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想是 儒学 , 按照 儒家 文 化 , 人是道 德 的 , 个 由道德 的个人 组成 的社 会也 是道 德 的; 不仅 个人要 服从 道德 , 国家也 要服 从道 德 。所 以, 儒家 处事 的根 本原 则就 是道 德考虑 高 于并 优先于 功利 考虑 。早在 孔子之 前 , 国大夫 叔孙豹就 提 出以” 鲁 修德 ” 为君子 的最高追 求 : 作 ” 太上有 立德 , 其次 有直 功, 其次有 立言 , 虽久 不废 , 谓三不朽 ”《 此 (左 传 ・襄 公二 卜 四年 》 所 以尊 道贵 德 的基 本精 神 , ) 就是 突 出人 格尊 严, 以德 性作 为人 与禽 兽 区别 的根本 ,内圣外 王” ” 的根 本要求 也就 是要 ” 有德 ” 《 。 大学》 更是 把” 篇 修身 、 齐家 、 国 、 治 平天 下” 作为个 人 的社 会 与政治理 想 , ” 身” 而 修 是基 点, 是 以德性 为先 , 也 以求知 学
此 , 强大 学生 的道德 教育 , 高他们 的道 德素 质, 加 提 帮助 他们树 立更 高 境界 的理想 、 念 与责任 感; 信 帮助他 们学 会关 心 、 学会 共处 、 学会 同情: 帮助 他们 树立 ” 诚信 ”” 、公平 、 正义 、 宽容 ” 的理念 等一 系列 时 代 所需 要 的道德 , 2 世纪初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大趋 势 。 是 1 学 者对 中国优 秀传 统文化 与大 学生道 德素 养的研 究可 谓仁者
中国文 化 。它是 中华 民族 几千年 发展 的文 明成 果 , 含 了丰 富的 包 物 质文 明和精 神 文 明。一 个人 只要按 照修 身 的原则 和方法 ,自强 不 息 , 德修业 , 挥 出 自身 的潜能 , 进 发 就一 定会 锻造成 理想 人格 。 任 何 民族 的发 展都 不能 离开传 统 文化 ,学校 教育更 应植 根于 富有 底 蕴 的传 统文 化之 中 , 以培养 出具 有 民族特质 的人才 。因此 , 当代 高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 1 宽容 : 中华 民族历来 是包容 性极强 的民族。孔子 提 出: 君子和而不同 , “ 小人 同而不 和” 主张人们应善于接纳别 , 人 的不同意见 , 宽容持 不 同意见 的人。老子提 出为人要 “ 报
怨 以德” 主张为人处世应 襟怀 宽广 , , 豁达 大度 , 即使与人有
怨, 也要 以宽容 的态度和方法 来回报 。大学 生在与他 人交往 中, 由于性格 、 经历 、 文化和修养 等差异的存在 , 因误会 、 不解 和意见分歧而产生人际矛盾是不可避 免的 , 只有做到宽容大
顾炎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如果能认真汲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道远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位卑未敢系不仅有利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乃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1 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 予促 进大学生 与社会 的和 。
谐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 的变化 , 当代 中国正在发 生广泛而深刻的变 革。经济 全球 化和文 化多元 化 的趋 势不
度 、 敬礼让 、 谦 以诚 待人 , 能扩 大 自己的交往 空间 , 能化 才 才
解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 形成 和谐融洽的人 际关 系。 () 2 利他 : 中国优 秀传 统文化 中推崇彰扬 的利他思想 对 于培养大学生同情他人 , 心他人 和爱护他人 的社会公德 意 关 识具有十分积极 的作用 。孔子 指出 “ 己欲 立而立 人 , 己欲达 而达人”, 强调人 是不可能离开他人 , 而成全 自己的生命要 求 的 。老子用朴 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说 明利他 和利 己是统一 的, 利他往往能转化 为 利 己。“ 天长 地 久。天 地所 以能 长且 久 者, 以其不 白生 , 故能 长生 。是 以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 , 外其身 而身存 。非 以其无私邪 ?故 能成 其 私” 。孔 子、 老子 的上 述

!!!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①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

塑造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仁人”——圣贤。

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编成教学用书,世称《六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教材。

