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海帆:心中永远的丰碑
2023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10篇

2023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0篇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如何写?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走稳、走好、走实。
下面是精心收集的关于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篇1】红色少年故事讲的都是和我们同龄却早以参加抗日革命队伍的孩子们。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一首首山河壮丽的乐章,用青春描绘着祖国的未来和胜利的希望。
他们的英雄事迹催人奋进,感人至深,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学习、生活、成长。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很小就为家里放牛,家中又排行老二,于是人们亲热地叫他“二小”。
到了1943年,抗日战争更加残酷了,日本鬼子在村中横行,无恶不作,并实行“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逼得村民叫哭不迭。
这天二小正在放牛,村中的鬼子发射了枚炮弹正巧落入二小家中,二小暗暗发誓要报仇雪恨。
鬼子又开始扫荡了,听见放牛娃的歌声,就让二小带路。
二小心想:这回也让你们尝尝子弹的味道,二小把敌人引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打得敌人个个措手不及,二小开心地笑了。
谁知已脑羞成怒的敌人追上二小用刺刀插入二小的心脏,鲜血不停地流出来,闻迅赶来的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而二小却英勇地牺牲了。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娃却不知去了哪里…….”太阳下山了,战士们哭红双眼,西落的夕阳也似哭红了眼睛显得更为红亮。
小英雄们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秋万代永传人世。
虽然他们因战斗而离开了我们,但是英勇的抗日事迹,在祖国各地世世代代流传。
人民永不会忘记他们为祖国做的奉献。
因为是他们用鲜血擦亮了人民的眼睛,让人民踏上了救国之路。
小学生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篇2】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令我非常难忘的文章《飞机遇险的时候》,那时,熟背着课文却不能理解主人公的感情,今天,看完《周恩来总理与放牛娃》这段视频,我非常羡慕放牛娃的生命里有这么一位伟人的出现,当看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改变了放牛娃的一生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偶然。
第12课《醉翁亭记》分层作业解析版

《醉翁亭记》分层作业▲读音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壑.(hè)蔚.然(wèi)晦.明(huì)B.潺潺.(chán)宴酣.(hān)觥.筹(gōng)C.伛偻.(lǔ)提携.(xié)野蔌.(shù)D.颓.然(tuí)辄.醉(zhé)环滁.(chú)【答案】C【解析】C.伛偻(lǚ),野蔌(sù);故选C。
▲词语达标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A.林壑尤.美(格外)B.名.之者谁(取名,命名)C.道.其风俗之美(道路)D.掇幽芳而荫.乔木(遮阴、纳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义辨析。
C.句意为: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
道:叙述。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出而林霏开| 而山不加增B.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C.山间之四时也|戴朱缨宝饰之帽D.杂然而前陈者|然后能改【答案】C【解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意思”;第二个“其”意思是“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C项,两“之”的意思都是“的”。
D项,第一个“然”的意思是“……的样子”;第二个“然”的意思是“这样”。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山水之乐.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答案】B【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项中的两个“去”都是动词,译为“离开”。
A项中第一个“秀”是形容词,译为“秀丽”;第二个“秀”的意思是“枝叶长得茂盛”。
C 项,“乐”,第一个是形容词,译为“欢乐”;第二个是名词,译为“乐趣”。
永远的丰碑决赛稿

《永远的丰碑》丰碑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在险山恶水间指引先行者的脚步。
丰碑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无数英雄在烈火中重生,唱起壮歌一曲,绽放霞光万道。
丰碑是旗帜,崛起于阡陌之中,聚起同志千千万。
为了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血肉之躯化作不朽的丰碑。
我想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淮海战役中英雄们的故事,去领略那英勇悲壮,令人震撼的一幕。
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就这样被永远地凝固下来了,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 这时,副排长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就这样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
就这样,以战士们的血肉之躯为梯,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这就是淮海战役中“十人桥”,的故事。
