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配筋计算共9页文档
板配筋计算表

板配筋计算表
板配筋计算表通常用于计算楼板配筋所需的各项参数和结果。
这个表格一般会包括以下内容:
1.楼板尺寸:包括楼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楼板荷载:包括楼板上的静载和活载,以及楼板的自重等。
3.混凝土强度等级:表示楼板所使用混凝土的强度,通常以兆帕(MPa)为单位。
4.钢筋种类和规格:包括钢筋的直径、间距和数量等。
5.计算结果:包括楼板配筋所需的各项参数,如钢筋的面积、直径、间距和数量等。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方便地查找到所需的各种配筋参数,从而为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填写表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保填写的内容准确无误,特别是楼板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关键参数。
2.对于钢筋的种类和规格,需要选择符合工程标准和规范的产品。
3.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计算公式的正确使用。
4.对于计算结果,需要认真核对并确保满足工程要求。
总之,板配筋计算表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文件之一,需要认真填写并妥善保存。
梁配筋计算

梁配筋计算
梁的配筋计算包括主筋和箍筋的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梁的几何参数,包括梁的宽度、高度、跨度等。
2. 根据设计荷载和梁的长度,计算出弯矩图。
3. 根据弯矩图,确定梁的受拉区和受压区。
4. 根据梁的几何参数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强度等级。
5. 根据受拉区的弯矩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计算出主筋的面积。
6. 根据箍筋间距、箍筋直径和箍筋强度等级,计算出箍筋的面积。
7. 根据主筋和箍筋的面积,将其进行布置,并计算出实际的抗剪强度。
8. 检查梁的配筋是否满足强度和挠度的要求。
9. 如有需要,进行迭代计算,调整主筋和箍筋的面积,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梁的配筋计算涉及到复杂的力学分析和材料力学知识,建议由专业的结构设计人员进行计算。
梁配筋计算

梁配筋计算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头禅:〃算不清加钢筋",当然这是一句笑谈,但是这也反映出,很多设计师认为实际配筋量只要大于软件计算输出的配筋量结构就没有问题,因此,就随意的放大配筋,尤其当结构比较复杂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但这样直接放大配筋真的都是对结构安全性有利的吗?正如"肉要长对地方一样,长不对地方就是赘肉"一个道理力[]钢筋不能盲目乱加, 如果加的不合理反而会对结构不利。
下面以加大梁、柱这两类构件计算配筋作为最终实配钢筋而引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弊端。
直接放大梁的计算配筋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O 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 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
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
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
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又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 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较机制的出现。
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狡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
梁配筋计算

梁配筋计算:
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ρ=As/bho;其中As—上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b—梁的截面宽度;ho—梁的截面的有效高度。
例如:梁的截面为200mm×500mm;上部配2根直径20mm 的钢筋,ho=500-45=455mm,b=200mm,As=941mm²;
ρ=As/bho=941/200×455=0.0103=1.03%
当梁较高(Hw≥450mm)时,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竖向裂缝,同时加强钢筋骨架的刚度,在梁的两侧沿梁高每隔200mm处各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腰筋,两根腰筋之间用φ6或φ8的拉筋连系,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当楼板跨度较小时,楼板配筋受钢筋直径、最小间距制约,楼板钢筋采用HRB400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强度,宜采用HPB300钢筋。
当楼板跨度较大或跨厚比较大时,楼板配筋主要受承载力控制,与HPB300相比,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0.20减小到0.15,且强度高,当釆用HRB400钢筋可比采用HPB300钢筋节约钢筋20%左右。
当跨厚比较大时,楼板截面相对有效截面高度小,即钢筋抗弯力臂小,造成钢筋的浪费,且楼板挠度不易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楼板厚度,减小跨厚比,可以明显减少配筋量。
综合考虑结构安全、刚度以及配筋经济等因素,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现绕混凝土板板厚比作了以下规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
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一、板内钢筋类型:二、板平法: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三、板受力筋: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板底钢筋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通常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四、板负筋:板负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2)板厚-保护层(04G101-4);3)支座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5)支座宽-保护层+板厚-保护层;6)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保护层·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1)La(通常算法/04G101-4);2)0.4La+15*d(通常算法)在计算锚入长度时有些图纸也规定按伸至梁外边向下弯折,通常算法为“梁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也有伸过支座中心线即向下弯折的,通常算法为“梁宽/2+板厚-2*保护层”另外端支座板负筋同面筋。
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五、板分布筋:板分布筋计算:·负筋的分布筋长度计算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
梁板配筋计算书

