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贝壳里的科学》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专题精炼+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专题精炼+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 勇敢果断,技术高超,本性善良:船长救采珠 人危在旦夕时,一叉刺中鲨鱼要害;
• 热爱自由:受不了监禁,总是计划逃跑。
1. ( 尼摩船长)是一名(反抗压迫 )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 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的体现。
2.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 法 )国小说家( 儒勒·凡尔纳 )。
七年级 下册
儒勒·凡尔纳,1828年—1905年,19世纪 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被称作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 记》等。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 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 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 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全书共2卷47章。
7.“毫无用处!”他激动地回答说,“先生,这么说,您是以为我拾取这 些财富,会把它们白白浪费掉?在您看来,我辛辛苦苦地收集这些财宝是 为了我自己?谁告诉您说,我不会好好利用它们?您以为我不知道在这个 地球上存在着受苦的人们和被压迫的种族,以及需要救济的穷人和需要复 仇的受害者?您难道就不明白……” 尼摩艇长说到这里就打住了。也许, 他为自己说得太多而感到后悔。不过,我以前没有猜错。不管是什么动机 迫使他来到海底寻求独立,他首先仍然是一个人!他心里仍然惦记着人类 的苦难,把自己博大的仁慈心献给了受奴役的种族和个人!于是,我终于 明白了,鹦鹉螺号在义民揭竿而起的克里特岛海域航行时,尼摩艇长为谁 送去了几百万的财宝!
• 英勇顽强、不畏艰险、镇定沉着:从冲破南极冰墙中可以 看出;
• 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屠杀抹香 鲸来帮助长须鲸等事中可以看出;
• 知识渊博,有创造力和预见性,遇事沉着冷静:从在船扶 手上装高压电来击退土著人袭击中可以看出;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身边的科学》教材第三章《大自然的礼物》,详细内容围绕小贝壳的自然科学探索。

主要涉及小贝壳的种类、结构、生活环境和用途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贝壳的种类、结构和生活环境,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观察、触摸、讨论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贝壳的结构和种类。

重点:观察、触摸、讨论小贝壳,了解其特征和生态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贝壳、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PPT等。

2. 学具:放大镜、白纸、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例题讲解(15分钟)(1)展示不同种类的小贝壳,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小贝壳的结构,讲解其形成过程。

(3)讲解小贝壳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小贝壳和白纸,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小贝壳。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小贝壳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礼物——小贝壳》2. 内容:小贝壳的种类小贝壳的结构小贝壳的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小贝壳要求:用画笔和记录本,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小贝壳,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答案示例:我观察到的小贝壳是扇贝,它有左右两瓣,壳上有许多小孔,生活在沙滩上。

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让它们在大海里快乐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了解小贝壳的种类、结构和生态环境,提高关爱大自然的意识。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了解更多海洋生物。

(2)开展“小贝壳创意画”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鼓励幼儿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完整版)《海底两万里》阅读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海底两万里》阅读试题及答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小说作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二,其中,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3、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日本和西方科幻)现代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4、《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也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

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和(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5、《海底两万里》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尼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船长)。

6、《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

7、《海底两万里》中,(捕鲸手尼德·兰)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8、《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实在是太慢了。

”)9、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作品?写出其中几部:(《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大木筏》、《隐身新娘》等)。

10、阿龙纳斯的仆人叫(康赛尔),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书叫(《海底的秘密》),“鱼叉手之王”指的是(尼德·兰)。

11、鲸鱼用(肺)进行呼吸,《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鹦鹉螺号)。

12、潜艇的主人是(尼德船长),他会说(四)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拉丁)。

13、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

席慕蓉《贝壳》赏析

席慕蓉《贝壳》赏析

席慕蓉《贝壳》赏析
席慕蓉的《贝壳》一诗,凝聚了浓浓的年少憧憬:谁知这触景伤怀,却被少年追思化作一副伤感的景象。

在极具张力的语言构筑中,诗人用她卓越的文笔做沉静的思考,为我们勾勒出她心中美好的憧憬。

从诗名看,这首诗由“贝壳”开始,恰似一个小小的象征,把诗人的内心慌乱和憧憬收容在里面,诉说出一幅张力十足而又不安的图景。

诗歌中的“贝壳”,正如诗人刻画出的:“贝壳象一把古老的钥匙,开启心中那只谜一样的宝箱。

”就如一只小小的贝壳,竟能储存诗人
深处满溢的憧憬,述说出对未来的不舍和期盼。

在《贝壳》中,诗人以细腻而蔓延的笔触,将无限遐想用一种温柔而深刻的叙述方式表现了出来:“然而,谁也不知道藏在贝壳里的,是伤感的回忆,还是被禁锢的心灵。

”就如一个小小的贝壳打开的那
一刻,伴随着久远的回忆,动人泪下,深深地刻画在诗人的心头。

捕捉到最真切的憧憬与不舍,把它们揉进一把贝壳里,把古老的钥匙丢给少年,让他去探求着这无法言说的心绪。

此外,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少年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在最后一句“宁可青春匆匆,也要有梦想可充实”中,她让少年们从现实中寻找梦想来弥补现在的夹缝生活,又用激励的句子,将少年们拥抱未来,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勇气和无限斗志,让少年们在梦想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总之,席慕蓉的这首诗,正如《贝壳》,把浓浓的少年憧憬收容
在一把贝壳中,用细腻的笔触,用感人的景象,做沉静的思考,构筑
出一种情感的空间,让我们在平静的叙述中体会到诗人的憧憬和期待。