是对建立新中国这份坚定的信仰让战士们在11月份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不畏严寒,无畏生死,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做为一名人民解放军,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收藏着一根属于国家级文物的“小竹竿”,它讲述的正是支前模范唐和恩的故事,唐和恩在参加淮海战役运粮时随身携带了一根1米多长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则用它探路,他把在支前途中经过的地名都刻在了上面,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上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的88个地名,如果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联接起来,正是一条支前路线图,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颗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子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今天就送他上战场”。
永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

永远的丰碑红色经典观后感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永远的丰碑:永远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永不破灭,永垂不朽的精神。
今天怀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情看了《永远的丰碑》。
一个个鲜明而光荣的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
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似乎又看到了苦命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奋战疆场的情景。
有英名长存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力堵枪眼、刘胡兰英勇屠刀下是呀,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次秘密会议,宣告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往无前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此后28年间,近2021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那是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是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是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是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为了中华名族的崛起,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舍生取义。
他源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
来自于文化,来至于历史来自于人民,进而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丰碑奠基。
中华民族五千年古风浩荡,五千年正气长存。
每临乱世大难必有英豪揭竿而起,每逢国运多舛总有雄杰扬眉出剑。
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风流竞显,一路千古绝唱。
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熔铸忠信义勇,百炼成钢,塑成苍凉古道凛凛长风中千年石雕如阵。
那是屈原望楚天山河破碎,长歌当哭后悲愤的旷世一蹈;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是苏武牧羊风刀雪剑十九载,归心不改的民族气节;是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的得得马蹄声;是辛弃疾吹裂长夜笛把栏杆拍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长吟;是文天祥零丁洋里望长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年一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笑蜃楼气烬,无复灰燃的酣畅痛快;是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龙吟虎啸,舍生取义,一幅中华民族壮丽斑斓的画卷,就是一代骁雄建功立业、树碑立传的历史。
《永远的丰碑》阅读训练及答案

永远的丰碑杨海蒂位于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江西横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
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方志敏在此叱咤风云,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弋(阳)横(峰)暴动,领导创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与毛泽东、彭湃一道被公认为“农民大王”的方志敏,也是饱读诗书之士。
十六岁时他挥就自勉自励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后来他分别以松、竹、梅、兰为四个儿女取名,其心志高远、心性高洁可窥一斑。
青年时期他求学上海,他写作的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編印的《小说年鉴》。
在上海,他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江西后他创办“文化书社”,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出版《青年声》周报和《寸铁》旬刊。
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他气度超群卓尔不凡。
他三十来岁就担任国民政府江西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部长,正可谓青年才俊“前途无量”。
然而,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
横峰县葛源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志敏在此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创造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提炼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虛”的十六字战略要诀;首创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建立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剿”。
方志敏故居前有一棵他亲手种下的芭蕉,八十多年来,这棵芭蕉年年春天发新绿。