孔子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塑造中起主导作用。

孔子所讲的“德”,泛指思想、道德、志向、行为等,是一个内容很宽泛的概念。

他认为,通过教育,人人可以被培养成为圣贤,“路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可以塑造,因为性是善的,即人具有被塑造的潜在因素,人和其他动物毕竟不同。

战国末期,有人认为,人必须接受教育,如不接受教育将成为“不肖之人”,因为人性是恶的。

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的性恶转化为性善。

而教育除去要研究古代文献以外,还要研究现实社会的制度问题。

宋代后书院得到发展,教育场所扩大了,自由探讨的机会增多了,教育的特色也更加明显。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变化(人的)气质”。

在他们看来,“气”是天赋的,人的天赋有一些差别,但是,天赋不能决定一个人在学问上和事业上是否有所成就。

而“质”则指人的根底、才质。

经过教育,人的“气质”可以改变,由粗俗到高尚;由低级到高级。

这里,“气质”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素质。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中含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主张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认为教育在于“培养整个人之格”,在“人格”中含知、情、志。

他们所谓“人格”,也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素质”。

优良的素质要靠教育来培养。

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提高人的素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深化。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

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

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精髓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进行研究,发现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以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

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

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以”修德“作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直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卜四年》) 所以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与禽兽区别的根本,”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有德”。