只有这样的真实,才能用最质朴的方式去感受心灵深处的悸动,让我们在憧憬中分享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去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

幼儿园自然科学探索小贝壳教案一、教学主题:小贝壳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贝壳的形态和分类,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态。

2.体验触摸小贝壳的感觉,锻炼幼儿的感官协调能力。

3.激发幼儿对阅读科普类书籍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A. 导入活动(10分钟)老师给幼儿带来一盒小贝壳,并细心地介绍贝壳的形态和种类,并告诉幼儿们它们的原生地和生长环境等。

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与幼儿的互动,提醒幼儿们询问感兴趣的问题。

B. 活动呈现(30分钟)1. 触摸感受小贝壳幼儿分组观察手中的小贝壳,逐一触摸感受,并描述自己所触摸到的感觉。

然后,幼儿们在同伴间分享自己所探索的感受和发现,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小贝壳的神奇之处。

2. 自由创造贝壳供应有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工具,让幼儿探索如何自己制造一枚贝壳,可以复【C. 提问环节(20分钟)老师在整理过程中,提出一些幼儿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贝壳从哪里来?贝壳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

D. 总结活动(10分钟)老师根据需要继续与幼儿交流,总结探索小贝壳的过程、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或者鼓励幼儿拓展自己对小贝壳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参与,互相交流沟通。

2. 视听体验:给幼儿以视听的体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幼儿在小组中互相探讨、交流,从而使探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五、教学评估1. 老师可以记录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意愿,判断教学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根据幼儿所发出的问题,判断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贝壳》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贝壳》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各种各样的贝壳,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贝壳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贝壳进行简单的创作。

4. 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 准备各种贝壳,如海螺、鲍鱼、扇贝等,尽量选择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的贝壳。

2. 准备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

3. 准备一个小篮子,用于收集贝壳。

三、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贝壳,让他们说出贝壳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贝壳,引导他们描述贝壳的外观和特点。

3. 组织幼儿用贝壳进行简单的创作,如用贝壳拼出图形、画出图案等。

4. 引导幼儿将自己创作的贝壳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其他幼儿欣赏和学习。

四、活动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贝壳,创作贝壳作品。

2. 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和收集贝壳,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贝壳的美。

3. 开展“贝壳展览”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班级的幼儿和家长。

五、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活动中安全使用贝壳,避免尖锐的贝壳划伤手指。

2.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尊重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观。

3. 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4. 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收好,整理活动场地。

六、活动六:探索贝壳的秘密1. 让幼儿通过触摸、闻、尝等感官体验,了解贝壳的质地和味道。

2. 引导幼儿观察贝壳的内部结构,如壳层、肉体等。

3.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贝壳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感受。

七、活动七:贝壳手工艺品制作1. 教幼儿使用胶水、彩纸等材料,将贝壳制作成手工艺品。

2. 引导幼儿发挥创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

3. 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让其他幼儿欣赏和学习。

八、活动八:贝壳的故事1. 讲述一个关于贝壳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贝壳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小贝壳大世界——用科普播种科学的种子

小贝壳大世界——用科普播种科学的种子

重点推介Ocean World2019小贝壳大世界—用科普播种科学的种子李宗剑李宗剑4年累计义务科普讲解1800余场,受众青少年7万余人。

策划出版了《神奇的贝壳》《小贝壳大世界》等海洋系列科普丛书。

2019年荣获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科技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80假撚加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学IT出身的李宗剑到青岛,结识了刚刚开始组建青岛贝壳博物馆的耿馆长。

馆长跟他聊了自己40多年来收藏贝壳的故事以及贝壳相关的知识。

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贝壳涉及的内容如此丰富,小小的贝壳里居然包含着数学、天文、地理、医药、仿生等几十种学科知识”,加上对科学的热爱,李宗剑决定投身“贝壳事业”。

“正如看似普通的贝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们身边有无数个’宝贝',只要你用心发现,坚持探索研究,这些'小宝贝'都会成为'大博物’。

”“创办这个博物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孩子,认识贝壳、了解海洋。

如果1万个孩子中有3个因看了贝壳而受到启发,在将来成了科学家,我们博物馆的社会意义就实现了。

”这是耿馆长对李宗剑说的话,也成为了李宗剑投身海洋科普事业的初心。

81重点推介Ocean Worid2019悟性极高的李宗剑很快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贝壳知识结合起来。

