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产生酶来分解或修饰抗菌药物, 使其失去活性。
细菌的抗菌药物外排机制
外排泵
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菌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
膜通透性的改变
细菌改变膜的通透性,阻止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
03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医院内传播
医院是耐药细菌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 。
医务人员携带的耐药细菌可直接或间 接传播给患者。
噬菌体疗法
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感染和裂解细 菌的特性,可以用于治疗某些耐 药细菌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同一病区或同 一病房的患者之间可能因接触而发生 耐药细菌的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和设备污染:如呼吸机、导 管、注射器等医疗用品,在使用过程 中可能被耐药细菌污染,导致感染。
社区传播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 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传播。
社区中的老人、儿童、身体虚 弱者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更 容易感染耐药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 耐药性
目 录
•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 细菌的耐药机制 •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 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 耐药性的未来展望
01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的定义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 和抵抗能力,使药物无法有效发挥杀 菌或抑制作用。
耐药性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性基因导致的,使微生物对某些抗 菌药物产生抗性。
耐药性的重要性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常见感染病原体变得难以治疗,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和 患者的死亡率。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
耐药性的影响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本容易治疗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愈 ,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即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株展现出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与供应失衡,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探讨,包括耐药性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耐药性的成因1.1 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变异所致。
在细菌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抗生素的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
1.2 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于人类和动物,并且经常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滥用,使得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逐渐进化出耐药性。
1.3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交换耐药基因,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性。
这种基因转移不受细菌种属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增加治疗难度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从而增加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
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抗生素,甚至需要使用更强效、更毒性的抗菌药物。
2.2 增加医疗费用对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2.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耐药细菌不受常规抗生素的控制,有可能引发疫情或大规模爆发,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耐药性的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指南来开具抗生素处方,不给患者滥用或误用的机会。
同时,患者也要正确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延长或减少用药时间。
3.2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与报告体系,可以更早地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介绍

2
3 4 5 6 7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 多肽类
8
9 10 其他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肿瘤抗生素 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制霉菌素、 曲古霉素等 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环孢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概 念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 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 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 (antibiotics) 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 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 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 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
可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一
种质粒可带数种耐药性基因群,通过细菌间接
合、转导和转化作用而将耐药质粒转移到细菌
群中。
耐药R质粒的转移
• 质粒能编码多种酶,对多数抗生素进行生化修饰 而使之钝化。 • 质粒传播耐药性受宿主范围限制,尚未发现可在 G+和G-菌中都能复制的质粒。
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
而死亡。
2.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有两种作用机制: ① 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 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 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
常用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抗生素 青霉素 喹诺酮类 利福平 大环内脂类 克林霉素类 链霉素核糖体 靶位 PBPs DNA旋转酶 RNA聚合酶β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50S亚基 核糖体30S亚基S12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能力,即药物无法杀 灭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能力。