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想象着当年他在树旁是怎样的英姿勃发、笑如朗月,心底一阵阵发痛。
1934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病痛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
期末模拟卷(4)(江苏省苏州市适用)-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模拟卷(4)一、基础知识(共20分)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古文坛大家,哪个没有[甲]______的名声?哪个不是传奇般的存在?不过,我们眼中的传奇,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却是难言的忧(qī)_________ ,无尽的苦涩。
李白用“①”“②”(《行路难》)来状写人生路上的坎坷与艰难;面对亲人离散,苏轼举杯问月,以“不应有恨,③”诉说思亲之情;杜甫饱经丧乱,以“④,况乃未休兵”⑤《》,写尽内心的忧思。
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似乎又是他们的共同命运,刘禹锡“巴山楚水凑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伤感惆怅跃然纸上;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⑥”,悲愤愁苦(yì)于言表。
也许正是人生境遇不尽如人意,才让他们展现出无与(lún)比的人格魅力。
李白即便深感行路限难,依旧相信有长风破浪之日;苏轼即便无法与弟弟团聚,依旧能送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增娟”的美好祝愿;杜甫即便饱受战乱之苦,依旧如⑦(作家名)的“先忧后乐”理想一般,寄托“安得广厦千万间,⑧”的热切期待;[丙]。
面对困境,他们并没有[乙]_______,或是(huò)达乐观,或是坚定自持,以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成就了自己,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忧(qī)______②(yì)_____于言表③无与(lún)____ 比④(huò)___达(2)根据语境,为[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短语。
自古文坛大家,哪个没有[甲]的名声(A.如雷贯耳B.大名鼎鼎)面对困境,他们并没有[乙](A.自惭形秽B.自暴自弃)(3)根据提示,在相应位置填写古诗文名句,或作家、篇名。
(4)根据语段内容,在[丙]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上文语义连贯,句式相仿。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10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10篇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合上《中国红色经典传奇》,一个个英雄人物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石凌鹤乔装打扮出去了,当李啸虎到的时候,屋子里空无一人。
朱德军长已经40岁了,还要挑着粮。
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扁担偷走了并藏起来,他以为朱德军长可以休息了,可是朱德军长却砍了一根大毛竹当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作标记……这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我不禁掩卷沉思。
我们的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而国旗,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
我们是少先队员,也意味着,我们应该继承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我们不能为一点儿小事吵架、不讽刺人、不说别人的坏话……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也都是我们少先队员必须做的。
让我们学一回党的精神吧!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篇25月16日,武宣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全院干警观看纪录片《红色传奇》,通过重温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推进“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
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摄制的十集大型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通过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展示了建党初期和革命斗争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
纪录片中,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干警们的心灵。
在收看了《红色传奇》后,该院干警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
该院检察长贾曲表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生命的动力,在无影无形间集聚着强大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检察干警要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不移地秉承“服务大局保民生”的理念,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武宣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篇3《红色经典传奇》这本书中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创建、发展、壮大、卓越这一漫长而又坎坷的经历过程。
无数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壮烈、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使我感动,让我深受启发……《四颗门牙拯救十万中央红军》这篇写到项与年不怕危险去送情报。
2025届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的乌镇禾源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
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
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