张家口市某农产品交易市场办公楼梁板配筋计算书1、楼板的配筋计算;楼板厚80㎜,混凝土用C30,钢筋用HRB335,FC=14.3N∕m ㎡,Ft=1.43,Fy=300,∮b=0.55Ho=H-20=80-20=60确板宽1000㎜为计算单位板的自重;24×0.08×1=1.92KN∕M活荷载;Qk=2 KN∕㎡ 2 KN∕㎡×1m=2KN/mq=1.2×1.92+1.4×2=5.104KN/mM=1/8q×L×L=1/8×5.104×2.7×2.7=4.35102KN.Mαs=M/Fc.B.Ho.Ho=(4.65102×1000000)/(14.3×60×60×1000)=0.09∮=1-√1-2×αs=1-√1-2×0.09=0.1As=∮FC B.Ho/Fy=0.1×14.3×1000×60/300=286 m㎡e=286/1000×80=0.3﹪符合钢筋的最小配筋率∮=0.1<∮b=0.55取4φ12 配筋净距离=(1000-2×20-4×12)/3=310mm>250mm 不符合规范所以取 5φ10配筋净距离=(1000-2×20-5×10)/4=227mm 按规范取@=250mm选筋。
选用5φ10@2502、梁的配筋计算;混凝土采用C30,钢筋采用HRB335,选定截面尺寸h=2700/9=300㎜B=300/2=150㎜梁的自重;1×0.15×0.3×25=1.125 KN/m活荷载标准值=2 KN∕㎡活荷载;q1=2×6=12 KN/m q2=1.92×6=11.52 KN/mYg=1.2 Yq=1.4q=1.125×1.2+23.52×1.4=34.278 KN/mM=1/8Q×L×L=1/8×34.278×2.7×2.7=31.24 KN.Mαs =M/Fc.b.Ho.Ho=3.124×10000000/14.3×150×280×280=0.19 ∮=1-√1-2×αs=1-√1-2×0.19=0.2As=∮Fc.b.Ho/Fy=0.2×14.3×150×280/300=400m㎡e=400/300×150=0.8﹪符合梁的经济配筋率选筋4φ12@843、梁的箍筋计算箍筋采用HPB235,混凝土采用C30.梁承受的均部荷载=q1+q2=23.52KN/m求支座处剪力的设计值;V=1/2qLo=1/2×34.278×1.4×2.7=64.79KNHw=Ho=300-20=280㎜ 280/150=1.9<40.25FC.B.Ho=0.25×14.3×150×280=150150N=150.15KN>V=64.79KN验算是否按构造配箍筋;0.7Ft.b.Ho=0.7×1.43×150× 280=42042N=42.042KN<64.79KN 应按计算确定箍筋计算箍筋用量;Asv/S》(V-0.7Ft.b.Ho)/1.25Frv.Ho=(64.79×1000-0.7×1.43×150×280)/1.25×210×280=0.31m㎡/㎜选双支箍φ6(Asv1=28.3 m㎡)箍筋间距 S≤2×28.3/0.31= 182.6mm 验算配箍筋。
梁配筋计算

梁配筋计算梁摘要:本文总结了8*8m、6*6m 梁的线荷载设计值、梁的宽度、高度取值、梁箍筋肢距及复合箍筋、梁弯矩算法、梁钢筋根数、定量性分析不同跨度、截面大小梁的配筋、梁的抗剪能力,总结了梁的配筋公式及设计中要注意的要点、腰筋、剪力墙连梁、pkpm 建模及梁的布置方法。
本文章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杨星“pkpm 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
共13 页。
注:本文中的一些估计并不精确,可能存在一定或较大的误差,估计荷载大小,只是为了在设计时,心中有底,更好的去进行概念设计。
在估计过程中有些公式表达得并不清楚,可以直接看结果。
2011-11-20---12-281.荷载:1.1:例假设一个8m*8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 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22.5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45 KN /m.设计值为56 KN /m(包括填充墙);假设一个6m*6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16.9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34 KN /m.设计值为42 KN /m(包括填充墙.1.2.定量分析:1.2.1.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300*8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子尺寸8m*8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5m *2+1.2*5.24*3m *0.7+25*0.3*0.8=52 KN /m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5m *2+1.2*2.96*3m =25*0.3*0.8=50 KN /m1.2.2.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250*6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子尺寸6m*6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125m *2+1.2*5.24*3m *0.7+25*0.25*0.6=42 KN /m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125m *2+1.2*2.96*3m+25*0.25*0.6=40KN /m。
梁配筋计算

