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章节章节提纲
自然辩证法 重点章节摘要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简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P31-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内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抛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臣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禁锢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自然辩证法提纲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哲学•2社会学、管理学•3自然科学总论•4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5未来走向:科学技术学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提高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政策的自觉性•3提高人文素养,克服工匠倾向三参考读物教材:1 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霁堂、王耀东主编,新编自然辩证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曾国屏主编,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资料)四评价(学分获得):满分为100分,70分以上获得学分。
其中上课20分,讨论10分,考试70分。
第一章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第一节科学•一什么是科学•古拉丁语Scientia---- Science•我国古代“格物致知”、“格致学”•日本明治时代福泽瑜吉翻译为“科学”。
•康有为第一次将“科学”一次引入中国。
•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活动的事业。
•二科学的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2理性•3探索性和创造性•4通用性和共享性•5科学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讨论: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节技术一技术的概念历史考察18世纪法国狄德罗《百科全书》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丰富的内涵二技术的要素要素与因素不同按表现形态分为: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经验、技能等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古代以手工操作为基础,近代以机器操作为基础,现代以技术知识为基础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械装置和自控机床等三种表现形式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技术要素:一种是经验知识,就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
自然辩证法提纲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一、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中心线索3三、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体系4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5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6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7三、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四、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12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哲学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科学技术基础古希腊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自然观周易、道家自然观、阴阳五行说三、古代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29【特点】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观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局限】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第二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和历史条件31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2三、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特点36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37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第一、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第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作用4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并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
它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技术篇

自然辩证法-技术篇提纲技术篇技术发展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一.技术发展史技术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最常见的是按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文明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
每个时代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古代(材料加工为主导)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打制到磨制;骨器;用火;制陶、酿酒等技术铜器时代(奴隶社会):以青铜技术为核心,中国人使用青铜器不算很早,但很快居世界先进水平,用失蜡法制出复杂的铜器。
铁器时代(封建社会):古埃及很早就会用铁。
中国人炼铁起步不早,但水平很高,为当时世界之最。
铁比青铜强度、韧性更好,多用于兵器和农具。
四大发明人们熟知的“四大发明”,是西方人的评价培根(1620):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麦都思(1838):中国人的三大发明为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马克思(1863):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艾约瑟(1884):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当代: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火药:8世纪左右中国人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黑火药,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元代传入阿拉伯,继而传到欧洲。
