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现状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现状摘要:从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探讨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总结中医治疗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发生在鼻黏膜的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1]。
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或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
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结抗剂等药物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治疗后容易复发,效果不十分良好[2]。
本病经积极防治,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复发。
长期迁延不愈可并发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近年来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属“鼻鼽”范畴,多由脏腑虚损、卫表不固、风寒异气乘虚而入使肺气通调、水液停聚、壅塞鼻窍、邪正相搏于鼻窍所致[3]。
《灵柩·本神篇》则认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今,故病者吾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
”郑微[4]提出本病多是肺脾肾不足感受风寒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所致。
周新蓉[5]指出本病因肺脾肾三脏虚,患者素体偏虚,气血亏虚,故血虚风燥从而燥邪犯肺则肺不利而发病。
邵荣世等[6]提出或因于肺气虚寒,津液不化,或因于气脾失健运,浊阴上侵和肾阳不足,温摄无权引发本病。
因此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机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多以外感寒邪、水湿内停或郁而化热为标。
2、辨证论治:该病治疗时应辨明标本缓急、辨明寒热虚实、辨明脏腑归属。
若长期不愈则病机较为复杂,需根据标本缓急、寒热虚实等立法处方。
临床分型较多,主要有1.气虚寒型:临床以早晚及遇风(寒)即发,怕冷,面色淡白,气短,咳嗽痰稀,舌质淡,苔白,脉细为主要表现,治疗用温肺散寒法,常用方小青龙汤、玉屏风散等。
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近年来,鼻炎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群体健康的一大问题。
鼻炎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还给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鼻炎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鼻炎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展开探讨。
一、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1. 中药治疗鼻炎的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的一大瑰宝,对于鼻炎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的鼻炎,中药治疗方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拓展。
例如,对于过敏性鼻炎,中药方面研究了不同中药组合的治疗效果,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从而缓解鼻炎症状。
2. 针灸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鼻炎的治疗中。
针灸通过调节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机体内环境,达到缓解鼻炎症状的效果。
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鼻黏膜免疫功能,减轻鼻炎的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运动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研究鼻炎患者通常存在体质较弱的问题,因此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体质,改善鼻炎症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鼻炎症状。
例如,瑜伽、太极、气功等运动形式都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缓解鼻炎的效果。
二、鼻炎中医研究的前景展望1. 研究中医药注射剂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不断进行创新,注射剂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用药方式在鼻炎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应对鼻炎治疗的需求。
2. 结合中西医研究,加强综合疗法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鼻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治疗鼻炎。
未来,可以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鼻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鼻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者:王文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较常见的一种,并且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本篇主要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上做一个综合的论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74-01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一种[1],是IgE介导的鼻粘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其中20%为季节性,40%左右为常年性,其余约40%为二者并存。
最近十多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AR患病率显著增加,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负担,值得重视。
关于本病的研究较多,现就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合论述。
1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变应性鼻炎是鼻部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是多因素、多环节的共同作用。
1.1特应性个体与卫生假说特应性个体又称过敏性体质,是患者体质异常,对环境中某些刺激物特别敏感,表现为皮肤和粘膜有变应性或渗出性病变倾向。
卫生假说是指可能与现代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环境有关1.2Th1与Th2平衡机制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既参与对感染的适当免疫反应,又参与对过敏原的超敏反应。
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则主要是由Th2细胞驱动的,变应性鼻炎患者Th1数量下降,Th2水平明显升高,Th1/Th2平衡失调。
1.3IgE及其受体 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导致变应原特异性IgE的产生,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IgE与受体结合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进而刺激鼻粘膜引发一系列症状。
1.4神经调节鼻粘膜上分布有丰富的神经,研究表明,鼻内镜手术时联合射频点射蝶腭孔,既降低了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又改善了鼻腔通气引流,有利于减少血管张力,减少腺体分泌,有助于治疗变应性鼻炎1.5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基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深入,许多证据表明AR具有多基因调控的特征,Zhang等研究发现,在13号染色体13q14位置,存在与血清中IgE水平相关的基因PHF11,另有研究显示,在11q13、5q31及12q13.12q23.3等位置亦存在与IgE相关的基因等等。