耐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产生了巨大威胁,增 加了病死率、病程和医疗费用。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药机制、耐药基因和 传播方式等方面。
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细菌间耐药 基因的传播和交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耐药机制包括药物泵出、药物靶点改变、药物代谢途 径增加等。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方式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水 平传播是指耐药细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02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本身就对某些抗菌药物 具有内在的抵抗力,这种耐药性 通常是普遍的,几乎所有细菌对 天然耐药抗菌药物都表现出一定 程度的耐药性。
耐药性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风险
耐药性细菌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康复。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威胁,可能导 致地区间疾病传播和疫情爆发。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增加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需要加强监 测、防控和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抗菌药物代谢途径阻断
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或相关基因,阻断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
03
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细菌的分布与传播
01
医院内感染
02
社区感染
医院是耐药细菌容易传播的场所之一 ,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都可能成为 传播的源头。
社区中的耐药细菌传播途径多样,包 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水或食物 污染等。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在当今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对于各种细菌的控制和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但是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同步增加。
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和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细菌的耐药性并非一朝一夕,往往是长时间的累积和适应过程。
常见的细菌耐药形式包括多药耐药、广谱抗生素耐药、病原菌耐药等等。
1. 基因突变细菌代谢过程中,DNA复制过程中几率存在一定错误率,因此很有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当突变位点位于细菌DNR-转录复合体中的抗生素靶标或是导致内外膜通透性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细胞对药物抵抗能力变强。
2. 疫苗和抗生素反复使用有时候,当一种细菌疫苗或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时,这种使用的规模和频率就可能为某些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相当于重新设定的细菌环境和新的选择压力,对那些能具有更强竞争力的菌株而言,打败竞争对手进化为更强的细菌也就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3. 基因交换另外还有一种较为神秘的耐药原因,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细菌株遇到时,基因交换就可能发生。
过程往往是其中一株细菌“吞噬”另一株细菌,然后把后者的DNA哺育并整合入自己的基因组。
如果这个新基因包含了抗药性或产生药物降解酶的基因序列,那么以后这株细菌便拥有了这种抗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对于细菌耐药性的防控,依然需要综合施策,以在根本上切断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1. 增加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在卫生防病宣传普及中,指导大家如何预防的同时,也要加重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医生和护理人员,机构和行业都应该加大对细菌抗生素使用、消毒和环境卫生的相关科普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明白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与医疗的危害。
2. 指导妥善使用抗生素不当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抵抗药物的一个原因,医生需要对药品准确正确的使用,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用药过程中的症状变化,需要记得及时咨询医生或医师。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抗菌药物对于细菌失去作用。
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天然耐药以及获得性耐药。
天然耐药是指某些病菌对于有些抗生素是天然抗药的,比如亚胺培南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没有作用。
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本来对抗生素是敏感的,但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可以逐渐出现耐药的现象。
获得性耐药可以导致某些超级细菌的产生,超级细菌对于全部抗生素或者绝大多数抗生素是耐药的,治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对人类的危害很大。
预防获得性耐药主要的措施是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盲目用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细菌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万人死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感染病原体。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一、细菌耐药性的原因1.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为细菌的耐药性埋下了伏笔。
当细菌遭遇抗生素时,它们会进化成抵抗药物的新菌株。
如果人们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就会加速细菌的进化。
常见的滥用行为包括:未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自行停药、买药吃药、过度用药等。
2.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例如:没有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或者将部分家庭用品作为个人物品单独使用,容易让致病细菌相互感染、交叉反复,从而招致细菌耐药性。
3.过度消毒在医院门诊、住院期间,患者会接触到一大批洗手液和酒精溶剂,这些化学消毒剂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良好细菌群落。
因此,建议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医用化学消毒剂。
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方法1.管好用药保持良好的注射、口服、吸氧等医疗操作程序。
