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6月最后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钓者逸云在桥西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他无意中发现了那几个钓者。
钓者散落在西北方向的湖岸。
寂静无声,像画。
当时他心情正落寞到极点,因为钓者,他的心开始安定下来。
阳光把他的影子铺向湖边,向西北方向铺陈。
浓密的小草闪进阴影里,又仰脸沐浴在阳光下。
直到钓者的背影展现在眼前,他停下了。
他感觉背影很亲切,因为那休闲装和他的一个颜色,甚至是同一个牌子。
他觉得可以坐坐。
钓者旁边有石凳。
石凳有些热乎。
他的身体感受到温度,也把他的心温暖。
南风吹过来,湖面皱起一层层波纹,略带腥味的暖湿空气拂在脸上。
他深吸一口,直到丹田饱满,才轻轻往外吐。
这个时节,这个时候,坐在这湖边的石凳上,是第一次。
但这里他并不陌生。
走过无数次,都是晚饭后。
他和爱人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会看到这些规则排列的石墩、石凳。
是为钓者准备的,却鲜见有人在这里垂钓。
也有钓鱼的,在桥边,就是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
那里水是动的。
常见灯下四五个年轻人钓鱼。
他们神采飞扬,一边看着湖面的浮子,一边大声说着话。
也有围观的。
气氛热烈,谈着与鱼有关无关的话题。
那些人意不在钓鱼,就图个热闹,释放一下工作后的紧张。
他走得快,几乎不在这里停步。
似乎他的休闲也很忙碌。
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他的心空了。
他在走他晚上走过的路。
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
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
太阳很耀眼。
阳光无私覆盖大地。
他习惯了付出,有付出心里才踏实。
他现在不踏实。
心悬着,怎么也放不下。
他到处瞅瞅,像做贼。
他害怕遇到人,担心人家和他打招呼。
如果人家问,出来转转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自觉抚摸一把斑白的稀疏头发,他嘴角咧咧,似笑。
刚才在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的交叉口,他的心更空了。
曾经晚上的喧闹荡然无存,只留下桶的水痕,点滴的银白。
他摇摇头。
这时他发现了那几个钓者。
2021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艳阳下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
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
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
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
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
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
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
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
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
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
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
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
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
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
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
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
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甘肃省兰州一中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解析版

第 2 页,共 22 页
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 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 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 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 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 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 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 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 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 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 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 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 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 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 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 《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 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 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 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 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 --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 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 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 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 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 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高三(最后冲刺)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______。
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待艺术真诚,且开放______,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羡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里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以及______理论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的主体。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广博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______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胜枚举包容现代化装腔作势B.不乏其人容纳体系化矫揉造作C.不胜枚举包容体系化矫揉造作D.不乏其人容纳现代化装腔作势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广博幽微。
B.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
甘肃省兰州一中最新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古人对书法的人文精神多有论述。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苏轼说:“古文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古往今来,强调书家的人格地位,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的评价方法长期影响着书坛.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美学内涵与价值,它不需要嫁接或附属于非原生态的环境来生存。
但是,书法是一种标榜的艺术,书法作品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同时,书法家的人格、学识等因素也会凸现出来。
所以说书法是一种人文的艺术、人格的艺术也未免不可.世上没有纯粹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这门必须承载汉字,并通过汉字以表达事项和情感的艺术。
那么,书家的作品,即使是书写他人原创的作品,首先也是经过书家的人格认可,且注入了自己饱满的情感后才书写出来的,每幅作品都无疑会镌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
艺术家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艺术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艺术家为了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必须从精神的、道义的、物质的、社会的、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投入、筛选、填充、调试,甚至是反复地加工提炼,艺术的修炼必须是人格的修炼和人文领域诸多学科的学识与涵养。
作为书家,恪守做人的原则,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性,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中国有传统文化所坚持的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中心,以修身、养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西方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个性解放为目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人文精神。
由此看来,人文当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思维方式。
书法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高雅艺术,如果不强调作品丰富的内涵,不提升其精神品质,一味地浮躁铺张,只能消耗书法的艺术生命。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滋生土壤和历史渊源。
古老的中国迈入商周时代,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
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
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
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所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
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因为它既孕育于社会历史母体的胎盘之中,又适应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的需要。
殷周以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
因此,父子、兄弟、夫妇等不只具有个体家庭成员的“私人”关系,而且要遵守一种“公共”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
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建树。
他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
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造成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
甘肃省兰州一中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明了如果“______ ,______ ”国家就会灭亡的道理,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另一种意义。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 ”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 ,______ ”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日秦观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上方岳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
②蹀躞:小步行走。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3.“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
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
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______.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最新】高三6月最后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
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
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
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
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
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
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
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
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
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
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
“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
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如是说。
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26年以后。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最新】,叶嘉莹领衔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
【最新】6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
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
”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摘编自《光明日报》【最新】5月1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门户石吴昌勇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
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
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
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
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
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
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
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
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
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
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