配筋:(1)自然环境下配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呈现早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缓慢的特点,这与混凝土收缩徐变发展规律相一致;(2)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小于素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当配筋率较低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影响较小,在工程应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来对待;当配筋率较高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减小作用需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3)通过对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分析中应考虑徐变的作用,忽略徐变的作用将对收缩应变产生较大的误差;配筋率的大小对徐变的影响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变越小,相同配筋条件下,不同加载龄期下混凝土徐变相近。
梁配筋计算: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ρ=As/bho;其中As—上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b—梁的截面宽度;ho—梁的截面的有效高度。
例如:梁的截面为200mm×500mm;上部配2根直径20mm 的钢筋,ho=500-45=455mm,b=200mm,As=941mm²;ρ=As/bho=941/200×455=0.0103=1.03%当梁较高(Hw≥450mm)时,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竖向裂缝,同时加强钢筋骨架的刚度,在梁的两侧沿梁高每隔200mm处各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腰筋,两根腰筋之间用φ6或φ8的拉筋连系,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当楼板跨度较小时,楼板配筋受钢筋直径、最小间距制约,楼板钢筋采用HRB400钢筋不能充分发挥强度,宜采用HPB300钢筋。
当楼板跨度较大或跨厚比较大时,楼板配筋主要受承载力控制,与HPB300相比,HRB400钢筋最小配筋率常数限值由0.20减小到0.15,且强度高,当釆用HRB400钢筋可比采用HPB300钢筋节约钢筋20%左右。
当跨厚比较大时,楼板截面相对有效截面高度小,即钢筋抗弯力臂小,造成钢筋的浪费,且楼板挠度不易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楼板厚度,减小跨厚比,可以明显减少配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恒载:30mm厚的水磨石
120mm厚预应力空心板
板底刷20mm白灰砂浆
恒载设计值:
2)活载设计值:
3)梁上总的荷载设计值(线荷载)q
梁的自重:
(3)内力计算
取
跨中弯矩设计值
支座边缘处建立设计值
(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系数)
,满足要求
防止少筋: ,满足要求
选配钢筋:受力筋4C14架立筋2C12
TL-1配筋图
TL-1配筋平面图
TL-1配筋剖面图
,满足要求
防止少筋:
满足要求
受力筋:3C22,下部钢筋:2C12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复核梁截面尺寸
,则截面尺寸足够
2)验算是否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应按构造配置箍筋
选配箍筋为双肢箍:C8@200,
配筋图:
梁剖面图
材料图:由计算得,钢筋截断位置从充分利用点算起长度为
3.某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踏步面层为20mm后水泥砂浆,板底为15mm后混合砂浆抹灰,金属栏杆重0.1kN/m,钢筋采用HRB400级。要求对TL1和TB-1、TB-3(或TB-4)进行内力计算和配筋计算,并且画出它们的配筋施工图。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活荷载取值根据下表学号确定。
解:
梁截面尺寸:400mm×600mm
A、B段:
(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满足要求
防止少筋:
满足要求
受力筋:4C25,架立筋:2C22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复核梁截面尺寸
,则截面尺寸足够
2)验算是否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应按构造配置箍筋
选配箍筋为双肢箍:C8@200,
B、C段:
(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跨中最大弯矩设计值
(3)配筋计算
,满足要求
梯板(TB-1)受力钢筋为C6@160,分布筋为C6@250,支座负筋为C6@200(长度为 , )
TB-1配筋图
TB-1配筋图平面图
TB-1配筋图剖面图
3.TL-1的计算
截面尺寸b×h=200mm×400mm
计算跨度
取
(1)荷载计算
梯段斜板传来
平台板传来
平台梁传来
验算:防止少筋:
,满足要求
防止超筋:
,满足要求
斜板受力筋为C8@140,踏步分布筋为1C8,斜板支座上部构造负筋为C8@200
TB-3配筋图
2.平台板(TB-1)的计算:取1m为计算单元,板厚取60mm
(1)荷载计算
平台板自重
板面抹灰重
板底抹灰重
标准值
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2)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框架梁宽度取240mm,轴线居中)
(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复核梁截面尺寸
,则截面尺寸足够
2)验算是否需要按计算配置箍筋
,应按构造配置箍筋
选配箍筋为双肢箍: ,C6@300( )
(6)L-1平面图和断面图
L-1平面配筋图
L-1断面图
2.根据下图中的外伸梁所示的内力图(弯矩图和剪力图),试进行外伸梁(正截面和斜截面)的设计,画出外伸梁的配筋施工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平台梁两侧抹灰
合计
(2)内力计算
跨中最大弯矩设计值
支座最大剪力设计值
(3)配筋计算
1)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按倒L形截面计算,受压翼缘计算宽度:
根据跨度确定:
根据翼缘宽度确定: ,故
故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选用2C16( )
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则满足要求
说明仅需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选用C8@250
平台梁(TL-1)跨中受力筋为2C16,架立筋为2C12,箍筋为C8@250
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图
楼梯结构剖面图
解:
1.梯段斜板(TB3)的计算
(1)确定斜板厚度
取TL1截面尺寸为200mm×400mm
水平投影的计算跨度
梯板厚度
取1m宽作为计算单元
(2)荷载计算
梯段板自重
踏步面抹灰自重
底板抹灰
金属栏杆自重
标准值
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3)内力计算
跨中弯矩最大弯矩设计值
(4)配筋计算
解:
(1)确定计算简图及其截面尺寸和内力图
工程要求梁在支承端处不得有竖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梁另一端可以有微小的转动,并且在温度变化时,可以自由伸缩,为了反映上述情况,梁采用一端为不动铰支座,另一端为可动铰支座的标准简支梁,如下图所示。梁的截面尺寸为b×h=250×500mm(自重为25 )。
(2)荷载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