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议论文:道德经
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作文(通用8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作文(通用8篇)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作文篇1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
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
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
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
“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
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
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
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的感慨。
“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
“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
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
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
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
道德经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1000字5篇

道德经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1000字5篇《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1学习了《道德经》,感触很深。
所以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学《道德经》以来自己的感悟和所获。
老子通过《道德经》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老子圣哲的形象,老子在书中拓展了古人的世界观,丰富了辩证法思想,用深邃的哲思洞察了宇宙的本质,他的形象只有圣哲二字方能相称。
这本书所谈论的很多的东西,也足以表达古人的智慧。
首先谈论关于“无为”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次看《道德经》,会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态度。
但是如果你认真品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并非我们理解的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以不滋事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为当做有味。
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扰乱人民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行为对待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得。
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是反战的倡导者,《道德经》也是老子的反战意识的载体。
老子强调:夫兵者,不祥之器。
早在很久之前的纷乱年代,老子就认识到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看出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崇尚。
有道者不处,尊从道的人会崇尚和平而厌恶战争。
德国的科学家说《道德经》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书,它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它的字面意思。
真正读懂它的人可以看见整个世界,它蕴含的生命的所有可能。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一部作品影响着几千年后科技如此发展的整个世界,《道德经》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点,功成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点定论,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
最新道德经(高一作文)

道德经(高一作文)
路可以是路,非常路一个名字可能是一个名字,而不是一个名字。
无名世界的开始;著名的万物之母因此,人们往往不想看到它的美丽。
常常渴望,去观察它的付出这两个,用不同的名字,用玄神秘是通向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门。
全世界都知道美丽就是美丽,邪恶已经发生了。
众所周知,好是好,但不好。
因此,不管有没有相互生成,难度和难度是相辅相成的,长度和长度是矮化的,度和度是倾斜的,声音和声音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且它们彼此前后跟随。
它是基于圣人无为而教。
每件事都在努力工作,生来就没有它,不为自己而依赖它,为自己的成就而快乐地生活。
付伟府居,是不去的
不商贤,使百姓不争;不贵的稀有商品,使人不偷;没有欲望,使心不乱它是基于圣人的规则,即掏空一个人的心,加强一个人的腹部,削弱一个人的意志和加强一个人的骨骼。
往往使人无知无欲,使丈夫聪明的人不敢也对于无所作为,没有治愈的方法。
车道,或不袁是万物之祖。
失意其锐,解其纷,而其轻,与其尘,湛Xi或存我不知道谁的儿子,像皇帝第一
大腹便便的人能容忍世界上难以容忍的事情,不会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进入QQ,只是为了理由,为了朋友,为了好心情,为什么要在乎那些琐碎的事情?为什么你需要爬到顶端,认真对待事情?微笑,十岁一个微笑可以让一千个悲伤消失!!。
高考作文素材:《道德经》整理

《道德经》素材整理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理解:万物的道理可以感悟,但不能用一般的语言讲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本质,但物质本身不能用文字阐述。
适用观点:适度的表达比喋喋不休更重要。
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
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
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
适用观点:对立与统一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利益与道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理解: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争斗;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
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
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
适用观点:为而不争防患未然心态与状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理解: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
适用观点: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而不拒,去而不留平常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理解: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10篇(3)

《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10篇(3)《道德经》读书感悟作文8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非常敬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
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
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
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养成一种谦虚的心态。
人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别人的高明之处。
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气势太盛容易显得咄咄逼人,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相同之处,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从而更容易和别人融洽相处。
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就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远你,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
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
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申论作文道德经

申论作文道德经道德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道德经》,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集中体现了道德伦理的深刻智慧。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社会和谐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首先,修身是道德经的基石。
它告诫人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如果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便难以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修身之道。
其次,齐家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
道德经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如何与家人和睦相处,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那么他将难以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与家人和睦相处,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个人修身和家庭和谐外,道德经还关注国家治理。
它提倡在国家治理中要以德为先,以诚为本。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有一批有道德修养的政府官员,以及诚实守信的商业社会各界人士。
只有通过以德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经所呼吁的目标。
治理整个社会需要依法治国、以公平正义为导向。
一个人的道德能力如何,往往可以通过他对外界和社会的态度来体现。
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提供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经营家庭,以及社会治理的伦理指导。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倡导诚实守信、关爱他人、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风尚,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作文(精选8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作文(精选8篇)道德经心得体会作文篇1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
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道德经》啊,这可真是一本神奇的书。
你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宝盒,里面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真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和老子这位智者面对面地交流。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说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生活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
这“道”啊,就像是大自然里的规律,你看那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
咱们人也一样,得顺应这个“道”,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明白。
《道德经》里还说,要“无为而治”。
这可不是说咱们啥都不干,而是说咱们得学会放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你想啊,你要是老是插手干涉,就像是把树苗绑在竹竿上,它还能长直吗?所以啊,有时候咱们得学会信任,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让大家都能在“道”的指引下,自由地成长。
再说说“德”吧。
这“德”啊,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个“品德”,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哪个不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这就是“德”的力量啊!我觉得《道德经》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意思是说啊,大路其实很平坦,但人们总是喜欢走小路。
这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有时候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捷径。
结果呢?往往是走了弯路,甚至跌入深渊。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再难走,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读完《道德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哲学宝典。
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真谛,更让我明白了“德”的力量。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去品味,去实践。
因为啊,它里面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髓。
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读《道德经》,去感受一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
本文作文是关于高一的议论文道德经,欢迎阅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
一笑泯千愁!!。