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老16字箴言有感)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是一句非常经典的中文名句,出自《论语·颜渊篇》。
这句名句通过用四个字来表达一种哲学思想,旨在阐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每个人都可以展现自己的美丽,而不必同样的去追求一种标准的美。
以下是对该名句的详细解释。
“各美其美”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美是外表的,有人认为美是内在的,还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品质和态度。
不论是外貌、内心还是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
“美人之美”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每个美丽的人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和优点使他们成为了他们自己所认为的“美人”。
有人可能拥有漂亮的外表,有人可能拥有善良的内心,有人可能拥有才华横溢的才能,而这些都是美的表现形式。
“美美与共”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每个人的美丽都可以共同存在。
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不同的美丽之处,但是这些各自的美丽之处并不冲突,可以和谐共存。
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认同他人的美丽,也可以接纳并尊重他人的美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美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独一无二的美丽可以和其他人的美丽共同存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句名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每个美丽的人都有他们独特的美丽之处,而每个人的美丽都可以和其他人的美丽和谐共存。
这句名句给人们传递了一种宽容、尊重和欣赏他人美的信息,也启发了人们去发现和展现自己的美丽,同时也要欣赏他人的美丽。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尊重每个人的美丽,相互欣赏和共同成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文全国甲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文/语文李寨主对于大观园中的一个亭子,有人题名为“翼然”,贾政等人题名为“泻玉”;贾宝玉题名为“沁芳”。
不少读者认为“沁芳”最佳,“泻玉”居中,而“翼然”最差。
然而,我认为审美不必细分高下,不管是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还是情境独创,都各有千秋,完全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或有人言,此言差矣!大观园中的该处亭子,最终被命名为“沁芳”,就是情境独创为最佳的证明!或许,以命名结果而言,此说有一定道理。
然而细究过程,其实不无漏洞。
且不说曹公赋予宝玉身上的主角光环,就说回大观园省亲的元春对宝玉文字的偏爱,也会让宝玉的提名“更胜一筹”。
因此,不可因大观园最终命名结果,就认为情境独创在审美上胜过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要看到三者各自的独到之处。
直接移用,是“拿来主义”,既简洁又高效,在日常审美中颇为常见。
朱自清先生从典籍文字“董安于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中拿来“佩弦”二字,为自己取字;柳如是从辛弃疾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中拿来“如是”二字,为自己改名。
这么做,其实都是直接移用,然而,“佩弦”与“如是”,都妙不可言,其美无比。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导语】写好作⽂的核⼼,⾸先是⼤量的积累,有意识的积累和⽆意识的积累。
⽽更多的时候是有意识地积累,我们想表达观点,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的观念的材料。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优秀作⽂范⽂》供您查阅。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
”这是哲⼈隽语,更是时代风尚。
“共⽣共存,和⽽不同;和实⽣物,同则不继。
”这是中华⽂化,更是⼈类智慧。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凝重的⼀笔;古埃及⽂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的光芒。
唯有华夏⽂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的灿烂辉煌。
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增光溢彩了呢?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中华⽂明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它⾯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
北魏时孝⽂帝改⾰,鲜卑族在华夏⽂明前选择了交汇融合。
蒙古⼈放弃了中原牧马,却也沿袭了汉⼈“勤农桑,务耕织”的制度优势。
⼋旗⼦弟踏破天门豪情万丈,在⼊主中原后“兴科举,礼孔孟”,俨然已是中华⽂化的继承者与光⼤者。
中华⽂化总是能以其兼容并包的顽强⽣命⼒⾛过历史的风⾬,如⼤江⼤河滔滔不绝,渐⾏渐远渐⽆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明在中外⽂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这种交流从古⾄今都存在着。
鉴真⼤师东渡,马可波罗来华,⽞奘西天取经,郑和西洋送宝,民族⽂化的交流与汇合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的⼤势。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中国。
那时的神州⼤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就被排挤出去,⽽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隋唐开始,佛教经由中国义理的逐步改造,使中国化了的佛教教义,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在中华⽂化不断发展壮⼤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常深刻的烙印。
文明的进步在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文明的进步在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他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其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
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却有着多样的文明。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共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
现今世界上,我们看到:一边是“文明冲突”的思想逆流,一边是推进文明交流融合的真诚努力;一边是唯我独尊的傲慢偏见,一边是扩大开放的兼容并蓄。
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未来哪个文明更开放更包容,哪个文明发展得就会更快更好”。
最近,鼓吹“文明对抗”“文明冲突”的论调在世界上一些地方沉渣泛起。
这股论调带着“傲慢与偏见”,与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种族主义等相互呼应,互为表里,引发社会担忧。
鼓吹“文明冲突”者,在其思想深处,是以为自身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认为可以“独霸世界”,臆想着用自己的文明“改造”和“同化”其他文明。
然而,这种排他性、对抗性思维是愚蠢的,其做法是灾难性的。