决定“转行”以后,他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着贝壳知识。

他不断找寻贝壳与各种学科的奇妙联系,并总结成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孩子们听。

“孩子们好像有无数个问题要去探究,他们对海洋的好奇与热爱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做好科普。

小贝壳就像是海洋知识宝库的大门,带领孩子们遨游深海、了解世界。

”用贝壳传播海洋知识租海洋文化,用贝壳开启孩子认知海洋的大门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青岛贝壳博物馆展藏贝壳标本1.2万余种、贝壳化石2000余枚、贝壳世界文物艺术品1000余件,极大补充了海洋科普教育资源。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贝壳》课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贝壳》课件

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贝壳的细致描绘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 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 的思考。
主题思想明确,即赞美生命的伟大和神奇,呼吁人们珍惜生 命、尊重生命。通过贝壳这个小小的生物体,展现了生命的 无穷魅力和价值所在。
PART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REPORTING
贝壳的结构与功能
深入分析贝壳的结构特点,如螺旋纹、珍珠层等 ,探讨这些结构如何为贝壳提供保护、支撑和辅 助生物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贝壳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01
通过欣赏贝壳工艺品、绘画、文学作品等,感受贝壳在文化艺
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贝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02
介绍贝壳在古生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价值,
“这是不是一间雅致的房间呢?这是贝壳用娇嫩的肉 体建造的。”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贝壳内部构造比作 雅致的房间,展现了贝壳的奇妙和作者对生命的敬畏 。
“它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这句话既是对贝壳 外观的描绘,也暗示了贝壳虽小却蕴含了巨大的生命 力和价值。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 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 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这句话表达了作 者对贝壳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思想。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清晰,由描述贝壳的外观、 内部构造、生长过程,到表达作者对 贝壳的感悟和思考,层层深入,逻辑 严密。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同时,语言简练明快, 节奏感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贝壳有哪些种类?全世界的贝类如此之多,大
体可分为陆生类和水生类两种。

其中水生类中的海洋贝类又占了
贝类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瀚无垠的海洋世界,孕育了丰富
奇异的海洋生物,海洋贝类就是
其中最迷人的造物之一,海洋贝
类动物实质是软体动物,它们的
特点是体软不分节,由头、足、
内脏囊、外套膜和壳五个部分组
成。

形形色色的贝类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根据其外壳形体的特
点和结构可分为五类
贝壳分为五大纲:
1、腹足纲(蜗牛、海螺 )一个贝
壳,呈螺旋形扭转
2、双壳纲(蛤蜊、牡蛎和扇贝)两
个贝壳,呈现瓣状
3、头足纲(鹦鹉螺、乌贼 ) 包入
体内
4、多板纲、8块
5、撅足纲(似象牙) 、
3、贝壳外面的颜色和线条与什么有关?
3、贝壳的外层有许多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有线条,这些都是受季节的变化、食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
贝壳是什么颜色的?许多漂亮的贝壳色彩光艳夺
目,就颜色而言,几乎包括了所
有的天然色彩;
就斑纹而言,更是千姿百态,
令人称奇。

可以这么说,十二万
种贝壳就有十二万种变化
贝壳外部有哪些形状?贝壳奇特的外形上带有华丽
的花纹。

有的贝壳状如斗笠或帽
子;有的呈陀螺状、圆锥状、宝
塔状、圆盘状;也有的像牛角等。

贝壳的大小相差悬殊,如虹蛹螺
(又称小米螺)小到身体仅有
0.03毫米;砗磲最大的壳长达1.8
米,重量可达500斤左右。

贝类,
就形状而言多达十多万种。

可以
分为以下4类
1、有的有两片贝,如:鳞砗磲。

2、有的有一个贝或一片贝,如:
女王凤凰螺,鲍鱼的贝壳是一个
右旋的螺形贝壳。

3、有的一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
乌贼壳。

4、有的具有八片板状贝壳,呈覆
瓦状排列,如:石鳖。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
1、贝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一般可分为3层,外层薄而
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
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
成;
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
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
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
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
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
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
(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
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方解石和
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

2、贝壳的成分是什么?2、贝壳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
和少量的壳质素。

四组:应用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
贝壳有哪些用途?1、制作工艺品。

2、曾经用作货币。

3、贝壳粉可混合油漆做涂料。

4、贝壳可以与其他动物饮料混合
使用,制作动物饲料。

5、贝壳可以用作药材。

······
活动二:探究贝壳的颜色| 结构|成分
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贝壳颜色
二是认识贝壳的结构
三是探究贝壳成分实验(根据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
我的观察记录表
1、贝壳表面的颜色是()
2、贝壳由外到内分为:()()()
3、把贝壳碎放入()中,有()冒出,贝壳的主
要成分为()
自由活动:动手用五光十色的贝壳做一件艺术品吧!
拓展活动:为什么从贝壳里能听到大海的声音?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进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