古代化学发展缓慢,黑火药威力有限。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之经济实用,极大地方便了书写与保存。
印刷术:雕版印刷可追溯至隋唐之际。
唐代多用木刻,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多用胶泥活字。
直到清代雕版印刷仍广泛使用。
活字印刷13世纪传到朝鲜,14世纪传到欧洲。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得到广泛应用。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指南针的前身。
宋代航海大大发展,导致了指南针的发明(约11世纪)和广泛应用。
人工磁化方法与放置磁针方法得到改进。
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近代(能源动力为主导)蒸汽机:第一次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锅炉笨重,效率很低;瓦特的重要改良电力: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掌握,发电机原理,1864年麦克斯韦完成电磁理论;电池,发电机,远距离输电,电灯、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接踵而来;机械化大生产的技术体系(纺织技术,机器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化学工业,交通运输技术。
自然辩证法提纲范文

自然辩证法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1.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思想
2.伽利略和牛顿的自然科学革命
3.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与自然辩证法的确立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3.直观与抽象的统一
三、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运动与变化
2.事物的发展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1.适应与变异的辩证关系
2.生长与衰老的辩证关系
3.自然界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4.自然辩证法在生态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五、自然辩证法的局限性与发展
1.对立统一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
3.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六、自然辩证法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
1.促进自然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2.建立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七、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1.天体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2.生态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3.分子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八、自然辩证法的启示与思考
1.推动科学研究从经验主义向理论探索转变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
3.发展自然辩证法的普及教育工作
总结: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以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自然辩证法提纲

自然辩证法提纲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突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思想概念作为人文主义批判,反思的对象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波普尔PopperKuhn5.公认的观点:简述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本体论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知识——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一、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之间o二、作用: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提供理论依据;b.提供丰富营养;c.有利于哲学对科学的指导2.对科学的作用:a.提供认识的原则;b.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c.保证科技研究的连续性;d.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消除思维的混乱及不必要的争论第三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庸俗唯物主义: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分章提纲+详细页码版

1、自然辩证法相关学科性质(1):综述+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2-4):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1中心线索特点(4-5):开放的体系2、自然辨证法创立社会条件(5-6)创立过程(6-7)基本思想(7-10):5点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10-12):2点传播与发展(12-13)3、自然辨证法对科技的作用综述(13-15)自然辨证法与现代科技哲学(15-18)学习意义(18-19):3个方面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二章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1、人类认识的发展含义(50):广义、狭义自然界的物质性(50-5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形态的分类(53-55):4种分类方法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5-59):1关系+4领域+1哲学方法论2、自然界的发展宇宙的发展(59-64):宇宙模型,大爆炸理论及其困境星系和恒星的发展(64-67):不同观点,恒星阶段,统一与斗争的原理地球的发展(67-69):3个部分演化生命的发展(69-72):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哲学思考发展特点(73):4个特点第三章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相关含义(74)基本特征(80-91):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整体性(80-83):非加和性●动态性:(83-84):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层次性:(85-89):基本属性+4种关系●自组织性(89-91):创新、表现2、系统的哲学思考层次认识的发展(91-92