鼻炎调查报告

鼻炎调查报告鼻炎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的增加,鼻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鼻炎的发病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鼻炎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探讨鼻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1. 鼻炎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500名受访者中,有近40%的人曾被诊断为慢性鼻炎患者。
其中,女性的鼻炎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占比达到55%。
而在不同年龄段中,中老年人群的鼻炎患病率相对较高,占比超过60%。
2. 鼻炎症状调查结果显示,鼻塞是最常见的鼻炎症状,超过80%的患者表示经常或者间歇性出现鼻塞的困扰。
其次是鼻涕增多(70%)和打喷嚏(65%)。
此外,约有40%的患者还会出现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
3. 鼻炎的影响鼻炎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患者表示鼻炎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此外,鼻炎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精神压力增加等问题。
三、鼻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预防鼻炎的预防非常重要。
首先,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湿度的适宜,定期清洁空调和加湿器。
其次,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鼻炎的发生。
2. 治疗对于已经患上鼻炎的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如抗过敏药物、鼻炎喷雾剂等。
其次,鼻腔冲洗和吸痰等物理疗法也可以帮助清除鼻腔内的病原体和分泌物。
此外,对于严重的鼻炎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四、鼻炎的心理影响鼻炎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患者表示鼻炎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
鼻炎调研报告

鼻炎调研报告鼻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鼻炎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鼻炎病情的调研,了解其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从而为预防和治疗鼻炎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对象主要为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的城市居民,包括男女各半。
三、调研结果1. 鼻炎的患病率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62%曾经或者正在患有鼻炎。
其中女性鼻炎患者占到了65%,高于男性的57%。
这表明女性在鼻炎方面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2. 鼻炎症状调查结果显示,鼻塞和流鼻涕是最常见的鼻炎症状,分别占56%和51%。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喷嚏、鼻痒和嗓子痛等。
在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中,鼻炎症状对睡眠质量、工作效率和心情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鼻炎的原因问卷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最主要的鼻炎原因是过敏性因素(40%)和环境因素(35%),如花粉、尘螨等。
此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20%)以及遗传因素(5%)也被认为是鼻炎的主要原因。
4. 对鼻炎的认知和治疗方式大多数受访者(80%)表示对鼻炎有一定的认知,其中通过互联网和医生是他们获取鼻炎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对鼻炎治疗方式的了解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选择(60%),而鼻腔冲洗、鼻喷剂和中药治疗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四、讨论与建议通过对鼻炎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鼻炎的认知水平: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鼻炎的认知,提高对鼻炎的早期预防和识别能力。
2. 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减少过敏源的污染,如粉尘和花粉等,以减少鼻炎的发生。
3.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倡正确的鼻腔清洁方法和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以减少鼻炎的传染性风险。
4. 多样性治疗方法:推广多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鼻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鼻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鼻炎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形成原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鼻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的研究进展1.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被认为是鼻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早期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与鼻炎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鼻炎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与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如IL-4、IL-13等基因。
这些研究为遗传因素在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1.2 免疫调节紊乱免疫调节紊乱也是鼻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免疫系统在鼻腔黏膜的正常功能维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免疫功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类型和数量的改变以及免疫调节因子的异常表达。
这些改变可能导致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过度,从而引发鼻炎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1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鼻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鼻炎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症状。
研究发现,炎症细胞的介导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在鼻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的过度表达可以导致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加重了鼻炎的症状。
2.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是鼻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许多鼻炎患者具有过敏体质,对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主要通过IgE介导,其本质是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