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
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
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
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
柳条儿轻摆,柳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
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
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
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
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
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
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
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恩师李国豪教授培养下成长项海帆2005年2月23日是元宵节。
傍晚时分,电话里传来了老师与世长辞的噩耗,我万分震惊和悲痛,立即赶赴华东医院。
看到安详地躺在病床上的老师,我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不禁失声哭泣。
老师走得太突然了。
大年初一,我们去医院拜年,老师坐在椅子上,虽然身体比较虚弱但精神还好。
我们讲了一些让他开心的喜事,他含笑点头。
告别时,老师还对我说;“海帆同志,你也70岁了,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
”没想到这次探望竟成永诀。
回家以后,50多年来老师的教诲和恩泽一幕幕涌上心头……一1951年9月,我高中没有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成了一名不满16岁的少年大学生。
一天上午在课间休息时,我们一年级的新同学们正站在走廊中说笑,突然一位风度翩翩的教授从走廊的那一头走过来。
他身着西服,系了领带,戴一副茶色玻璃眼镜,手提黄色公文包。
有一些同学就窃窃私语:“这就是我们的工学院院长、土木系主任,留德回来的李国豪教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师,那时他只有38岁,正值壮年,我感到老师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和令人尊重的气质。
1955年,我大学毕业后,有幸成为李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
第一次与老师约见,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他的办公室。
老师告诉我第一年主要是学习基础课,同时要广泛阅读桥梁稳定与振动领域的经典文献和著作。
当时的第一外语是俄语,我在大学一年级学过德语,中小学阶段学的英语基础也比较好。
李老师要求我,除了指定阅读俄文和德文的有关文献外,还要精读铁摩辛柯写的几本英文经典著作。
老师告诉我:“研究生主要靠自学,老师讲课只讲一些重点和难点。
”老师还讲了他自己的经验:在德国时每访问一个陌生的小城,他都先找一份地图,按图走遍大街小巷,很快就熟悉了,研究学问也一样。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同济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学报还出了专集,刊登了许多教授写的论文,校园里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气氛。
李老师也写了一篇题为《拱桥的振动问题》的论文,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中的算例。
学术报告会的前几天,老师突然对我说,他要去北京开会,决定由我代他在大会上做报告。
我当时年仅20岁,感到难以胜任。
老师叫我不要慌,告诉我如何准备,如何报告。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在许多老师面前做学术报告。
二1957年在整风运动中,我作为同济全校研究生的独立团支部书记,因组织策划“同济民主墙”事件而“获罪”,被错划成右派。
1958年3月被同时开除了党籍、团籍和研究生学籍,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下放到学校砖瓦厂劳动。
那时我才22岁。
不久老师带来口讯,要我在劳动之余,把我的研究方向“桥梁振动问题”的文献综述整理出来交给他。
那年暑假里,学校开始将已经“戴帽”的教师和学生分批发配到新疆、北京等地一面工作一面改造。
我事后想,这可能是老师当时唯一能做的对我的保护,使我能留校躲过这一劫,并免遭以后的种种厄运。
这也是我后来能继续从事心爱的桥梁专业、继续得到老师教育和培养的最重要的一次恩泽。
1959年国庆节前,我有幸列入第一批摘帽的名单,回到了桥梁教研室工作。
国庆节后的一天,老师约我去见他。
他很高兴地说:“海帆同志,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以后就跟我做‘桥梁稳定与振动’课的辅导工作,帮我上习题课和改作业。
”我又回到了老师身边。
1962年春天,老师决定将“桥梁稳定与振动”课的讲义编写成专著出版,让我补充一些桥梁稳定部分的新内容,并增加振动部分的内容。
他将南楼苏联专家原来的办公室作为工作室供我使用。
按照李老师拟定的编写大纲,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大量文献和图书,开始了紧张而令我十分神往的工作。
我每周向老师汇报一次,并把写好的部分初稿交给他修改。
从1962年到1964年的两年间,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阅读了几乎所有能借到的文献资料,使我在稳定和振动领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我得到老师最多教育和培养的一段终生难忘的岁月。
1962年起,由于老师在学校的工作日趋繁忙,他同时又承担了国家下达的抗爆研究的重任。
有一天,他告诉我,下学期的桥梁稳定振动课他没有时间再上,要我接任这门课。
我觉得自己当时还没有能力胜任。
他鼓励我说:“你已看了大量文献,可以承担了,暑假里先做好准备,通过自己上课对写书也有帮助。
”我鼓起勇气接下了这门难度较高的选修课,心想决不能辜负老师的信任。
当时我才26岁。
1966年,十年“文革”灾难降临了。
李老师经受了巨大的折磨和迫害,被诬蔑为“里通外国的特务”,遭到长时间的隔离审查。
在隔离期间,他以坚忍的毅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利用报纸的白边推导公式、进行计算,对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时出现的横向晃动问题作了缜密的思考和理论研究。
后来在监督劳动期间又做了模型试验验证,终于完成了《桁架扭转振动》的专著,揭开了大桥振动之谜。
正是出于对桥梁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心中执著的信念才支撑了老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此忘我地工作。