自觉克服用药过度、无病不用药等不良习惯,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
按处方量量取用;不擅自停药、减量或增加用药次数等。
当感染需要用药时,先进行细菌培养,并查找能对其产生作用的药物。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如下预防措施。
2.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家庭和个人都应常常保持洗手的良好习惯,在就医、工作、教育领域倡导全社会合理、规范用药。
避免使用过度消毒杀菌剂,保持对有益菌群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人体健康。
3.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科普教育、规范用药、消毒措施和医院环境整治等,也是有效预防细菌耐药的重要途径。
细菌耐药性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注,并在家庭和社区中积极参与预防控制工作。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医学问题,对细菌而言也是如此。
细菌耐药性就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性,即失去了对抗菌药物的效力或有限度地减少了其效力。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变:细菌在受到抗菌药物的抑制压力时,会发生突变,
从而产生耐药性;
2)基因转移:细菌拥有可以高度传递基因信息的功能,因此
允许细菌传播耐药性基因;
3)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拥有能够分解抗生素的酶,从而可
以抵抗含有抗生素的医药产品;
4)药物转运:有些细菌携有特定的药物转运体,可以从细菌
体内输入药物,使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限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诊断细菌感染时应尽量使用定量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准确测定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来抑制细菌。
其次,应建立强制性监管措施,确保医院和其他临床用药行为的合理性。
此外,应开展全面的耐药性研究,深入研究细菌耐
药性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的耐药性研究,最终能够更好地抑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
MRSA及肠球菌的耐药青霉素结合蛋白
变
生成新的耐药靶蛋白
(PBP2a)表达,降低青霉素与抗生素的
亲和力,对万古霉素耐药
9
三、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胞外 抗菌类药
外膜孔蛋白 (OmpF和OmpC)
胞内
细菌
某些抗菌药物通过细菌外膜的孔蛋白通道进入细菌胞 内,产生杀菌作用;
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通道关闭或消失,降低细 胞外膜对抗菌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7
3、其他两类钝化酶:
? 3. MLS类钝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酯类 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类抗 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化学 结构上的差异很大,但其对细 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MLS类钝化酶可使林可霉素类 分子的羟基磷酸化或核苷酰化
? 4 氯霉素乙化酶 (CAT) :
氯霉素钝化酶是酰基转移酶, 该酶存在于葡萄球菌、 D组链 球菌、肺炎链球菌、肠杆菌属 和奈瑟菌中,其编码基因可以 定位在染色体上,也可以定位 在质粒上。该酶除了能够酰化 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 结构的化合物都具有酰化作用 。
12
6
2、产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②磷酸转移酶(APH) ,使游离羟基磷酸化;
③核苷转移 酶(AAD或 ANT),使游离 羟基核苷化
细菌的耐药基 因表达氨基糖 苷类钝化酶
氨基糖苷 类药物
①乙酰基转移酶(AAC), 使游离氨基乙酰化
不能与细菌的核糖 体靶位作用,从而 耐药
钝化酶通过 修饰相应抗菌药物,使其不能与靶位结合
10
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原来膜的通透性
后来膜的通透性
基因突变
细胞外膜的通透性减低
药物摄取量减少
11
四、主动外排
能量依 赖性主 动转运
抗生素
细菌
泵出
铬 镍
钴
细菌普遍存在着主动外排系统,它们能将进入细胞内的多种抗菌药物主动泵出
细胞外,导致细菌耐药。目前已知有5个家族、20多种外排泵。如铜绿假单胞
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均存在主动外排系统。
菌和克雷伯杆菌等,由染色体介导。
3.金属酶(金属β-内酰胺酶):由假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属、产黄菌属、
沙雷菌属及嗜麦芽黄单胞杆菌属产生的可水解碳青霉烯抗生素的酶。
4.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主要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建议首选含β—内酰 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生素制剂或亚胺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等等。
获得性耐药性: (接触抗菌药物后 通过多种方式形成)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主来自)3制机的性药耐
(一) 细菌产生灭活酶
1. β一内酰胺酶(β-lactamase):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金属酶、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2.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 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 类钝化酶
亦通过 修饰 抗菌药物,使其不能与靶位结合 8
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对青霉素耐药,DNA
二
改变靶蛋白结构
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致喹诺酮类耐药,核 糖体50S亚基改变致红霉素耐药,核糖体
作
30S亚基改变致链霉素耐药,二氢叶酸合成
酶或还原酶酶改变致磺胺类耐药
用
靶 位
增加靶蛋白表达
MRSA及肠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表达增 加而对万古霉素耐药
4 氯霉素乙化酶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CAT)
1、改变靶蛋白的结构
(二) 作用靶位改变
2、增加靶蛋白的表达
3、生成新的耐药靶蛋白
(三)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四) 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
(五)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4
一 产生灭活酶
1、产β-内酰胺酶
基
细菌的耐药性与多重耐药菌
1
达尔文进化论: 适者生存!
“药”高一尺 “菌”高一丈
只要有抗菌药物 就有细菌耐药性
2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相 对抵抗性,是细菌的一种抗生现象。
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即天然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耐药;
β-内酰胺酶
本
水解
机
活性部位 β-内酰胺类 抗菌药
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约 80%都是通过产生 β-内酰 胺酶 实现的。β-内酰胺酶 通过与β-内酰胺类的羰基共 价结合,水解活性中心 而使β-内酰胺酶抗菌药失活。
5
常见的β-内酰胺酶
1.青霉素酶: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 2.头孢菌素酶:产生菌主要系革兰阴性菌,如假单胞菌、肠杆菌、不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