默不说话。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惊讶的样子】曰:“天才也!”

【译文】又报告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讶地说:“真是天才啊!”

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

【译文】于是请他完整地写成文章,最后非常高兴地结束宴席。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精心构思,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睡醒,醒】,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译文】先磨几升墨,然后酣畅地饮酒,拉过被子盖在脸上睡下,等到睡醒了,拿过笔写完全篇,不需要改动一个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译文】当时的人说王勃打了“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

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门人甚众。

【译文】他尤其喜欢写书。当初,王勃祖父王通是隋末居住在白牛溪的教授,他的门人非常多。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译文】曾经写出从汉魏到晋的一百二十篇文章,来续写古《尚书》,后来丢了序文,有十篇只有名录而没有书(内容),

勃补完缺逸【散失】,定著二十五篇。

【译文】王勃补写了缺少亡失的内容,定稿共二十五篇。

【研习】,尽得其要。

【译文】曾经说过作为孩子不能不懂医学,当时长安曹元有秘密的医术,王勃跟着他学习,

全都掌握了曹元的医术要领。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尽力,努力】思之。”【译文】曾经读《易经》,晚上做梦仿佛有人告诉说:“《易经》中有太极,你认真思考一下吧。”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译文】醒后就写下了几篇《易发挥》,写到《晋卦》时,恰逢生病就停止了。还写出《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介词,凭借】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

尝曰:“吾愧【和“耻”都是意动用法】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译文】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出名,天下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杨炯曾经说:“我对排在卢照邻前面感到羞愧,对排在王勃后面感到耻辱。”当时的评议

者也认为是这样。(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翻译及知识点:《陈情表》(Word版)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翻译及知识点:《陈情表》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b)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茕茕(qi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ng)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10月10日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

《陈情表》讲课稿

《陈情表》讲课稿朱元英 一、导语(仿写) 苏轼曾评论三篇文章: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二、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三、诵读,文言知识讲析 四、内容结构分析 1、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问:李密为何不想做官?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2、内容分析 问——思考: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身份,使作者处于二难的境地里,李密

《陈情表》说课稿2

《陈情表》说课稿2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 “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

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 沭阳县潼阳中学孙兆宁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

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备课 必修五】姚卿云_《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备课必修五】姚卿云_《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材 2014-07-27 21:54 : 【课例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从学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高二的学生让韩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敌;高三的学生作文时除了李白杜甫苏轼之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例子……这都不是个别现象。当学生不以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耻时,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众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孝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美丽的汉语”正在学生的口中、笔下变得越来越苍白乏味,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做些什么?恰巧本学期的课文中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对于古代“孝道”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知识回顾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三、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 师:李密他这是在向谁陈情?为什么要陈情? 生1:向当时的皇帝。皇帝想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 生2:他不想做官,就写这篇文章来推辞。 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我们读过课文,他以前做过官没有?那时他祖母就没有年老体弱,宿疾缠身吗? 生1:做过官,我查过资料,他以前是蜀汉政权的外交人才,很受重用,他对刘禅的看法很好,想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 生2:课文中提到一句“夙婴疾病”,可以想象老人的身体总是不会太好的。 师:看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 生:暂时不能去做官。 师: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又阴险多疑。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师:下面,我们看看李密“陈”的什么“情”? 生1:他陈的是当时他的真实情况:幼年多病,父死母嫁,祖母抚养他。 生2:而且祖母现在病得很重,离不开他。

高二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高二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一】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译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 常德外国语学校晏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的蕴涵的真切情感;体会作者理性地表达诉求的艺术 2 . 点拨法。点拨字、词、句,通过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使学生领会“情”“理”结合的手法; 3.讨论法。通过关键问题的提挈,廓清思维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会感恩,懂得用爱来报答长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和语言,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忍弃之不顾。李密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范例,学好了本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所以在第一、二课时里,我们完成了关于文意的理解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文言现象学习,本课重点是赏析文本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李密面对天子的指责,面对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帜的局势,居然成功的说服了靠野蛮杀戮起家的晋武帝,原因何在?《古文观止》是这样描述《陈情表》的。(展示)历叙情事 ,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 , 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如果我们从中找到他打动人心的两个关键字,你觉得是什么?(真,诚)他的真

《陈情表》精品教案讲课讲稿

《陈情表》精品教案

《陈情表》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钱国雷 2014年9月1日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

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见《金榜》P30自主学习:字音辨识)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 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陈情表.doc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陈情表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陈情表,希望考生们能在教师资格证面试开始前,积极备考,争取通过这最后一关!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稿:陈情表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二、说学生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说教法与手段 为完成教学目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采用默读、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以课文的理解。

2.点拔。避开详细透彻的讲解,以简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品味。 3.以写促读。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合适的写作练习。 对于学法,照应教法,我做了如下设想: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疏通、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诵读的能力。 2.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针对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是对教法和学法的设想。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习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 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而后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再读课文,做到准确无误。 2.读懂文意。

《陈情表》优秀教案

《陈情表》教案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体味感恩之情,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积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等成语; 2、通过翻译课文,理顺思路,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 的陈情技巧。 3、通过课外探究,资料补充,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音频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看结果:李密是否打动了晋武帝呢? 【见课件】小结: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见课件】

知识链接 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陈情表》获奖课堂实录

《陈情表》获奖课堂实录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一起我们学过《陈情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矜(jin)悯愚

诚。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实为狼狈。”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

人教版语文高二-陈情表说课稿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陈情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精心校对版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说课讲解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

4.《归去来兮辞(并序)》原译文对照翻译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译文】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 幼稚【幼稚:古今异义词,孩子】盈室,瓶无储粟, 【译文】家中孩子满屋,米缸里没有存粮 生【生:名作动,维持】生所资【资:凭借】,未见其术【术:本领,技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译文】维持生活要依靠一定的能力,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本领。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去做个职位较高的官, 脱然【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译文】我也欣然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恰逢有接受任命出使外地的事,诸侯【指地方官吏】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以:连词,因为】余贫苦, 【译文】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加以推荐),遂见【见:被】用于小邑【被动句】。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译文】于是(我)被委任到小县城做官。在那时战乱未停,我心里惧怕到远地做官。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以:用,拿】为酒。 【译文】彭泽县距离家有百里路程,获取俸禄的田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它酿酒,故便求之【之:代做官这件事】。及少日,眷然【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 【译文】所以就接受了去那里做官的任命。等到过了些日子,便留恋故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矫厉:造作勉强】所得。 【译文】为什么?我本性质朴,这不是造作勉强能够改变的。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饥饿受冻虽然迫切,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怅然:惆怅感慨】慷慨,【译文】曾经做过官,都是为糊口饱腹而役使自己。在这时惆怅感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译文】深深有愧平生的志愿。还是希望等到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后】,情在骏奔,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 【译文】自己主动弃官离职。从农历秋天八月到冬天,做官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这件事顺了心意,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写了这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自以心为【为:被。】形役【被动句】,奚【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悟已往之【之:助词,取独】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 实迷途其【其:表揣测,大概】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了现在归田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做官的行为是错的。 舟遥遥以【以:连词,而,表修饰】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译文】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着前行,微风吹拂着衣裳。 问征夫以前路【介后,应为“以前路问征夫”】,恨【恨:遗憾】晨光之熹微。【译文】拿前面的路途询问行人,遗憾的是早晨的光芒隐隐约约。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译文】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一边满怀欣喜一边奔跑。家仆欢快地迎接,孩子在门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