)层次与结合能(92-93):层次越深,结合能越大,层越稳定层次的界限(94-96):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第四章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1、自然界演化的一般特点不可逆性(97-101):自然界事物基本属性●可逆与不可逆●时间箭头●不可逆性的作用有序和无序的统一(101-104)●概念●熵对称和对称破缺的统一(104-105)进化与退化的统一(105-108)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性(121-125):3个特点,普遍性,多样性,不可逆性和无限性2、系统进化相关:开放系统是基本前提(108-110)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必要条件(109)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依据(110-111)涨落是诱因(111-112)3、混沌相关:定义(113)特征(114-118):3个混沌的道路(119-121):3个主要+很多系统的衰亡(120)第五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1、人类的发展劳动产生人(126-128):3点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128-130):主要3点关系实践的纽带(130-131):能动与受动的关系(131-134):两个方面+1总结3、人工自然相关自然的不同划分(135):据认识水平,据实践水平人工自然的划分(135):影响的自然、人工自然物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主客体关系(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是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作用(136):?人工自然的发展(136-137)4、生态自然观相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138-142):2个方面+1总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产生,反思,4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45-147)现代生态自然观(147-148)5、可持续发展相关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基本内容(149-150):5条怎样实现(150-151):前提、途径、社会条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51-154):3点科技方法论部分第六章科学认识和科技方法2、科学技术方法相关:含义(162):分狭义和广义特点(163-165):4个特点总体结构(165-166):3层作用:(168-171):3个3、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科学方法,技术方法,技术创新(171-173):●各自的程序●彼此的关系:共同点和区别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的关系(173-175):1个统一,3个区别第七章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1、科学问题相关:含义和特点(176-177)类型(178-184):5种●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根据问题预设在其应答域内有解)、真实问题(可由实践检验)、待解问题的合取,可分为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目 的 A 包 括 发 现 或 使 用 D 的 规 律 , 把 有 关 D 的 假 说 加 以 系 统 化 ( 使 之 成 为 理 论 ), 以 及 改 进 M 中 的 方 法 。
( 11) 方 法 体 系 M 只 包 括 可 考 察 的 ( 可 检 验 的 、 可 分 析 的、可批评的)和可以找到理由的(可以说明的)程序。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
在认知域概念的基础上,邦格对科学做了 如下的界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 活动。
那么,这种特殊性即本质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邦 格认为,它表现在下面十二个方面:
(1)E 的十个组成部分都各自随着同 一领域或有关领 域(特别是那些提供 E 中形式背景 F 和特殊背景 B 的领 域)的研究成果而发生变化,不管这种变化多么缓慢。
( 8) 问 题 组 合 p 完 全 由 有 关 D 的 分 子 的 性 质 ( 特 别 是 规 律 ) 的认识问题以及有关 E的其它组成部分的认识问题所组成。
( 9) 知 识 储 备 K 是 一 个 由 最 新 的 和 可 检 验 的 ( 尽 管 不 是 最 后 的 ) 理论、假说和数据组成的集合,它们与 B 和以前在 E 中取得的理论、 假说和数据相一致。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史 哲学 社会学
4、自然辩证法在国外的相应学科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科学社会学 技术社会学
第二讲 科学的本质与划界
一、常识性的观点: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
在我国的《辞海》中: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 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科学 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 改造世界的指南。”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 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746,1897 页)
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是一种可证伪的知识体系
可证实标准的局限性 英国科学哲学家 K·波普尔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
意义标准和可证实原则有它的局限性,即既太窄又太 宽。
科学是一种“可证伪”的知识系统
与逻辑经验主义相反,波普尔在这儿认为,科学是一种“可证 伪”的知识系统。波普尔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出于下面几个原因。
四、历史主义: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
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呢?从广义的角度看,科学实际上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这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科 学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理论只是这种 探究活动的结果;二是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最后出台的一类文化现象,它 可以看成是今天人类文化最高层次和最为突出的成就。它是一 种只有在特殊条件才可能得到发展的甚为精致的成果。从这样 的 角 度 来 界 定 科 学 的 人 有 著 名 科 学 哲 学 家 邦 格 ( M · B u n g e )。
E=〈 C, S, D, G, F, B, P, K, A, M〉
认知域
其中 C 是指认知主体即人及其组成的确定知识的社团,S 是指承认 C 的地位的社会,G 是指 C 所持的总体看法、世界 观或哲学,D 是指 E 的论域即 E 所谈论的事物,F 是指形式背 景即 E 所使用的逻辑或数学工具,B 是指特殊背景或从其它 知识领域借来的有关 D 的一组前提,P 是指问题组合或 E 可 能处理的一组问题,K 是指 E 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 是指 C 在对 E 的提高上所抱的目的或目标,M 是指方法体系或 E 中 所有可用的方法。
