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8张PPT
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历史影响
整顿吏治
——为改革实施创设有利的政治环境
迁都洛阳
——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增强北魏实力,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 族交融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我们应当如何 评价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 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 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联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氐族 VS 汉族 苻坚 VS 谢安
民族矛盾问题突出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乱
交流中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 断关,规据陉 (xíng)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孝文帝改革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以太子恂为代表的的贵族官僚守旧派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 (共4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 (共44张PPT)

材料一
材料三 材料五
材料二
材料四 材料六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二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三
原有姓氏
拓跋 原姓 丘穆陵 贺兰 贺楼 尉迟 现姓 穆 贺 楼 尉 原姓 步六孤 独孤 勿忸于 纥奚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 2.与白居易齐名的唐代诗人元稹,他的祖先姓 氏为( ) D.尉迟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鲜卑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 • •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 醉卧沙场君莫笑 ,_________________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现在姓氏
元 现姓 陆 刘 于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共24张PPT)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重大 改革:
背景 根本目的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习俗治理国 家困难重重。 巩固统治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意义
孝文帝,名拓跋宏(元 宏),北魏第六位皇帝, 庙号高祖 5岁即位,冯太后(汉 族)辅政。 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 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 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民族
大交往
大交融
改汉姓 与汉婚
鲜卑族这个古老民族,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有人 历史启示: 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 改革是强国之路! 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为什么?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
答:不同意!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 势,又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 族发展进步,所以孝文帝是一位伟大的改 革家!
第19课 北魏政治 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的发展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大大加强
北 魏 落 后 的 文 化 和 统 治 方 式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北魏的发展
• 少数民族:从事农业,并定居 生产生活 • 汉族:学习畜牧业经验,接受 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魏晋南北 朝时期北 政治制度 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方民族大 多使用汉语 交融表现 文化交流 • 少数民族: • 汉族:喜爱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民族心理
民族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30张PPT)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30张PPT)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改鲜卑姓为汉姓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 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 ,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 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 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 些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 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 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优》P49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 生产方式的交融 方 少 数 民 族 向 汉 族 学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习 农 业 技 艺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1张PPT)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请你根据书本P78,图4—4 ,和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 民族内迁的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结合书本80页资料并根据图片,说说民族杂居带来的 影响。
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 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 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北 方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2、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2、意义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 造了条件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 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 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说汉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 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 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北方少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 数民族 墓室壁 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日益缩小, 画《采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界限逐步模糊的过程。 桑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人物 494年 孝文帝
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 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3张PPT)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隋 周 陈


第二单元早 期国家的产 生与社会变 革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 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东晋 前秦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双方军力对比: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多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 族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
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 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魏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 统一全国的政权: 西晋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北朝
386-581年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577年 581年
北魏
386年建 立 孝文帝 改革
魏 蜀
西 晋
前秦统一 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西魏
北周

589年
263 266-316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 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 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 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9张PPT)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胡人)
鲜卑 匈奴


氐 中原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农耕民族 (汉人)
民 族 交 融 之 成果 ——民族大交融
汉 人 “胡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苻的坚统拥治,有希八望十秦多军失败 ,以摆脱氐族贵万族兵的力控,制却,秦不军能中统的一汉人更 是 队从希指东望 挥晋东 不方晋当面军,看队战江么,能线南?广够过,大打长这将胜 也士究仗 是在。 失竟保此 败是卫外 的为江, 原南什前 因、秦 。恢军复
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
一、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
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 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 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 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 象。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 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 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 族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相 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鲜卑族的旧俗,毅然
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 社会经济和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启示: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 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
政治上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 的通用语言
文化上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
的喜爱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 民族心理上 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 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地域上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生活上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能满足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迁都 洛阳,能使北魏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 统治。
(2)影响:
①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
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 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迁都洛阳 在当时遇到重重阻力,可以说,迁都成功是孝文帝同 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