人们看到,历史上诸多宗教战争、种族屠杀,当今许多战乱和冲突的背后,都有“文明冲突论”的魅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回望以往,各种文明交相辉映、交流互鉴,谱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辉煌史诗;放眼当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新的时势,尤其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消弭文明赤字、创造文明盈余。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文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文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哎呀呀,今天咱来说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事儿。
我想起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那场面可热闹了。
活动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黑眼睛黄皮肤的,还有蓝眼睛金头发的。
每个人呢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就说有个小姐姐吧,她长得特别甜美,笑起来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灿烂。
她穿着一身漂亮的花裙子,在人群中特别显眼。
还有个小哥哥,留着很酷的发型,他那自信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在这个活动里,大家都展示着自己的美,没有谁去嘲笑谁,也没有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我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哇,这就是所谓的美人之美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我们要去欣赏,而不是去嫉妒或者贬低。
大家的美汇聚在一起,就好像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构成了一幅超级美的画面。
这不就是美美与共嘛!
当我们都能欣赏彼此的美,都能尊重和接纳不同,那这个世界不就慢慢走向天下大同啦!就像这个活动一样,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
的背景,但因为都懂得欣赏他人的美,所以整个氛围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所以啊,我们都要学会美人之美,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五彩斑斓,让天下大同的那一天快快到来呀,嘿嘿!。
最新0412——作文讲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材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进行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是费孝通先生在他的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意思就是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别人的美。
第二个层次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意思就是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
如果有考生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者自然景物之美,标明未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当判为四类卷。
如果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者每类都写,则未抓住中心,判为三类卷。
如果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写,则判为二类卷以上。
这只是从审题角度判断,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2.对立意的思考首先,“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
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其次,“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习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
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者外国的优秀文化,用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最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
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范文】以欣赏之眼对待别人的光芒舒婷说:“心境,心态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折射在山水上,衍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最美句⼦】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
——费孝通【美点赏析】费孝通⽼先⽣曾意味深长地说:“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
”意思是:⼈们不仅要懂得欣赏⾃⼰创造出来的美,还要包容和欣赏别⼈创造的美,然后将各⾃之美和他⼈之美有机结合,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同美。
⼤同美,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数个体美相结合达到的⼀种平衡。
从整体上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同美之间并不⽭盾,也即:“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美⼈之美”是必由之路,“天下⼤同”是⼈⼈向往的好结果。
“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都有⾃⼰的价值标准,各⾃守护着各⾃的⽂化特征。
这是对⾃⾝优秀⽂化的认同与⾃信,是对民族价值和内涵的坚守。
“美⼈之美”,是指尊重他国的⽂化理念,是君⼦和不同的成⼈之美。
在各民族平等的密切往来后,⼈们会从别的民族中发现他⼈之美,并且试着接纳和欣赏他⼈之美。
这是超脱了⾃⾝⽣活⽅式之后,达到的⼀种⾼⼀级的境界。
再升华⼀步便是“美美与共”,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美。
丰富世界⽂化的多元,不仅要包容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更要进⼀步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共建共⽴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
“天下⼤同”,就是⼈类⽂明的共同繁荣,是“美”的最⾼境界。
“天下⼤同”(语⾃《礼记·⼤同篇》),即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与⼈之间彼此相亲相爱的相处之道,也是⽂明之间彼此理解、尊重的和谐之美。
愿以此⼗六箴⾔为诫,实现⼤同之美。
【美句运⽤】【话题】个体美与⼤同美,⾃我欣赏与欣赏他⼈【⽂段】美是⼀种美妙、奇异的东西,它有时是风,有时是梦,有时或许是空。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去欣赏美呢?“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费孝通⽼先⽣如是说。
⾸先,要⾃信。
⼈们常有“家花不⽐野花⾹”的⼼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欣赏别⼈的前提,⾸先要将⾃⼰独特之美内化于⼼,外化于形,如此这般,我们才有⾜够的底⽓去包容与接纳他⼈不同的美。
小度写范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什么意思-]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翻译模板
![小度写范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什么意思-]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翻译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edfc84e650e52ea551898f5.png)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什么意思?]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翻译费孝通老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