狭义观点的局限性
以上我们述说的关于科学的本质与划界的常识性的观点、逻 辑经验主义观点和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特别是后两种观点。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三种观点称之为狭义的 观点,因为它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它们都把科学等同于科学理论,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本身, 实际上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过程,科学理论只是这种探究过程 的结果,它们都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这种片面的观点也曾经给 人们许多错误的导向。比如,在教育活动中,不少人把科学教育 片面的理解为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没有把科学教育活动作为 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一个时期中,我们培养的学生中就出 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情况。
( 5 ) 整 体 看 法 或 哲 学 背 景 包 括 以 下 各 项 :( a ) 一 种 认 为 现实世界是由按照规律发生变化(而不是由不变的、无规律 的 、 幻 影 般 的 ) 事 物 所 组 成 的 本 体 论 ;( b ) 一 种 实 在 论 立 场 的 ( 而 不 是 唯 心 主 义 或 约 定 主 义 的 ) 认 识 论 ;( C ) 一 种 推 崇 清 晰 、 精 确 、 深 度 、 融 贯 和 真 理 的 价 值 体 系 ;( d ) 主 张 自 由 探索真理的精神(而不是专门为了追求功利、符合大家的意 见 或 教 条 )。
二、逻辑经验主义:科学是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确实,科学、哲学甚至宗教都是一种知识系统,但是科学这 种 知 识 系 统 与 哲 学 、宗 教 等 知 识 系 统 还 是 有 区 别 的 。自 近 代 以 来 , 科学家往往强调通过实验检验来断定科学定理的真理性,也就是 说,科学是最讲究“实证”的。这一特点哲学、宗教等知识系统 却并不具备。于是,经验主义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 主义便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科学是 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第一,他认为,从科学史上来看,科学往往具有可错性。 第二,他认为,从逻辑上来看,全称命题要证实它很难,但要 证伪它却易如反掌,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行了。 第三,他认为,具有可用经验事实来批判是科学知识的最重要 的特征。 第四,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具有更多信息量(经验 内 容 )、 更 大 精 确 度 的 知 识 , 而 可 证 伪 性 也 能 刻 画 这 一 点 。 例 如 , 下 面 有 两 个 命 题 : P 1:“ 地 球 以 椭 圆 型 轨 道 绕 太 阳 转 。” P 2 :“ 所 有 的 行 星 以 椭 圆 型 轨 道 绕 太 阳 转 。” 显 然 命 题 P 2 比 命 题 P 1 的 可 错 性 大 , 但 其信息量也大。
用确证代替证实
我们知道,科学命题特别是科学定理常常是全称命 题,可用∨xP(x)表示,而观察记录陈述即经验命题则是 单称命题,可用ЗaP(a),其中x 是变元,它有一个定义 域,其中包括许多甚至是无穷个个体;而 a 则是一个个 体。从逻辑上来说,一个单称命题只能“确证”一个全 称命题,而不足以证实一个全称命题的。欲要证实一个 全称命题,只有在枚举 x 定义域中的所有个体之后,才 能断定全称命题∨xP(x)的真假值,当x 的定义域的个体 是有限的时候,这是可以办到的;但是当 x 的定义域的 个体是无限的时候,这个实证过程就办不到了。逻辑经 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在操作上遇到了这样的困难。 鉴于这个原因,逻辑经验者主张用确证原则代替证实原 则。
( 12) E 是 一 个 更 大 的 知 识 领 域 的 组 成 部 分 , 也 就 是 说 , 至 少 有 另 外 一 个 ( 相 邻 的 ) 研 究 领 域 , 使 得 ( a) 这 两 个 领 域 的整个看法、形式背景、特殊背景、知识储备、目的和方法 体 系 有 着 真 正 重 合 的 部 分 ;( b ) 一 个 领 域 的 论 域 包 括 在 另 外 一个领域的论域之中,或者说一个领域的论域中的每个分子 都 是 属 于 另 一 个 论 域 的 体 系 的 组 成 部 分 。”( M · 邦 格 ,“ 什 么 是 伪 科 学 ”, 载 《 哲 学 研 究 》, 1 9 8 7 年 第 4 期 )
认知域
邦格的工作是从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这个概念就是 “ 认 知 域 ”( C o g n itiv e fie ld )。 他 认 为 人 类 的 活 动 中 有 相 当 一 部分是认识活动,如逻辑与神学、数学与数灵术、天文学与占 星术、化学与炼金术、心理学与心灵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等等,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些认识活动均包含十大要素,这 些 要 素 相 互 作 用 , 由 此 构 成 了 一 个 “ 认 知 域 ”, 可 以 记 为 E :
(2)E 中进行 研究工作的社团 C 由 这样一些人组成,他 们受过专门训练,彼此有密切信息交往,并且开创或者维护 一种研究传统。
( 3) 承 认 C 的 地 位 的 社 会 S 鼓 励 或 者 至 少 容 忍 C 的 成员进行活动。
( 4) 论 域 D 完 全 由 过 去 、 现 在 或 未 来 ( 得 到 确 认 的 或 者认为存在的)的真正实体(而不是自由变动的思想) 所组成。
自然辩证法讲课提纲
华东师范大学 王顺义
第一讲 导言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自然界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
技术
2、 探 讨 其 本 体 论 、 认 识 论 、 方 法 论 和社会学问题
以科学为例: 科学的本质与划界 科学理论是怎样获得的 科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 科学事业是怎样繁荣的 科学的社会功能
非科学
界定好科学之后,邦格认为“非科学”就 很 好 界 定 了 ,“ 任 何 不 能 满 足 上 面 所 说 的 所 有 十二个条件的认知域都将被称为非科学。神学 和 文 学 批 评 是 典 型 的 例 子 。” 这 样 , 邦 格 就 把 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清楚地划分出来。Fra bibliotek研究域
在 认 知 域 概 念 的 基 础 上 , 邦 格 又 提 出 了 “ 研 究 域 ”( R e s e a r c h f i e l d ) 的概念。研究域就是人们那些带有研究性的认知活动,它满足上述 十 二 条 中 的 第 ( 1 )、( 2 )、( 3 )、( 8 )、( 1 1 )、( 1 2 ) 这 样 六 个 特 征 , 简称为研究域。它包括人类的如下的认知活动:自然科学,应用科 学 , 形 式 科 学 ( 数 学 和 逻 辑 ), 技 术 ( 包 括 医 学 ), 社 会 科 学 ( 政 治 学 、 社 会 学 、 经 济 学 、 法 学 等 ), 人 文 科 学 ( 哲 学 、 文 学 、 历 史 学 、 语 言 学 )。 在 研 究 域 概 念 的 基 础 上 , 邦 格 认 为 就 可 以 把 科 学 和 前 科 学 的界线划分出来,前科学就是指这样一些认知活动,它正处在从研 究域向科学转化的过渡阶段,即它在满足研究域的六条本质特征的 基础上,又满足了科学的其它几条本质特征,但尚未达到满足科学 的十二条本质特征。历史上,天文学、地学等在成为科学之前都经 历过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