《大学》篇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学 生达 到想 学 、 学 、 学 的愿望 。 乐 好
教育 的 中心环 节 , 到及 时更 新 , 出实践 应用 的主题 。 做 突 要贯 通 人文社 会 学科 与 自然 技术 学科 之 间 的联系 , 据学 生 需求 设置 根 特 色课 程 , 足个 性化 需求 。教 学方 法应 多样 化 、 活化 , 启 满 灵 要 发学 生学 习 的主动性 、 积极 性 , 教会 学 生学 习 , 培养 学生 的创 新 意识 , 加强 计算 机辅 助教 学 , 高教 学 手段 现代 化水 平 。 提 六 要 建立 科学 的素质 教育 质量 评价 体 系。 科学 的素 质教 育
是最重要的、 居于主流地位 的文化精神。 所谓“ 自强不息”就 ,
足 自我 发愤 图强 , 不 停息 , 是 一种 尚刚 精 神 的体 现 , 永 这 它对
方面, 要从 道德 层面 、 识层 面、 知 能力 层 面、 健康层 面来进 行综合
锻炼学生的管理、 科研和创造能力。 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以社
会 实践和 教学 实践 为两 翼 , 其它 为 补充 , 养创 新 实践人 才 , 培 改 善知 识传 授与 能力 培养 的脱节 现 象 。 . 五要 深化 改革 , 整合 课程 内容 体系 , 进教 学方 法 。 改 调整 教
效 果和学 生素质 的标 准, 不能 以单纯 的考试成 绩 为依 据 , 能 抉 不
引导,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使学生适应并胜任就业需要。 再
次 , 织社会 调 查 , 组 让学 生走 入社 会 了解社 会 。最后 , 要培 养和
追 求浮 躁 的短期 效应 和功 利性 强的考 试成 绩 。 在对 学 生的评价
学 内容 和课 程设置 、 改进 教学 方法 , 从教 材建 设方面 实施 素质 是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当代 大学 生正 处 在 我 国加 快 发 展 、 现 中华 民 实 族伟 大复 兴 的关键 时刻 , 他们 是 2 世 纪 中国文化 的 1 建设 者 和创造 者 , 中国社会 主 义建设 的后 备力 量 , 是 这是 历史 赋予 他们 的 重任 。如何 将他 们培 养成 为理 想远 大 、 热爱祖 国 、 具有 创造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的全面 发展 的人才 , 这是 每一 名教 师都 应深思 的一 个 问题 。 而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的 内在 价 值 对 大 学生 的世 界 观 、 人 生观 、 理想 信念 等 方 面 的教 育 都 有 着 极 为 重要 的 导 向作 用 。
黄子孙 的无价之 宝 。
卿、 朱熹、 李时珍 、 曹雪芹 、 林则徐 、 中山等杰 出的 孙 思想家 、 政治家 、 科学家 、 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中华
文化 在历 史发 展 中有 过 无数 辉 煌 , 曾经 达 到 了人 类 文 明的顶 峰 , 为 世 界 文化 的 中心 。它 虽 然 经历 过 成 劫难 , 经久 不衰 , 直 延续 到 今 天 , 示 了 强 大 的 却 一 显 生命 力 和凝 聚力 。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历久 不衰 向我们 昭示着 : 人才 的培 养 与成 长 不 能 离 开传 统 文 化 的养 分 。任何 人 都不 同程度 地浸 润 于传统 文化之 中。传
化传统 , 从古代至 近代产生了老子 、 孔子 、 子、 庄 孟 子、 韩非子、 屈原 、 秦始皇 、 司马迁、 张衡 、 诸葛亮、 王 羲之 、 冲 之 、 白 、 祖 李 杜甫 、 轼 、 弃疾 、 飞 、 汉 苏 辛 岳 关
传统文化。这是一种伟大的 、 坚强的精神支柱 , 是我 们 民族凝 聚力 和生 命 力 之所 在 , 历 史 留给 我们 炎 是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内涵 文化 ,是人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 富的总和 , 她包含一个 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中国传统 文化是 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 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的社会 关系具有 不可抗拒的影响。 l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 的一种反 映民族特质 和 、 风貌 的民族文化 , 民族 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 是 观念形态 的总体表征 , 是指居住 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 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的、为 中华民族世 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鲜 明民族特色的 、 历史悠久 、 内涵博大精深 、 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 中华 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 儒家文化 、 道家文 化、 佛教 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都由中国传统文化演变而来 。 2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 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 、 造的、 为中华 民族世世代代所继续发展 的 、 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 的 、 历史 悠久 、 内涵博 大精深 、 传统优 良的文化。儒家文化 就是受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最深远 、 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文化形态 , 传 也成 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3“ 、天圆地方, 天人合一” 这八个字 ,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有 四种形式 的文化 内容 : 物质 、 为 、 行 制度 、 精神 。中国传统 文化 , 应当包 括: 道、 、 儒、 法 墨等百家思想 以及易经 、 中医 、 风水 、 武术 、 气功 、 吕、 律 书 画、 围棋 、 茶道 、 建筑 、 服侍 、 礼仪 ……等等所有 中国的东西。 二 、 性 的 认 识 个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心理特 征 的总 和 。 l概 念 。 个性 一 词 晟 初 来 源 于 拉 丁语 P r nl开 始 是 指 演 员 所 戴 、 es a, o 的面具 , 后来指演员— — 个具有特殊性格 的人。一般来说 , 个性就是 个性心理的简称 , 在西方又称人格 。 2 个性教育 即个性化教育 , 、 亦是人格教育 。 当今国际社会新兴 的 是 种教育模式 。 它是相对 于千篇一律的划一性教育而言的。 它是在尊重 受教育者的个性基础上 , 掘个人 潜能 , 发 培养 良好个人 素质 的过程 , 是 个性化与社会化 、 社会教育与 自我教育的结合 。 个性教育就高玉洋教授 曾考证 :心理学中所用的个性和人格这两 “ 个 词是 从 外 国语 中 翻译 过 来 的 。 在 中 国 心 理 学界 传 统上 把 英 文 的 pr e~ snly o at译成人格 。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 的内在潜能和资质 i ” 的唤 醒 、 发 和 弘扬 。 显 3 个性 的历史研究。由于个性结构较 为复杂 , 、 因此 , 多心理学者 许 从 自 己研究 的 角度 提 出 个 性 的 定 义 ,美 国心 理 学 家 奥 尔 波 特 ( W .l G. Al ~ p ̄ 曾综述过 5 ot ) O多个不 同的定义 。如美 国心理学家吴伟士f.. o — RSWod wr ) ot 认为 :人格是个体行 为的全部 品质 。” 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 h “ 美 BC tl认为 :人 格是一种倾 向 , .ae) t1 “ 可借 以预测一 个人在给定 的环境 中的所作所为 , 它是与个体 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 的。”苏联心 理学 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 :在心理学 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 “ 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 会关系水平 和性质 的系统 的社 会 品 质 。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2 1
作者 简介 : 王元奎 ( 1 9 7 2 一 ) , 男, 安徽 阜阳人 , 南 京铁道 职业技术学 院动力工 程学 院党总支 书记 ,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高等
教育学 、 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 张 抬( 1 9 8 4一) , 男, 江苏 徐州人 , 南 京铁道职业技术学 院动力工 程学院 团总 书 记, 讲 师, 博士 , 研究方 向为思想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内涵
中国传 统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博 大 精 深 。在 历 史 上 出现 的所有 文 明 中 , 只有 中 国始 终 保 持 了 文 明性 质 的一贯 性 。汤 因 比无 论 是 早 期 提 出 2 1— 2 3种 文 明
时, 还是《 再考察》 后提 出 1 3 种 大文 明和 l 5种卫星 文明时 , 都指出了这一点 , 他对 中国文明所具有 的稳 定性 、 持续性 的特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笔宝 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 中华民族 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 了巨大而深刻 的影响 , 而且对世界 文化的发展也起
中给文 化下 了一个 著名 的定义 : “ 文化 , 或文明 , 就其 广 泛 的 民族 学 意 义 来 说 , 是包 括全 部 的知 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法律 、 风 俗 以及 作 为社 会 成 员 的人 所 掌 握 和接 受 的任 何其 他 的才能 和习惯 的复合 体 。 _ 2 J ' ’ 这 个 定义 对 学术 界产 生 了很 大影 响 。 中国 当代 学 者 大
政治教 育。 ,
6 5
即主要探 讨精 神领 域 的文化现象 。
神资 源 。 6 J , ’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传 统文化 是 人类 所创 造 的历 史文 明成果 中 的瑰 宝 , 弘扬 传统 文 化 、 传 承 中华 文明, 是对 当 代 大学 生 实 施 文 化 素 质 教 育不 可 或 缺 的重 要 内容 , 必 须在 客 观 理 性 地 分 析传 统 文化 的基 础上 , 充分 认 识传 统 文 化 在 大 学 生 文 化 素质 教 育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 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历 史 久 远 , 体 系 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高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助于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建设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历经了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在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容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瑰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渐渐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受到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受美国等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包含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诸多内容,可以利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几乎是每个人从接受教育以来就被灌输的思想,可以说每个人都对爱国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战争、民族存亡、革命这些词汇渐行渐远的当代大学生逐渐淡化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

