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一、长征路径及主要历史事件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性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路径及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知识点:1. 长征路径: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西延安,全程约12000公里。

长征路径经过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跨越了五岭十八川,途经大渡河、金沙江、岷江等大江大河。

2. 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开始了长征。

红军党中央通过实施分兵计划,分成多个纵队,采取突围战术,努力寻找出口。

3. 渡过大渡河: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了渡过大渡河的考验。

红军采取了木筏、皮筏等多种方式,成功渡过了急流险滩,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4. 渡过金沙江:红军长征途经的金沙江水势湍急,对红军来说是一道巨大的难关。

红军通过筹措船只、攀登悬崖等方式,最终成功渡过了金沙江。

5. 瑞金会师: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艰苦的考验,然而在瑞金会师时,红军又得以重新汇合,增强了士气,为继续长征积蓄了力量。

二、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长征的一些意义和影响的知识点:1. 提升红军战斗力:长征是红军进行锻炼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历练。

长征途中,红军面对重重困难和艰险,坚持斗争,锻造了铁一般的红军队伍。

2. 扩大了红军影响力:长征过程中,红军通过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互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

3. 统一了共产党的领导:长征期间,党中央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通过坚定领导和正确指导,统一了红军的行动,确立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地位。

4. 吸引了大量青年参加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吸引了大量的青年人参加红军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长征文学作品长征是一段充满英雄主义和鲜明战斗精神的历史,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长征文学作品的知识点:1. 《红岩》:这是一部由冯至创作的长征小说,通过描写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长征生活,展现了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1)时间:19世纪60年代。

八年级上册必看长征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必看长征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必看长征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涉及到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起草、实践、认识和推广乡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历程。

下面将就长征事件的历史背景、历程以及意义作简要探讨。

一、历史背景发生长征事件的年代,是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抗运动逐渐壮大的时期。

当时的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着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蒋介石率领着国民党军队试图摧毁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使其无根无踪。

但红军却经过数次反抗、抵抗进攻等斗争,红军一方面进行反“围剿”作战,一方面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经过多年的战斗与牺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感到不利形势下,决定进行长征事件。

二、长征事件的历程(1)开始与路线选择为了避免红军被国民党扼杀,中国共产党开始悄悄地筹划长征事件,决定将主力红军转移至四川温江地区。

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层提出了“越过大渡河,向四川进军”作为长征路线。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走向湘西。

(2)途中抗敌斗争长征事件中,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四面八方腥风血雨的袭击以及面临着艰难困苦、饥饿疾病等情况。

一路上,红军不断与各路敌人进行战斗,经过事件数千里的行军,各方面状况越来越严重。

(3)到达陕北在经历了万里长征的磨难后,红军逐渐向陕北聚集起来。

此时中央还在研究评估反抗日本侵略的计划,决定将中央苏区迁往根据地前沿,即陕北。

最终在1935年10月20日,中央红军到达中国西北陕北地区,长征事件圆满结束。

三、长征事件的意义长征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次反抗敌人、探寻真理、寻求出路的伟大探险,对于中国的前途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征事件揭示了新的农村革命斗争的道路,也为中国共产党对于掌权的领导层送出了信号。

长征事件让中国共产党了解到,实现中国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这一点也被体现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主要路线:
瑞金——红军集结于渡——湘江战役——乌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勇夺泸定桥——懋功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翻雪山(夹金山等)——过草地(松藩大草原)——激战腊子口——陕甘宁大会师——延安
红军七次会师:
各路红军经历过七次大的会师,即红二、红六军团的木黄会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二十五军同陕甘红军的会师,中央红军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刘志丹陕北红军的会师,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宁会师,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将台堡会师。

其中会宁会师和将台堡会师,才是最有历史意的三大红军主力大会师。

长征最初的目的地不是延安,而是向西进军,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中共中央决定让湘赣地区的红六军团先行出发探路,先到达湘西同贺龙所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

过程中不断的评估敌我实力,不断调整方向,审时度势,走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1)遵义会议(2)飞夺泸定桥(3)会宁会师 A、(1)(2)(3) B、(2)(3)(1) C、(1)(3)(2) D、(3)(2)(1)

知识抢答:
1.红军被迫实行长征的原因是( )反围剿的失败。
2. ( )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 )开始长征。 3.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三大主力在( )会师。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 根据地特点的战略 战术:如避敌主力, 胜利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在运动中 消灭敌人等. 制定了”左倾”战略 战术:如全面出击, 失败 同敌人打阵地战等
第五次 100万
博古
思考: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 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一、长征的开始
(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飞夺泸定桥
走 过 草 地
翻 越 雪 山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当代的我们应怎样发 扬长征精神?
学 习 测 评
七 律 长 征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诗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三军 D、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
第一次战役中的转移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 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实施战略转移,成功将敌人引 入包围圈。
第三次战役中的穿插迂回
1950年12月,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采取穿插迂回战术, 成功突破敌人防线,解放了汉城。
其他国家历史上著名战略转移事件
红军的困境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内部矛盾, 红军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严重的生 存危机。
战略转移决策制定
中央决策
中共中央在面临困境时,决定进行战 略转移,以保存实力并寻找新的发展 机遇。
长征计划的制定
中共中央制定了详细的长征计划,包括 转移路线、人员组成、物资筹备等。
长征前准备工作
01
02
03
思想动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
目录
• 长征背景与原因 • 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 • 红军长征中艰苦奋斗精神体现 •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 知识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历史事件
简介
01
长征背景与原因
国民党围剿与红军困境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军队对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 次围剿,试图消灭红军。
英勇善战精神风貌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了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勇猛顽强、敢于牺牲,还在平时的训练中刻 苦钻研、精益求精。这种精神风貌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04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粉碎国民党围剿企图,保存革命力量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计划
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灵活机 动,使国民党军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 剿,从而打破了其消灭红军的计划。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重要事件
4.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途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当时中共领导层的错误判断,红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过了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等地,途中遭受了极大的生命和物质损失。

三、长征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红军在这次行动中
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天气的优势,成功突破了金沙江天险。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红军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极大的生命损失,但也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使红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重要战役:长征是红军10年内战最为严酷的一个阶段。

国民党占领红军根据地后,先后投入100多万兵力,妄图将处于流动中的红军各部消灭。

红军为保存力量,求得新的落脚点,开创发展新局面,与围追堵截之敌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

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飞取泸定桥,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此外,还有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包座战斗,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岷洮西战役,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一起进行的劳山战役等。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

长征的6大战役简介:①勇渡乌江天险:1935年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

9时,红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

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

军委纵队及五军团渡过乌江。

左纵队三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

②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起,红军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演出了一幕军事史上着名战例——四渡赤水。

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③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麓急流之下,水流湍急,难以徒涉.国民党军队把船只掳往对岸.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④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⑤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

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

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⑥激战腊子口: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

1935年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

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

面对从天而降的红军,敌人丢械而逃.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

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陕北,中国共产党召开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关系抗日全局的会议,如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发出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号召,妥善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政策、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