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
这些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
然而,民族接触的初期还常常发生强迫别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情形,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
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
这就是“美人之美”。
这是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升华极其重要。
再升华一步就是“美美与共”。
不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那么离开建立共同的价值就不远了。
的确,”美美与共”是不同标准融合的结果,那不就达到了我们古代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16字箴言这句话放到奥运层面上也有非常好的解构。
“各美其美”,就是我们搭好的欢乐大舞台,能让各国运动员发挥最佳水平,展示其最美好形象;“美人之美”,就是我们有欣赏各国运动员破纪录、拿冠军、出风头的情怀,并有向他们学习的胸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各国的优秀运动员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北京奥运就可以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展现多元的文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才能上演。
2008北京奥运会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让世界理解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的平台,也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一扇窗口,“和谐的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意识的觉醒与相互认同
——品费老16字箴言有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老先生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它们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含义,而合起来更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各美其美”,从文言文的角度看,第一个“美”为意动用法,即以……为美,直译过来就是各自以自己的美为美。
放大到文化领域范围来说,“各美其美”告诉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纵观历史长河,自人类诞生至今,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类创造出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
上古时期四大东方文明古国的各具特色的文明令我们无限向往,在建筑方面,古埃及的金字塔至今仍矗立在尼罗河的沿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视觉冲击,现在人们在尼罗河沿岸游览,看到这埃及古老文明的遗迹,心中仍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被建成,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类似的,古代西亚的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及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有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思想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其中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
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今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交往日益紧密,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诸多文化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是多元化,很难想象一个丢失了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师上课时也曾提起为什么俄罗斯为什么对有关乌克兰的事件如此敏感,因为俄罗斯文明的根——基辅就在乌克兰境内。
因此,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要“美人之美”,即以他人的美为美,换言之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比其他民族的文化优等,它们只是出于不同的社
会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希特勒大肆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是为了满足其独裁统治的政治需要,而是事实上我们知道犹太民族并不是所谓“劣等民族”,相反的,该民族不乏人才出现,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马克思都是犹太人;也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无是处,否则它们也不会传承至今,而对于那些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我们要考虑到它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局限性,并把它们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作为借鉴。
我觉得,对待历史、文化,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存在即合理”,要“美人之美”,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记得一位西方哲人曾对弟子说,如果觉得西方文化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值得了解的话,那就去中国吧,那里有迥异于我们的文化。
我觉得这样就是一种很好的对待文化的态度。
保持同其他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得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没有交流,固步自封,势必会跟不上时代进步,会挨打,这一点上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血与泪的教训。
唯有大家正视本民族的文明,互相尊重各自的文明,做到“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在当下世界,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其他文明,而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与飞速的社会发展之间有一些不适应,再对比西方文明,有些人会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了,开始淡化、虚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其实这些都是不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幼稚表现。
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否则何以繁衍至今呢?只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还需要时间,
而这就成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摒弃传统文化的一大借口。
况且,失去了传统文化,我们还是中华民族吗,那是我们的根呀!因而我们必须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兼容并蓄、不固步自封,尊重、接纳其他民族文化,加强同其他文化的交流。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更加多姿多彩。
世界文化之园才能百花齐放,令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