爱国不仅是民族存亡时刻的献身报国,更是民族安定时期的奋发向上、繁荣建设。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
子提出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贯穿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始终。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为了祖国建设毅然放弃外国优越条件回国的詹天佑、华罗庚、为祖国强大而默默工作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解决祖国人民温饱而劳作的水稻之父袁隆平......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人们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将爱国主义渗透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思想道德建设
英国的文学奖获得者莎士比亚曾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曾说“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可见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说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受封建社会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如:关于明志的“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关于持节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出淤泥而不染”,关于自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关于仁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于诚信的“失信不立”、“一诺千金”等等,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

我国开展了诸多的道德建设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道德讲堂”巡讲、“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都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将把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

“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尊严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应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三、方法论教育
大学是树立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对,也是培养一个人方法论的重要时期。

我国自古就有“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说法,这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

例如《论语》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说要注意点滴的积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是指无论学者身份高低,都会积极的请教不懂得问题,体现了一种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论述在古代文学著作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作“四
书五经”,以详实的姿态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仍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方法论教育也不单单是指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能不断的顺应时代,融合具有先进意义的外来文化。

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

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段话涉及到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方法论原则。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应特别重视方法论的指导;要教给大学生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教给学生正确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是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结合时代与自身特色的产物,如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就体现了当时的北大人爱国图存,锐意进取的精神;清华大学的校徽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周易两卦,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易经的全部内涵也是清华对学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也是维系学校团体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学校师生价值观的形成、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的规范,可以说,一个学校质量的好坏与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活跃的校园文化和深邃的人文底蕴。

我们在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时,也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为办学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创造。

大学校园应当是现代化的气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精神的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积淀,一经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的首要任务,树立新观念,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2]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4]石晓霞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Proceedings of the 2010
[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