当过敏原与IgE结合时,会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释放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
三、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3.1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鼻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喷雾剂、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免疫反应等途径来缓解鼻炎的症状。
慢性鼻炎的病因研究进展新的发现和观点

慢性鼻炎的病因研究进展新的发现和观点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慢性鼻炎的病因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最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观点,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介绍。
一、环境因素与慢性鼻炎的关系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鼻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花粉、尘螨等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可能是导致慢性鼻炎的原因之一。
此外,长期暴露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或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气味刺激也可能引发慢性鼻炎。
因此,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中,有助于预防慢性鼻炎的发生。
二、鼻腔微生物群的变化与慢性鼻炎近年来,研究发现鼻腔内的微生物群与慢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鼻腔内存在多种有益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共生共存,并对维持鼻腔黏膜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慢性鼻炎患者中,鼻腔微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有害微生物相对增多。
这种微生物群的紊乱可能导致鼻腔黏膜受到炎症的侵袭,从而引发慢性鼻炎的发生。
三、免疫系统异常与慢性鼻炎免疫系统异常也是慢性鼻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慢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免疫反应存在异常,即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这可能导致患者对鼻腔内的微生物等刺激反应异常,进而诱发慢性鼻炎。
因此,加强免疫系统的调节措施有助于慢性鼻炎的治疗和预防。
四、鼻腔解剖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炎除了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外,鼻腔解剖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与慢性鼻炎的发生有关。
例如,鼻中隔偏曲、鼻窦畸形等异常结构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排涕功能,增加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和感染的风险,从而导致慢性鼻炎的发生。
因此,鉴别和纠正这些异常结构对于治疗慢性鼻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鼻炎的病因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环境因素、鼻腔微生物群的变化、免疫系统异常以及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都可能与慢性鼻炎的发生有关。
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鼻炎,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新的发现和观点,并针对慢性鼻炎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趋势展望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趋势展望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喷嚏、鼻塞、鼻痒和流涕等。
药物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疗法。
本文将对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药物治疗现状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等。
1.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是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治疗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其中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2. 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鼻部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长期使用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鼻腔粘膜破坏和鼻腔感染等问题。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过敏反应。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调节剂上市,但其临床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二、趋势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进步,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等技术的突破,未来的药物治疗将更加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敏感性,医生可以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目前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未来将有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上市。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过敏原、炎症细胞等靶点,从而更精确地调节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多学科综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未来的趋势是将药物治疗与手术、免疫疗法等相结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新药的研发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但是仍有许多患者对现有药物不敏感或不耐受。
因此,未来需要加大对新药的研发力度,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较常见的一种,并且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本篇主要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上做一个综合的论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74-0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一种[1],是ige介导的鼻粘膜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其中20%为季节性,40%左右为常年性,其余约40%为二者并存。
最近十多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ar患病率显著增加,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负担,值得重视。
关于本病的研究较多,现就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合论述。
1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变应性鼻炎是鼻部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是多因素、多环节的共同作用。
