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跟踪训练(人民版选修4)

合集下载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历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历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1.下列言论,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爱人,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韩非子的言论;C项是墨子的言论;D项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A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可知,孔子对鲁国大夫命人表演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不满,这实际上是对其破坏周朝的礼乐制度的批判,故选C项。

答案:C3.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国诸侯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同,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C5.“‘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这不能说明(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化浸透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之中C.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D.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并且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A、B两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表述;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表述;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符合题意。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人民版选修4)练习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人民版选修4)练习
9.有人说:“单位的中层最难,做事情不到位对不起群众, 有人说: 单位的中层最难,做事情不到位对不起群众, 越位就会得罪上级领导。必须到位但又不能越位” 越位就会得罪上级领导。必须到位但又不能越位”。这句话 与孔子的什么思想非常接近( 与孔子的什么思想非常接近( A.仁者爱人 C.中庸之道 )
B.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材料体现 的是分辨君臣、上下的周礼。 的是分辨君臣、上下的周礼。
3.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 3.孔子主张“正名” 孔子主张 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言行和使社会有“ 的目的。 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 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A.“仁 A.“仁” B.“礼 B.“礼” ) C.“德 C.“德” D.“孝 D.“孝”
解析】 依法治国是法家观点,排除② 故不选A 【解析】选C。依法治国是法家观点,排除②,故不选A、B; 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 的思想, 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 的构建,故选C 的构建,故选C。
• 7.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下列对孔子“ ( ) • ①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 ③主张以德治民 •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 . . . . 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孔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主张在以“ 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礼、仁。 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原因: (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原因:孔子创立的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 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五经” 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五经”是留给中国文化的 宝贵遗产。 宝贵遗产。 原因: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启示: (3)原因: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 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一练(人教版选修4)

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一练(人教版选修4)

人教选修四一课一练(4)第4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3.孔子“仁”政的思想主要是指( )。

A.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B.主张施行仁政,克己复礼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D.崇礼尚德,取信于民4.关于右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上图描绘的是孔子讲学的情形②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③孔子办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④孔子的教育也有政治功能,如“学而优则仕”,体现了他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⑤“有教无类”实有“类”,女子不能接受教育⑥孔子的思想属于守旧派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5.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6.体现孔子思想保守一面的是(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当仁不让于师”7.下列哪一个不是儒家文化的观念( )。

A.中庸之道 B.礼与仁的制度观 C.天人合一 D.知解理性8.孔子的教学思想有( )。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主张学思结合⑤“当仁不让于师”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9.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10.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课时训练4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基础夯实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A。

《春秋》B。

《尚书》C。

《论语》D。

《诗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因此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论语》.2。

《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导学号52640034)A.人性本善B.血缘远近C.宗法等级D.君臣尊卑,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

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

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

有教无类解析:材料表达了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答案:C4。

下列是几位参观曲阜孔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52640035)A。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D。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解析:选B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解析:选A A项中“历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解析:选D 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 ) 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习题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习题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单项选择题:孔子是春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回答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5、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7、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孔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 B.“守静”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的反映的A、政论思想B、教育思想C、伦理道德规范D、为人处事的标准9、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021年高中历史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历史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4

2021年高中历史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人民版选修4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这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2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中站得住,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中站得住;自己要在社会中事事顺利,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中事事顺利。

人在社会中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答案:C3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实质上是要求( )A.用周礼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B.人在社会上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C.要使社会人都有爱心,反对有差别等级的爱D.把发展教育作为完备和传播周礼的手段解析:“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答案:A4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解析:“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换句话说就是: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不能够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是因为其不符合周礼,故反映了克己复礼的思想主张。

答案:C5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表明孔子主张(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教育的方式要多样C.教育的对象要广泛D.教育的手段要先进解析: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贵贱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4: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解析】从图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故排除④。

【答案】 A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答案】 B3.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答案】 B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 C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课时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基础达标
1.孔子曰:“仁者,爱人。

”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以德治民,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正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思想主张也就不同。

答案 B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答案 B
3.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证明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答案 C
4.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解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答案 A
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析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答案 B
6.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C.“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
D.“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答案 D
7.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
教无类”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④是教育方面主张,②强调等级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

答案 B
8.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这些都表明
()。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图片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和谐社会建立的期望。

答案 C
9.“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下列各项中与该对联所写历史人物主张无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解题时注意逆向思维。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
师”,可判断描述的人物应该是孔子。

A、B、C三项都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可排除。

D项是老子的名言,与孔子主张无关,符合题意。

答案 D
能力提升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请回答:
(1)据图1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据图2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
仰的原因。

解析第(1)问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回答,既可以答最直接的作用,如增长见识等,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来回答,如为儒学的创立打下基础等。

第(2)问要结合现代教育实际来作答,注意要抓住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第(3)问要从总体上分析孔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答案(1)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2)“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
习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
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