老师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1969年“九大”以后,我第一批从牛棚中被释放出来,获准参加跳“忠字舞”,回教研室参加活动,算是得到了“解放”。
在一次活动中,我看到“打李战斗队”在讨论老师在隔离室中写的日记。
其中有一首德国民间传诵的诗:Alles geht vorüber(一切都会过去),alles geht vorbei(一切都将逝往);Nach dem Dezember(寒冬腊月之后),kommt wieder der Mai(又是明媚春光)。
李老师借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老师终于完全战胜了恶劣的处境,保持了平和、坦然的心态。
三1977年,十年动乱的噩梦终于过去了。
李老师复出担任校长,开始了重振同济的大业。
他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仍不辞辛苦为恢复同济的对德联系,为同济向综合性大学过渡倾注了全部心血。
重振30年代老同济的盛名是老师的一个心愿,他力争要恢复同济医学院。
他曾对我说:“那时差一点都办成了,可惜教育部换届,老部长一走,事情又黄了。
”为了重新恢复大学的研究工作,他带领老师们去唐山考察灾情,组织结构抗震研究,建议成立以老教授命名的科研组。
我又被重新召入李国豪科研组,开始了桥梁抗震研究。
1980年初,李校长访问德国回来,带回了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的申请书,学校选拔了十名年轻教师提出申请。
最后,我有幸成为四名获准者之一,踏上了留学德国的征途。
临行前,李校长叮咛我要利用这次机会努力学习新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回来可在中国桥梁建设中发挥作用。
1982年5月,我完成了一份用德文写成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回到了同济,李校长立即交给我一个新的任务。
当时,上海市建委已经委托上梅市政工程设计院做了南浦大桥混凝土斜拉桥的可行性研究。
李校长当时兼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他建议市科委让同济大学也做一下南浦大桥的可行性研究。
他对我说:“最近国际会议上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结合梁桥面斜拉桥比较适合上海的软土地基,桥面施工也快速方便,对上海繁忙的黄浦江航道比较有利。
但是这种桥面比较轻,而且开口断面的气动性能不好,要着重研究一下抗风问题。
”我马上组织了一个小组,开始夜以继日地干起来。
第二年春天就完成了一份南浦大桥结合梁斜拉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3年在广东召开的桥梁年会上,我们和市政院分别介绍了两个方案的研究成果。
1988年初,上海市决定自主建设南浦大桥,通过两次专家会议评审,决定采用李校长提出的结合梁斜拉桥方案,并付诸实施,迈出了中国大桥自主建设的关键一步。
1987年,结构工程系升级成立结构工程学院,下设建工、桥梁和地下工程三个系和一个研究所,我担任第一届桥梁系主任。
在1982年到1990年八年任期内,正值出国留学的高潮,我深感留校的年轻教师需要出国深造、攻读学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学成后可以回国效力。
于是我积极推荐、帮助年轻教师联系学校、办理审批手续。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没有按期回来。
李校长曾严肃地向我指出:“你放人太松,会影响同济的工作,以后要注意。
”我当时感到很委屈。
不久,分管外事的黄鼎业副校长告诉我:“教育部已来了文,说复旦谢希德和同济项海帆都挂了号,以后不能再推荐教师公派留学了。
”我才知道这一批评的缘由。
后来,李校长和我谈起许多教师公派出国而逾期不归的事,叹息说:“他们报国之心不切啊!”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老一代留学归国的科学家心中,报效祖国是他们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
在他们看来:外国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老师炽烈又深切的报国情怀是我永远的楷模。
1984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在科学院和重点高校中筹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李校长要我担任筹备组副组长,准备申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他亲自审阅申请报告,指导我如何去北京汇报和答辩。
在申请获准后又亲自担任实验室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明确提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对实验室建设自始至终给予关心和支持。
十五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为国内许多重大土木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提升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的学术地位。
李校长作为中国土木工程界的一代宗师,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四回顾自己50年来的成长过程,李老师交给我的一件件任务就像一副副担子压在我的身上,让我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了锻炼,不断进步和前行,也使我为国家做出了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从同济桥梁专业毕业的无数学子现在都已成长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们在中国桥梁的自主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济桥梁”已成了知名的品牌,得到国内同行的尊重和赞赏,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
李老师是中国桥梁工程界的泰斗和精神领袖,中国桥梁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与他老人家的不朽功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安息吧,敬爱的老师,学生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殷切期望,把中国的桥梁事业继承下去,以您的爱国、敬业精神为榜样,努力工作、报效国家,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相信,老师将化作天上的一颗星星永远注视着我们,关注着同济的发展,关注着中国一座座更新、更宏大的桥梁的建成,关注着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繁荣和昌盛!(原载《同济报》2005年3月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