1.1 特应性个体与卫生假说特应性个体又称过敏性体质,是患者体质异常,对环境中某些刺激物特别敏感,表现为皮肤和粘膜有变应性或渗出性病变倾向。
卫生假说是指可能与现代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环境有关
1.2 th1与th2平衡机制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既参
与对感染的适当免疫反应,又参与对过敏原的超敏反应。
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则主要是由th2细胞驱动的,变应性鼻炎患者th1数量下降,th2水平明显升高,th1/th2平衡失调。
1.3 ige及其受体 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导致变应原特异性ige的产生,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ige与受体结合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进而刺激鼻粘膜引发一系列症状。
1.4 神经调节鼻粘膜上分布有丰富的神经,研究表明,鼻内镜手术时联合射频点射蝶腭孔,既降低了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又改善了鼻腔通气引流,有利于减少血管张力,减少腺体分泌,有助于治疗变应性鼻炎
1.5 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基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深入,许多证据表明ar具有多基因调控的特征,zhang等研究发现,在13号染色体13q14位置,存在与血清中ige水平相关的基因phf11,另有研究显示,在11q13、5q31及12q13.12q23.3等位置亦存在与ige相关的基因等等。
寻找特异性基因进行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6 变异性鼻炎与哮喘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并发表了“变应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影响”,大量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资料已从不同角度说明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关系密切。
它们之间的具体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变应性鼻炎在中医属于“鼻鼽”的范畴,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与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鼻窍而致肺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李国云认为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营卫不和及风邪入侵是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内外因素。
张梦农[3]强调肺卫的重要性,认为卫气虚、肺阴不足引发本病。
邵世荣等提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肺气虚寒,或因于脾虚和肾虚。
王勇认为其实在病机上应该有阴阳俱虚,且有阴虚在先,后阴损及阳,致阴阳俱损而易感外邪而发病。
一般而言,感冒失治或重感或病后所致的,多以肺气虚为主;内伤或围绝经期兼外感所致的,多以脾虚为主;有家族遗传史或日久不愈的,多以肾阳虚为主;在发病过程中三脏证候常兼而有之。
综合上述各家观点,ar发于肺,源于脾,根于肾,病情亦渐次而重。
2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2.1 西医治疗西医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变态反应介质阻断药、激素类,减充血剂、抗胆碱能药及脱敏药等[2]。
这些药物见效快,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多,价格较贵。
2.1.1 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有乙醇胺类,代表药苯海拉明、茶苯海明;丙胺类,代表药扑尔敏、抗感明;乙二胺类,代表药去敏灵、安替司丁;吩噻嗪类,代表药异丙嗪(promethazine)、;哌啶类,代表药苯茚胺、塞庚啶;哌嗪类,代表药羟嗪、去氯羟嗪。
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丁,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毒性很低,无致畸、致癌作用,较为安全,但抗组胺效应可能相对较低。
息斯敏,
即阿司咪唑,是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不具有传统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波丽玛朗,即美喹他嗪。
克敏能,即氯雷他啶,抗组胺作用较强,药效较为持久。
第三代抗组胺药:左旋卡巴斯汀,商品名为立复汀(livostin),可以局部应用。
2.1.2变态反应介质阻断药机制可能是抑制肥大细胞的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稳定肥大细胞膜,使钙离子流入减少,从而阻止了脱颗粒过程。
包括色甘酸钠、甲派噻庚酮又名酮替芬等。
2.1.3 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已取得很好疗效。
皮质类固醇局部应用是鼻炎治疗的一大进展。
由于它的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对缓解鼻塞症状效果较抗组胺药更满意,从而补充了抗组胺治疗的不足,缓解鼻塞不如减充血剂迅速,但无减充血剂明显的反跳血管症状。
局部用药不易发生全身性类固醇样副作用,但起效缓慢。
2.1.4 减充血剂(decongestants)减充血剂是一类可收缩血管、减轻充血状态的制剂。
鼻局部应用减充血剂可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水肿缓解,减轻鼻塞症状。
麻黄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衍生剂均具有收缩血管的效应
2.1.5 抗胆碱能药(anticholinergics)抗胆碱能药具有拮抗胆碱类药物的作用,全身应用可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抑制肥大细胞介质释放以及平滑肌收缩和外分泌活动亢进等反应。
由于其全身副反应,一般不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病,仅偶做辅助用药。
如异
丙托品、溴化异丙托品。
2.2 中药治疗
中医依照辨证施治原则,选用益气固表、温阳固表、温脾补肾、益气活血养血的综合方剂或单方验方治疗,经研究证实总有效率在80%-90%。
常用的抗过敏中药材133方中[4],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有黄芪、徐长卿、黄芩、蝉蜕、粉防己、鹅不食草、辛夷、苍耳子、甘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鼻塞通滴鼻液、七零三滴鼻剂、滴鼻液6号、复方辛夷滴鼻液、克鼻敏滴鼻液及辛芩颗粒等,它们均是由上述生药作为主要成分,根据辨证施治原则,辅以其他组分而成。
在传统的本虚标实四种证型治疗的基础上,现代学者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田道法以益气温阳活血治疗法则,严道南等研究分析干祖望教授治疗经验以清浮邪,攻夙疾为治疗大法,樊冉等在传统辨证基础上,对于久病不愈患者,加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有针灸[5]、穴位贴敷、鼻丘穴封闭结合中药等治疗方法,其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可使用西药(口服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同时配合针灸、推拿及雾化吸入等方法改善症状;症状稍缓解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服用中药调理体质,并配合特异性免疫治疗等方法,以减少发作。
中医与西医在ar治疗的不同环节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后应将中西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植,张小伯.耳鼻咽喉科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2] 徐志鸿,杨成章.th1/th2失衡与变应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10-512.
[3] 张梦农.临床会要[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4.
[4] 柳献云,夏锦平.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用药规律探讨[j].山西中药,1999,15(3):45-46.
[5] 赫波,宋立群.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35例.中医药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